大足石刻的历史

作者&投稿:察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大足石刻的历史大足石刻

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这近400年间完成。

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年间仅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不过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方渐大兴。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粮贮10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佛像。此后,州、县官吏和当地仕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法,直到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四川为蜀国,史称前蜀、后蜀)营造佛像不断,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



在重庆大足是不是有个石刻之乡?
答:会议一致通过将大足石刻推荐给缔约国代表大会进行最后表决。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全委会于1999年11月26日至12月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市召开。12月1日,全会一致同意将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足石刻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重庆惟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给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异彩,...

大足石刻的开凿历史背景在什么历史时期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
答:大足石刻开凿于唐乾元元年,唐肃宗李亨登基的第一年,那时候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在闹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南逃。

《大足石刻十八讲》:石刻让古今交汇
答:鸟巢每个焊接缝的边缘都有焊工的名字,这是通过这种形式让参与鸟巢建设的普通焊工与这座有历史意义的体育场发生了联系,体现了我国对工匠的敬意、对工匠精神的敬仰。在名列世界遗产名录的大足石刻中也留下工匠的名字。《大足石刻十八讲》第四讲专门介绍了匠师题名的内容。大足石刻的雕刻匠师以文、伏两姓...

大足石刻的历史意思是什么?
答:大足石刻的这种文化现象作为实物例证,反映出在我国文化史上儒、道、佛三家长期以来既斗争又融合,至宋代时“孔、老、释迦牟尼皆至圣”、“惩恶助善,同归于治,三教皆可通行”的“三教合流”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已经巩固。

大足石刻简介
答: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的三处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9年12月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重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

大足石刻共有多少尊造像铭文达多少万字
答:作为石窟考古报告,《全集》综合运用考古学、艺术学、文献学、民俗学、社会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重点对大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5处石窟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学研究,集科学性、史料性、文献性、记录性、艺术性于一体,全面客观地记录和反映了5处石窟的现存状况和历史遗存信息。

重庆的历史古迹!!有历史意义的
答: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的总称。 大足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西距成都271公里,东去重庆167公里。 全县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 大足建县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30多年历史,其县名取“大丰大足”之意。 大足石刻始创于初唐永徽年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绵延明清。 其中全国重点文...

重庆大足特产:大足石刻
答: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约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五种,但主要以高浮雕为主,辅以其他形式。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以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面,而且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大足石刻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重庆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