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兼词盍的例句

作者&投稿:金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中的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旃”。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1.“诸”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

在句中时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在句末时相当于“之乎”(“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例: ①投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

(《列子 ?汤问》) ②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④子闻诸?(《左传 ? 昭公八年》)(闻诸:闻之乎,听说过这件事吗?) 2.“焉”根据语气的不同,可理解为“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例: ①且焉置土石?(《列子? 汤问》) ②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且焉止息:暂且在此停息)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 ④青麻头伏焉。(《促织》) 3.“盍”相当于“何不”。

例: ①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 楚世家》)(免其父:免了他父亲的罪) 4.“曷”通“盍”。 例: ①中心好之,曷饮食之?(《诗经 ?唐风 ?有杖之杜》)(中心:心里) ②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尚书 ?汤誓》) 5.“叵”是“不可”的合音。

例: ①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新唐书 ?尹惮传》 有成语“居心叵测”。

6.旃读“zhān\',这个兼词比较少用,是“之焉”的合音,“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例: ①愿勉旃,毋多谈。

(杨恽《报会宗书》) 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 ?采苓》) 兼词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所体现,如下面这个句子: 他们表示要诉诸于法律,通过法律讨回公道。

我们如果知道“诸”是兼词,就很容易判断出这是赘余的问题,应去掉“于”。

2. 文言文中,“兼词”是什么意思啊

学习文言文必须了解古汉语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兼词”就是一种。

所谓兼词,就是一个单音节词由两个字快读而合成,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常见的有“诸”、“盍”、“叵”、“耳”等。【诸】用在句中,有时是“之于”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于”是介词。

例如: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一一把土石投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②穆公访诸蹇叔。(《肴之战》)—一秦穆公就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

以上两例中的“诸”都是“之于”的合音,例句①中的“之”代“土石”,“于”作介词“到”讲;例句②的“之”代秦师袭郑这件事,“于”是介词,作“向”讲。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是代词,“乎”是疑问语气词。

例如: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王曾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给庄子,有这回事吗?”④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昭公八年》)——“听说高强要用兵攻打你,你听到这件事了吗?””上面两句中的“诸”都在句末,肯定是“之乎”的合音,“之”代前半句所说的事,“乎”是疑问浯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盍】“盍”(hé)是“何不”的合音,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作“为什么”、“怎么”讲;“不”是否定副词。

例如:①“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为什么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②“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楚世家》)——伍奢有两个儿子,不杀掉的话,就要成为楚国的祸患,为什么不用免他父亲罪的办法召唤他们来?”要注意的是,“盍”后面如果紧跟“不”字,则“盍”相当于“何”,就不是合音词了。如:“盍不出从乎?”(《管子·戒篇》)”——“为什么不跟着出去呢?”【叵】“叵”(pǒ)是“不可”的合音词,表示否定,多用于贬义。

例如:①“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新唐书·尹情传》)一—“我学生很多,尹子不可推测啊!”②居心叵测。

(成语)——存心险恶,不可推测。“叵”:—般用在“测”字前,“叵测”即不可推测。

早期白话中还有“叵耐”一词,意为“不可容忍”。如“叵耐这厮无礼”等。

【耳】“耳”是“而已”的合音词,意为“罢了”,表限制语气。例如:①“盖向来不过笼络耳。”

(《谭嗣同》)——原来他一向不过是笼络(慰帅)罢了。”②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

(《采草药》)——八月茎叶还没有枯死,采药的人容易辨认罢了。要注意,“耳”还可表肯定语气,可不译。

如: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察今》)——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

【焉】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在其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

④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

⑤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要注意,“焉”除兼词以外,还有比较复杂意义和用法。

3. 文言中的兼词是什么意思

兼词及其用法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常见的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而用在句尾时,则见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2)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句(1)(2)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3)的"诸"为"之乎"的合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如:(1)子曰:"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2)时日曷丧 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

"叵"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两个词.如:(1)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

(2)居心叵测.

"旃"这个兼词比较少用,兼代词"之"和语气词"焉"两个词.如: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采苓》)

4. 文言文18个虚实词的翻译及例句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始得西山宴游记》)(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赵人乞猫翻译
答:③盍去诸:何不赶走它呢?盍,何不。去,去掉,这里是使它离开的意思。诸,兼词,相当于“之乎”。④是:代词,这。⑤ 若:代词,你。⑥夫:句首发语词,表议论。 ⑦垣墉:墙壁。⑧不病于无鸡乎:不比无鸡的损失更大吗?病,祸害,损失。于,表比较。⑨去:距离。3.翻译:有个赵国人家里发生...

文言文兼词是什么意思 怎么用
答:什么是兼词 1.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2.“焉”在古文里不是只有三种意思,在这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是"于之”的意思,解释成“三个人一起走,在这三个人里面(于之)肯定有我的老师”。语气词...

兼词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兼词有哪些
答: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等。什么是文言文兼词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

文言文兼语
答:(《诗经 ?采苓》) 兼词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所体现,如下面这个句子: 他们表示要诉诸于法律,通过法律讨回公道。 我们如果知道“诸”是兼词,就很容易判断出这是赘余的问题,应去掉“于”。 5. 文言文中的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旃”。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关于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的解释及例子,还缺5个
答:B.在古文里,介词“以”后面的代词“之”往往被省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介词“以”后应有宾语“之”,代前面出现过的“衣食”。这是因为在古代“以”和“之”读音相近,在说话时,往往后者被前者“吞并”,而古人学问是口耳相传,所以学生记录老师的话时,自然也就省去了“之”。我们应该把它当...

兼词是什麽意思哇?(关于文言文)
答:(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句(1)(2)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3)的"诸"为"之乎"的合词."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盍","...

表*** 的文言文
答:⑤两;二。《狱中杂记》:“一人倍之,伤肤,~旬愈。”⑥加上;加之。《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母,逼迫~弟兄。”⑦并且;而且。《赤壁之战》:“将军以神武雄才,~仗父兄之烈。”2. 文言文中的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旃”。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

意外情缘常见兼词
答:一些常见的兼词包括"诸"、"焉"、"叵"、"曷"、"盍"和"旃"。例如,"旃"这个词实际上是代词"之"和介词"焉"两种发音的融合,"诸"则源于代词"之"和古代介词"于"(其古音为"wū")的组合。"叵"则是个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结合体。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兼词都是由两个词的音节...

文言文里兼字的意思有哪些?
答:6. 文言文中,“兼词”是什么意思啊 学习文言文必须了解古汉语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兼词”就是一种。 所谓兼词,就是一个单音节词由两个字快读而合成,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常见的有“诸”、“盍”、“叵”、“耳”等。【诸】用在句中,有时是“之于”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于”是介词。 例如:①投...

文言文中的兼词有哪些?
答:1. 文言中有哪些“兼词”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