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怎么样

作者&投稿:彩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河南大学怎么样?~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是最好不过了,我就是经济学院的,当初我在选择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后来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学院拥有4个博士点,2个一级硕士点,18个硕士点.是河南省唯一一个 有博士点的经济类高校.
著名的郑汴一体化现在已经开始动工,而原创就是我们学院的院长,他是第一个提出来的.
所以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在河南省来说是绝对领先的,和郑州大学商学院比太没意思了,没有可比性.
在2005年的全国英语竞赛中河南省22个一等奖,河南大学占16个其中9个是我们经济学院学生获得的.


学院简介

河南大学经济学科具有比较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927年就设立了经济系,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章龙、王毅斋、关梦觉等曾在此任教。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大学经济学科在著名经济学家周守正教授带领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先后组建了《资本论》研究室、人口研究室、经济研究所,恢复和增设了经济系、贸易系、财政金融系,并于1993年组建经贸管理学院。1999年经济与管理学科分设,组建新的经济贸易学院,2002年规范为经济学院。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现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等4个本科专业。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原理(共建)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点——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共建)和1个校级重点学科点——国民经济学。学院下设经济系、贸易系、财政系、金融系和基础教研室等5个教学单位。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才俊为主体的教学科研队伍。有教职工95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1800余人。专任教师队伍中近30%具有博士学位,60%具有硕士学位。教授11人,其中省级特聘教授1人,校级特聘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21人,年龄大多在40岁左右。学院各专业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各类经济实体、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从事实际业务和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学院在搞好教学的同时,非常重视科研工作。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有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国民经济研究所,有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有经济研究所、金融与证券研究所、产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国际经济研究所等4个校级重点研究机构。在面向市场经济主战场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我院在《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所有制理论与公有制改革、欠发达农业区工业化道路、资本市场与企业资本运营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学院有一支名师组成的研究生培养队伍,培养研究生起步早、数量多、质量高。政治经济学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截至目前,经济学院共招收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400多名,其中有80余人考取博士研究生。毕业生遍布于全国包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内的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及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中,大多数已经成为业务骨干,不少人成为知名学者、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经济学院在本科生教学工作方面,以育人为根本,调整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师资配置,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原则,努力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同时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实地考察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经济学院高度重视学术交流。近年来多次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多次派学者出国讲学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还多次邀请国内外学者来我院讲学。有11人先后成为全国性学术团体的理事和常务理事,与英国卡的夫大学、日本的京都大学、一桥大学、韩国的岭南大学、东亚大学、庆熙大学、济州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济学院将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教学为基础,以管理为保障,努力营造崇尚学术、尊重学人的氛围,团结奋进,合作共赢,进一步做大做强经济学科,夯实校内一流学院的基础,放大省内一流学科的效应,逐步建成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经济学科和经济学院。

学院简介

河南大学经济学科具有比较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927年就设立了经济系,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章龙、王毅斋、关梦觉等曾在此任教。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大学经济学科在著名经济学家周守正教授带领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先后组建了《资本论》研究室、人口研究室、经济研究所,恢复和增设了经济系、贸易系、财政金融系,并于1993年组建经贸管理学院。1999年经济与管理学科分设,组建新的经济贸易学院,2002年规范为经济学院。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现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等4个本科专业。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原理(共建)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点——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共建)和1个校级重点学科点——国民经济学。学院下设经济系、贸易系、财政系、金融系和基础教研室等5个教学单位。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才俊为主体的教学科研队伍。有教职工95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1800余人。专任教师队伍中近30%具有博士学位,60%具有硕士学位。教授11人,其中省级特聘教授1人,校级特聘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21人,年龄大多在40岁左右。学院各专业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各类经济实体、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从事实际业务和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学院在搞好教学的同时,非常重视科研工作。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有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国民经济研究所,有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有经济研究所、金融与证券研究所、产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国际经济研究所等4个校级重点研究机构。在面向市场经济主战场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我院在《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所有制理论与公有制改革、欠发达农业区工业化道路、资本市场与企业资本运营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学院有一支名师组成的研究生培养队伍,培养研究生起步早、数量多、质量高。政治经济学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截至目前,经济学院共招收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400多名,其中有80余人考取博士研究生。毕业生遍布于全国包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内的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及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中,大多数已经成为业务骨干,不少人成为知名学者、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经济学院在本科生教学工作方面,以育人为根本,调整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师资配置,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原则,努力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同时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实地考察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经济学院高度重视学术交流。近年来多次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多次派学者出国讲学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还多次邀请国内外学者来我院讲学。有11人先后成为全国性学术团体的理事和常务理事,与英国卡的夫大学、日本的京都大学、一桥大学、韩国的岭南大学、东亚大学、庆熙大学、济州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济学院将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教学为基础,以管理为保障,努力营造崇尚学术、尊重学人的氛围,团结奋进,合作共赢,进一步做大做强经济学科,夯实校内一流学院的基础,放大省内一流学科的效应,逐步建成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经济学科和经济学院。

  隶属于河南大学 可以说是河南大学比较牛的研究所了 它整合了河大比较优秀的资源,特别是在经济、文学、地理、环境等方面。有博士后流动站和多个博士点。教授也多非常有名。历年录取分数可以咨询河南大学研招办。

  以下是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 2002 年,2004年10月获批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以黄河文明与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大型综合性研究与咨询机构。中心名誉主任为李学勤教授,中心主任为李小建教授,执行主任为苗长虹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牛文元教授。

  中心依托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人文地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七个博士点,地理学、中国文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通过经济、地理、历史、文学、哲学等优势研究力量的整合,形成了黄河文化的承转与发展、沿黄地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黄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特色研究方向。下设四个研究所: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所、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黄河文明研究所、中原文化与民俗研究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 15 名,兼职研究人员 26 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22名,教授35名,博士学位获得者24名。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为耿明斋教授,本所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要研究领域,近年来在公司与区域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区域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改造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研究进展;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为苗长虹教授,本所融合了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以黄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互动关系及调控研究等方向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黄河文明研究所所长为牛建强教授,本所以“黄河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对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变迁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为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研究提供历史基础;中原文化与民俗研究所所长为高有鹏教授,本所以“黄河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突出中原民俗与文化的研究,其优势在于文化、文学、历史、民俗和哲学等学科的融合。

  近两年来,本中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被CSSCI和CSCD源期刊收录的论文达120余篇,并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学术专著和编写教材20多部;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其中新获批课题近30项,科研经费共近600万元;2005年,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建教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下中部农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教授承担了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与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006年,中心新获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规划项目3项;中心获得学术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20余项;邀请国内外专家来中心讲学30余次,中心研究人员应邀外出讲学40余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0余场,其中,中心副主任覃成林教授应邀到中国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讲学;期间,中心外派7名研究人员到国外高校访学;中心主办和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5场次,并获得学术界的好评;另外,本中心的核心期刊为《黄河论坛》,每季度发行一期,面向全国征稿,稿源丰富,内容全面,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学、民俗、经济、区域和民间文艺等内容。

  近四年来,中心研究员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上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出版著作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65篇,其中SSCI源期刊3篇,CSSCI源期刊225篇,CSCD源期刊35篇;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项,自然科学基金 5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提交政府报告18份;获学术成果奖励 60余项;主办和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9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中心讲学50余次,中心研究员外出讲学80余次,9名研究员到国外高校访学。按规划出版了《中国黄河报告》第一卷、《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大型丛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辑刊(第一、二辑)

  中心在大力推动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应用服务工作。中心研究人员多次承担国家部门、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市委托项目,并被有关部门采纳并获好评。如,中心还积极参加了河南省“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咨询工作,为我省有关规划的制订和修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得到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采纳;在《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中心研究人员耿明斋教授率先提出了“郑汴一体化”的设想,纂写的《有关“郑汴一体化”若干基本问题的理论与对策研究》,得到河南省副省长张大为的批示和开封市政府的采纳,为“郑汴一体化”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中心受河南省政府的委托,承担了“郑开大道及两侧功能区规划三维景观模拟系统”,获的河南省政府的一直好评;大冶镇政府委托中心做的“大冶镇可持续发展方案设计与对策”,深入分析了大冶镇在依托煤炭资源发展经济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条路径,获得大冶镇政府一致好评并予采纳。另外,中心研究人员还多次接受电视报纸等媒体采访,扩大中心学术的影响力。其中,中心副主任高有鹏教授在2006年春节前提出“保卫春节宣言”,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全国掀起了保卫传统文化的热潮,是年除夕高有鹏教授应邀作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春节特别节目谈“过年”,还应邀在法国巴黎国际广播电台谈“春节的意义”,《光明日报》于1月28日,整版报道了“春节与传统文化”,影响广泛;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凤凰网、中国新闻社、南方都市报、华商报、南方周末、外滩画报等单位主办的“大河之旅·环保中国2005黄河万里行”河南分场设在中心。中心还承担了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黄河中下游流域数据中心的建设任务和河南省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中心正在自主开发了黄河流域文献特色数据库,为中心的科研做好保障。

  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06年修订版)》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紧紧围绕“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制定了“十一五”科研规划,着力打造黄河文明的承传与发展,沿黄地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三大特色研究方向,促进文理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产出一批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在“十一五”期间中心重点开展“黄河文明形成与变迁的综合集成研究”、“黄河流域旅游文化及其变迁研究”、“明清以来河南基层社会转型研究”、“河南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黄河沿岸地区文化、农户行为与农区发展研究”、“社会嵌入与黄河流域区域创新模式研究”、“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动力、过程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黄河流域城市群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空间格局演变互动机理研究”和“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并规划出版《中国黄河报告》系列、《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辑刊、《黄河文明形成与发展》和《黄河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丛书、《河南文献丛刊》系列等大型系列丛书。

很不错的,有自己的特色,并且这几年做出了很多成果

隶属河南大学

这是个什么专业阿
名号这么惊人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在那个校区
答:明伦校区。河南大学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明伦街,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查询该学校简介得知,该研究中心建立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心简介
答: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依托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人文地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七个博士点,地理学、中国文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通过经济、地理、历史、文学、哲学等优势研究力量的整合,形成了黄河文化的承转与发展、沿黄地...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怎么样
答:以下是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 2002 年,2004年10月获批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以黄河文明与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大型综合性研究与咨询机构。中心名誉主任为李学勤教授,中心主任为李小建教授,执行主任为苗长虹教授...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组织机构
答:主要人员的组成如下:中心人员简介:中心名誉主任: 李学勤 教授 清华大学李国英 高工 黄河水利委员会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陆大道 院士 中国科学院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李小建 教授 河南大学苗长虹 教授 河南大学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按姓氏笔画)孙九林 院士 中国科学院牛建强 教授 河南大学李小建 教授 河...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在哪里
答:在明伦校区博文楼。

中国城市群发育与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作者简介
答:目前,他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同时在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担任教授。作为河南省特聘教授,他在教育领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河南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和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致力于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工作。苗长虹教授的...

河南大学文学院的学术研究特色和重点方向是什么?
答: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重要支撑,文学院设有多个研究中心,如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的省级研究中心,以及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河南地方戏研究所和语言应用与语言规划研究所等校级重点研究机构,这些都是学院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在学术特色方面,文学院注重全面...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有哪些重点实验室
答:区域科学研究所是河南大学重点研究机构,"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拥有数字区域模拟,环境演变两个科研试验室,其中数字区域模拟实验室是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拥有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三个教学实验室。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机构设置
答:其中,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是河南省省委宣传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则是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区域科学研究所则是河南大学的重点研究机构。学院还与学校其他单位合作共建了“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的标志性项目。学院配备有先进的科研设施,...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院简介
答:河南大学的历史文化学院,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25年,当时名为中州大学历史系,作为河南大学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学院自成立以来,凭借其深厚的学术传统,始终保持着中西交融、古今贯通的特点,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强调历史通识教育,在国内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其影响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