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中斯诺用一句话赅括了陕西苏区奇特的“工业中心”的年轻氛围这句话是什么?

作者&投稿:睢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概括,简介~

第七章:去前线的路上,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原文:
我到保安以西的甘肃边境和前线去的时候,一路上借宿农民的茅屋,睡在他们的土炕上(在弄不到门板那样的奢侈品的时候),吃他们的饭,同他们谈话。
他们都是穷人,心地善良,殷勤好客。他们有些人听说我是个“外国客人”便拒绝收我的钱。我记得一个农村小脚老太太,自己有五、六个孩子吃饭,却坚持要把她养的五、六只鸡杀一只招待我。
“咱们可不能让一个洋鬼子告诉外面的人说咱们红军不懂规矩,”我听到她同我的一个同伴说。我知道她这么说并不是有意无礼。她除了“洋鬼子”以外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称唿来叫我。
我当时是同傅锦魁一起旅行,他是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由外交部派来陪我上前线。象在后方的所有共产党一样,傅因有机会到前线的部队里去而很高兴,把我看成是天赐给他的良机。
同时,他直率地把我看成是个帝国主义分子,对我整个旅行公开抱怀疑态度。但是,在一切方面,他总是乐意帮忙的,因此后来没有等到旅行结束,我们就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此文出自美国·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长大后成为一名著名的记者。
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第七章:去前线的路上,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原文:
我到保安以西的甘肃边境和前线去的时候,一路上借宿农民的茅屋,睡在他们的土炕上(在弄不到门板那样的奢侈品的时候),吃他们的饭,同他们谈话。
他们都是穷人,心地善良,殷勤好客。他们有些人听说我是个“外国客人”便拒绝收我的钱。我记得一个农村小脚老太太,自己有五、六个孩子吃饭,却坚持要把她养的五、六只鸡杀一只招待我。
“咱们可不能让一个洋鬼子告诉外面的人说咱们红军不懂规矩,”我听到她同我的一个同伴说。我知道她这么说并不是有意无礼。她除了“洋鬼子”以外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称唿来叫我。
我当时是同傅锦魁一起旅行,他是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由外交部派来陪我上前线。象在后方的所有共产党一样,傅因有机会到前线的部队里去而很高兴,把我看成是天赐给他的良机。
同时,他直率地把我看成是个帝国主义分子,对我整个旅行公开抱怀疑态度。但是,在一切方面,他总是乐意帮忙的,因此后来没有等到旅行结束,我们就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此文出自美国·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创作背景: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长大后成为一名著名的记者。
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这句话是: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篇主要内容:去前线的路上开头写到同红色农民的谈话,从谈话中可以看出红军和白军的不同。接着介绍了苏区工业概况,以及吴起镇工厂里工人们的生活情况,并用这一句话概括了陕西苏区这个奇特的“工业中心”的年轻气氛。



扩展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共12篇,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

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开头写到同红色农民的谈话,从谈话中可以看出红军和白军的不同。接着介绍了苏区工业概况,以及吴起镇工厂里工人们的生活情况。并用这一句话概括了陕西苏区这个奇特的“工业中心”的年轻气氛: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种失落,用了一句概括,山西苏区奇特的工业中心的年如何?爱和飞好吗?那里面环境很好

Even if they lack the material resources of socialist industry, they have the spirit of socialist industry.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四)我再抱着无比激动和好奇读到了第七篇,尤其是当中国红色... 就像斯诺先生说“陕西苏区这个奇特的工业中心的年轻气

《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中斯诺用一句话赅括了陕西苏区奇特的“工业中...
答:这句话是: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篇主要内容:去前线的路上开头写到同红色农民的谈话,从谈话中可以看出红军和白军的不同。接着介绍了苏区工业概况,以及吴起镇工厂里工人们的生活情况,并用这一句话概括了陕西苏区这个奇特的“工业中心”的年轻气氛。

《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答:第七章:去前线的路上,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原文:我到保安以西的甘肃边境和前线去的时候,一路上借宿农民的茅屋,睡在他们的土炕上(在弄不到门板那样的奢侈品的时候),吃他们的饭,同他们谈话。他们都是穷人,心地善良,...

《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概括内容是什么?
答:《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记述了斯诺去甘肃边境和前线时的所见所闻。一开始文章记述了他陪年轻的共产党员胡金魁与农民谈话的经历:一开始大家对红军有些抱怨,比如粮食征收太多等,但一旦跟白军相比,农民们又纷纷记起了红军的好来,包括红军是免税的,买东西也给钱,这些都是白军做不到的。接下来,斯诺记...

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篇概括
答: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

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第二节内容概括
答: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第二节内容概括如下:1、在保安,斯诺见到了毛泽东主席,毛主席向斯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思想,这让斯诺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毛主席向斯诺讲述了自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他告诉斯诺,自己年轻时受到《共产党宣言》的影响,开始对社会主义产生兴趣。2、在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时...

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第一节内容概括
答: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第一节内容概括为斯诺上前线以来一路上同心地善良、殷勤好客的贫苦穷人谈话的经历,其有关内容如下:1、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成立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成立和发展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1927年,南昌起义的爆发...

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苏区的工业是什么其中的支柱是什么?
答:《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苏区的工业最大最重要的是制盐和石油工业,其中的支柱是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主要内容:去前线的路上本篇记述了斯诺去甘肃边境和前线时的所见所闻,一开始文章记述了与农民的谈话,探访苏区工业,以及他对工人生活的一些感受。接下来,斯诺记述了很多关于苏区...

《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到前线去的路上-读后感200字?
答:章 1.去前线的路上: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2.本篇记述了斯诺去甘肃边境和前线时的所见所闻。一开始文章记述了他陪年轻的共产党员胡金魁与农民谈话的经历:一开始大家对红军有些抱怨,比如粮食征收太多等,但一旦跟白军相比,农民...

红星照耀中国第七八章内容概括
答:红星照耀中国第七八章内容概括如下:第七章:本章节主要讲述了一位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爱戴。还讲到了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第八章:本章节主要讲述了作者对红军内部的认识,作者认为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有素,政治觉悟高,有很好的军事素质。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长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生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第六章:红星在西北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第七章:去前线的路上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