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投资背后的心酸与泪水,还有谁比我更惨

作者&投稿:守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感情真的让人很烦恼。千万不能投入太多的感情。~

感情谁先认真谁就输了,可以付出钱、精力不过不要感情,如果得到对方的反馈再付出感情。

烦恼如同一个蓄水的大坝,不断的有水流入大坝,于是有人就把大坝的出口堵住,这样时间越长,蓄水越多,当大坝在可承受范围内的时候没有什么,当大坝无法承受水的冲击的时候,整个大坝就会被冲出一个大口,水也会顺着这个破出的大口冲出大坝.
其中相当于我们的负面情绪,即平时产生不良的情绪,使人感觉到难受、痛苦的烦恼,而大坝相当于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坝被冲破,就相当于人承受不出时的崩溃,轻的会使我们短时间出现闷闷不乐,甚至厌食等情况,重的可能直接患心理抑郁证、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甚至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而对于不可回避和拒绝的水(烦恼),只要我们适当的进行排泄和疏通,不让它们超过大坝(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就不会对我们造成什么负面的影响,积极面对,理智处理。
对于男女的处理方式不太一样,因为生理差异导致在宣泄负面情况的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区别,但也有共同之处,比如:
1、不开心的时候找好朋友一起聊天、谈心、散步;
2、培养一些积极正面的兴趣爱好,分散感情的投资,同时增强自己的正面心理素质,这样在遇到大的挫折时也可以增加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情绪的控制能力;
3、适当进行体育动运,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并帮助缓解心理压力,排泄负面情绪;
4、听听无人唱的、缓和的轻音乐,也是一种放松;
5、看些哲学、心学理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增进自己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它是一种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的情况下结合在一起的化合物,因形似冰块却能燃烧而得名,是一种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分布广泛而且储量巨大。
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能量密度高,资源潜力巨大,估算其资源量约为20万亿吨油当量,是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的50倍、煤炭及石油和天然气总含碳量的两倍。
科学家们甚至认为它是能够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是今后替代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首选。
勘探显示,光是南海的神狐海域就有11个矿体、面积128平方公里,资源储存量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1.5亿吨石油储量。
神狐海域可燃冰储量还只是中国可燃冰蕴藏量的“冰山一角”。在西沙海槽,科考人员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5242平方公里;在南海其他海域,同样也有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必备条件……
…………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燃爆了呢?
看看可燃冰背后的相关公司,股价在一周的时间内都打了兴奋剂,许多不怕死的韭菜们已经兴奋的冲进来了……
且慢激动!
率先实现技术突破固然可喜可贺,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我们首先实现的突破,而不是美国和日本呢?
据统计,全球目前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可燃冰的调查研究,但大多数只是处于理论研究层次,有实际动作去做开采实验的,也就中、美、日、加拿大、前苏联等寥寥几个。
其中,加拿大、前苏联的开采实验都是在靠近北极的陆地上的,跟典型的可燃冰97%位于海底的场景显然不是一回事。
相对来说,也就美、日,靠谱一点。
有一个新闻是这么讲的:“美国能源部多次拨款支持可燃冰研究,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9月,宣布投入380万美元支持6个新的可燃冰研究项目。其中一个是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在墨西哥湾深水区开展的可燃冰开采研究,5月11日已经开始了一次钻探。”
好吧,380万美元,还是分成6个项目的经费,重视得很哪!
而且你发现没有,这些实验全都不是能源公司做的商业性研究,而是国家拨款的基础性研究。在美国,这个连NASA航天局都将火箭业务承包给私人公司的地方,石油大公司们都死到哪里去了呢?
再看日本。
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在5月初成功从日本近海海底埋藏的可燃冰中提取出甲烷。但试验持续12天后也因出砂问题中断,未能完成原计划连续三四周稳定生产的目标。
这是日本第二次开采可燃冰。2013年,日本尝试过开采海底可燃冰并提取了甲烷,但由于海底砂流入开采井,试验仅6天就被迫中断。
两次实验,都失败了。
你知道日本人用的是什么设备来开采的吗
“地球”号勘探船,2005年交付使用,造船花费650亿日元,相当于40亿元人民币。除在日本近海进行科考研究外,还曾远赴东非近海、斯里兰卡近海和澳大利亚西海岸进行钻探研究。
这艘船的主要技能点是打洞,可以在水深2500米的海底之下钻探到7000米的深度,提取矿物资源上来做实验分析。
在这方面,地球号是数一数二的。
问题是,可燃冰的问题,并不是打洞要打的足够深啊,而是要防止砂石堵塞,要确保稳定实现长时间的连续开采。
在这方面,地球号就力不从心了。
就像一辆法拉利,即使跑的再快,你要让它跑一趟西藏,回来肯定也废了。
再看中国的这个海上钻井平台。
“蓝鲸一号”,中国最新研制成功的,世界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海上钻井平台,净重超过42000吨、37层楼高,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万米,造价50亿元,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可适用于全球任何深海作业。
这个钻井平台,技能点主要是开采和防砂,是专门为开采可燃冰而研发的,拥有一整套的完井防砂设计系统,也足够的稳定,可以抵御12级的飓风,完全不怕海浪的颠簸。
相比日本人的法拉利,这个就像是专为跑山路而设计的路虎,自然手到擒来。
问题就在这里了,为什么日本人要拿一辆法拉利来跑山路呢?
因为没钱。
“地球”号勘探船是十多年前造的,技术早就过时了,但是没办法,他的拥有者“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只是一个事业单位,是靠政府拨款维持运转的。
它的使命是科考,而不是商业开发,所以没有足够的经费为可燃冰单独的造一个钻井平台。
日本,尤其是美国,有着大量的石油公司,但是竟然没有一个私人公司对可燃冰感兴趣,哪怕是拨出那么一丁点的费用以支持实验,以至于被中国跑到了前面。
你不觉得很可疑吗?
3
商人无利不起早。
美日石油公司意兴阑珊的背后,是那深邃的大海下面,高昂的商业成本。
煤炭、石油、天然气、可燃冰,就能源价值来说,他们是可以相互取代的,都可以通过转化为电力,产生比价效应。也就是说,谁更便宜,谁就能主宰能源市场。
煤炭成本是最低的,但是考虑到高昂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就不低了,所以在发展中国家,煤炭通常是主要的能源,但在发达国家,煤炭都被取代了。
石油本来是发达国家的主要能源,但自从2008年页岩气革命爆发之后,一切都改变了。石油公司们按照开采成本,排成了长长的一队,谁的成本高谁就要被驱逐出局。
首先是深海石油的开发商们。
这是资源主要位于大西洋海底的巴西石油,股价从最高77美元,跌到两三块,一度跌去了96%,心痛。
数据显示,美国页岩气的开采成本差距很大,最低的2.65美元/立方英尺就可以保本,高的要超过8美元/立方英尺。平均下来,大致在5美元/立方英尺左右。
按照1桶=5.6立方英尺的换算,则页岩气的成本只要28美元,比当今世界一半以上的国家石油成本都要低。
以前我们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观点:世界上的石油只够人类用50年了!
可是,二三十年过去了,石油发现的越来越多,大家一算,还是能用50年以上,然后等页岩气一发现,哟,储量又翻了一倍,够用一百年了。
还有呢,陆地上的非常规能源,还有煤层气没有大规模开发,据说储量是常规天然气的两倍多,至少又够人类用上50年了。
石油公司们心里一盘算,光陆地上的油气资源就够用上150年了,而且成本还都低于50美元,你让那些开采成本那么死贵的海底石油还怎么混啊
连海底石油都混不下去了,你知道深处于海底的可燃冰的开采成本又是多少吗?
据美国能源部的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可燃冰开采成本平均高达每立方米200美元,不管怎么算,这个成本还是远高于陆地能源的开采。
就这样,根据成本的竞争力,中东的石油、俄罗斯的油气、北美的油气、各种页岩气和煤层气、浅海的石油、深海的石油、深海的可燃冰……排成了一条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估计都很难看到尾巴的长长的队伍。
哦,对了,还有技术不断进步的太阳能光伏,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报告,到2025年,太阳能的平均成本将比2015年降低59%,从当前的0.9元/度降低到0.4元/度,和煤炭发电的成本相当。
面对着此情此景,你说还有哪家石油公司会对可燃冰感兴趣呢?
在那深不可测的大洋之下,不可逾越的成本门槛,让可燃冰的2030年商业开发成了一句痴人说梦的口号。
4
简单一句,由于非常规油气开采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的成熟,能源价格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都将被控制在60美元以下。
这将让一切深海能源的开发变得无利可图。
这将让海工设备及相关的勘探、运营服务行业迎来极其漫长的冬天。
据统计,2014年全球海工设备的订单量在400座左右,2015年下降至300座左右,2016年进一步崩盘,跌至100座左右。成交额方面,2016年甚至不足2012年的十分之一。
由于前几年造了太多的钻井平台,现在油价那么便宜,越采越亏,结果就是,几乎有一半的海洋钻井平台都被闲置和封存了。
那些位于浅海,开采成本比较低的平台还好,相对来说,越是高端的,开采和维护成本越贵的深海石油平台,越是成了烫手的山芋,无人问津。
更可怕的是,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出口的低迷,造船业不景气,我国政府将“向海工转型”作为了造船业的升级方向,全力推动。
2015年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海工设备列为十大扶持产业的第4名,要补贴给补贴,要政策给政策,一场千军万马造海工的热潮开始了。
大量的船厂向海工转型,杀价拿订单,孰不知,海工的市场规模本来就比造船业小,在寒冬期,作为石油业上游的海工,比造船业的崩塌程度要严重的多。
造船业里,既有运矿石的干散货轮,运石油 的油轮,也有运制成品的集装箱船,还有运游客的邮轮,东边不亮西边亮,稳定性比海工大多了。
结局你可以想象的到,一边是萎缩了九成的海工订单需求,一边是蜂拥而来的产能扩张,于是一个号称21世纪的朝阳产业竟然陷入了全行业的亏损深渊里不能自拔。
如果有比惨大赛的话,海工产业绝对能进到前五名。
5
说回本次可燃冰事件的主角——中集集团(000039)
这是一家君临也看不懂的公司。
一方面是海工设备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市场份额的扶摇直上。
2009年,中集开始组建自己的设计队伍,在烟台成立了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2年在上海设立中集船舶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3年底,中集又收购了瑞典的海洋工程设计公司Bassoe Technology AB(BTAB)90%的股权。
2015年收购挪威海工设计公司Brevik Engineering AS(BE)。
通过这些努力,中集在海工上应该已经不存在核心技术的缺失,2016年手持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订单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占中国国内交付量的78%。
应该说已经相当牛逼。
但是看年报,连续多年下滑的利润就不说了,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毛利率只有可怜的10%也不提了,市场环境太差嘛,情有可原。
但是,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么牛逼的海工业务,在中集集团的结构中竟然只能排到第五名,比运输专用车、集装箱、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装备、物流服务都要小,仅仅比机场的空港设备要大一点。
还有其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只有可怜的1.1%。对于一家现代公司来说,研发支出比例高不一定能赚到钱,但是研发支出比例低的一定没前途。
难道这是一个穷途末路到根本没有人投资研发了,仅仅投入一点钱就能不断刷爆世界记录的神奇行业?

什么意思

可燃冰投资背后的心酸与泪水,还有谁比我更惨
答:有一个新闻是这么讲的:“美国能源部多次拨款支持可燃冰研究,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9月,宣布投入380万美元支持6个新的可燃冰研究项目。其中一个是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在墨西哥湾深水区开展的可燃冰开采研究,5月11日已经开始了一次钻探。”好吧,380万美元,还是分成6个项目的经费,重视得很哪!而且你发现没有,这些实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