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行第十二》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蓬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光地》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李光地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幼颖异,力学慕古。康熙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二年,乞省亲归。十三年,耿精忠反,郑锦据泉州,光地奉亲匿山谷间,锦与精忠并遣人招之,力拒。十四年,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上得疏动容,嘉其忠,擢侍读学士。以父丧归。十七年,同安贼蔡寅结众万余,以白巾为号,掠安溪。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绝其粮道,贼解去。十九年,授内阁学士。入对,言:“郑锦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台湾。初,畿辅屡遭水患,上以漳河与滹沱合流易泛滥,命光地导漳自故道引入运河,杀滹沱之势。寻奏霸州等七县因浚新河,占民田一百三十九顷,请豁免赋额,从之。由是下流益畅,无水患。上褒其治绩,擢吏部尚书。四十四年,拜文渊阁大学士。时上潜心理学,旁阐六艺,御纂朱子全书及周易折中、性理精义诸书,皆命光地校理,日召入便殿揅求探讨。四十七年,皇太子允礽以疾废,命诸大臣保奏诸皇子孰可当储位者。尚书王鸿绪等举皇子允禩,上切责之。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因以撼光地。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上偶言及侍郎汪霦卒后,谁能古文者,光地曰:“惟戴名世案内方苞能。”苞得释,召入南书房。其扶植善类如此。五十七年,卒,年七十七。遣恒亲王允祺奠醊,赐金千两,谥文贞;使工部尚书徐元梦护其丧归。复谕阁臣:“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清史稿·列传达室第四十九》,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遣使间道赴京师 间道:从小路 B.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卒:副词,终于 C.皆命光地校理 校:考察 D.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 坐:因犯……罪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B. C.D. 12.下列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 B.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 C.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 D.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 参考答案: 10.C(校:考订,考证。“校理”的是古书,只能是考订、考证,不是实地考察行为。) 11.B(A.结构助词“的”/代词,B.“以”都是介词,“因为”,C.连词“因为”/副词“就”,D.助词,句中停顿无意义/代词“……的人”。) 12.D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李光地,字晋卿,是福建安溪人。幼时聪颖异常,致力于学习,仰慕古贤。康熙九年考中进士,量才授官为庶吉士,任命为编修。康熙十二年,李光地请求探望亲人回到故乡。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造反,郑锦占据着泉州,李光地事奉亲人隐藏在山谷中,郑锦和耿精忠都派人招纳李光地,李光地坚决拒绝。康熙十四年,李光地将奏疏藏在蜡丸中,派人从小路赶到京城,皇上得到奏疏十分感动,嘉奖他的忠诚,提拔他为侍读学士。李光地因为父亲去世而返回安溪。康熙十七年,同安的强盗蔡寅纠结一万多人,用白头巾作为旗号,掠夺安溪。李光地招募乡里一百多个勇敢的人据守安溪,断绝蔡寅的粮草通道,强盗只好撤离。康熙十九年,李光地被任命为内阁学士。他上朝问对,说:“郑锦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郑克埉幼小羸弱,他的部下争权夺利,应该赶紧攻克他。”并举荐内大臣施琅,因为他熟悉海上的地理状况,懂得军事,可委以重任。皇上采纳他的建议,终于平定了台湾。当初,京城附近地区多次遭受水灾,皇上因为漳河与滹沱河合流之处容易泛滥,命令李光地疏导漳河从旧河道引入运河,减缓滹沱河的水势。不久李光地上奏陈述霸州等七个县因为疏通新河道,占民田一百三十九顷,请求豁免相应赋额,皇上准奏。从此下游更加通畅,没有了水灾。皇上褒奖李光地治理漳河与滹沱河的政绩,提升他为吏部尚书。康熙四十四年,李光地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当时皇上在理学方面很用心,喜欢读阐述六经的书,下令编纂《朱子全书》和阐述《周易》取正、宋儒的人性天理之学等精义的很多书籍,都任命李光地组织考订整理,每天召他进便殿研究探讨。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允礽因为有病被废除太子职位,康熙命令大臣们保举上奏几位皇子谁可以担任太子。尚书王鸿绪等举荐皇子允禩,皇上严词斥责他们。皇上问李光地为什么一言不发,李光地上奏道:“以前皇上您拿太子生病想废除太子职位的事问臣,臣上奏说慢慢调理医治太子的病才是天下的福气,臣没有告诉别人啊。”李光地被皇上这样信任,同僚大多忌妒他,凡是李光地称赞举荐的人,大多被排挤,忌妒他的同僚就通过这些手段来摇动李光地的地位。桐城贡士方苞因戴名世的案件犯罪将被判处死刑,皇上有一次偶然说到侍郞汪霦死后还有谁能写古文,李光地说:“只有戴名世一案牵涉到的方苞能写。”方苞因此得以释放,被召入南书房。李光地扶植好事就像这样。康熙五十七年,李光地去世,享年七十七岁。皇上派恒亲王允祺前往祭奠,赏赐黄金千两,谥号为文贞;派工部尚书徐元梦护送他的灵柩回故乡。皇上又晓谕大臣:“李光地处事谨慎、清廉勤奋,节操始终如一,学问渊博。我了解他最真切,理解我的人没有超过李光地的!”

作者:原文: 徐的,字公准,建州建安人。擢进士第,补钦州军事推官。钦土烦郁,人多死瘴疠。的见转运使郑天监,请曰:“徙州濒水可无患,请转而上闻。”从之,天监因奏留的使办役。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同劳苦,筑城郭,立楼橹,以备战守。画地居军民,为府舍、仓库、沟渠、廛肆之类,民皆便之。迁大理寺丞、知吴县,移梁山军,通判常州。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临江军,擢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安化州蛮攻杀将吏,所部卒畏诛,谋欲叛。的驰至宜州,慰晓之曰:“尔曹亡惧,能出力讨贼,犹可立功以自赎。若朝叛则夕死,非计也。”众皆敛手听命。奏复澄海、忠敢军,后皆获其用。改知舒州,徙荆湖北路转运使。辰州蛮彭士义为寇,的开示恩信,蛮党悔过自归。摄江陵府事,城中多恶少年,欲为盗,辄夜纵火,火一夜十数发。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曰:“尔辈递相察,不然,皆尔罪也。”火遂息。太子冼马欧阳景猾横不法,为里人害,的发其奸,窜之岭外。以兵部员外郎为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奏通泰州海安、如皋县漕河,诏未下,的以便宜调兵夫浚治之,出滞盐三百万。军贼王伦起山东,转掠淮南,的团兵待之。会青州改遣裨将傅永吉追杀入历阳,的与赏,迁工部郎中。复治泰州西溪河,发积盐。区希范、蒙赶寇衡湘,命的招抚之。既至,再宿,会蛮酋相继出降。三司以郊祠近,宜召还计事,既还,蛮复叛。除度支副使、荆湖南路安抚使,至桂阳,降者复众。其钦景、石硋、华阴、水头诸洞不降者,的皆讨平之,斩其酋熊可清等千余级。卒于桂阳。 (选自《宋史?徐的传》,有删改) 译文: 徐的,字公准,建州建安人。考中进士,补任钦州军事推官。 钦州林木浓密,许多人死于瘴气瘟疫。徐的去求见转运使郑天监,请求说:“把州府搬迁到水边就没有病患了,请转告皇上使他听到。”郑天监听从建议,郑天监就请求把徐的留下让他办理相关事情。徐的穿着短衣,拿着木棒,跟役夫一起辛苦劳动,修城墙,建望楼,用来准备攻守。规划土地让军民居住,修建府舍、仓库、沟渠、店铺之类,民众都感到便利。 徐的升任大理寺丞,任吴县的知县。后来又调到梁山军,任常州通判。适逢饥荒,他就拿出米做成粥来给饥民吃。多次升职至尚书屯田员外郎、临江知军,升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安化州蛮人攻击杀害官府的军将和官吏,他们所属士兵怕死,谋划着要反叛。徐的骑马赶到宜州,安慰劝告他们说:“你们不用害怕,如果能出力讨伐叛贼,还可以立功来赎自己的罪。如果早晨叛乱那么晚上就会被处死,这不是正确的办法啊。”大家都束手听命。奏请恢复澄海、忠敢军,后来都得到任用,改任舒州知州,调任荆湖北路转运使。辰州蛮人彭士义叛乱,徐的用恩德威信感化他们,蛮人悔过后自来归附。 徐的代管江陵府的政事,城里很多行为恶劣的年轻人,想盗窃时,就在晚上放火,一夜十多处起火。徐的登记那些恶少年姓名,让他们互相担保,“你说:们互相监督,不这样,都是你们的罪过!”于是夜间就不再起火了。太子冼马欧阳景狡猾蛮横,不守法,是邻里间的祸害,徐的揭发他的罪恶,把他流放到岭外。徐的以兵部员外郎身份担任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奏请朝廷疏通泰州海安、如皋县的运河,诏令还没下来,他就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调动士兵民夫疏通治理它,运出积压的盐三百万斤。 军贼王伦在山东叛乱,转而攻打淮南,徐的集合军队等待他。正赶上青州改派的裨将傅永吉追赶贼人进入历阳,徐的和他一起受赏赐,升做工部郎中。又治理泰州西溪河,运出积存的盐。区希范、蒙赶在衡湘为寇,朝廷命令徐的去招抚他们。徐的到了之后,住了两夜,恰好赶上蛮人首领一个个出来投降。三司官员认为郊祠典礼临近,应召回徐的议事,徐的回朝后,蛮人又反叛。廷授予他度支副使、荆湖南路安抚使,到了桂阳,投降的又有许多。那些钦景、石硋、华阴、水头各洞不投降的,徐的都讨伐平定了他们,斩杀了他们的首领熊可清等一千多人。后来,徐的在桂阳去世。

作者:孔子门人【原文】卫将军文子①问于子贡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为贤?”子贡对以不知。文子曰:“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何谓?” 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即难。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难于知人。是以难对也。” 文子曰:“若夫知贤,莫不难。今吾子亲游焉,是以敢问。” 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②,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 子贡对曰:“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夫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媚兹一人,应侯慎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则。’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③名。以御于天子,则王者之相也。 “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论其材曰:‘有土之君子也,有众使也,有刑用也,然后称怒焉。匹夫之怒,唯以亡其身。’孔子告之以《诗》曰:‘靡④不有初,鲜克有终。’ “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孔子和之以文,说之以《诗》曰:‘受小拱大拱⑤,而为下国骏庞,荷天子之龙。不憨不悚,敷奏其勇。’强乎武哉,文不胜其质。 “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⑥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尧舜笃恭以王天下。’其称之也,曰‘宜为国老’。 “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傧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之行也。子曰:‘礼经三百,可勉能也;威仪三千,则难也。’公西赤问曰:‘何谓也?’子曰:‘貌以傧礼,礼以傧辞,是谓难焉。众人闻之,以为成也。’孔子语人曰:‘当宾客之事,则达矣。’谓门人曰:‘二三子之欲学宾客之礼者,其于赤也。’ “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桥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⑦,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 “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是颛孙师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诗》⑧云:‘岂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 “学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著截焉,是卜商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式夷式已⑨,无小人殆。’若商也,其可谓不险矣。’ “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 “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故动则不妄,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⑩。当是而行,偃也得之矣。’ “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绍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为异士。 “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履。往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柴于亲丧,则难能也;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成汤恭而以恕,是以日隋。’凡此诸子,赐之所亲睹者也。吾子有命而讯赐,固不足以知贤。” 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乃百姓归之。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壹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以告。” 孔子曰:“言之乎。”子贡以其辞状告孔子。子闻而笑曰:“赐,汝次焉人矣。”子贡对曰:“赐也何敢知人,此以赐之所睹也。”孔子曰:“然。吾亦语汝耳之所未闻,目之所未见者,岂思之所不至,智之所未及哉?”子贡曰:“赐愿得闻之。” 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旧怨,盖伯夷叔齐之行也。 “思天而敬人,服义而行信,孝于父母,恭于兄弟,从善而教不道,盖赵文子之行也。 “其事君也,不敢爱其死,然亦不敢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君陈则进而用之,不陈则行而退。盖随武子之行也。 “其为人之渊源也,多闻而难诞,内植足以没其世。国家有道,其言足以治;无道,其默足以生。盖铜鞮伯华之行也。 “外宽而内正,自极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终。盖蘧伯玉之行也。 “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轻财不匮。盖柳下惠之行也。 “其言曰:‘君虽不量于其身,臣不可以不忠于其君。是故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盖晏平仲之行也。 “蹈忠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能乐。盖老莱子之行也。 “易行以俟天命,居下不援其上。其亲观于四方也,不忘其亲,不尽其乐。以不能则学,不为己终身之忧。盖介子山之行也。” 子贡曰:“敢问夫子之所知者,盖尽于此而已乎?” 孔子曰:“何谓其然?亦略举耳目之所及而矣。昔晋平公问祁奚曰:‘羊舌大夫,晋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祁奚辞以不知。公曰:‘吾闻子少长乎其所,今子掩之,何也?’祁奚对曰:‘其少也恭而顺,心有耻而不使其过宿;其为大夫,悉善而谦其端;其为舆尉也,信而好直其功。至于其为容也,温良而好礼,博闻而时出其志。’公曰:‘曩者问子,子奚曰不知也?’祁奚曰:‘每位改变,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此又羊舌大夫之行也。” 子贡跪曰:“请退而记之。” 【注释】 ①文子:卫国公卿,名弥牟。 ②盖有三千就焉:三千:《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作“三就”,指在孔子门下求学的弟子,成就有上、中、下三等。 ③厥:代词,他的。 ④靡:没有。 ⑤拱:法。 ⑥冉求:即冉有,字子有,孔子弟子。 ⑦眉寿:长寿。因人老会长出长眉毛,故称眉寿。 ⑧《诗》:指《诗经·大雅·洞酌》。 ⑨式夷式已:旧注:“式,用。夷,平也。言用平则已也。”意为用平和、公平的态度处人处事。 ⑩给:丰足,充裕。豫:事先准备。旧注:“事欲给而不碍,则莫若于豫。” 成汤:商朝开国之君,子姓,名履,又称天乙。讨伐夏桀,建立商朝,传十七代,至纣为周所灭。克:苛刻。忌:嫉妒。渊源:指思虑深邃。允德:修德,涵养德行。图义:考虑义。旧注:“允,信也。图,谋。” 蹈:实行。羊舌大夫:即羊舌赤。亦即铜鞮伯华。 【译文】卫国的将军文子问子贡说:“我听说孔子教育弟子,先教他们读《诗》和《书》,然后教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讲的是仁义,观看的是礼乐,然后用文才和德行来成就他们。大概学有所成的有七十多人,他们之中谁更贤明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文子说:“因为你常和他们一起学,也是贤者,为何说不知道呢?” 子贡回答说:“贤能的人没有妄行,了解贤人就很困难。所以君子说:‘没有比了解人更困难的了。’因此难以回答。” 文子说:“对于了解贤人,没有不困难的。现在您本人亲身在孔子门下求学,所以敢冒昧问您。” 子贡说:“先生的门人,大概有三千人就学。有些是与我接触过的,有些没有接触,所以不能普遍地了解来告诉你。” 文子说:“请就您所接触到的谈谈,我想问问他们的品行。” 子贡回答说:“能够起早贪黑,背诵经书,崇尚礼义,行动不犯第二次过错,引经据典很认真的,是颜渊的品行。孔子用《诗经》的话来形容颜渊说:‘如果遇到国君宠爱,就能成就他的德业。’‘永远恭敬尽孝道,孝道足以为法则。’如果颜渊遇到有德的君王,就会世代享受帝王给予的美誉,不会失去他的美名。被君王任用,就会成为君王的辅佐。 “身处贫困能矜持庄重,使用仆人如同借用般客气。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总是怨恨别人,不总是记着别人过去的罪过,这是冉雍的品行。孔子评论他的才能说:‘拥有土地的君子,有民众可以役使,有刑罚可以施用,而后可以迁怒。普通人发怒,只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孔子用《诗经》的话告诉他说:‘万事都有开端,但很少有善始善终的。’ “不害怕强暴,不欺辱鳏寡,说话遵循本性,相貌堂堂端正,才能足以打仗带兵,这是子路的品行。孔子用文辞来赞美他,用《诗经》中的话来称赞他:‘接受上天大法和小法,庇护下面诸侯国,接受天子授予的荣宠。不胆怯不惶恐,施神威奏战功。’强力又勇敢啊!文采胜不过他的质朴。 “尊敬长辈,同情幼小,不忘在外的旅人,喜好学习,博综群艺,体察万物且勤劳,这是冉求的品行。孔子因此对他说:‘好学就有智慧,同情孤寡就是仁爱,恭敬就接近礼义,勤劳就有收获。尧舜忠诚谦恭,所以能称王天下。’孔子很称赞他,说:‘你应当成为国家的卿大夫。’ “整齐庄重而又严肃,志向通达而又喜好礼仪,作为两国之间的傧相,忠诚雅正而有节制,这是公西赤的品行。孔子说:‘礼经三百篇,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了解;三千项威严的礼仪细节,则难以掌握。’公西赤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作傧相接待宾客要有庄重的容貌,要根据不同的礼节来致辞,所以说很难。众人听到傧相的致辞,认为仪式就完成了。’孔子对大家说:‘接待宾客这件事,他已经做到了。’孔子又对弟子说:‘你们想学习接待宾客礼仪的人,就向公西赤学习吧。’ “完满却不自我满足,渊博却如同虚空,超过却如同赶不上,古代的君王也难以做到。知识广博无所不学,他的外表恭敬,德行敦厚;他对任何人说话,没有不真实的;他的志向高明远大,他的胸襟开阔坦荡,因此他长寿,这是曾参的品行。孔子说:‘孝是道德的起始,悌是道德的前进,信是道德的加深,忠是道德的准则。曾参集中了这四种品德。’孔子就以此来称赞他。 “有大功不夸耀,处高位不欣喜,不贪功不慕势,不在贫苦无告者面前炫耀,这是颛孙师的品行。孔子这样评价他:‘他的不夸耀,别人还可能做到,他在贫苦无告者面前不炫耀,则是仁德的表现。’《诗经》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先生认为他的仁德是很伟大的。 “学习能够深入理解其义,送迎宾客必定恭敬,和上下级交往界限分明,是卜商的品行。孔子用《诗经》的话评价他说:‘能够用平和公正的态度处人处事,就不会受到小人的危害。’像卜商这样,可以说不至于有危险了。 “富贵了他也不欣喜,贫贱了他也不恼怒;假如对民众有利,他宁愿行为俭约;他侍奉君王,是为了帮助下面的百姓,这是澹台灭明的品行。孔子说:‘独自一个人富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澹台灭明就是这样的人。’ “先考虑好,事情来临就按计划而行,这样行动就不会有错,这是言偃的品行。孔子说:‘想要有才能就要学习,想要知道就要问别人,想要把事情做好就要仔细审慎,想要富足就要先有储备。按照这个原则行事,言偃是做到了。’ “个人独居时想着仁义,做官时讲话讲的是仁义,对于《诗经》上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的话牢记在心,因此言行极其谨慎,如同一天三次磨去白玉上的斑点,这是宫绍的品行。孔子相信他能行仁义,认为他是与众不同的人。 “自从见到孔子,进门出门,从没有违反礼节。走路来往,脚不会踩到别人的影子。不杀蛰伏刚醒的虫子,不攀折正在生长的草木。为亲人守丧,没有言笑。这是高柴的品行。孔子说:‘高柴为亲人守丧的诚心,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春天不杀生,是遵从做人的道理;不折断正在生长的树木,是推己及物的仁爱。成汤谦恭而又能推己及人,因此威望天天升高。’以上这几个人是我亲自目睹的。您向我询问,要求我回答,我本来也不能够知道谁是贤人。” 文子说:“我听说,国家按正道行事,那么贤人就兴起来了,正直的人就会被任用,百姓也会归附。接照您刚才的议论,内容已经很丰富了,他们都可以做诸侯的辅佐啊。大概世上没有明君,所以没有得到任用。” 子贡和卫将军文子说过话之后,到了鲁国,见到孔子,说:“卫将军文子向我问同学们的情况,再三地问,我推辞不掉,把我所见到的告诉了他。不知道是否合适,请让我告诉您吧。” 孔子说:“说说吧。”子贡把和文子对话的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笑着说:“赐啊,你能给人排座次了。”子贡回答说:“我怎敢说知人,这是我亲眼看见的啊。”孔子说:“是这样的。我也告诉你一些你没听到、没看到的事,这些难道是头脑想不到的,智力达不到的吗?”子贡说:“我很愿意听。” 孔子说:“不苛刻不忌妒,不计较过去的仇恨,这是伯夷叔齐的品行。 “思考天道而且尊敬人,服从仁义而做事讲信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从善如流而又教导不按正道而行的人,这是赵文子的品行。 “他侍奉国君,不敢爱惜自己的生命,然而也不敢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谋求自己的发展,也不忘记朋友。君王任用时他就努力去做,不用则离开而退隐。这是随武子的品行。 “他的为人思虑深邃,见闻广博难以被欺骗,内心修养足以终身受用。国家按正道治理,他的言论足以用来治国;国家不按正道治理,他的沉默足以用来保存自己。这是铜鞮伯华的品行。 “外表宽容而且内心正直,能自己矫正自己的行为,自己正直而不要求别人,努力地追求仁义,终身行善。这是蘧伯玉的品行。 “孝敬谦恭慈善仁爱,涵养德行谋求仁义,少积聚财富消除怨恨,轻视财物又不匮乏。这是柳下惠的品行。 “他说:‘君主虽然不能度量臣子的能力,臣子不能不忠于君主。因此君主选择臣子而任用,臣子也选择君主来侍奉。君主按正道而行就听从他的命令,不按正道就隐居不仕。’这是晏平仲的品行。 “行动讲求忠信,即使整天说话,也不会出错。国家混乱,身处低位而不愁闷,生活贫困而能保持快乐。这是老莱子的品行。 “改变自己的行为来等待机遇,身处低位却不攀附高枝。到四处游观,不忘记父母;想到父母,不尽兴就赶快归来。因为才能不足就去学习,不造成终身的遗憾。这是介子山的品行。” 子贡问:“请问老师,您所知道的,就到此为止了吗?” 孔子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只是大略举出耳闻目睹的罢了。从前晋平公问祁奚:‘羊舌大夫是晋国的优秀大夫,他的品行怎么样?’祁奚推辞说不知道。晋平公说:‘我听说你从小在他家长大,你现在隐藏着不愿说,是为什么呢?’祁奚回答说:‘他小时候谦恭而和顺,心里觉得有过错不会留到第二天来改正;他作为大夫,凡事皆出于善心而又谦虚正直;他做舆尉时,讲信用而不隐瞒功绩。至于他的外表,温和善良而喜好礼节,广博地听取而时出己见。’晋平公说:‘刚才我问你,你怎么说不知道呢?’祁奚说:‘他的职位经常改变,不知他现在做什么官,所以不敢说知道。’这又是羊舌大夫的品行。” 子贡跪下说:“请让我回去记下您的话。” 【评析】这是一篇首尾连贯的完整对话,文中有子贡对孔门数位弟子的操行所做的评价。这些评价不似《论语》中简洁,有七十子后学之文风。后面还有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供研究先秦史和儒学史的人参考。整篇文字又见《大戴礼·卫将军文子》。

求好的古文、古诗词(要长一点的)
答:求好的古文、古诗词(要长一点的)  我来答 5个回答 #热议# 哪些癌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飐霄 2010-12-03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 采纳率...慕贾氏之如皋,《北风》之同车。盘于游畋,其乐只且。于是鸟兽殚,目观穷。迁延邪睨,集乎长杨之宫。息行夫,展车马。收禽举胔,数课众寡。置互摆牲...

韩愈列传文言文的翻译节选
答:3. 《韩愈传(节选)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韩愈传(节选)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和古诗的翻译
答:1. 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2. 体现全文...[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什么意思古诗的翻译
答:【作品原文】 饮酒(其五) [ 魏晋 ]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陶渊明看来,只有远离官场、归隐田园,才是唯一行之有效的途径。在《饮酒》诗中,有不少诗篇是反映他...(第十二首)有时诗人又为他们的坎坷际遇大鸣不平:“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宫不获年,长饥...

《蒋母授书》文言文翻译
答:白话释义: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中几句话。苦于我太小,不会拿笔,就把竹枝削成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母亲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

诗圣的诗
答: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原文】 岱宗...

人教版高中必背古诗文原文
答: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2018-01-09 高中人教版必背古诗文有哪些? 221 2012-10-03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背古诗文的朗诵音频 67 2009-08-12 人教版高中必背古诗词 287 2016...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及赏析
答: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坐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首诗,共八十八句。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把它分为如上四段,并指出:(一)第一段十四句叙说“送客江口,遇弹琵琶妇人”;(二)第二段二十四句“摹写琵琶技术...

《梅溪》古诗诗意是什么?
答:古诗诗意体现作者爱梅花,一边走一边找梅花,不让人来扫地,这样不好看,很珍惜梅花。《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梅溪》唐代 张籍 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译文:从爱新梅好,在寻找一条斜。不教人打扫石,恐怕有损落来花。

《南山诗》古诗原文以及赏析
答:韩愈好游奇山,务必穷其形胜而不顾性命(《国史补·卷中》)。所以,他笔下的《南山》诗雄奇恣肆,卓荦不凡。不仅如摄影家运用广角镜头,从各个方位、季节,摄取了南山种种奇景,而且能勾出山之神态,渗入诗人的遭遇、心情、意趣。 此为五言古诗,计一百另二韵,分三段。第一段至“阴霰纵腾糅”,言远眺中的南山,千姿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