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说:“元以宽仁失天下”?那么元朝“宽仁”到什么程度?

作者&投稿:邬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元璋说:元以宽仁失天下?那么元朝宽仁到什么地步呢?~

朱元璋没有说过元朝“以宽仁失天下”,他的原话是“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
帝曰:“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以宽济猛,是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宽猛相济,惟务适宜尔。”——《明太祖宝训》这里的“宽”,指的是元朝统治者不作为。

说元朝“仁”的人是宋濂,他从元朝刑法量刑过轻的角度评价了元朝的“仁”。
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缓弛而不知检也。——宋濂编《元史·刑法志》并且宋濂认为,“仁”和“宽”的意思一样,也是不作为,也是元朝灭亡的原因。
举个例子,元朝统一中原后,在其统治区域内搞“包税制”管理。比如元灭南宋后,江南继续实行南宋的“两税法”;灭金国后,在金国故地继续实行当年女真人的分封加流官收税的“五户丝”制。
当集团之间,比如汉人和南人,也就是原来金国和南宋的居民发生争讼时,元朝统治者并不会出面解决,而是采用“约会”的裁判制度,让各个集团的头目或长官通过合同协议裁决。
很显然,这就是典型的分包管理,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包出去,采取间接形式,即统治者通过与地方“大族”、“头目”合作,委任这些地头蛇帮助自己管理地方。
这样的管理模式,最大的隐患就在于:地主做恶,官员不管;官员作恶、朝廷不管。贵族和地方豪强把地方治理的一片混乱,整个政权在地方的执行力毫无力度。老百姓看似生活的很宽,其实苦不堪言。
比如元成宗时,朝廷清查贪官污吏,一次性居然就清查出了18000多起贪污事件。
可想而知,元朝的老百姓是有多郁闷。可想而知,朱元璋当年要饭的时候是有多么憎恨贪污腐败的官员。

并且,元朝统治者对读书人不重视,对民间舆论的管理也非常松懈。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轻视科举,认为科举根本选拔不出人才。就直接把科举制度给半荒废化了。元朝97年的历史,一共就选出了区区1200名进士,严重的阻碍了读书人的上升渠道。
由于读书人没有上升的渠道,没那么容易出人头地了,这些人在平日里便不务正业,天天写元曲骂皇帝。时间长了,就影响到了更多对皇帝有意见的人。当这些人碰到刘福通造反,天下大乱时,就一起跟着造反,搏一个富贵。
比如说朱元璋造反时,他手下人才济济,这要放在清朝完全是不可能的。清朝的读书人都在组织团练帮朝廷灭起义军,没多少读书人会帮起义军造朝廷的反。
这就是“宽”和“严”的区别。

总的来说,朱元璋所说的“宽”是一个贬义字。别的王朝是“皇权不下县”,元朝是“皇权不下省”。统治者貌似给了还行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但其实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而且堵死了老百姓上升的唯一渠道。
至于说元朝“宽仁”到了什么程度,我觉得朱元璋饿死、病死的父母、大哥、大姐可以发表意见。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他是濠州钟离人,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让我最佩服的一点就是他是从乞丐做起。可以说受尽了委屈和艰苦。
自古以来好多农民起义者在有了权势以后就乐不思蜀,贪图享乐。但是朱元璋与他们不同的是,他在有钱有势了之后依旧很爱自己的老婆。在工作方面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如果放到现在一定是一个模范丈夫。

他开辟了一个新的道路。他这样辛苦。每天生活在刀光剑影之中。但是让人最震惊的是他没有忘记他的初心。
在建立新王朝之后,他虽然对他的官员还是残暴,但是他对待于他心爱的百姓绝对是很尽力。没日没夜的批奏折。就是为了及时的回馈百姓的问题。给百姓一个安稳的家。

朱元璋宽容的事例有很多。而且据我所知元朝这种制度是儒学所没有的。是一种非常朴素的心理。
而且据史书记载元朝的税收很低。但是他的奖赏却很高。就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元朝竟然一点积蓄都没有,那么大的国家,没有积蓄,说出来也怕是不会有几个人相信吧。
朱元璋的宽仁不仅如此,他还对刑法从轻处置,许多杖刑或者鞭打都比之前少很多不说,尽然连流放的地方都是那种很适合居住的地方。

当然,死刑还是有的,不过大多数都没有执行,更可笑的是有很多死刑犯居然在监狱撸安享晚年。可以说没有什么有力度的刑法。所以那个时候有很多冤案,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朱元璋所言的“元朝以宽失天下”是指元朝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方面的管理强度不够,导致最终灭亡,而不是仅仅指元朝对百姓宽仁。

朱元璋是在称帝灭元后,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总结元亡教训时说这样一番话的。

史书上有两段明太祖总结元亡原因的话:

“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以宽济猛,是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宽猛相济,惟务适宜尔。”

“元以宽失天下,不足法也。”

朱元璋由一名起义者到成为皇帝,统治万民,他看问题的视角也就不一样。在他看来元代在对全国的管理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不足法”,明朝不能效法元朝,必须要来一套“猛”的管理措施。

比如元朝实行省制度,这样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立行中书省,以加强对全国的管理。

但是这套管理,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不够强化。

中书省的长官是丞相,元代历史上出现不少权相操弄权柄乱政的现象,这无疑不利于皇权。而地方的行中书省的长官也拥有丞相的身份,权力极大,掌握地方全权,不听中央号令,容易出现割据问题。

元末农民起义中,就有很多元廷高官割据一方,如同诸侯,不能与朝廷同步来镇压农民起义,致使形势不断恶化,起义军坐大。

元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确存在不够强化的问题,所以朱元璋认为元朝以宽失天下,明朝要吸取这方面的教训。

朱元璋最终在中央罢中书省,废丞相,加强皇权;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大权一分为三,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等等。

这样,皇帝权力空前强化,地方的行政、军事等大权也收归中央,明朝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比之元朝那是严了太多太多。



朱元璋为何说:“元以宽仁失天下”?元朝“宽仁”到什么程度?



朱元璋说“元以宽仁失天下”,元朝究竟“宽仁”到什么程度?
答:元朝是由蒙古族统治的,但它仍然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元朝和蒙古帝国是两回事。1279年,是元朝而不是蒙古帝国征服了宋朝。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了汉化的元朝,并自称是中国的皇帝。那时,宋朝在南方仍然存在。因此,蒙古帝国征服宋国的说法是错误的。忽必烈建立了中国式的中央朝廷,尊重中国文化。虽然他对汉...

朱元璋:“元以宽仁失天下”元朝“宽仁”到什么程度了?
答:朱元璋宽容的事例有很多。而且据我所知元朝这种制度是儒学所没有的。是一种非常朴素的心理。而且据史书记载元朝的税收很低。但是他的奖赏却很高。就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元朝竟然一点积蓄都没有,那么大的国家,没有积蓄,说出来也怕是不会有几个人相信吧。朱元璋的宽仁不仅如此,他还对刑法从轻处置,许多...

元以宽仁失天下,那么元到底宽仁到什么程度?
答:说到元朝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有意思的,虽然提及的比较少吧,但是还是有很多话说的,很多故事可言的,朱元璋就说过,这个元朝就是因为宽仁而失去天下的,那么这个元朝到底宽仁到什么地步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朱元璋为何说:元以宽仁失天下?元朝为何以宽仁失天下呢,只有通过历史,...

为什么“元以宽失天下”?
答:而中国会对元朝这种统治模式比较陌生或者不习惯,加上蒙古贵族也不希望皇帝大权独揽。而中国传统观念里的好皇帝是为了统治不择手段,杀人如麻,推崇严律,大权独揽的皇帝。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朱元璋,朱棣,康熙,乾隆... 而推崇宽仁政策的皇帝,往往都不太被认可,不论唐宋元明清。

朱元璋:治天下要“宽”还是“猛”?刘伯温:雪霜之后,必有阳春
答:次年正月初四, 朱元璋正式登基,建立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百废待兴,他也需要为今后治理天下定个基调。朱元璋多次说“元朝以宽失天下”,因此,明朝要吸取经验教训,避免步元朝的后尘。这里需要说一下,所谓元朝以“宽”失天下,其中的“宽”,并不是指“宽仁”,而是指“宽松”和“...

“元以宽仁失天下”,元朝是怎么做到“宽仁”的?
答:一、元朝的宽仁政策作为元朝的开国元勋,忽必烈总是告诫手下欲行处绝犯人之事,必要在三天之后进行。因为他怕自己在盛怒之下做错决定。而对犯人用刑致使也总适当的减刑,甚至连造反这种重罪犯也是象征性的关几天就放走。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来他的宽容。对于列强对自己国家人民的屠杀和后期不断的地方民众的...

朱元璋说元以宽仁是天下,元朝究竟可以多宽仁呢?
答:《明太祖宝训》:“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以宽济猛,是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宽猛相济,惟务适宜尔。”哪里是夸奖元朝“宽仁”?分明就是批评元朝太“宽纵”。而且元朝这毛病,可不止是朱元璋批过。比如亲笔记载了许多元朝腐败猛料的元末...

朱元璋为什么说:“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
答:秦朝只有二世就亡了,秦的败亡被后世归结为暴政,而汉朝除去中间王莽篡汉的几年,历时四百余年,而汉的兴盛也与其与民休养生息相关,政策宽厚。

元朝真是以宽仁失天下的吗?
答:元朝确实宽仁,这还不是现代人说的,而是推翻元朝的朱元璋都承认的。但是,宽仁和失天下,并没有必然联系。忽必烈的政策,造成的宽仁表现 早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上层统治者,就有把中原变成蒙古人牧场的想法,至于这些未来牧场上的人,也没什么用,不如就杀掉算了。幸亏耶律楚材等精通儒家文化的大臣...

关于元朝灭亡的原因,朱元璋总结有6字,为何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是何意呢...
答:相应地,作为某种程度上的私人家奴来说,官僚体系的常例性运行因此受损,反过来皇权作为制度性专权的能力也遭到严重削弱,于是,从社会层面感受到的帝国统治,反倒是颇为自由的(《枢纽》)。所以,大元帝国的统治便是很矛盾地既专制又宽松,以至于朱元璋竟认为大元之所以失败正在于其“法令过于宽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