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战略失误是什么?

作者&投稿:彩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南朝刘宋的第三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元嘉,为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在位30年。曾于元嘉七年(430年)、二十七年(450年)、二十九年(452年)发动三次北伐,目的在于与北魏争夺对河南的控制权,恢复和巩固刘裕北伐的成就。然而三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刘宋以鼎盛之国力兴兵北伐却屡遭失败呢?我认为除了南北双方整体实力、战争方式等客观原因之外,北伐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出在宋文帝这个战争的发起者身上。

一、宋文帝发动的三次北伐缺乏缜密的战略谋划和部署,又不能广泛听取臣下的正确意见,一意孤行,导致战略决策上出现一系列重大失误

宋文帝每次北伐之前,都没有做好周密的战略谋划与部署,仅仅是凭借一腔热血就仓促发动了战争,更多的是一种冲动和赌运气。

例如第二次北伐之前,彭城太守王玄谟为了迎合宋文帝收复失地的想法,屡屡上疏陈述北伐,但大多都是纸上谈兵,并无实际的战略战术,而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话却十分兴奋,还说什么“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读通鉴论》)一番话挑动了宋文帝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宋文帝画像)

然而,兴奋的宋文帝没有想着将北伐工作落到实处,而是妄图一战定乾坤,收复中原。他发起的北伐更多是一种彰显自己文治武功的冲动行为,不但缺乏周密的战略谋划和部署,也没有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由此导致战略上失误连连,以致每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其战略性失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01、长期疏于淮北边镇的经营,北伐之前没有做好边镇及周边地区的攻守部署

孙子兵法云:善战者,未谋胜,先谋败。宋文帝总想着大军一出,定然马到成功,收复失地,却没想到一旦战败,北魏大军如果反攻过来自己如何抵挡。

第二北伐失败后,北魏大军越过黄河一路长驱直入,直接杀到长江边,就是因为宋文帝对敌我双方的态势缺乏足够的了解,尤其缺乏对淮北军事重镇的经营和攻守部署。

(刘宋与北魏形势图)

大臣何承天曾向宋文帝献上《安边论》,建议宋文帝针对鲜卑人的作战特点,加强淮北重镇城池的军事建设,招募流民和当地武装进行组织和训练,实行屯戍结合、兵民合一、农战并修的军事方针,在淮河沿线打造一条抵御北人南进的坚固防线。


《安边论》:一曰移远就近,以实内地;二曰浚复城隍,以增阻防;三曰纂偶车牛,以饰戎械;四曰计丁课仗,勿使有阙。


孰若因民所居,并修农战,无动众之劳,有捍卫之实,其为利害,优劣相县也。——《宋书·何承天传》


如果按照这个方针,刘宋对北魏既可以攻守自如,又无需南方军队兴师动众的北伐,劳民伤财,可以说是上上之策。然而,宋文帝对这个上佳建议却不屑一顾。

他不但没有加固自己的防线,经营沿边重镇,反而每次都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一旦失败,损兵折将不说,也丢失了很多兵甲器械,使得宋文帝积攒多年的家底毁于一旦,府库为之一空。

另一位大臣周朗对于宋文帝的兴师北进、一意孤行也颇有微词,认为宋文帝这是让羊去追狼,螃蟹捕老鼠,这种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的行为必败无疑。


“且夫战守之法,当恃人之不敢攻。顷年兵之所以败,皆反此也。今人知不以羊追狼,蟹捕鼠,而令重车弱卒,与肥马悍胡相逐,其不能济,固宜矣。”——《宋书·周朗传》


02、战略指导思想固化呆板,不知变通,每次北伐都是与魏军在黄河南岸千里战线上死磕

宋文帝三次北伐都是以收复黄河以南的失地为主要目标,而且每次在收复失地后,都是以洛阳、虎牢、滑台、历城等几个军事重镇为战略支撑点,在长达千里的黄河沿线布防,坐等北魏来攻。

(宋军的千里黄河防线以滑台、洛阳、历城、虎牢等重镇作为战略支撑)

结果冬天一到,黄河结冰,鲜卑骑兵跨河而来,失地得而复失,不但浪费了刘宋的人力物力,就连北魏也摸透了宋军的战略,提前做好了防备,这充分表明了宋文帝死板的战略思想。

其实在元嘉二十九年第三次北伐前,青州刺史刘兴祖曾经建议宋文帝直接攻击河北,据险而守。如果宋军按照刘兴祖的建议,不但能够达到出其不意的奇袭效果,而且还可以扰乱河南魏军的军心,削弱北魏对河南的军事压力,对刘宋收复河南的战局也是有利的。然而如此上上之策竟然被宋文帝以“意止存河南“为由拒绝了。


“河南阻饥,野无所掠; 脱诸城固守,非旬月可拔。稽留大众,转输方劳; 应机乘势,事存急速。今伪帅始死,兼逼暑时,国内猜扰,不暇远赴。愚谓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响义之徒,必应响赴。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臣请发青、冀七千兵,遣将领之,直入其心腹。若前驱克胜,张永及河南众军,宜一时济河,使声实兼举,并建司牧,抚柔初附,西拒太行,北塞军都,因事指挥,随宜加授,畏威欣宠,人百其怀。若能成功,清壹可待; 若不克捷,不为大伤。并催促装束,伏听敕旨。”——《通鉴》


03、战前军需粮草筹措不当,士兵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

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既然要发动战争,必然要事先筹备好军需粮草,这是军事常识。然而据《宋书·索虏传》记载:


“是岁军旅大起,王公妃主及朝士牧守,各献金帛等物,以助国用,下及富室小民,亦有献私财至数十万者。……有司又奏军用不充,扬、南徐、兖、江四州富有之民,家资满五十万,僧尼满二十万者,并四分换一,过此率计,事息即还。”


军旅都大起了,宋文帝才想起来动员社会捐助,甚至向民间举贷,让官员减少俸禄,以解燃眉之急。连军队最起码的给养都无法保障,可见宋文帝的北伐多么仓促和儿戏。

(唱筹量沙)

第一次北伐时名将檀道济本已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重创敌军,然而因为缺粮被迫撤军,要不是檀道济玩了一招“唱筹量沙”的空城计,估计宋军得全军覆没。

此外,宋军的兵力也不足,每次都是临出征时才仓促征发庶民补充,这些人根本就没有经历正规的军事训练,战斗力低下,而且宋军主力兵种多为水军和步兵,野战时对上彪悍的鲜卑骑兵兵,基本上就是羊群碰上了狼群。

二、宋文帝所选用的北伐将领大多缺乏军事才能,临战不能迅速把握战机,也不能与友军协同作战,甚至遇敌不战而逃,这是北伐屡次失利的重要原因

宋文帝不光是不懂兵法,就在北伐的将领人选上也缺乏眼光。看看他选择的北伐主帅的临战表现:

第一次北伐的主帅是到彦之。到彦之在沿黄河布防后就退回到东平须昌的大本营去了,结果冬天一到,魏军开始反攻,先后攻下洛阳、虎牢。到彦之眼见洛阳、虎牢丢失,不思收复,先已胆怯,引军从水路撤退,到了历城便烧掉船只,丢掉铠甲,徒步逃回彭城。

第二次北伐的中路军主帅王玄谟,就是那个在宋文帝面前空谈军事的主。临战时无所作为,只知道杀戮百姓,贪图钱财,一个滑台攻打旬月都攻不下来。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战略失误是什么?
答:南朝刘宋的第三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元嘉,为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在位30年。曾于元嘉七年(430年)、二十七年(450年)、二十九年(452年)发动三次北伐,目的在于与北魏争夺对河南的控制权,恢复和巩固刘裕北伐的成就。然而三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刘宋以鼎盛之国力兴兵北伐却屡遭失败呢?我认...

宋文帝千辛万苦地北伐,却被辛弃疾一顿讽刺,就因三个战略性失误
答:也许文帝刘义隆还有心组织第四、第五次北伐,但时间没有再给他这个机会。翌年,太子刘劭因为巫蛊之事与文帝产生隔阂,为了保住自己的储君之位,暴戾的刘劭竟率兵杀入禁宫将文帝残忍杀害。刘义隆与老对手拓跋焘走了个脚前脚后,

宋文帝三次伐魏,为何只赢得仓皇北顾?
答:刘义隆的决策失误,体现在他过度信任诸如到彦之、王玄谟等显然缺乏实际指挥才能的将领,这导致了战略上的混乱和战术上的失误。历史学家王夫之对刘义隆的评价更是犀利,他指责刘义隆智谋不足,用人不当,急于求成的心态驱使他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发动北伐。这种仓促之举,使得刘宋陷入了人才短缺的困境...

宋文帝的第一次北伐为什么会失败?真相是什么
答:第一、北伐战略的失误。河南是个四战之地,利进攻而不利防守,宋文帝在战前只把占领河南作为此次北伐的终极目标,最终造成战争后期只能被动防守,同时因为要守的地方太多,兵力无法集中,最终只能被敌军以优势兵力分别击破。此外,虽然在战前和夏国相约攻魏,但在战争中却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协同配合,...

宋文帝刘义隆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刘义隆三次北伐为何都失败了?
答:第三个就是战略上的失误。南方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而北方则是骑兵。他老爹创造了一个以步兵打骑兵的阵法,他认为可以在所有的地方使用,接下来就是他的英明神武决策了,人家在千里之外指挥着军队的作战,你说这个北伐能成功吗?你在千里之外指挥着军队,而战场上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这样的指挥才能高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宋文帝为何三次北伐都失败了?
答:宋文帝刘义隆确实是在治理国家方面有一定的策略和方针,但是在领兵作战方面确实是没有章法,所以才会导致三次北伐的失败。元嘉北伐的失败 刘义隆的想法是好的,他当初第一次北伐是想着趁着北魏和柔然交战的时候去征讨河南,但是没有成功,后期为了收复河南又重新北伐了两次也相继失败。不得不说宋文帝刘义隆在...

刘义隆北伐为何以失败告终?
答:在政治上,刘义隆注重文化建设,整顿吏治,减轻农民负担,使得社会相对安定,史称“元嘉之治”。然而,北魏的军事威胁逐渐增大,刘义隆试图北伐收复失地,两次出兵河南,却因战略失误和魏军反击而失败。刘义隆的北伐策略存在局限,他未能充分认识到河南的战略地位和防守难度。他本应更关注如何遏制北魏南下,而非...

南朝12次北伐全部惨败,170年动员大军数百万,为何始终难求一胜?
答:之所以南朝数此北伐都没有成功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北伐并非是在国内准备好的情况下北伐的。他们大多都是在君主想要北伐的时候,为了去立战功的时候去北伐的。南朝宋廷北伐的时候,宋文帝刘义隆他自己就是一个靠政变和武人拥戴而成为皇帝的人,因为他对于武将的任用是十分忌惮的,即使他出兵北伐也是仍然保持着...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南北对峙
答:由此呆见刘兴祖所言进兵之策可谓极富胆略,且洞悉宋魏对峙的战略形势。不过,此策非雄才大略之主不能行之,刘义隆志望、见识均不及此,故未采纳。这次北伐又告失败。 刘宋的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还招致北魏的大举反击,万其是元嘉二十七年的那次北伐,北魏反攻河南之后,大举南进,南抵长江北岸,那年十二月,魏主亲...

开创出元嘉盛世的宋文帝,为什么三次北伐都惨败而归?
答: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刘宋王朝没有可用之才。文帝的三次北伐,三次的统兵主帅都是一些文弱书生或者有勇无谋之辈,而那些真正的战将早就已经死于非命,所以朝中看似文武大臣济济一堂,实则关键时无人可用。宋文帝并不具备这个实力和才能,他委以重任的手下大将更是连他自己都不如,依这样的将领带兵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