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遭遇人生低谷怎么办?8个 锦囊让你直面人生逆旅

作者&投稿:钊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著名漫画家朱德庸在《写给童年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幸福是什么? 幸福不是一辈子平顺富有,而是找到一个可以陪你度过人生逆境的人。

而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

“空庖煮海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首悲凉的诗句是苏轼穷困潦倒之际,在举目无亲的荆楚之地写下的《寒食雨》中的一部分。

从诗词中,我们看到当时在黄州的苏轼,生活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其艰难。然而,在这种环境之下,苏轼并没有绝望。黄州,反而成为他一生中创造力最旺盛、生命质量最高的一个时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的这句诗,描述了他的一生。

而《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这本书的出现,把我们带进了苏轼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本关于古代大文豪苏轼的随笔集,从故乡、亲情、赏花、友情、谈吃、家风、品茶、生死这八个侧面,展现这位古人流芳百世的诗意魅力和思想力量,给人以精神的提振和人生的启迪。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书中,去看看苏轼在逆境中有笑对人生的心态。

01原生家庭的影响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从小母亲就教他仁慈。那时他家的院子里栽种有翠竹松柏,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母亲程氏嘱咐家里的小孩、奴仆,不要捕捉鸟雀,不要伤害小动物。

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苏州定慧禅院的长老守钦禅师让弟子前去探望,苏轼回赠禅师的一首诗。这首诗朴实无华,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苏轼在诗中提到如何对待四种最不起眼的小动物。

苏轼从母亲那里学到了仁慈,而母亲做的另一件小事,也影响了苏轼的一生。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经常在外游学,所有的教育责任落在了母亲肩上。

有一次,母亲给他读了《后汉书.范滂传》的故事,深受感动。并问母亲:“如果儿子要做范滂,母亲您答应吗?”母亲的回答坚定了苏轼心中的信念。

正是从童年开始,苏轼树立起了为真理不惜以死抗争的志向。后来,他长大成人,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在朝堂上还是被贬到天涯海角,他的一言一行,都在践行当初对母亲许下的诺言。

02既来之,则安之。

苏轼率直,真情流露的性格在当时的官场上得罪了许多人,所以他一生都在辗转漂泊,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纵观他一生的轨迹,从四川眉山小城到当时的都城开封做官,紧接着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辗转,有的地方多则待上几年,而有的地方只待了几个月又得换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可奇妙的是,苏轼一生漂泊却能随遇而安。

我想苏轼一开始也会有不适应的,但没办法啊,焦虑、抱怨有用吗?

没有!只有接受现实,才能让自己心态平和。

苏轼初到杭州,他就觉得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像是前生来过一样。

当他和好友王巩久别重逢时,王巩的随行歌姬柔奴为他们表演助兴。苏轼问柔奴:“岭南的日子,应该过得不好吧?”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一个弱不禁风的小女子充满力量的话打动了苏轼,他还填了一首词送给柔奴,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也许正是因为这句“此心安处”,苏轼就像一颗玩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在任何地方都能展开自己的枝叶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爱他。

苏轼就是如此,他总有一种力量超越于逆境和悲哀之上,把他乡变成故乡。

03所到之处,享受美食

当一个人处于压力之下,所释放压力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人想找朋友倾诉,有的人想独自听听音乐;而有的人更愿用美食来化解压力,苏轼就是这样这样的人。

苏轼第一次被贬到黄州。情绪低落,心情相当不好。当他在黄州城外看到连绵不绝的竹林,绕城的长江水,心里开始盘算:这地方竹林多,竹笋肯定很香很嫩;江里的鱼肯定也很鲜,既来到这里不愁吃不到,想到这里,苏轼心情好了很多。

后来苏轼被贬去了海南儋州,那是一个小岛,米面都需要从岛外运进来。如果遇到天气不好,就会停运,那时岛外的各种食材就运不上岛。

这也没有难倒苏轼这位美食家,他在当地发现了一种味道鲜美的食物生蚝,吃到美味的海鲜,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还叮嘱儿子千万不要把这事让朝廷的贪官们知道,否则他们会蜂拥跑来海南夺食。

苏轼俨然成了是一位美食家,他知道小猪颈后部哪一块肉最好,吃螃蟹只选霜冻前最肥美的螃蟹的两只大螯。蛤蜊要半熟的时候就着酒吃,螃蟹则要和着酒糟蒸,稍微生些吃。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能想办法找到人间的至味。而他对饮食的态度是宽容的、平等的。

北宋的时候,有钱人是看不上猪肉的。在黄州,生活窘迫的苏轼看到猪肉便宜,于是研究如何烹饪,最后这道菜成为了一道名菜,就是我们今天吃的“东坡肉”。当时他还写了一篇《猪肉颂》来记录这件事。

苏轼的饮食之旅,也就是他的人生之旅。

04闲暇之时,享受生活。

苏轼不仅是一个吃货,还是一个爱茶之人。

他被贬海南儋州时,为了喝到好茶,他晚上跑到江边去去舀清澈的江水,然后拿回家亲自煎茶,煎出的茶茶沫如雪白的乳花般翻滚,沸声似松林间狂风大作。煎好后,他不顾空腹,连喝三大碗。清香的茶让他失眠了,硬是坐着天亮。

苏轼不仅知道泡茶需要好水,还知道喝茶一定要找对的人。

在海南,苏轼邀请他的得意门生姜唐佐来喝茶,可是信刚送出,又接到通知说有官差来约见,于是不得不取消品茶之约。但苏轼不甘心,又给姜唐佐去信问道:“如果会议结束得早,你还能过来一起饮茶吗?”

苏轼认为不是知己不能共饮好茶。他这哪里是饮茶,分明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超然自得的心境。

一生命运多舛,还能如此潇洒。

苏轼的生活太充实了,让他在平淡的生活中忘掉所有的不快,从诗到茶,从肉到竹,从酒到花。苦难成诗文,也成就了苏轼的非凡。于是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了多情却被无情恼,有了且将新火试新茶,有了人间有味是清欢。

想起书后的一句话:苦了,不顺了,想想老朋友苏轼。面对逆境时,我们都该唤醒自己心中的那个苏轼。

苏轼:遭遇人生低谷怎么办?8个 锦囊让你直面人生逆旅
答:苏轼的生活太充实了,让他在平淡的生活中忘掉所有的不快,从诗到茶,从肉到竹,从酒到花。苦难成诗文,也成就了苏轼的非凡。于是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了多情却被无情恼,有了且将新火试新茶,有了人间有味是清欢。想起书后的一句话:苦了,不顺了,想想老朋友苏轼。面对逆境时,我们都该唤醒...

如何走出人生的低谷?
答:2、主动出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易经》有云:“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在人生低谷时,应主动寻找自己的优势,发挥所长,以此保持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正如苏轼在困境中创作出《定风波》一般,通过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展现坚韧的品格,从而战胜困境。3、相信自己,保持耐心 身处困境时,首先要坚信...

如何走出人生的低谷?
答:2、主动出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易经》有云:“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在人生的低谷期,应主动寻找自己的擅长之事,以此保持积极心态,远离纷扰。面对挑战,不应自我怀疑,而应勇敢面对。正如苏轼在低谷时创作的《定风波》中所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3、相信自己,保持...

如何走出人生的低谷?
答:1、接受现状,重新出发 人生,总会有低谷,当你身处低谷时,不要害怕,不要沮丧,也不要灰心。你要学会接受现状,重新出发。人生,有高峰也有低谷,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时,你要接受这个现实,然后重新出发。比如,一个人在事业上失败了,他不知道怎么走出来,他想了很久,但还是不知道怎么走出来。于是...

《赤壁赋》中苏轼是怎样走出人生低谷的
答:苏轼在黄州,度过了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他一生中,思想最为复杂矛盾的,也在这一时期。儒、释、道在他的思想感情、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上都有一定的体现。好在苏轼并不是一个过渡沉湎于个人情感的作家,他天生的乐观情绪帮助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人生如何走出低谷
答:没有谁永远处于巅峰,如果生活把你抛入最低谷,你也要给自己留下上坡的路。保持自律,积极用心,生活就会出现转机;学会沉淀,埋头苦干,日子才能渐至佳境;敢于破局,逆流而上,人生方可重攀高峰。低谷不可怕,可怕的是恐惧和挫败的侵蚀。如果你停止,就是谷底;如果你还在继续,就是上坡!格局变大,...

中年好友苏东坡8
答:从欧阳修在景祐三年(1036年)被贬夷陵开始,苏东坡就已经默认了这条因不改刚直的品操而饱受政治磨难的路径。 而欧阳修在逆境时所表现的开阔,对于人生极具悟性的苏东坡而言,也有精神指引,最后他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人生面对挫折是必然的,谁能在低谷的时候做到“疾雷破柱,都不惊不惧”,那就修炼得差不多了...

低谷时,人生破局的三把钥匙
答:人在低谷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找到让人生破局的三把钥匙。01 看清自己,找突破 老子说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有自知之明,能看得清自己的人,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有一个专门挑刺的朋友,你会怎么办?恐怕很多人会把他踢出自己的朋友圈吧。但宋朝的申颜却不...

不想打扰任何人来影响我的心情的诗句
答:世上没有容易的人生,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人在低谷时,靠自己、不求人,尽量不给朋友添麻烦。苏轼曾因一首诗遭人无端陷害,这使得他不得不检点自己的言行,以免再次让人抓住把柄。初到黄州的那些日子,他整天闭门不出,不见他人。就连饮酒也要提醒自己,不能喝得太多,以免酒后失言。只有...

人在低谷:事宜多,话宜少,心宜静
答:如果此刻的你正经历人生低谷期,建议你: 事宜多,话宜少,心宜静。01 事宜多 《羊皮卷》中写道:确实,人到低谷,内心的杂念便会如同荒芜的野草一般,野蛮疯长;忙起来,注意力就会得到转移,烦恼便会抛之脑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至千里之外的黄州。黄州荒烟野蔓,物资匮乏,初到此地,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