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解读与识谎

作者&投稿:标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人类的“三个大脑”中,和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边缘系统,这一部分大脑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边缘系统会遵循“趋利避害”原则,如实地对外界刺激做出条件反射式的反应,不假思索,坚决如实反应,而且不受意志的控制;第二,边缘系统主要负责人类与人类生死存亡相关的行为和反应,它从不休息,一直处于“警戒”状态;第三,边缘系统掌握着人类的情绪情感,随时不断地向大脑的其他部位发出指令,左右着人类的各种行为。

  比如,普通人对蛇有一种本能的恐惧,见到蛇之后,回避或逃跑是一种极其正常的反应,人的意志也难以控制这种行为反应。

  有一次,我去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的蛇馆里参观,看到几条眼镜蛇不停地发出“哧哧哧”的声音,我告诉自己,蛇被厚厚的玻璃隔着,不会威胁到我,完全可以把脸贴近玻璃去看个仔细,即使蛇向我扑过来,我也不用怕。可是,当蛇突然向我扑过来的时候,我的身体还是下意识地后倾了许多,差点跌倒。

  其实,人们每一次遇到危险的或反感的信息刺激时,都会在边缘系统的操控下,如实地做出反应,这就为我们分析人的肢体语言提供了重要的进化学依据。

  在边缘系统的支配下,人对外界信息刺激的反应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这样的:面对危险,无论人能不能应对,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动作冻结,然后进行全面的评估;经过评估之后,假如无法应对,人就可能会产生逃跑反应;如果可以应对,人可能会选择战斗,并制服对方;如果逃跑未遂或战斗失败,人就会产生投降反应。人类的这四种基本反应在几百万年的进化历史中已经被深深地印刻到人类的记忆深处或者基因片段之中。

  在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上,一个炎热的午后,一头掉队的斑马独自在河边的草地上吃草,正当它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大自然的美味时,突然发现在不远的地方,有一头狮子正躲在一堆灌木丛后看着自己。斑马立刻停止了吃草,屏住呼吸,轻轻地低下头,仔细观察。这时,它发现狮子开始蹑手蹑脚地慢慢接近自己。这是一头雄狮,高大威猛,肌肉发达,危险即将来临。斑马掉转方向,撒腿逃跑,因为它知道自己可能不是这头雄狮的对手。就在它跑出去没多远的时候,它听到身后急促的追赶声,声音越来越近,狮子的气息已经完全可以嗅到了。就在狮子张开血盆大口准备撕咬斑马的时候,斑马决定奋力一搏,它尥起了蹶子。狮子被重重地踢到脸上,但它没有放弃,继续追赶斑马,直到斑马筋疲力尽的时候,将斑马扑倒在地,咬断喉咙。

  人的反应与动物是一样的,在面对危险和威胁的时候,第一反应也是冻结,即停止一切动作、屏住呼吸、隐藏身体,以减少敌人的注意,同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全面评估,以尽快寻找最佳的应对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冻结反应,可能表现为动作僵化、语言停顿、表情木然,此时的生理反应是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肌肉紧绷,为逃跑做好准备。比如一个人去提包里摸手机,却摸到了一只老鼠,首先的反应就是冻结,人的冻结反应时间,通常在一秒钟左右,如果冻结反应时间过长,便有故意而为的嫌疑。

  在面临恐惧的时候,冻结反应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龟缩反应,就是像乌龟一样,在危急时刻将自己的头部迅速掩盖起来。双肩上耸的动作是一个经典的龟缩反应行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安全性,减少曝光率,增加隐蔽性,争取反应时间,为采取下一步行动做好充分准备。龟缩反应有时也表现为将自己的头和心脏部位用手遮住,因为身体的这两个部位都非常重要,直接与生命密切相关。

  在冻结反应的过程中,人的大脑会飞速运转,迅速对当前刺激情境进行评估,假如评估的结果是无法应对,人就会产生逃跑反应,即让自己的身体远离刺激源,回到安全的状态下。逃跑反应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有时表现为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逃离、倾斜或被阻隔,有时则表现为脚尖的朝向发生变化,做出即将离开的姿势;有时则表现为视线的远离或头部的偏转。比如,当你在山间小路行走的时候,突然发现一条黑色的毒蛇从路边窜了出来,你吓了一跳,知道自己无法应对这条蛇的侵袭,于是就立即跑开,避免与蛇正面冲突的情况发生。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逃跑可能是无效的,或来不及逃跑,必须面对恐惧的一幕时,人便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反应——阻断反应,即通过阻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形式来与信息刺激源之间产生阻隔,象征性地逃离刺激源,以减少内心的恐惧。阻断反应是逃跑反应的一种变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的阻断反应行为,如当不愿意听到某人说话的声音时,就把耳朵捂上,这叫听觉阻断;当不想看到混乱的局面时,就把眼睛闭上,这叫视觉阻断,等等。由于人从外界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眼睛和耳朵,眼睛获得信息的量约占总信息量的83%,耳朵获得信息的量约占总信息量的11%,而其他几种感觉加起来所获得的信息才占6%,因此,在阻断反应中,视觉阻断和听觉阻断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两种。后面,我们将分别对这两种行为反应进行重点分析。

  战斗反应是人们面对危险时的重要选择,它体现了人对危险的态度和应对危险的能力。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回避冲突,选

                      本文选自《行为心理学》

您了解这些肢体语言的用法吗?
答:肢体语言具有丰富的表情达意功能,其表达的信息量大大超过有声语言。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有声语言+38%的语音、声调+55%的面部表情,这里的“面部表情”就是肢体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肢体语言可以与有声语言配合使用,但在有声语言因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其交际目的...

心理学说话时摸衣领是什么意思
答:所以,在日常观察他人体态语言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分辨。比如,因为发痒而摸鼻子与受异常心理暗示而摸鼻子之间,是有明显差别的。凭感觉是能感觉出来的。比如,人们在搔痒时一般都比较用力,而下意识的动作却是敷衍了事,不自然。行为心理学家戴斯蒙·莫里斯博士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人在说谎的时候,会引起敏感...

如何读懂他人的肢体语言,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答:2、在不知道对方已经厌倦的情况下滔滔不绝地陈述、3、在对方有兴趣的时候不加以跟进、4、在对方抗争之前不懂得合理引导等,5、都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严重危害,导致人际冲突。6、真实与谎言、排斥与接受、妥协与抗争、7、喜爱与厌恶、沉静与动摇、强势与软弱,8、集合了大量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心理学的...

找几本关于行为心理学的书
答:《行为心理学》书籍介绍:本书通过对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来分析其个性,以心理测验题的形式来帮你分析,考察方式自然有趣。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内心深处反映出来,发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己。同时,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你周围的人具有的个性。《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解读与识谎》书籍介绍...

肢体语言学从属心理学的哪个分支?
答:行为心理学,它是通过研究人体外部的行为来揭示人的心理特点,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内部反应,而肢体语言也属于行为的一部分,所以它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

手部微动作心理学
答:手部微动作心理学,有的人说话的时候喜欢摆弄小动作的,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人偶尔出现一些小动作,但这些小动作代表什么意思,很多人却不是很了解。下面看看手部微动作心理学。 手部微动作心理学1 手部微动作心理学:说话喜欢比划手势的人的性格 肢体语言是我们的第二大语言,在我们无意做出动作的时候,其他人...

心理学中双手在背后背着是什么意思?
答:4、成功的领导。很多年长、成功的男性喜欢背着双手,无论散步还是和下属聊天,都采用这个姿势,一种自我满足感,给人感觉是比较自信沉着。5、常把双手放在身后也是忧虑,焦躁,内心不安的表现。6、老人的行为。很多老人家喜欢背着双手,我想他们是不是感觉很舒服,有时候他们的手里还拿这个东西。另外,...

它会偷偷告诉你,对方是否真爱你,身体语言到底有多真实
答:他是真的爱他吗?他怎么能测试他对我的爱?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内在活动最终将通过行为来体现,也就是说,只要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间接理解他的心理态度和思想。因此,如果您想知道对方是否爱您,则无需询问他或测试他。您只需要观察他的肢体语言,因为肢体语言是最诚实的,它将告诉您...

行为心理学,当一个人用手指依次敲击桌面时,
答:你自己可能也有这样的习惯。你可能想知道,这代表什么意思。一个人用手指依次敲击桌面,可能代表多种含义,包括:无聊、兴奋、紧张和说谎。一般来说,根据这一种行为,你无法全面地了解对方的心理。你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观察其他肢体语言,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一、行为心理学中,一个人用手指依次敲击...

如何读懂他人的微表情?要注意哪些肢体语言?
答:5、对方模仿你的肢体语言——认同你 当两人相处得愉快时,他们会模仿对方的姿势和动作。当你最好的朋友双腿交叉时,你也会这样做。如果你的约会进展顺利,你们就会做出同样的手势。积极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说,这是因为当我们心灵相通时,我们就会模仿对方。尤其当对方跟你没有很熟,却有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