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之间断句文言文例句

作者&投稿:中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如何断句

个人来说:把人名地名等挖出来,剩下的字词,分析词性,是动词,形容词,名字还是介词等等,找出一种断句方法,让意思能翻译得通顺。断错了意思往往会偏差很多,但是译法还是通畅的,这就要涉及更深的学术方面了。

教学来说:

两个原则

1不破坏词语相对完整性

比如青山不能断为青/山

2符合我们平常朗读习惯

否则就像上面人说的,一个标点断一下就行了

示范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

2. 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3. 列举出以字表连词的文言文句子

表连词的情况如下: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苏轼《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司马迁《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蒲松龄《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韩愈《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苏洵《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用“/”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错两处扣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通过实词、虚词或句式来帮助判断。

最后面是“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可见前文应该是“可以保身/可以全生”,“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很容易点开,“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通过语气词可点开,这样整个句子就点开了。答题技巧:1.可用 实词断句法帮助作答。

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 现代汉语语法 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

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2.虚词断句法。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3.“曰”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 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4.句式断句法。文言句式一般分为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也有利于我们正确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文言文怎样断句

你好,我的建议是:

1. 首先要通读一次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知道谁是主人公,主人公是怎样的人,有什么大概的事迹。

2. 有一些文言虚词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子的前面,“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是停顿,或句(。)或逗(,)要看具体的句子。但是这些虚词不是一看到就绝对要断句的,有一些是在句子中间。

3. 第一次断句之后,要尝试着翻译一下,如果有个句子翻译不了,那就要小心可能断错句了。

4. 平时要多培养语感,可以看看《孟子》、《庄子》,里面有很多寓言故事,平时看看也很不错,但是记得要先看文言文的,再看白话的,看多了你就自然会断句了。

满意请采纳,谢谢!

6. 文言文断句涉及“而”相关

〈名〉

颊毛,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像两腮的胡子,内层像生在嘴下的胡子。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而部》

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梓人》

〈代〉

(1) 你(们);你(们)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经·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而翁-----你的父亲

(2)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这个人。

〈连〉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可不译

(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2)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3)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4)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5)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6)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相当于“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8) 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9) 表示反问,语气强烈,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3)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论语·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5) 结构助词,用于介宾结构修饰的状语之后。

应收股利是指企业因股权投资而应收取的现金股利以及应收其他单位的利润。(“的”式定语从句结构中,介词“因”构成的状语表示动词“应收取”“应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辅助状语对动词的修饰。)

〈动〉

(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通“能”

①能够。

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

②才能。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黔驴技穷文言文怎么断句?
答: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柳柳州。《黔之驴》选自柳宗元的《三戒》。1.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2.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3.至:到。4.则:表转折,却。5.之:代词...

文言文断句的技巧
答:文言文断句的技巧,一般通过句首词语、句子结构、特殊词组等情况进行断句停顿,一般来说有以下六点断句技巧。一、句首语助词和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如《核舟记》中盖简...

朗读停顿和文言文断句
答:文言文断句和停顿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而能否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是能否读懂文言文尤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文言文的节奏包括文言断句和文言停顿两个方面。要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必须先分清断句和停顿的概念。 一、文言断句 1.断句和句读的概念 所谓文言断...

连词之间断句文言文例句
答:连词之间断句文言文例句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柿子脱涩方法有哪些?四季教育17 2022-10-23 · TA获得超过131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1.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文言文如何断句 个人来说:把人名地名等挖出来,剩下的字词,分析...

文言文断句
答:文言文断句技巧. 有以下六个大方面: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后置时...

古文当中断句知识?
答:1 虚词标志法。如:句首虚词“夫,盖,凡,至若,若夫”等 句中虚词“于,以,而,者”等 句末虚词“也,哉,焉,耶”等 2 实词标志法。(1)名词代词句中经常作主语宾语,放句首或句末。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器物等。代词有“吾,予,其,尔,君,卿”等 (2)对话中的标志动词,...

关于文言文断句的疑惑,谢谢
答:“而”做连词时,可表承接,如:“觉而起,起而归。”——“而”所连接的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承接。意思是,睡醒了就起身,起身后就回去。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一般不译出,如:“嫂侧目而视,倾耳而听。”——“而”连接的前后两例都是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形容动词“...

文言文断句审关系明结构
答:(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

文言文怎么断句?
答:亲亲您好!那么根据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呢,咱们可以将这句话进行分隔和解释:1. 言极则怒:这是一个条件状语从句,其中“言极”是主语,“则”表示条件关系,“怒”是结果。2. 怒则说者危:这是一个结果状语从句,其中“怒”是主语,“则”表示结果关系,“说者危”是结果。3. 非贤者孰肯犯危:...

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答: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如下:(一)明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