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在电影《钢琴课》中的叙事功能与情感表达

作者&投稿:朱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本文以影片《钢琴课》中的器乐钢琴为切入点,分析钢琴作为非文字性电影语言展示的叙事策略,以及迈克尔·尼曼的简约主义配乐作为一种客体表达,如何呈现不同主体的情感世界。

一架来自文明社会的钢琴,经历了海洋的波涛汹涌后与粗糙原始的新西兰森林擦出了有关情欲和自我超越的火花。精于细微实验乐风的迈克尔·迈克尔·尼曼在为影片配乐时,减少了他浓厚的简约主义(1)风格。除了风格化的简约笔触之外,为了掩盖一种机械式的重复曲调,每一首乐曲都被加重了音乐中的旋律感[1]。以当地民谣及流行曲作为片中音乐的基础,艾达在电影中弹奏着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琴音,叫人沉醉当中。作为影片极力渲染的意象,钢琴与哑女艾达的命运紧密相连。遗落在新西兰海岸的钢琴,就如同被男权社会遗忘在文明边缘的艾达。随着钢琴被搬到了贝因斯的家中,艾达的心也逐渐落在了贝因斯身上。琴键与断指,沉琴与跳海,新生与新琴……围绕着这架钢琴的自我救赎就此展开。

“你听到的声音不是我的说话声,而是我脑海的声音”。影片《钢琴课》开场的镜头即是艾达从捂住双眼的手指缝里去窥探和审视这个世界。用一个苏格兰小女孩的画外音,艾达诉说道,“从我六岁起我就没有开过口。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紧接着画外音继续自言自语,将观众的目光带向了她的挚爱珍宝——钢琴,“奇怪的是我并不觉得自己是沉默的,因为我拥有我的钢琴”。 于是就算父亲毫无商量地将她远嫁去新西兰,没有选择权的艾达也能在钢琴中获得平静。黑暗中艾达的后背定格在画面中央:一身黑色的维多利亚时期长裙,一架黑色钢琴,连同黑暗的房间一起被展在高反差布光中,这样的场面调度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但她的手指一碰触到充满灵性的钢琴,那包围着艾达的令人窒息的黑暗和压抑就立刻被充满自由意志的钢琴曲一扫而空。     

 如果说艾达的沉默反映了对无所不在的男权压迫的反抗,那么她的钢琴就是一个闸口来释放她所有的愤怒,并为她保留空间坚持真实独立的自我。影片最开始的这种沉默压抑与声音爆发的对比,暗示了艾达沉默背后潜藏的力量:她是拥有主体性的个人,能自由地决定自己是否开口,如果开口将说些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艾达的缄默不语是从符号层面反抗男权社会符号秩序的行为[2]。她抛弃了男权社会的所有语言,用通过弹奏钢琴表达和主张自己的方式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完整不受侵犯。所以,当艾达与她的陪嫁物品被粗暴的白人水手扔在海滩上时,她拼命透过钢琴挡板去触摸琴键;当艾达的钢琴被丈夫暴力剥夺时,我们看到她在刻满琴键的餐桌上忘情演奏。我们也看到她为了钢琴与贝因斯做见不得人的肉体交易,在钢琴课上跟他讨价还价。她是沉默的,但透过钢琴,她又在言说一切。总之,她做了所有的努力来保存这点可以区分她的沉默的珍贵的主体性。       

 也是钢琴,让贝因斯爱上了艾达,帮助艾达实现了自我超越。艾达心爱的钢琴被丈夫无情地抛在岸边,她找到邻居贝因斯,表达自己想去岸边看一看钢琴的意愿。贝因斯在多次拒绝之后,被艾达的执着打动,带着母女二人来到海岸边。看着艾达深情忘我的演奏,贝因斯对艾达的感情由此而生。艾达的意愿第一次在男性那里得到尊重和满足。在此之后,贝因斯用八十亩地向艾达的丈夫斯图尔特换来了这架钢琴。然而易主之后,贝因斯所提的唯一要求即是他只听不弹。面对已经调音完毕的钢琴时,艾达深感意外,这是她第二次拥有这种被尊重的感觉,而贝因斯只愿听不愿弹的要求,使得艾达不再是独自弹琴,而是得到欣赏与倾听。这个一直以来表达艾达内心独白的钢琴,第一次得到了除了艾达之外他人的回应。哑女艾达的自主性再一次在贝因斯这里被找回。艾达就在这被贝因斯主导的、互相平等又掺杂情欲的交往之中对贝因斯心生情愫,直至被丈夫发现二人的奸情被砍断手指,也丝毫不能动摇自己对于贝因斯这个给予她尊重和倾听的男人的爱恋之心。     

 影片最后,当贝因斯与艾达选择离开之时,贝因斯做出了与斯图尔特这个男权社会标志性的产物完全不同的举动,他坚持一定要带上钢琴一起乘船,并最终尊重艾达的选择将钢琴丢进大海。艾达的自我也随着钢琴的沉落海底而获得重生:她的话语权不再需要钢琴这个载体替她去表达,她本身的自我已经可以得到尊重。艾达的主体性,伴随着《All Imperfect Things》缓缓响起,终于可以脱离钢琴这个载体,获得完整。

在艾达到达新西兰的第二天,身着西装的斯图尔特带着一支衣衫褴褛的迎亲队伍到海滩迎接自己心中的女神缪斯。等到艾达缓缓从帐篷中走出来的时候,注重外表的斯图尔特对于艾达的外在是极其失望的,这种失望就迁怒到艾达众多嫁妆中最累赘的钢琴上。为了维护尊严和权力,斯图尔特严词拒绝了艾达“什么都可以不要,只希望带走钢琴”的恳求。钢琴在这里象征着一种话语权,斯图尔特命令佣人丢下它,实际上是在向自己的未婚妻艾达宣布自己的绝对控制权。      

这个男人不知道的是,从他对象征着艾达另一个自我的钢琴不屑一顾甚至加以嘲讽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无法占有艾达的心。斯图尔特不能理解伴随着画外音乐《The Promise》响起,艾达凝视山谷之下的钢琴时眼里流出的绝望与悲凉;不能理解艾达在木桌上刻下琴键的奇怪举动。影片的尾声,当斯图尔特发现艾达再次辜负了自己的信任,击碎了自己作为一个男性的尊严时,他难忍胸中怒火地手提着斧头冲下山坡。《The Sacrifice》如暴风骤雨般倾泻,随着斯图尔特脚步的临近愈加充满紧张与不祥。艾达被砍掉手指的一段,钢琴曲始终悠扬清澈的,如同雨中飘零着的风声。配合这样的空灵,却是艾达徘徊在倾盆的大雨中,尽管她极度克制面部痛苦的表情,然而在这样的克制下却是无尽的惨烈和震撼,触目惊心。

与艾达的沉默相比较,电影中贝因斯的沉默更加隐晦也更加难以察觉。从贝因斯的刺青纹和他同毛利人的交谈中,我们可以得出他毛利人的身份。但是当斯图尔特处于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自满情绪,并被一种对“落后的”当地人的统治逻辑所支配时,贝因斯的价值体系是不被重视和倾听的[3]。因此,他无法拒绝艾达提出想要去新西兰海岸弹奏钢琴的请求。艾达倾心弹奏的《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弥漫在咸湿的海风,贝因斯就在那时对同样不被男权社会重视和倾听的艾达产生特殊的情愫。短暂的午后,沉默的艾达因为钢琴得到救赎,沉默的贝因斯因为艾达得到救赎。贝因斯看似愚蠢地用自己的八十亩良田交换了艾达钢琴的所属权。导演简·坎皮恩将贝因斯和艾达感情线索的发展推进在仅有的次钢琴课中。

1.得知钢琴和自己都被斯图尔特擅自出卖之后,哑女艾达是愕然震怒的,却被同样怒不可遏的丈夫以“一家人总要做出牺牲”的理由终结争吵。但是第一次上门之后,艾达发现贝因斯十分重视自己的钢琴,为此花了高价请专业人士调音。艾达在明确贝因斯只听不弹的意愿后,用这架钢琴弹奏了简单的音阶。

2.《The Fling》的欢愉中,贝因斯身不由己地抚摸上艾达洁白纤细的脖颈。意识到自己的唐突,贝因斯和艾达达成了这样的触摸用一个黑色琴键交换的协议。

3.昏暗的木屋里,贝因斯久久凝视着醉心于《Big My Secret》之中的艾达的背影。在她走后,赤身裸体地抚摸着钢琴,不知如何释放这种情感。

4.仍然是在这曲《Big My Secret》中,艾达掀起了自己的裙子,裙摆下贝因斯用自己粗糙污垢的手指摩挲艾达丝袜破洞下光洁的肌肤。

5.被族人调侃之后,贝因斯提出了更过分的要求。在已经脱下外衣之后,艾达用一段明显杂乱无章的旋律宣泄自己的不满与恐惧,打消了贝因斯更进一步的念头。

6.艾达在观看舞台剧《蓝胡子》时假意与斯图尔特亲密来刺激贝因斯。在这一次的钢琴课上,贝因斯用十个琴键交换两身赤身裸体相拥的机会。      

贝因斯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决定终止这场借着钢琴课的名义来满足自己情欲的肉体交易。但是此时在艾达的心中,贝因斯的突然缺席带给她的是无尽的失落和空虚。顺着《Lost And Found》的乐声,艾达的眼光望向森林深处的木屋,和那个在她心间掀起情欲波澜的男人。在脱离了钢琴课师生的关系后,艾达奔赴心中的爱人,于钢琴曲《The Scent Of Love》中,两人的情感得到升华。    

《钢琴课》是一个关于在沉默中发声的故事。为了要让一切沉淀下来,导演简·坎皮恩把故事发生的环境设置在一个幽闭荒芜的海岛。遥远空旷的新西兰海岸上,没有声音,只有旋律,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饱受挣扎变做无奈之后的煎熬。对于女主角哑女艾达而言,这种煎熬向观众所展示的,不是世俗意义上女人与男性权力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自身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冲突中寻求平衡,经历多重挣扎之后,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1)简约主义:简约主义的称号最初来自绘画与雕刻艺术,又称为“极简抽象艺术”。音乐中,也有一种称为简约主义(Minimalism)。简约音乐有不同的称呼,它又被称为复奏音乐(repetitivemusic)、原声音乐(acousticalmusic)及冥想音乐(meditativemusic),每种名称分别说出不同简约主义音乐家在音乐上的不同取向。可以肯定的是,简约主义音乐家都一致有意识地要对抗传统以来教条主义下的十二音阶体系作曲技法,他们更着意在音乐上的回旋反复设计,强调韵律与节奏。

[1] 罗展凤.电影×音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47-248.

[2] 赖丹.浅析《钢琴别恋》中的女性视角[J].电影评介,2011(22):68-69.

[3] 李亚苹.沉默的艾达与被消声的毛利人——从简·坎皮恩的《钢琴别恋》谈起[J].电影评介,2013(20):35-39.

女性励志电影《钢琴课》
答:女性励志电影《钢琴课》女性励志电影《钢琴课》英文片名:The Piano 导演:简·坎皮恩 主演:霍利·亨特、哈威·凯特尔、安娜·帕奎因 剧情简介:19世纪中期的新西兰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廉价的劳动力。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纷纷飘洋过海,去那里实现自己的发财梦...

钢琴课影片评论
答:电影评论:钢琴课——一段深情且动人的爱情叙事 这部影片,如同维多利亚时代的一首无声诗,细腻描绘了哑女深处的情感世界,令人感动。它不仅是个爱情故事,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揭示了女性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力量。名家评论中,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指出,《钢琴课》以超越理性的性爱力量,讲述了一个女人的心路...

青春励志电影:《钢琴课》
答:青春励志电影:《钢琴课》《钢琴课》中文片名:《钢琴课》英文片名:The Piano 导演:简·坎皮恩 主演:霍利·亨特、哈威·凯特尔、安娜·帕奎因 剧情简介 19世纪中期的新西兰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廉价的劳动力。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纷纷飘洋过海,去那里实现...

钢琴课电影女主角为什么将钢琴推入大海
答:ADA注视着一切。她一念之间,把脚伸进运送钢琴的绳索中。工人一用力,ADA因钢琴的重力骤然落入水中。钢琴和ADA淹没在大海中。上面的人无比着急。ADA自己奋力挣脱开脚上的绳索,把过去如死海一样的沉寂丢在海底。答案:丢掉过去。

钢琴课影评
答:1、《钢琴课》是一部以反映女性觉醒意识为出发点的电影。影片对女性感触的描写细腻圆润,心理刻画优美含蓄。就艺术效果而言,影片达到了一种极致,它以钢琴为载体,使爱的音符成为片中男女主角沟通思想感情的媒介,从而把一个将音乐作为心灵寄托的哑少妇和一个外表粗俗而内心情感丰富的男子有机地结合在了...

钢琴课影评 钢琴课影评简述
答:除了音乐元素外,影片还通过主人公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展现了音乐如何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电影中,主人公通过音乐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通过音乐治愈了内心的创伤。这些情节让观众深刻体会到音乐的力量,以及它如何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成为人类共同的情感表达。总的来说,钢琴课是一部充满...

女性励志电影:《钢琴课》
答: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励志电影,获得1994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3项大奖。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励志电影推荐,一起来看看吧!中文片名:《钢琴课》英文片名:The Piano 导演:简·坎皮恩 主演:霍利·亨特、哈威·凯特尔、安娜·帕奎因 剧情简介:19世纪中期的...

钢琴课电影弗洛斯为什么将琴键交给斯图贝特
答:艾达的钢琴不是艾达小女儿交给斯图贝特的,你说的“斯图贝特”应该是贝斯特,斯图贝特应该是斯图尔特。因为艾达要嫁给斯图尔特但斯图尔特不理解艾达为什么将笨重的钢琴搬回他们路途泥泞的住处,所以不允许艾达将自己的钢琴一同带走,艾达为了能从海滩拿回自己的钢琴,请贝斯特帮忙,贝斯特并没有帮助艾达将钢琴从...

与钢琴有关的电影
答:《海上钢琴师》 《钢琴家》 《钢琴课》《钢琴师》《钢琴别恋》。《没有终止的歌》(Song without End):这部电影讲述李斯特同伯爵夫人的恋情,并戏剧性地讲述了他想放弃演奏而从事作曲的企图。2。《爱情之歌》(Song of love)1947年电影,描写克拉拉舒曼和她丈夫罗伯特舒曼以及和她未结婚的密友勃拉姆斯...

有哪些与钢琴相关的电影可以推荐?
答:[钢琴课]不仅拿下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最高奖,金棕榈奖,还收获了包括最佳女主、最佳女配、最佳剧本三项大奖。 同时,它也成为了九十年代最为知名的钢琴题材电影。他或许没有没有前两部影片那么出名,但却把「巴博萨船长」杰弗里·拉什送上了奥斯卡的领奖台。 在片中「船长」饰演了澳大利亚钢琴名家,戴维•赫尔夫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