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十八讲》:石刻让古今交汇

作者&投稿:伏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这是热播电视剧《凭栏一片风云起》中王劲松老师的一段台词,王劲松老师饰演考古系教授凌问岳。剧中王劲松老师这段十几分钟讲解中国文化的课堂视频引爆全网、引发热议,让众多网友泪目。

中国文化从未间断过,不仅体现在我们的书籍和汉字中,还体现于我国的石刻艺术中。位于重庆的大足石刻就是这样一段从未间断过的石刻历史。大足石刻是大足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以初唐为起点,经过五代,鼎盛于两宋,绵延至明清,历时千余裁。

《大足石刻十八讲》就是从大足石刻发现历程、观音造像、道教石刻、经变相和大足石刻的价值等十八方面来对大足石刻进行全面讲解。

《大足石刻十八讲》作者李小强,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著有《大足道教石刻论稿》《大足石刻史话》等专著,发表大足石刻研究论文50余篇。

书中介绍大足石刻有5万余尊造像,因其艺术价值高、题材多样于1999年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经相变,指将某一部佛经变成一铺首尾完整、有情节铺陈之绘画作品。”《大足石刻十八讲》中第七讲详细讲述了弥勒下生经变相、涅槃经变相、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父母恩重经变相。父母恩重经变相的“十恩图”来源自《父母恩重经》内容,“十恩图”分别为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湿恩、乳哺养育恩、洗濯不净恩、为造恶业恩、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

相较于寺院里让人产生敬畏心的单座佛陀、菩萨、罗汉像等,这样的经变相更有教化意义。在古时识字读书只是少部分人的特权。大多数百姓是无法接触到佛经,更别提深入理解佛经了。佛教是要普渡众生的,因而将佛经内容变成雕像,这些雕像按某种顺序排列便成为一幅连环画,给人更加直观的感受,对佛经内容更易理解、便于记忆,对普罗大众的更有教化作用。

纪晓岚所作《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则鬼狐故事,庙中泥塑判官曰:“圣人之立教,欲人为善而已。其不能为者,则诱掖以成之;不肯为者,则驱策以迫之。”

佛教是以让人行善为目的,在“劝人向善”的同时,也“迫人向善”。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因此大足石刻中有以六道轮回、地狱为内容的雕刻。让人因怕落恶果而来行善。

位于宝顶山的六道轮回图,转轮圣王怒眼圆睁、獠牙死咬转轮,六道毫光将转轮分为六部分,转轮刻有三圈造像,第一圈为六道,第二圈为佛教十二因缘说,第三圈表示轮回不休。六道轮回图使原本抽象的六道轮回,变得具象化、足以震慑人心。

鸟巢每个焊接缝的边缘都有焊工的名字,这是通过这种形式让参与鸟巢建设的普通焊工与这座有历史意义的体育场发生了联系,体现了我国对工匠的敬意、对工匠精神的敬仰。

在名列世界遗产名录的大足石刻中也留下工匠的名字。《大足石刻十八讲》第四讲专门介绍了匠师题名的内容。大足石刻的雕刻匠师以文、伏两姓为主,文氏匠师共计六代22人在大足雕凿造像,他们在雕凿造像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名字与大足石刻深深地刻在了一起。

我们现在能看见的是精美绝伦的造像和工匠的名字,而当时雕刻造像时工匠精心构思的设计过程,雕刻中的辛苦和危险,以及这些工匠背后的故事,我们现以都无法知晓。我国对匠人历来敬重,在感叹石刻精美的同时,还要对匠人精神予以敬仰。

大足石刻让我们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七百多年前的宋朝、四五百年前明清产生了交汇,让我们见识到了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繁盛。而今,也让以前的古人通过大足穿越到现在,见证一下我们所创造的巨大变化。让大足石刻成为鉴证古今的重要通道。

《大足石刻十八讲》:石刻让古今交汇
答:《大足石刻十八讲》就是从大足石刻发现历程、观音造像、道教石刻、经变相和大足石刻的价值等十八方面来对大足石刻进行全面讲解。《大足石刻十八讲》作者李小强,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著有《大足道教石刻论稿》《大足石刻史话》等专著,发表大足石刻研究论文50余篇。书中介绍大足石...

【重庆风景名胜】大足石刻的简介
答: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代表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和巅峰之作, 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足石刻始凿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北宋、兴盛于南宋,延续至明、清。石刻题材以佛教为主,兼有道教和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是中国古代中晚期...

大足石刻导游词
答: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以大足县、潼南县、铜梁县、壁山县为范围,在此地可赏到代表中国晚期的石刻造像艺术。重庆大足石刻规模宏大,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

大足石刻简介的内容是什么?
答: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共23处。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

刻在石头上的众生相
答:在《大足石刻十八讲》这本书中,作者李小强,一位深爱大足石刻的学者,以十八个独特的视角,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石刻的奥秘与故事娓娓道来。图文并茂的呈现,仿佛带你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时代的气息与人文精神。从柳本尊割耳、剜眼的慈悲,到释迦牟尼涅槃圣迹的神秘,再到太子割肉侍亲的孝道传说...

大足石刻历史背景
答:大足石刻的历史背景深厚,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巅峰,同时也是研究历史、宗教和艺术的宝贵资料。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这些石刻雕像群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而著称,被誉为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大足石刻的创作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社会...

大足石刻的特点
答:大足石刻的特点大足石刻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三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五世纪和七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八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

谁知道关于大足石刻的传说故事
答: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这近400年间完成。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