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古汉语中有判断动词的意思吗

作者&投稿:抄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里的被动句、判断句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担者,这种句型是被动句。所谓判断句,是指用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判断主语的句型。
一、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受”“受......于”表被动。如:“受制于人。”


扩展资料:
一、被动句的注意事项:
1、标志被动句是用一些被动词来表达的。
2、无标志被动句也称为概念被动句。
二、判断句的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被动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判断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句式

◎ 为

为、为 wéi

〈动〉

(1) (为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

(2) 假借为“伪”。做,作,干,搞 [do;act;make]

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王风·兔爰》

子为不知,我将不坠。——《左传·定公十二年》

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管子·枢言》

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管子·心术上》

为,施也。又,成也。——《广雅》

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世说新语·巧艺》

为之难。——《论语》。皇疏:“犹行也。”

可以为师。——《论语》

人之为学。——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推为长。——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为之者较少。——蔡元培《图画》

(3) 又如:为事(办事;成事);为诈(作假);为薪(取薪);为善(做善事);为道(学道,实践圣道);为头(居首;从头开始);为人(做人);为后(立后);为底(治足茧)

(4) 制作;创作 [make;compose]

造作,为也。——《尔雅》

以为乐器。——《周礼·春官·典同》。注:“为,作也。”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墨子·节用上》

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见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为棺椁。——《庄子·人间世》

应声便为诗。——《世说新语·文学》

(5) 治理 [administer]

为,治也。——《小尔雅》

诸葛瑾为 豫州。——《世说新语·排调》

(6) 又如:为国(治国);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7) 变成,成为 [become]

何遽不为福。——《淮南子·人间训》

不能为祸。

终为忠臣。——《世说新语·自新》

而改为入。——宋· 洪迈《容斋续笔》

(8) 又如:由徒为师

(9) 是 [be]

不为远者小。——《列子·汤问》

不为近者热。

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谓为三横。——蔡元培《图画》

(10) 又如:十尺为一丈

(11) 学习,研究 [study]

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可亡也。——《韩非子》

(12) 种植;营作 [plant]

东周欲为稻, 西周不下水, 东周患之。——《战国策》

(13) 设置;建立 [establish]。如:为法(制定法律;成为法律);为命(撰写政令、盟会的文辞);为山(建立功业)

(14) 使 [let]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易·井》

(15) 以为;认为 [think;bilieve;consider]

为汝多智。——《列子·汤问》

惊为生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我将为无人会使此法。——《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6) 演奏 [play]。如:为乐(奏乐;作乐)

〈名〉


词性变化

◎ 为

为 wéi

〈介〉

(1) 被 [by]——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为乡里所患。——《世说新语·自新》

为予群从所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为操所先。——《资治通鉴》

悉为逆据。——《广东军务记》

(2) 又如: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为贼所盗;为敌所败

(3) 于,在 [in]——表示时间或处所

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淮南子》

◎ 为

为 wéi



(1) 和 [and]——表示并列关系

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孟子·公孙丑下》

犀首以梁为 齐战于 承匡而不胜。——《战国策》

(2) 则,就 [then]——表示承接关系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3) 如,若 [if]——表示假设关系

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史记》

(4) 或,抑 [or]——表示选择关系

助教顾良戏之曰:“汝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 妥应声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北史·何妥传》

《太誓》之注不解“五至”,…不知为一日五来,为当异日也。”——《诗·周颂·思文》疏

不审先生梁朝出仕,为复隐居?——《太平广记》

(5) 又如:为复(还是,抑或);为是(抑或;还是);为当(抑或;还是)

◎ 为

为 wéi

〈助〉

(1) 的,之 [of]——用于名词性偏正结构中

岂弟君子,四方为则。——《后汉书》

(2)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孟子》

(3) 附于单音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如:大为高兴;广为宣传

(4) 附于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意。如:广为流传;更为重要

◎ 为

为 wéi



(1)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如:何乐而不为

(2)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

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

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 为

(1) 为 wéi

相为倚伏。——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相为应答。——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

古汉语中,“是”很少作判断动词用,大部分情况下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当然它也可以是形容词,可以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它还可以是助词。作判断动词用,是后来才有的东西。例释如下:

一、作代词和兼有判断意味的代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和thisis。

1.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3.是非贿得之。《记王忠肃公翱事》

4.必死是间。《崤之战》

5.晋于是始墨。《崤之战》

6.是何可否之谓也?《柳毅传》

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8.是吾剑之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9.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治平篇》

10、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在以上十个句子中,前面的七个句子中的“是”都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与英语的this相当;后三句的“是”是兼有判断意味的代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is。

二、助词,用来标志宾语前置,不能翻译成“是”,也不能翻译成“这”,应不译。

11.孜孜焉唯进修是急。《问说》

12.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13.鬼神无亲,唯德是依。《左传》

三、作为判断动词,是后来才有的用法,意义与英语的be动词相当。

14.巨是凡人。《赤壁之站》

15.皆是水凿之穴。《雁荡山》

16.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雁荡山》

17.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

四、作为形容词及在形容词上活用的动词,意义是“正确的”或“以……为正确的”。

18.虽不谓吾言为是。《与妻书》

19.是己而非人。《问说》

五、名词,意义为“国家大事”,但不能等同于“事”。

19.定国是之诏既下。《谭嗣同》

20、共商国是。

总之,古汉语中“是”的用法和意义极其丰富复杂,词性也以代词和形容词及名词为主,切不可简单地以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来翻译它。

是字在现代汉语中常作判断动词,而在古汉语中是字多是做指事代词用。
古代汉语中“是”字作判断动词,为后起之义,同于现代汉语。

例:皆是水凿之穴。----沈括《雁荡山》
汝是大家子。----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没有判断词,只有判断句式,如:
者……
……者……也
……也

是在古文中没有叛断动词之意,它是"此"的意思.指示代词.
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意思:此谁之过与?

文言文表判断的词语
答:(《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

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⑤动词,用在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强调宾语《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 是寡人之过中是指示代词应该翻译成这而不是这是把是翻译成这是是一个典型的根据翻译而得的一个错误,有些时候翻译句子而得的并不能从中直接提取单字,但绝大部分时候是可以的 2.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第一个...

是的文言文解释
答:3.“古文经学”的简称,汉经学的一派。4.文体名。原指先秦两汉以来用文言写的散体文,相对六朝骈体而言。后则相对科举应用文体而言。5.泛指文言文。 【例句】:经过语文教师把一段古文逐字逐句讲解后,我们才豁然开朗,懂得了文章的意思。 2. 是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这;这个;这样。 《严先生祠堂记》:”仲淹...

文言文中 “是”作代词只能翻译成这吗?
答:是的。“是”做代词,只表示近指,相当于“这”、“此”。远指的,用“彼”、“其”、“夫”等。

是在文言文中的解释
答:是赠张籍太祝”5,用于前置宾语之后”3,肯定,这”4,新语是人知”7”2直,吾友。5、以上两句中的“之”,用于肯定反问句中,将动词宾语提前,有否定和加强语气的作用“是”则基本用于肯定陈述句中二实词类1“是”作判断动词在古汉语中,常用“为”“乃”“则”等词语和判断句式来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夫”和“是”有哪几种解释?
答:“是”的这种用法,与“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孔子云: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以上两句中的“之”,用于肯定反问句中,将动词宾语提前,有否定和加强语气的作用;“是”则基本用于肯定陈述句中。二、实词类:1、“是”作判断动词。在古汉语中,常用“为”“乃”“则”等词语和判断句式来...

是的古义和今义?
答:会意。太阳在上,手在中间,脚在下面。表示太阳直射,时至夏至,人们手脚并用进入夏季农忙。造字本义: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在古汉语中,时日恰当为“是”;相互抵制为“非”。《说文解字》:是,正也。正,是也。以日为正则曰是。可以是认定、断定、承认、接受、OK时的一种状态;肯定的意...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常见形式
答:古代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像现代汉语一样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1.是知也。(《(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

“是” 是什么 词性?
答:作为助词、副词、连词、动词以及名词。是拼音shì 1、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是好诗,就是太长了。2、表示适合:来的是时候。3、表示任何:凡是。4、用于问句:他是走了吗?

在古代的文言文中,意思为“是”的字是?
答:文言文中表示是的字有“乃”、“是”、“为”、“则”、“悉”、“本”等。文言文中“是”字的含义:是 shì〈名〉(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