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字用法归纳都有哪些

作者&投稿:龙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文言文之字用法归纳:1.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⒉.第三人称代词,3.近指代词,4.代事,5.代物,6.代军队。

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⒉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⒉.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4.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

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③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

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之”用在动词“鼓”(击鼓)后,无实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三、固定格式“??之谓也”,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该句句意为:“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四、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几种
答: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以下七种:1、动词,本义,出、进、发展。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2、动词,往,到...去。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

归纳"之,于,以,其,或"在文言文中的不同用法,抄下句子辨析
答: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

文言文 之字的各种用法
答:之 释义 zhī ①<动>到……去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

初中文言文为的例句
答:1. 初中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以及例句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

古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如何判断?
答: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

文言文之字用法归纳
答: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

初中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以及例句
答:例句:唐 刘禹锡《陋室铭》:“何陋之有? ”白话译文:这有什么简陋呢?4、之作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例句:唐 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白话译文: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了两耳的清静。5、之作为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战国 荀子《劝学》:...

之字的用法有哪些?文言文中
答:之 ⑴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⑥我...

文言文之字用法归纳
答:关于“文言文之字用法归纳”如下:作为代词:“之”作为代词,可以代指人、事、物等。例如,在《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之”代指前面所学的知识;在《岳阳楼记》中的“前人之述备矣。”中,“之”代指前人。作为连词:“之”作为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关系...

古文“之”字的用法
答:1.助词“之”的用法有五种情形:①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据情况灵活译出。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上》),句中的“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②用在动词和他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