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段位教养法则:养出牛娃的父母,从不“教”孩子做事

作者&投稿:乾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鲶鱼效应

是激发孩子主动性的“兴奋剂”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句话: 你在教我做事?


成年人尚有如此心理,天天被“教”的孩子同样如此,而且,你越“教”,他越不学。


回想一下,我们为人父母“教”孩子做的那些事:


这点事儿都做不好,我教了你多少遍了?

你快去写作业,看谁家那谁谁。

你就不能主动去写作业,每次都要我催你才动?


又有多少父母看到那些 “别人家的孩子” 也曾感叹过:


“如果我的娃能和他们一样自觉该多好?”

“如果我的娃能像他们一样不用催该多好?”

“如果我的娃……”


事实上,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自觉,也没有哪个孩子生来便热爱学习。


优秀的孩子之所以能够自觉主动,离不开家长一路以来的培养和引导。


那些有 “向上动力” 的孩子,全因父母点燃了他们心中的火焰。


电影《风雨哈佛路》作为励志电影的典型,曾激励过无数人。


女主利兹,一个出生于美国贫民窟,住过收容所,睡过地铁站,在充斥着毒品、垃圾、性和犯罪的环境中长大,童年和青年时代几乎都在流浪的女孩。


也是一个,能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坚持,用两年时间学完四年高中课程,在同时打三份工情况下将十门课成绩修到全校第一,最终突破自己的出身,考上哈佛大学的女孩。



这一切的奇迹,除了利兹自己的努力之外,离不开她的伯乐—— 戴维老师的教育。


他在利兹一无所有的时候将她破格录入学校,并且告诉她:


“你不是一个烂人,你可以考虑上大学这件事。”



彼时的利兹只想从过去那个烂臭的生活中跳出来。


她不敢奢求多好的未来,只是不想像父母那样,活在病毒或监狱中等待死亡。


于是戴维老师带去参观哈佛,看全美最高学府的样子。里面的每个人看起来都充满希望,又遥不可及。


老师告诉她说: “利兹,他们也是普通人。”

利兹反驳他: “不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


戴维温柔地回答, “这是一种渴望,但不是不可能。”


这一趟旅行, 几乎是利兹人生的转折点。


她第一次坚信自己也能够上哈佛,第一次对未来充满希望,第一次产生了要为梦想而拼命的热血。


因为看到了更好的世界,所以学会了向更高的方向运营自己。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 “鲶鱼效应”, 它来自于一个古老的寓言。


相传沙丁鱼的肉质鲜美,但 生性懒惰,常常聚在一起一动也不动。


如果渔民出海捕捉的都是沙丁鱼,那么还未等渔船到岸, 绝大多数都会因为缺氧而闷死在鱼仓中。


但经验丰富的老渔民,就会在鱼仓中提前 放入几条鲶鱼。


因为鲶鱼生性好动,且食肉凶残,碰到一群沙丁鱼便会满仓乱窜,如此一来,一仓死气沉沉的沙丁鱼就都被激活了,往往上了岸都还能保持活蹦乱跳。


我们很多人生性便如沙丁鱼一般,没有动力的时候浑浑噩噩,好逸恶劳。


孩子也是一样,往往脑子里规划着宏图大志,手里却抱着手机拖延懒惰。


只有在某些时候撞见了“鲶鱼”,才能激发自身的热血与活力。


如同美国学者Noel Tichy曾提出 “心理舒适区” 理论一样, 人在最内层的舒适区时,最幸福,最舒适,但接触的世界很小。


想让孩子主动学习,突破自我,首先要让他看到更大的世界,接触更优秀的人。


这样孩子才能越过心中的懒惰与恐慌,给自己以更高的要求,去达到更远大的目标。


所以, 鲶鱼效应是激发孩子主动性的“兴奋剂”。

不过,方法用对,“兴奋剂”才能达到效果。


“鲶鱼”的本质是鼓励,而不是打击



“鲶鱼效应”最初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中, 是领导者激发员工活力的举措之一。


比如,要往公司中引入“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力量,给那些“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以压力,才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竞争求胜之心。


但应用到教育中,可不能生搬硬套。


很多家长都走了弯路:


以为只要给孩子找到一个竞争对象,找到一个努力目标,便是给了一条督促孩子成长的“鲶鱼”。


比如,“别人家的孩子”论调:


总给孩子灌输“弱肉强食”的道理,计较一分一名的得失,不仅让孩子和他人比,还要和自己较劲,让孩子所有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各种“比较”上来。


这样的教育, 不是在池中放入一条保持生态活性的“鲶鱼”,而是放了只能破坏整片生态的“鲨鱼”啊。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所在的班级实行 “小红花” 制度,作业、考试、纪律等各方面都用小红花奖励,还会在家长群定期评比、表扬、批评。


结果,这个 孩子因为总是得小红花太少,不仅在班里抬不起头,回家还会遭受父母的打骂批评。


久而久之,孩子不仅没有习惯变好,反而学会了打小报告,尤其是那些得小红花多的同学,明显是嫉妒这些同学,甚至会在班上偷盗别人的小红花。


很明显,孩子是被一步步逼到这里的。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但当他发现所有的学习、听话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得到小红花,他的内心道德秩序就已经被破坏了。


于是,有的孩子学会了表演,有的自我认知被搞乱,有的对一切都将表现地满不在乎……


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与成年人的职场管理不一样。


它首先应该是愉快的,才会是吸引人的,最后才能激励人上进。


就像尹建莉在书中说的那样: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


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处理和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高段位的父母,从不“教”孩子做事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


给孩子一条 健康 的“鲶鱼”,给他以良性竞争的快乐和热血,而不引起孩子的抵触心理,可以从下面几种方法尝试。


1、不要教孩子做事,而要让孩子看你做了什么事


杨澜曾经说过: “父母的格局,就是父母的活法, 你想如何过一生,就是你的活法,就是你的格局。”


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影响, 不是教会了孩子什么,而是孩子从父母身上看到了什么。


想要孩子改正习惯,先看看自己有没有改正坏习惯。


相比较自己也似懂非懂地教育方法,与其将孩子逼上混乱和痛苦的边缘,不如先在自身做到改变。


当父母做好了自己,孩子也早已在耳濡目染中受益无穷。


2、带孩子一起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无论是批评还是夸奖,在提到别的孩子时,很多家长都喜欢用攀比的语气:


“你比谁谁谁厉害”

“你不如班上的谁谁谁”……


这样的竞争关系,会让孩子以后遇到进步瓶颈时,第一时间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而是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


总和别人作比较,却忘记了自己才是自己的竞争对手。


泛泛而论, 不如找到孩子身上细节的闪光点。


比起敷衍的夸赞,或是无根据的批评,孩子更需要的是被认真、细致地看见。


3、带孩子一起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优秀的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他们总是能够对优秀的同类保持欣赏的态度,所以能够彼此成就,抱团取暖。


而那些喜欢互相诋毁,互相拆台的人,注定固步自封,走不长远。


想让孩子能够和优秀的人一同进步,与其步步干涉,不如教会他识人的眼睛。


能看见别人的优秀,同有优秀格局和思维的人一起前行,是孩子自己优秀的最好证据。


最后,我想把心理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说的这段话送给大家:


“我们留给孩子最重要的礼物, 是帮助他们发展出本来认为自己不可能具备的能力, 从而挖掘出自身潜能,也知道要让自己的梦想成真,要用什么方法,付出怎样的努力。”


养育一个身心 健康 的孩子,不过如此。


王小骞

著名主持人,亲子教育专家,“王小骞亲子说”创办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与家庭心理辅导师”,中国妇女基金会“家庭成长计划”爱心推广大使,“爱育未来”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项目专家顾问。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统与孩子的发展规律,持续 探索 实用、可操作的儿童养育理念及家庭解决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领域的践行和强大的使命感与践行力,深受百万爸爸妈妈信赖。



高段位教养法则:养出牛娃的父母,从不“教”孩子做事
答:高段位的父母,从不“教”孩子做事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 给孩子一条 健康 的“鲶鱼”,给他以良性竞争的快乐和热血,而不引起孩子的抵触心理,可以从下面几种方法尝试。 1、不要教孩子做事,而要让孩子看你做了什么事 杨澜曾经说过: “父母的格局,就是父母的活...

养成类游戏
答:《心跳回忆》,《偶像大师SP》,《秋之回忆》。养成游戏,是一种造梦的游戏类型。无论是哪个养成游戏都拥有着为玩家圆梦的能力,不管你是想养育一个小女孩,还是想谈一次浪漫纯洁的恋爱,或者是成为演艺界赫赫有名的明星,养成游戏都能够帮你实现这些愿望。游戏里,我们能够做一些平日里不敢做或没能力做...

仿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急!
答:写作思路:可以写不必说金黄的落叶,高大的树林,湿润的泥土,明亮的路灯,也不必说麻雀在巢里叫唤,肥胖的青蛙蹲在庄稼里,用他健壮的双腿跳了出去,单是周围的枯叶间,就有无限趣味。正文:不必说金黄的落叶,高大的树林,湿润的泥土,明亮的路灯,也不必说麻雀在巢里叫唤,肥胖的青蛙蹲在庄稼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