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文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说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意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意思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也就是说人只有先看淡了名利,思想才能升华,从而发现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
也只有在清静之中去思索,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时隔千年,历史的人和事早随时间远逝。然而默诵这一句,仍然感到清新澄澈,洗净心灵。遥想诸葛孔明当年在草庐之中,必定经常久久地默对这一句话,领会着人生的真谛。

  那时的孔明,躬耕南阳,心忧天下。在清风明月中读史,在竹林泉石旁对弈,日观风云变幻,夜察星斗转移,不问名利,不求闻达,胸中的傲然之志和济世之才,已经在那青山绿水间浑然成就,当他离开卧龙冈时嘱咐切勿荒废农事,此去若大业能成,那时将回来继续享受这田园之乐。这一去,矢志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蜀国丞相,身后未留下一分私财,留下的是千古流芳的精神,以及那一句话,时时告诫后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淡泊是傲岸,淡泊也蕴涵着平和,淡看名利,淡看世俗,无欲无求,也无所羁勒。正因为心中无尘杂,志向才能明晰和坚定,不会被贪念侵蚀,也不会被虚荣蒙蔽。宁静则是心灵的洁净,宁静是一种禅意。心中宁静,就不会困于喧嚣的市井,不会被流言蜚语扰乱心智。心中宁静,意味着能静下心来思考,人因思考而得到灵魂的自由和永恒。淡泊与宁静,这是同一种境界。江水澄澈千里,在平淡中执着地奔流;群山巍峨千年,在静默中恒久地伫立。自然早已将这种境界展现给我们,如同日夜更迭,季节流转,如同清泉流淌,松涛起伏,一切在淡然之中,一切在平静之中。没有欲望和杂念,一切都是和谐美好而且生生不息。这就是智慧,一种大智慧。如果人能悟到淡泊宁静的真谛,就不会再被生活逼迫,不会再因人事而精疲力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淡泊宁静之中,是和谐和积极的心态,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当放开生命的那些细枝末节,所向往的、所追求的那一种生命的形式,才真正地在我们前方,而不再是糊涂和慌乱中的一时梦幻。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把“淡泊、宁静”当成消极理解是字面化解释,就象把老庄哲学当成消极主义一样。这是曲解老庄哲学。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变化频仍,丰富多彩。能不能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态,能不能受物质和美色影响的。坚定不移去努力,甘于寂寞,保持清静圆满心态不停追求。这就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现在像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像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也像是一个眼球的时代,更像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练练书法、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侈。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马上活得充实、轻松,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了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思是: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

出处:

1、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译文:没有淡泊就不能显示美德,没有宁静就不能维护长久,没有宽大就不能容纳一切,没有仁慈就不能怀拥民众,没有公正就不能明断是非。

2、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扩展资料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此联出自《三国演义》第37回,《三国演义》作于元末明初。而且这是小说家言,不足信。

但是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联的来源就是这句话,但是是否在当时的草庐当中就有这副联,应当存疑。

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

此联可以看做是诸葛亮一生立身处世的写照,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道家哲理。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平仄极不和谐。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意思是: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出自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原句为: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这句话采用双重否定方法,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意为: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现在的淡泊、宁静,正是为了日后的致远,通过学习明志,宁静修炼,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便可干出一番大事业。

扩展资料 

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也提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诸葛亮以强烈而委婉语气表现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淡泊、宁静不是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

出处:

1、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译文:没有淡泊就不能显示美德,没有宁静就不能维护长久,没有宽大就不能容纳一切,没有仁慈就不能怀拥民众,没有公正就不能明断是非。

2、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扩展资料

《诫子书》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意思是: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出处:《诫子书》——三国·蜀·诸葛亮

扩展资料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淡泊明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意思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谁说的?
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了道家哲理。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什么意思?
答:用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看轻世俗的名利方能表明自己的志向,静心思考就方能实现远大的目标。(作为君子)应当以不受外界影响来修养自身,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对名利如果不采取淡薄的态度就无从使志向清白,不排除外界干扰就不能有所前进达到远大的目标。

淡泊以明其志,宁静而致远。为哪一种境界,是何意?
答:“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

宁静以明志 淡泊以致远是谁的对联?
答:这两句话的意思来源于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过,这两句话不能算作对联。因为,对联的上下句相同位置不能用相同的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这两句话显然不符合对联的这些基本要求。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什么
答: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详细释义:淡泊名利,才更能明确自己所设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唯宁静才能把目光放得更远,少却物欲的搅扰,才能更从容不迫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注释:①淡泊:...

“上善若水,虚怀若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意思?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名利 一个人能给与别人恩惠而不求回报回报,必然会获得大家的推崇,不争,故能得天下之大争。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处和原文
答: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下一句
答: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作为君子应当以不受外界影响来修养自身,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对名利如果不采取淡薄的态度就无从使志向清白,不排除外界干扰就不能有所前进达到远大的目标。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全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出自哪里
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