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工作的主要科学进展及意义

作者&投稿:阙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万方浩的主要研究工作及进展~

围绕外来入侵物种的预防、控制与管理三大核心任务展开工作,重点开展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与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生物入侵早期预警与风险预测体系;2、发展快速分子生物检测、侦测与监测技术,建立入侵生物灾害应急控制与公共危机处理技术及程序;3、研究潜在入侵物种传播扩散途径与机制,建立阻断与扑灭技术体系;4、构建生物入侵的生态与经济影响评估模式与方法;5、拓宽与创新外来入侵物种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与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建立入侵生物可持续治理的综合防御与控制体系。 2010.01-2014.12 Q型烟粉虱优势寄生蜂的竞争性互作及稳定性控制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2009.01-2013.12 重要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影响机制与监控基础,国家973项目, 首席科学家2006.12-2009.12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安全性考察,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 主持人2006.01-2007.12 重要农业入侵物种区域减灾及其持续治理技术,支撑计划,主持人2002.12-2008.08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 国家973项目, 首席科学家2006.01-2008.12 紫茎泽兰的控制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 主持人2003.01-2007.12 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早期预警与综合治理,农业部专项,主持人2004.01-2006.12 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与经济影响评估技术, 科技部公益平台项目,主持人2005.01-2007.12 蔬菜-害虫-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经历,科技部973前期,主持人2001.01-2003.12 外来入侵生物的生物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 国家环保局,主持人1991.01-1995.12 中加外来杂草生物防治研究: 乳浆大戟及蓟的生物防治,中方协 调及主持人,中、加农业部签署的合作项目,加拿大农部农业局研究项目1991.01-1992.03 外来生物三裂叶豚草的生物生态治理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人1989.10-1992.03 以生物防治为主的外来杂草豚草综合防治,国家科委重点科技项目(K-89-01-24),主持人1988.01-1990.12 外来恶性杂草豚草的生物防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执行人 2000.05-2005.05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及调控基础的研究,国家973项目(G2000162209)1997.01-2001.12棕黄蓟马的生物防治,中国外经贸部援古巴国际项目,主持人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烟草病虫害IPM技术,国家烟草局重点项目,主持人1996.01-2000.12 草原鼠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九五攻关,专题第二主持人人造卵赤眼蜂生产新技术研究,九五攻关,子题负责人云南烟草害虫的生物防治,云南科委项目 2001.01-2005.12 农药污染控制技术,十五攻关重大专项,主持人2001.07-2004.12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Biosafety Testing Guidelines for Transgenic Plants, Swiss Agency for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瑞士发展与合作局)2001.11-2004.11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and agronomicappropriateness of Bt transgenic cotton in small-producer IPM systemsin China,欧盟项目,项目负责人1998.1-2000.12 外来生防作用物的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人 1984.01-1986.12 昆虫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执行人1982.01-1984.12 稻田昆虫群落特性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执行人1980.05-1981.12 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执行人

近年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系统开展了古岩溶储层研究与对比工作。先后开展了14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内容包括两大方面:第一,以古岩溶形成机制与油气聚集关系为切入点,建立油气田古岩溶识别方法体系,研究油气田古岩溶型储层形成机制;第二,识别古岩溶形成演化类型,建立古岩溶发育结构模式和地球物理响应模式,预测油气聚集有利发育区,指导勘探开发部署。
所开展的主要科研项目如下: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专题“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储层溶蚀孔洞研究”(96—110—04—02—01),1996~1997;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专题“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岩溶特征研究”(96—110—03—02—02), 1998~2000;
中国石油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课题“黄骅坳陷周边奥陶系岩溶发育模式及坳陷区岩溶储层研究”,1999~2000;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塔里木盆地轮南潜山碳酸盐岩缝洞预测及其连通性模拟研究”(96—111—03—01),2000~2001;
中国石油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塔里木盆地缝洞系统特征研究”,2002~2003;
中国石油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课题“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古地貌与古岩溶特征研究”,2003~2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碳酸盐岩储层古岩溶模式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机制研究”(40272068), 2003~2005;
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模式及成因研究”(2006CB202401),2006~2010;
中国石油塔里木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轮古潜山奥陶系古岩溶特征研究”,2007~2008;
地质调查项目课题“雪峰山西侧地区海相岩溶储层形成和分布规律研究”,2008~2010;
中国石化西北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塔河油田主体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古岩溶储集体发育特征研究”,2009~2010;
中国石油塔里木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轮南—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岩溶地貌特征及岩溶储层综合评价”,2009~2010;
中国石油塔里木公司科技攻关项目“买盖提奥陶系岩溶地貌特征及岩溶储层综合评价”,2011~2012;
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缝洞单元形成机制及模式研究”(2011 CB201001), 2010~2014。
其中,2010年完成的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模式及成因研究”(2006CB202401),通过塔北和南方野外露头区岩溶缝洞系统调查与对比研究、典型露头区地球物理探测、塔河油田试验区碳酸盐岩缝洞系统地质识别与缝洞系统地质模式研究,解决了“海相碳酸盐岩缝洞系统形成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了油气田古岩溶识别方法体系,为揭示缝洞储集体储集规律提供了依据;阐明了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古岩溶缝洞系统形成机制,为油藏地质建模提供了基础支撑;研究了塔河油田古岩溶平面分布规律和垂向分带特征,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靶区;建立了塔河油田10种典型缝洞系统结构模式和地球物理响应模式,为储层评价预测提供了依据。

1.3.1 西南岩溶县的厘定与社会经济发展

根据1 ∶50万西南地质图的统计,以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大于30%为标准,厘定西南岩溶石山区有岩溶县292个,集中分布于滇东、桂西、黔、湘西、鄂西、重庆南部和东北部,呈北东向条带状;根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国定贫困县,全国592个,其中分布于西南七省一市的贫困县有224个,大于2/5,而西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0.3%;分布在碳酸盐岩区的贫困县127个,占西南贫困县总数的56.7%。

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人均占有水平是决定生态系统人口承载力和人口生活质量的基本因素。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2000年分省统计年鉴为源,用人口密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社会发展的指标,统计的结果显示:

(1)碳酸盐岩分布对人口分布存在某种制约关系,如广西高密度人口分布在桂南,湖南高密度人口分布在湘东、湘中、湘南,湖北高密度人口分布在鄂中、鄂东,重庆高密度人口分布于渝西北、渝西南。将此4省(区、市)的岩溶县的人口密度与非岩溶县人口密度作对比,则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岩溶县的人口密度仅分别为非岩溶县的85.05%、83.03%、46.78%、54.43%。岩溶县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不及非岩溶县。

(2)贵州省西南碳酸盐岩集中分布的中心,其人口密度明显高于邻省(区、市)桂西、湘西、鄂西及渝东碳酸盐岩集中分布区,但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远比邻省(区、市)的低,这可能与中国陆壳阶段性、间歇性地隆起,使贵州地区的隆升量,从西部的2000多米,中部的1000多米,到东部的数百米,这一地质演化过程,使贵州省境内水力坡度大,岩溶以垂向发育为主,地下水的埋深大和动态变化强烈,致使生态环境恶劣有关。这也许是为什么贵州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61.2%,而岩溶地下水的资源量却占总水资源量的83%,石灰土面积仅占土类面积的25%的原因。

1.3.2 西南岩溶生态评价分区

采集了西南七省(区)一市731个县的地质、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等22个指标,结合西南岩溶生态特征,对西南岩溶地区进行了生态评价分区:5个生态区,其中3个生态区可分出7个生态亚区,其中4个生态亚区可分出9个生态小区(表1-1)。

评价分区的生态特征及生态治理(重建)的建议:

Ⅰ.隆起带岩溶生态区:碳酸盐岩连续分布,是中国西南碳酸盐岩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石漠化最为严重、人民生活最为贫困的区域。

Ⅰ-1黔南、桂西亚区:古老坚硬的碳酸盐岩与大构造的抬升相结合,使该地区的岩溶地貌以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为主。纯碳酸盐岩分布区,因无隔水层,地表水缺乏,地下河发育,水利工程渗漏严重,水资源利用困难;因碳酸盐岩质纯,成土物质少,加上该地区以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地貌为主,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资源短缺。

生态重建的建议:①在开发地下河水资源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岩溶表层带对水循环的调蓄功能,水柜建设要与岩溶表层带发育特征协调;②在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发展特色经济植物;③在遏制水土流失的同时,要降低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④注意处理好土地利用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

表1-1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评价分区表

Ⅰ-2黔北、湘西、鄂西亚区: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互层,石灰岩与白云岩互层,因隔水层的存在,常出现高位蓄水构造和悬挂式的地下河,而白云岩集中分布区可打井取水;因不同岩性的岩石互层出现及外源水的作用,使成土速率和土壤质量有所提高,不同地质结构、水文地质结构对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著。但局部地区岩溶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生态重建的建议:①在充分利用隔水层修建水库、地下河引水工程去解决缺水问题的同时,要关注洼地、谷地防涝;②碳酸盐岩集中分布区要关注封山育林、治理石漠化;③要关注碳酸盐岩与非可溶岩互层情况下,元素迁移特征研究及特色经济作物的开发;④防治铁路隧道等基础工程建设对岩溶水文地质结构的破坏,导致水源漏失。

Ⅱ.沉降带岩溶生态区:第四纪沉积物大量覆盖,耕地面积分布广,地貌类型以岩溶平原、峰林平原为主,水土资源相对丰富,外源水对岩溶发育影响强烈,地表、地下岩溶形态发育。便利的交通为地表、地下岩溶景观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人类活动强烈,地下水易污染,岩溶塌陷、岩溶干旱时有发生。

生态重建的建议:在大力发展该地区岩溶景观旅游业的同时,要关注地表水、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和调配:①监测岩溶水资源的季节动态,调配水资源,治理岩溶干旱;②监测地下水水位,禁止过量开采而引起塌陷;③监测水质,防治水源污染。

Ⅲ.四川盆地岩溶生态区:碳酸盐岩深埋,出露面积小,岩溶地下水经过深部循环,多形成硫酸盐型热水,出现丰富的具医疗价值的温泉、热泉,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

Ⅳ.断陷盆地及周边山地岩溶生态区:该区处于印度板块、扬子板块、西藏板块三大板块活动的交会区,断陷盆地广布,盆地中有数十米至数百米厚的新生界松散层和半固结岩层,仅滇东盆底平坝面积大于30km2的盆地就有69个,盆地则是受断层斜滑错动下掉的地堑。断陷盆地不仅是大片耕地集中分布区,而且是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需水量大,而盆地周边山地岩溶发育,地下河深埋,水源漏失,加上盆地降水比山地少1/3,因此断陷盆地常常是缺水的干坝子,水资源的短缺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态重建的建议:综合开发地下水资源,解决盆地用水困难,充分利用好光热资源。要关注周边山区石漠化的治理。

Ⅴ.中高山岩溶生态区:地势高,自然条件差,年平均气温仅9℃,严重制约了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该区的人口密度仅48人/km2,土地垦殖率也仅有3.6%。因该区碳酸盐岩地层与非碳酸盐岩地层互层,新构造活动断裂的存在,水、气的深部循环,深部地幔CO2的释放,使地表形成壮观的钙华沉积,形成独特的岩溶旅游景观。

1.3.3 西南区域不同尺度下的岩溶生态特征

1.3.3.1 西南岩溶生态环境特征总体表现为缺土、少地表水,地下水难利用(195万km2

水土资源量的多少,开发的难易直接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统计结果显示:岩溶地下水资源量占总水资源量的比例比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高,而石灰土面积占总土类面积的比例比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低。换言之,随着碳酸盐岩出露面积比例的增加,水资源逐渐以地下水资源为主;而石灰土资源占总土壤资源的份额相对减小。这一现象的产生根源于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的岩溶水文地质和生态环境地质。

岩溶石山区水文地质的最大特点是空间介质具有地表和地下双层结构,地表、地下水关系密切,水源容易流失于地下。地下水系发育,地表水系不完整,甚至缺乏。而岩溶含水介质的不均一性,地下水位的极端不稳定等因素又给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据不完全统计,西南岩溶石山区枯水期流量大于50L/s的地下河有2836条,总长达13919km。它们是当地的主要水源,同时由于封闭洼地中的漏斗、落水洞是联系地表、地下的主要通道,使地下水容易被污染,而口径有限的落水洞和偏狭窄的地下河管道,容易被泥沙和枯枝落叶堵塞,导致洼地中耕地被淹。

岩溶石山区最大的生态环境地质特点是可溶岩的造壤能力很低,碳酸盐岩风化成土的速率只有一般非岩溶区的十几分之一至几十分之一。破碎的地表岩溶形态使土壤资源零星分散,加速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

1.3.3.2 广西区岩溶地貌对岩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具制约性(23.6万km2

广西岩溶地貌可大致分成两大类型:峰丛洼地、峰林平原。峰丛洼地位于桂中和桂西,海拔较高,水的排泄基准面低,以垂向运动为主,地表水迅速汇入地下,水资源难以利用,同时,地形的起伏,使土壤资源,尤其耕地资源短缺。

广西峰丛洼地系统中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负地形洼地中,洼地就成为当地居民生产经济活动的场所,一个洼地往往就养活一户或几户农家。但由于洼地面积小而分散,其间又有山峰阻隔,耕作困难,严重制约了土地的利用与土地的生产力。与峰林平原相比,峰丛洼地岩溶山区的土地垦殖率平均为6.87%,而峰林平原的土地垦殖率平均为14.1%。

峰林平原区的单位粮食产量随着岩溶分布面积的增加而降低(2000年统计数据),这可能反映两种情况:其一,岩溶地区耕地的土壤生产力偏低;其二,岩溶地区耕地土壤肥力后劲不足,当强力开垦时,耕地土壤肥力快速下降。耕地面积的不足、耕地单位粮食产量的低下,必然导致土地人口的承载力低。峰林平原区的人口密度达185.38人/km2,峰丛洼地区的人口密度为121.75人/km2。峰林平原区的农民纯收入为2342.6元/人,比峰丛洼地的农民平均收入水平1880.7元/人高出25%。而且随着岩溶分布面积所占的比例增加,峰林平原区的农民平均收入急剧下降。

从广西现存植被的分布状况和特征也可略见岩溶石山区植被恢复的难度和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广西在20世纪60~80年代森林遭受几次大规模的砍伐,在80年代中后期实行封山育林,恢复至今岩溶石山区与非岩溶区有较大的差异:岩溶区灌丛平均覆盖率为14.81%,森林覆盖率平均为12.13%;而非岩溶区的灌丛群落覆盖率仅为1.92%,森林覆盖率平均31.32%。如果以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的比例为横坐标,则灌丛覆盖率与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的比例成正比(r=0.69),而森林覆盖率与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比例成反比(r=-0.75)。这意味着岩溶石山区植被恢复的缓慢性和困难程度。

1.3.3.3 蒙自县断陷盆地岩溶生态区水资源短缺制约着水热资源发挥(253km2

蒙自盆地253km2,盆地海拔1300m,周边的山地,相对高差440~1400m。盆地中有几十至几百米厚的第四纪、第三纪的松散沉积物。盆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集中的场所。周边山地的降雨820~1608mm;而盆地降雨719~887mm。蒸发量相反,盆地2273mm,而周边山地1509mm。水资源的缺乏,影响了土壤资源和光热资源的发挥。

作为云南省“八五”重点建设项目的五里冲水库1991年10月开工,1996年年底竣工。它是我国首次利用岩溶洼地,建成的水深106m、库容量7949m3、无大坝的水利工程。水库建成后产生了良好生态经济效应: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997年11月,经云南省政府批准,蒙自盆地成为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示范区。规划18万亩粮田;12万亩烤烟;5.5万亩甘蔗;5万亩石榴;5万亩葡萄;2万亩枇杷;2万亩小红枣,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粮食单产有明显的提高,水果产量大幅度增加,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建库后灌区水田面积和播种面积略有减少,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作物所致。但因灌溉水源得到了保证,水稻单产有明显提高,由1996年的每亩400多kg增加到2000年的每亩500多kg。水果产量由1996年的626.94万kg增加到2000年的1023.43万kg。

3)城镇用水有保障,使蒙自的区位优势得以发挥。1957年11月18日,云南省最初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时,就将蒙自作为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后于1958年7月,州府迁往个旧。五里冲水库建成后,城镇供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蒙自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了保障,红河自治州政府于2001年迁回蒙自县。可见,五里冲水库不仅对蒙自,而且对整个红河自治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3.3.4 保靖塘口湾库区岩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81km2

湖南保靖县塘口湾库区地处亚热带的边缘,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降雨1399.3mm。区内寒武系的碳酸盐岩广泛分布,而且石灰岩、白云岩、砂页岩地层在断裂构造影响下,呈边界清晰的NE向条带状分布,形成以岩性为制约因素的岩溶生态系统。经野外调查和动态监测,可获得以下岩性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认识。

(1)岩溶层组类型与土地利用

不同的岩石组合特征可以制约岩溶区的土地利用方式。野外调查中发现塘口湾库区石灰岩区内两个紧密相邻的洼地——吉库洼地和老寨洼地,它们均受到NNE、NWW向两组断裂构造的影响,在洼地的周边均发育有泉水,但吉库洼地是一片水源充足的水田,而老寨洼地就是一片相对缺水的旱田。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吉库洼地的基底是由砂页岩组成,它既可以截留通过构造带从上游来的水,同时又阻隔了水向地下的渗漏;而老寨洼地,整体由碳酸盐岩组成,起阻水、隔水作用的砂页岩深埋地下40~60m,因此,虽然老寨洼地在周边也发育有岩溶表层带泉和受断裂影响的常流泉,但流出的水很快漏失到地下,因而地表的土壤只能作为旱田耕作。

(2)岩性对表层带水循环调蓄的影响

2001年4月~2002年4月的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发育于白云岩区的岩溶表层泉,其水位变化幅度小,但在干旱季节能维持更长的时间,全年中白云岩表层泉断流1次,断流持续的时间75d,水位变化幅度1.9cm;而石灰岩表层泉断流3次,断流时间合计165d;水位变化幅度40cm。

(3)岩溶表层泉水的水化学以富钙、偏碱性为特征

从泉水的水化学监测看,白云岩表层泉水中的pH值偏高、Ca2+浓度偏低,但与砂页岩中的裂隙水(全年平均pH值6.66、Ca2+浓度19.1mg/L)相比,石灰岩表层泉水(平均pH值7.13、Ca2+浓度64.78mg/L)的pH值高出0.47,Ca2+浓度高出45.77mg/L。白云岩表层泉水(平均pH值7.55、Ca2+浓度62.35mg/L)的pH值高出0.89,Ca2+浓度高出43.35 mg/L。这就从水化学的方面揭示了岩溶生态系统的偏碱性和富钙性特征。

1.3.3.5 广西弄拉植被与岩溶环境之间的关系(1km2

弄拉是广西岩溶峰丛洼地生态建设的典型之一,我们选择了封山育林40a、20a两个不同的植被群落进行对比,监测其表层泉的动态变化。兰电塘是乔木顶极群落,植被覆盖率95%,2001年4月~2002年5月,断流1次,31d;东望泉灌丛群落,植被覆盖率65%,断流两次,42d,124d。而且兰电塘泉的、Ca2+浓度均高于东望泉,这表明封山育林、植被群落的恢复,不仅增强岩溶表层带对水循环的调蓄能力,而且有利于岩溶发育强度的增加。

1.3.4 动态监测与模拟试验

1.3.4.1 土壤微生物量碳、溶解有机碳对岩溶生态系统运行的影响

本次研究根据不同的岩溶生态系统类型设立了5个动态观测站,其中桂林岩溶试验场主要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溶解有机碳对岩溶生态系统运行的影响进行了监测。其主要结果如下:

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溶解有机碳是岩溶生态系统中活跃的有机碳组分,在岩溶地区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年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溶解有机碳的变化特征表现为3个阶段:①3~7月,随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和新陈代谢能力极大提高,土壤溶解有机碳呈升高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处于全年最低水平;②8~11月,气温保持较高的水平,但降雨量偏低,土壤干燥,土壤微生物活性极大地减弱,结果是土壤溶解有机碳浓度全年最低;③12月至次年2月,随温度的降低,土壤生物活性逐渐降低,土壤溶解有机碳呈缓慢升高趋势,且与土壤微生物量碳之间存在互为消长的关系。土壤微生物量碳自8月以来呈持续升高趋势。土壤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季节变化与土壤溶解有机碳之间存在负相关。

1.3.4.2 不同植被下土壤碳转移对岩溶生态系统运行的影响

土壤是陆地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最佳场所,也是岩溶发育最为活跃的部位。通过土壤-岩石、草本植物(麦冬)-土壤-岩石、木本植物(黄杨)-土壤-岩石体系中碳循环的模拟试验,结果显示,黄杨以具有较大的树冠可截获更多的降雨,根系的呼吸作用、分泌作用和土壤微生物活力的提高,使土壤环境中CO2浓度提高,比土箱提高148.08%、草箱提高75.01%,而土壤呼吸排放CO2的量则分别提高175.75%、171.14%;随水排泄的无机碳浓度提高77.78%、72.49%,排泄的总量比土箱的提高166.49%、153.81%。碳循环强度的增加,使土下碳酸盐岩的侵蚀能力加强,比土箱的提高2.84倍、草箱的提高1.36倍。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答:在总结重要经济区布局与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重要经济区水资源、土地资源、污水与废弃物排放、地质环境事件等资源环境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梳理了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回顾总结了地质环境调查工作进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总体思路与工作布局,以期为推进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

中国科学家取得研究新进展有何意义?
答:1月4日电 北京时间1月4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又一项重要研究:首次测定了胰高血糖素受体(Glucagon receptor,GCGR)全长蛋白与多肽配体复合物的三维结构,这项成果有助加快2型糖尿病治疗新药的开发。相关研究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吴蓓丽研究员和赵强研究员。GCGR参与调节人体...

研究工作的主要科学进展及意义
答:生态重建的建议:①在充分利用隔水层修建水库、地下河引水工程去解决缺水问题的同时,要关注洼地、谷地防涝;②碳酸盐岩集中分布区要关注封山育林、治理石漠化;③要关注碳酸盐岩与非可溶岩互层情况下,元素迁移特征研究及特色经济作物的开发;④防治铁路隧道等基础工程建设对岩溶水文地质结构的破坏,导致水源漏失。 Ⅱ.沉降带...

研究概况及主要进展
答:1.2.2.2 顶板稳定性的定量分析进展 从20 世纪 70 年代起,我国的一些科研工作者开始了针对顶板稳定性的岩体工程力学数学方法及结合计算机进行的模拟运算,以期对煤层顶板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和预测。涂敏 ( 1995) 利用模糊类聚法分析了煤层顶板稳定性; 杨双锁等 ( 1997) 利用有限元法对采场顶板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及...

郭芳的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
答:研究还发现村镇生活排污对表层岩溶泉水质的影响比农田面源污染更显著。3.典型地下河主要离子浓度变化和氮预算硝酸根和硫酸根的浓度在雨季大于旱季;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重碳酸根离子在雨季浓度降低;钾离子和氯离子浓度的变化没有规律,这些离子浓度的变化受到稀释作用、淋滤作用或岩溶作用和人类活动的...

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
答:表1-3 我国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及造成危害 续表 这项体现中国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程度的工作,获得了系统的、最新的关于全国环境地质状况的重要国情数据,重点关注了经常造成人员伤亡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常常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的缓变性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构成巨大威胁的土地...

主要进展与研究成果
答:本次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和地质成果有:1)运用时空转换的观点重新厘定了羌塘盆地东部中新生代不同构造-地层(分)区的地层系统。在深入研究不同构造-沉积单元沉积充填序列、地层接触关系、时代归属、沉积体系及构造古地理演化的基础上,将研究区这一叠复型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晚三叠世前陆盆地,早...

科学研究的意义
答:问题一: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 社会科学同样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但是我认为社会科学中很大一部分是“建构的”。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不完全是物质的。人们研究创造了知识,通过知识去构建社会,制度、习俗等等,而这些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为此,人的行为很大部分是前期知识的构建,故表现出规律。所以,从这个层面...

21世纪的科技成就
答:一、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二、美研制出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 三、美开发出12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四、国际空间站迎来第一批长住宇航员 五、科学家发现τ子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证据 六、科学家发现存活了2.5亿年的细菌 七、法国实施基因疗法首获成功 八、艾滋病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科学家...

研究领域的意义是什么?
答:课题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 1、教育管理与学校发展研究 (1)学校初中建设发展研究;(2)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2、德育与心理健康研究 (1)提高德育工作者队伍素质研究;(2)新时期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研究;3、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研究 (1)中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的研究;(2)校本课程的开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