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猿人的迄今发现的种类代表

作者&投稿:柘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健壮结实,身材矮胖并且能很好地适应寒冷天气的尼安德特人看起来和现代人类明显不同。但是它却在一些方面和现代人具有相似之处:他们会将死者埋葬;会照顾生病或者受伤的同伴;而且可能已经具备了语言和音乐的能力。科学家们已经组装好了一具完整的尼安德特人骨骼,同时正在进行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研究。  尼安德特人(拉丁文学名homo neanderthalensis,又译尼安德塔人)是一种在大约12万到3万年前冰河时期本来居住在欧洲及西亚的人种,性格温驯。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现代人并不是尼安德塔人的一种,就是说,尼安德塔人和现代人不同种,尼安德塔人种和智人。现代人从15万年前在非洲出现,3万5千年前才到达欧洲,大概在5万年前离开非洲,尼安德塔人与现代人形成种系发生上的平行系群。但现有智人是人属下的唯一一个种。而尼安德塔人的遗迹最早是1856年在德国的尼安德谷(neander valley)所发现。但刚开始他们并未被辨识出是跟我们属于不同的人种。对于两个人种的相似与不同,以及他们可能有过怎样的接触(如果有的话),出现激烈的讨论。  尼安德塔一名源自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附近,尼安德峡谷上方的一个洞穴里第一次发现这种人类的遗骨。遗骨的发现立即引起了热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这些遗骨究竟是古人类的遗骨还是仅仅是一种因疾病而变形的现代人的骸骨。  (一)尼安德特人的起源  关于尼安德塔人的起源现在还不能确定。尼安德塔人的祖先可以推溯至大约10万∼15万年以前。在法国境内发现的头盖骨残骸就属于那一时期,但是它们在特征上比起更早期的直立人来说,更具有新的智人的某些特征,早期的直立人从年代上讲应该是尼安德塔人的祖先。  但是,尼安德塔人可能是欧洲最后一个(里斯-玉木Riss-Wurm)间冰期(1.5万∼11.5万年以前)的产物。在德国、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的许多地方都发现了确定是尼安德塔人的下腭、牙齿和头盖骨部分。  (二)尼安德特人的解剖特征  尼安德塔人身高1.5到1.6米左右。颅骨容量为1200到1750 cm&sup3。现代人的则为1400 - 1600cm³。身体的特征为,额头平扁,(就是说眉弓到发际线的距离比现代人短得多)。下颌角圆滑,下巴并不像现代人那样前突。骨骼强健,有着耐寒的体格,具体就是肱骨与尺挠骨的比例,以及股骨与胫骨腓骨的比例比现代人大,这是典型的适应寒冷气候的解剖特征。他们生活在欧洲,肤色应该是浅色的。这一反20世纪初,尼安德塔人黑皮肤,多毛,会使石器的“猿人”形象(更多是动物)。  欧洲最后一个冰期是在大约1万∼7万年之前,已经发现的最多和最为完整的尼安德塔人骨骼遗骸就是这些时期的。这些遗骸使我们对尼安德塔人的相貌特征和习惯有所了解。尼安德塔人身材短小、敦实和健硕。尽管他们的颅壳长、浅、宽而且后部扁平,但脑容量却等于或超过现代人。他们的眶上嵴大,牙齿也大,颧骨较小,胸部较宽,四肢粗笨,手和脚也比较大。比起现代人,尼安德塔人走路的方式显得更不对称而且横向。  (三)尼安德特人的生活方式  尼安德塔人看来是相当稀少的动物,已经在法国北部发现尼安德塔人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品中发现一颞骨,通过研究发现,它属于一个尼安德塔人。就艺术品本身,它们的一端被切出一条沟,应该是被人用绳子绑起来的。而现代人的艺术品,则是在其中打洞,并将之用绳串起来)。其营地的遗迹大多是工具。但是尼安德塔人的工具数万年都没有改革。因此认为他们的智力比现代人低。他们没有弓箭,要有特殊的策略去围捕动物。他们会与熊等动物争夺栖身用的洞穴。尼安德塔人是穴居者,但也偶尔在露天地建造营地。洞穴的入口有时用石块砌小,岩穴也常常用这种方法加以改善。他们使用火,猎取一些小的和中等大小的动物(如山羊和小鹿),并且吃其它大型食肉动物吃剩下的猎物。他们制造并使用各样的石制工具和木制长矛。  尼安德塔人单独或成群地埋葬死者,也照料生病或受伤的人。用作牺牲的动物常常和人的骨骼一起被发现,这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奉行某种原始的宗教。  (四)尼安德特人的分类  对尼安德特人在分类学上的画分现仍处于争论之中。最初他们被画分为单独的一个门类(即尼安德特人种,学名为H. neanderthalensis),后来,他们又被认为是智人的一个亚种(学名为H.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但有些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赞成原先的说法。尼安德塔人在人类进化上的作用仍不十分清楚,在他们分布的一些地区,可能已被并入现代人总体之中,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则可能已经绝种。  (五)尼安德特人的命运  尼安德塔人的遗迹从中东到英国,再往南延伸到地中海的北端,都有所发现。这些遗迹有骨骸、营地、工具,甚至艺术品。尼安德塔人的遗迹消失的时候,大概正是在现代人进入欧洲的时候。  早期学说认为尼安德特人在智人的入侵下已经绝种;可能是由于气候突然寒冷起来。尼安德塔人为避寒而躲进山谷,群体之间缺乏联系,近亲交配增多,加上现代人与之的竞争,导致了尼安德塔人的灭亡。  但根据 discovery channel 播出的节目表示,尼安德特人未必被智人灭绝,反而可能因为遗传上居于劣势,所以都被现代人同化,例如在葡萄牙发现的一具4岁小童的尸骨,其中的解剖显示了很多尼安德塔人的特征,如提到的肱尺桡骨的比例和下颌骨的形状。但是他配有装饰品,下巴的强健构造,而且他生活在尼安德塔人灭绝的3千年后,这说明他是现代人。  但现有些学者认为,尼安德特人成为智人的食物,因为有证据现实其与智人发生过许多争斗,这一令人不可思议的结论是根据在莱斯·罗伊斯(Les Rois)发现的一块尼安德特人颚骨化石得出的。据悉,腭骨化石是《人类学杂志》在进行一项研究时于法国西南部的莱斯·罗伊斯发现的。腭骨上的切口与早期人类在石器时代猎杀鹿以及其它动物时留在骨头上的切口类似。据信,尼安德特人的肉被人类吃掉,牙齿则用来制作项链。  (六)其它关于尼人的介绍  出现在欧洲的早期智人。直立人走出非洲后,约60万年前在欧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于约30万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名称因其化石在1856年发现于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山洞中而得名。  尼人分布很广,西起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东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南到巴勒斯坦,北到北纬53°线。年代最早的距今达20万年左右,最晚的距今约4万年。尼人化石常与莫斯特文化共存。狭义的尼安德特人,仅指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人类化石。尼安德特河谷的尼人化石包括颅骨和部分肢骨,其化石遗存比较丰富,主要有头盖骨和体骨等。  根据现有的资料来判断,尼安德特人骨胳粗大,肌肉发达,但个子不高,男子只有1.5米至1.56米。由于身体较矮,脊椎的弯曲也不明显,因此他们很可能是弯着腰走路,跑步时身体略微朝向地面。尼安德特人头骨的特征是:前额低而倾斜,好像向后溜的样子,眉峰骨向前突出很多,在眼眶上形成整片的眉脊。尼安德特人的脑部已经非常发达,脑容量约达1230毫升。  尼安德特人使用较为进步的打制石器,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这表明,当时的人类在同大自然界的斗争中,自身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自从1856年人们第一次发现尼安德特人的化石以来,尼安德特人一直是一个吸引公众兴趣的谜,对尼安德特人的各种猜测一直不断。从许多方面来看,尼安德特人都可称得上是原始人类研究中的恐龙。与恐龙一样,尼安德特人也是突然之间销声匿迹的,它们消亡的原因也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同时,恐龙和尼安德特人都是大众文化的宠儿,经常在漫画中一同出现。  但是,大众文化对尼安德特人有许多的误解。尼安德特人往往被看作陈旧过时的化身,被诽谤为因智力不足以应付环境的变迁而导致灭亡的低等人种。而实际情况是尼安德特人非常成功地面对气候挑战的时间至少有20万年,比延续至今的现代智人还要长12.5万年到15万年。  (七)尼安德特人之死  人类历史上最迷人的奥秘之一,莫过于在欧洲繁荣了成千上万年的尼安德特人的命运了。3万多年前,随着冰川蔓延过整个欧洲大陆,尼安德特人便灭绝了。英国剑桥大学地质考古学家特尹尔德-范-安德尔等出版了一本名为《欧洲末次冰川期的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书,认为尼安德特人之所以走到末路,是因为不能适应在摄取食物方面的变化。  《欧洲末次冰川期的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内容取自于一项气候、环境、考古等多学科相结合的7年计划的全部信息,该项目首次对6万5千年至2万年前期间进行了综合研究,那时候,解剖学上的现代人逐渐占据优势,而尼安德特人而完全消亡了。  范-安德尔等报告说,欧洲冰河纪并非总是冰。在大约3万年前的寒冷时期降临之前,气候还是相对温和的。到了2万年前,半个欧洲都笼罩在冰下。但按照范-安德尔等的说法,尼安德特人的衰败并非天气的原因,而是由于赖以生存的、温顺的成群野牛和庞大麋鹿等草食动物的减少。贫瘠土地上的动物变得非常稀少,而且为数不多的野兽不断迁徙,从而必须奋力追赶才能捕获猎物。这时候,尼安德特人显然不能适应摄食环境的变化了。  与尼安德特人消亡处于相同时期的早期现代人“奥瑞那人”,则很好地适应了相同的环境和食物,范-安德尔等对此表示为“非常之惊奇”。范-安德尔等认为,这表明尼安德特人之所以在对环境适应方面失败,更主要是由于文化方面的原因,而非大脑的解剖学缘由,尼安德特人其实与其它任何人一样聪明。大约3万5千年前,当一种处于更晚期文化的“格拉维特人”出现时,他们由于具有了笨重的矛与刀、以及严密的家庭组织,因此能够有效地追赶并捕获迁徙的野兽,从而得以生还下来。  美国波士顿大学考古学家邱提斯-拉奈尔斯认为,大多数考古学家都假设这一时期的欧洲都一致地寒冷。而范-安德尔等通过综合研究既往5千年时间段中,整个欧洲的气候和人类居住情况,表明尼安德特人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千年中因气候变化而夭折。无论如何,摄取食物方面的变化导致安德特人灭绝的学说是个新思路,我们不能不对此予以充分的重视。  尼安德特人17万年前生活在欧洲、中亚和中东等地区,现有考古学家有证据证明尼安得特人还存在,据说是生活在蒙古和俄罗斯交界的西伯利亚地。  另据资料介绍,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从20万年前开始,他们统治着整个欧洲和亚洲西部,但在2.8万年前,这些古人类却消失了。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探讨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原因。最新理论认为,导致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气候突然变化;现代人的祖先在某些生物特征上全面优于尼安德特人,逐步取代了他们。  大约2.8万年前,在如今的英属直布罗陀地区,一小群尼安德特人在遍布岩石的地中海沿岸艰难地生活着——他们很可能是最后一群尼安德特人。在欧洲和西亚的其它地区,尼安德特人早在此前几千年就已销声匿迹,尽管他们在这里有着20多万年的辉煌过去。由于气候相对温和,动植物资源丰富,伊比利亚半岛成为尼安德特人最后的大本营。然而,直布罗陀的尼安德特人未能坚持多久,便迅速走向灭亡,只留下少量石器和篝火残余。  从1856年发现第一具尼安德特人化石以来,科学家就一直为这群早期人类从何而来、在人类谱系上处于何种位置而争论不休。这场争论主要是两大理论的对峙:一种理论认为,尼安德特人是当今人类的一个古老变种,他们逐步进化或被欧洲现代智人同化为现代人类;另一种理论认为,尼安德特人是一个与现代人类完全不同的物种(H.neanderthalensis),现代人类进入他们的领地后,很快就将他们消灭了。  但过去十年,因为两个重要发现,这场争论的焦点——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有过交合还是战争——发生了转移。很多科学家希望,通过分析尼安德特人的DNA,他们能发现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交合的证据,从而弄清楚这两个群体是否发生过显着融合。然而这样的证据至今未曾发现。在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利用改良型年代测定技术发现,4万多年前,现代人类进入欧洲大陆后,尼安德特人没有迅速消失,而是继续存在了近1.5万年——根本不是“闪电战”理论设想的那样,现代人类迅速取代了尼安德特人。  这些发现促使科学家更谨慎地看待其它可能导致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因素。各种研究暗示,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可能是各种环境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科学家对尼安德特人的研究远多于其它古人类,但他们为何会从地球上消失,至今仍是一个谜。  变迁中的世界。科学家已找到一系列能证明尼安德特人如何消失的最新证据,古气候学研究提供的数据便是其中之一。我们知道,在过去20多万年里,尼安德特人经历过寒冷的冰河期和相对暖和的间冰期。最近几年,通过分析从格陵兰、委内瑞拉、意大利等地采集到的海洋沉积物、花粉和原始冰芯中的同位素,科学家精确复原了“氧同位素3期”(oxygen isotope stage 3)的气候变化过程。这段地质时期从6万年前开始,到2万年前结束,最初气候比较暖和,气温最低时整个北欧大陆都被冰川覆盖。  氧同位素3期开始时,尼安德特人是生活在欧洲的唯一原始人类,而在该时期结束时,现代人类则成为欧洲的唯一人种。科学家据此推测,可能由于气温骤降,尼安德特人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或没有有效的保暖设施,最终从地球上消失。然而,一个重要事实使这一推测难以成立:此前,尼安德特人已经历过冰河期并存活了下来。  事实上,很多生物学和行为特征都说明,尼安德特人能很好地适应寒冷环境。虽然为了抵御严寒,尼安德特人需要用动物毛皮制作衣服,但他们的桶状胸和粗壮的四肢都有利于维持体温。强壮的身躯是尼安德特人适应狩猎方式的结果,因为他们常以埋伏方式猎取独居的大型哺乳动物,如寒冷时期生活在北欧和中欧地区的长毛犀牛。尼安德特人的其它显着特征(如突出的眉骨)可能是遗传漂变形成的中性特征,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但同位素数据显示,气候变化绝非从暖和到寒冷的稳定过渡。时间越靠近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约2万年前),气候越不稳定,经常发生激烈而突然改变。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极大的变化:森林让位给一马平川的草原,麋鹿取代了犀牛……变化之快可以这么形容: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小时候看到的植物和动物,在他长大后就已消失,并被其它动植物取代。然后,自然环境又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变回原来的模样。  直布罗陀博物馆的进化生态学家克里夫·芬利森(Clive Finlayson)曾经主持发掘过多个直布罗陀地区的洞穴。他推测,正是环境条件的快速变化,逐步将尼安德特人逼入绝境。环境变化得越快,就要求尼安德特人在越短的时间内接受全新的生活方式。当树林变成了开阔的草原,采用伏击方式狩猎的猎人就没有了赖以藏身的树林,如果要生存下去,他们必须改变狩猎方法。  工具和猎物的变化说明,一些尼安德特人的确适应了不断变化的世界,但更多的尼安德特人却在变化中死去,只留下非常零散的群体。正常情况下,这些古人类很可能重新崛起,因为他们有过类似经历,只要环境变化不太频繁、间隔期不要太短。然而这一次,环境变化太快,尼安德特人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恢复人口数量。芬利森认为,尼安德特人在气候的反复攻击下,人数锐减,走向灭绝。  2009年4月,法国地中海大学的弗吉尼亚·法布雷(Virginia Fabre)和同事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发表的一项遗传学研究证实了芬利森的观点——尼安德特人最终分散为零落的群体。他们进行线粒体DNA分析时发现,尼安德特人可能形成了三个分支,分别生活在西欧、南欧和西亚,人口总数时高时低。  尼安德特人很聪明。其它科学家仍认为,尼安德特人是在现代人类进入欧洲后才完全消失的,这一事实说明,现代人类与尼安德特人的灭绝脱不开干系,即便他们并没有直接杀灭这些早期人类。支持该观点的科学家推测,尼安德特人最后不得不与“初来乍到”的现代人类竞争食物,并成为这场竞争的失败者。现代人类为什么能在竞争中获胜?答案至今是个谜。  现代人类对食物没那么挑剔是一种可能。德国图宾根大学赫维·博谢伦斯(Herve Bocherens)进行的骨化学分析等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专吃相对稀有的大型哺乳动物,比如猛犸象和长毛犀牛,但对于早期现代人类而言,很多动植物都是美食。因此,当现代人类进入尼安德特人的领地,并开始捕食大型动物时,尼安德特人就可能遭遇食物短缺,而现代人类则不会为食物问题困扰,因为即使大型动物数量减少,他们还可以食用其它小动物和植物。  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考古学家柯蒂斯·马利安(Curtis Marean)说:“尼安德特人有自己的穴居生活方式,只要没有现代人类的竞争,这种方式还是挺不错的。”现代人类是在热带环境下进化出来的,进入完全不同的环境后,他们能迅速想出创新性方法来应对遇到的环境难题。马利安认为:“最关键的不同点在于,尼安德特人的认知能力远逊于现代人类。”  认为尼安德特人掌握的生存技能偏少的科学家,不止马利安一人。一个长期存在的观点认为,现代人类比尼安德特人聪明,不仅因为他们掌握了更高级的工具制造技术和生存策略,还因为他们善于交流,能形成更强大的社会网络——愚钝的尼安德特人根本无法与现代人类抗衡。  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尼安德特人比我们料想的要聪明得多。科学家以前认为只有现代人类才有的很多行为,其实尼安德特人也有。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的古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弗·R·斯特林格(Christopher B. Stringer)说:“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之间的界限已变得越来越模糊。”  在直布罗陀地区的一些考古点,科学家的最新发现让两个人类群体间的界限变得更为模糊。2008年9月,斯特林格和同事发表文章称,他们在Gorham洞穴以及相邻的Vanguard洞穴内,发现了尼安德特人捕猎海豚、海豹和采集贝类食物的证据。甚至还有一些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尼安德特人也吃鸟类和兔子。毫无疑问,这些发现颠覆了人们由来已久的认识——只有现代人懂得开发海洋资源和猎食小型动物。  在德国霍赫勒·菲尔斯(Hohle Fels)考古点,科学家发现了更多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行为界限模糊的证据。在这里,科学家不仅挖掘出了36,000~40,000年前生活在洞穴中的尼安德特人使用过的器皿,还发现了33,000~36,000年前,居住在该地区类似气候与环境条件下的现代人类留下的器物。2008年4月,通过对比两个人类群体的遗留物,美国肯尼恩学院的古人类学家布鲁斯·哈迪(Bruce Hardy)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古人类学大会上指出,对遗留工具上的磨损纹理和残留物质的分析表明,霍赫勒·菲尔斯地区的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的日常活动基本相同,尽管后者拥有的工具种类更多一些。  这些古人的活动包括一些复杂而精巧的手工活,比如用树脂将尖尖的石头粘在木制把手上,把尖石头制作成戳刺或可以抛射的武器,用骨头和木头制作日常器具等。哈迪推测,霍赫勒·菲尔斯地区的尼安德特人制作的工具种类没有后来才居住在这里的现代人多的原因是,前者不需要过多的工具就能完成工作,“你吃柚子,不需要专门做个勺子吧?”  根据最新发现,“尼安德特人没有发展出语言”的观点似乎也站不住脚:科学家现已知,至少部分尼安德特人已学会用首饰甚至颜料来打扮自己——在根据考古学记录重构古人的各种行为时,通过物质形式来表现象征意义的行为往往代表着语言的出现。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约翰内斯·克劳泽(Johannes Krause)领导的研究团队也证实了这一点:DNA分析显示,尼安德特人拥有和现代人一样的语言基因



晚期猿人的迄今发现的种类代表
答:(三)尼安德特人的生活方式 尼安德塔人看来是相当稀少的动物,已经在法国北部发现尼安德塔人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品中发现一颞骨,通过研究发现,它属于一个尼安德塔人。就艺术品本身,它们的一端被切出一条沟,应该是被人用绳子绑起来的。而现代人的艺术品,则是在其中打洞,并将之用绳串起来)。其营地的遗迹大多...

请列举晚期猿人 早期猿人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答:晚期猿人的典型代表有印尼的爪哇人,德国的海德堡人,中国的北京人、蓝田人,肯尼亚的东非人。早期智人典型化石代表是德国杜塞尔多夫城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较著名的还有法国的圣沙拜尔人、穆斯特人,中国的马坝人、丁村人,非洲的博多人、罗布肯人等。晚期智人的典型化石代表是在法国...

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晚期代表是哪类猿人?
答:在大约400万年至100万年前,有南方古猿,这类古猿被一般认为是已知的人的系统上最早的成员,虽然它的名称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仍叫古猿,实际上它是最早踏上人类进化征途的人类的远古祖先,是早期猿人的阶段。南方古猿化石最早是1924年达特(R.A.Dart)在南非的汤恩发现的,1925年初发表,揭开了人类发展史...

谁能告诉我古代的原始人有多少种?
答:晚期猿人的学名叫直立人。我国学者习惯上把他们叫做猿人,他们生存在距今约200万年前。目前已发现的晚期猿人化石主要有我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印度尼西亚的莫佐克托人、直立猿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阿特拉人(毛里坦人),坦桑尼亚的舍利人,德国的海德堡人等。最早发现的晚期猿人是印度尼西亚...

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是什么猿人
答:以下是几种猿人的代表种类介绍:1. 元谋人: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元谋猿人,是中国已知较早的人类化石。生存于大约170万年前,属于晚期猿人,比蓝田人和北京人还要早。元谋人能够制造简单的骨器和石斧,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并已掌握使用火的技术,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使用火的人类。在元谋人化石发现的...

最古老的猿人是什么人?
答:第一阶段早期猿人。所谓早期猿人,指的是刚刚由古猿转变为人的猿人,他们的化石是1475年在坦桑尼亚北部伽鲁西河流域莱托利地层中发现的,距今377~359万年前,处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他们已经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能够直立行走,会交谈,已经学会制造原始的木器或砾石工具,脑量大增。 第二阶段晚期猿人,也就是我国学者过去所说...

需要原始人之类的资料还有种类,要多点。拜托了这次真的很重要。。。
答:南方古猿:是已知人类进化系统的最早代表,根据在南非发现的化石而定名。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00万-100万年前的南非和东非,大体可分为纤细型和粗壮型两类,其中纤细型后来进化成更进步的人类。南方古猿已能直立行走,身体各方面也都不同于猿,具备了一系列人的特征。早期猿人:距今约三百多万年前,早期...

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是什么猿人
答:猿人代表种类介绍如下:1、元谋人 元谋猿人于1965年发现于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中,是中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元谋人生存于大约170万年前,是目前发现的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它属于晚期猿人,但早于“蓝田人”、“北京人”等猿人。元谋人能够制造骨器、粗糙的石斧等简单的工具,从事原始的农业...

人类的来源
答:猿人晚期已接近现代人类,打制的石器比前期复杂,石器有了初步的用途分工,如打猎的石器是打猎的,剥制兽皮的是专剥制兽皮的,并能使用火与长期保存火种。我国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以及坦桑尼亚的利基人,都是晚期猿人的代表。猿人阶段一般认为在大约30万年前结束。 古人阶段,又称早期智人阶段。古人的脑容量...

关于恐龙的灭亡有几种不同的学说,哪些是假说,哪些是事实
答:猿人晚期已接近现代人类,打制的石器比前期复杂,石器有了初步的用途分工,如打猎的石器是打猎的,剥制兽皮的是专剥制兽皮的,并能使用火与长期保存火种。我国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以及坦桑尼亚的利基人,都是晚期猿人的代表。猿人阶段一般认为在大约30万年前结束。 古人阶段,又称早期智人阶段。古人的脑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