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桥的历史概况

作者&投稿:氐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没有关于欧洲历史什么的概述~

概论 继希腊后,古罗马帝国建立,成为了一个统治半个欧洲的大帝国,意大利半岛是当时欧洲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地区,与中国文明互相辉映。3世纪后,罗马帝国逐渐衰弱,北欧的日尔曼人及东欧的斯拉夫人相继兴起,直至476年灭了罗马帝国,西欧进入中世纪,但帝国的东半部(东罗马帝国)则持续发展至1453年被土耳其人所灭。 中世纪时期,许多王国相继而立,实行封建采邑制,战争不断。查理曼大帝(公元732-814年),法拉克国王,是罗马帝国的奠基人。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帝国极盛时期的缰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但到后期,它只剩下一个名号。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的雏型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建立起来的。天主教教会握有极大力量,所有知识传承都在修道院中进行,宗教迫害和十字军东征给欧洲,尤其中东欧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这一时期被启蒙时代的学者称为黑暗时代。源起于中国北方阿尔泰山巴里坤,被中原皇朝击败的汉藏语系阿尔泰人匈奴、突厥则在此时期进入欧洲,代表东亚人称雄于世界的欧亚贸易交接地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之要冲! 从15世纪开始,在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通过地理大发现和对海外的冒险,足迹遍及了非洲、美洲和亚洲,荷兰也在随后的贸易中雄霸一时。由于西班牙、葡萄牙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盛,也由于缺乏进一步发展,反而使英国先一步获得了更好的机会得到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战胜了西班牙的海军。同一时期欧洲开始发生文化的大量精进,被称为文艺复兴,这也引发了宗教革命,许多国家脱离天主教教会的管辖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国常因教派不同而引发政争,甚至有许多的宗教战争。在西欧的政教纷扰之际,东方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则在彼得大帝及随后的几位沙皇领导下逐渐强盛。 17世纪末,英国政治上发生了光荣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随即影响了欧洲大陆,也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兴起,北美十三州从英国殖民地的地位独立建国,欧陆上的法国则发生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称帝;德国、意大利则在19世纪完成统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外界的不断探索及进化论的提出,欧洲成为帝国主义的摇篮,撂夺全世界的资源。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极度扩张终于导致欧洲变为战争策源地,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遭受了很大的创伤。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欧洲各国间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除了中国、日本与美国之外,欧洲还是主要的战场。其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又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从195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及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缔约国两个集团对峙的局面。欧洲被划分为两个主要的政治经济阵营:东欧的共产主义和西欧的资本主义,直到1990年左右,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1900八国联军侵华,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1911辛亥革命,封建史结束。1926-1928,北伐,国共两党首次合作。(1927,国共两党合作破裂).1934-1936,红军长征。1935,日侵华。1936,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1937-1945,抗日战争。1946-1949,国内内战,共产党胜利!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1953,抗美援朝,1951西藏回归。1950-1952,土地改革。1954.9宪法制定。1953-1956,三大改造。……(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文革。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1997香港回归。1999,澳门回归。……如今

霍家桥在明初是沙河进入长江的入江口,扬州东南隅出海的通道。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自海上西溯至镇南的蔷薇港登陆,进犯扬州,扬州府同知朱裒率军民迎击于沙河,当时的战场就在今霍桥境内。后来江流带来的泥沙使今霍桥南面的江心沙漫成洲,水道分汊为夹江。相传,清初时有霍姓商人在此建桥,因名霍家桥。
霍家桥东滨廖家沟,南临沙头夹江。廖家沟经霍桥南与沙头夹江相通。过去,长江的下水船,可从沙头八江口进夹江而至霍家桥,上水船则从三江营进夹江而至霍家桥。顺廖家沟溯流北上,可进邵伯湖,进入了邵伯湖,那就四通八达了,北可至邵伯、高邮、宝应、淮安,东经运盐河至仙女庙、兴化、泰兴、泰州、如皋,西可达扬州。
霍家桥濒临江边,风光绮丽,乾隆年间,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在镇南的三汊建了一座庄园(别业),人称“马氏南庄”。兄弟俩不求屋宇华美,但取自然之意趣。庄四周杂栽花树;柳枝骀荡,翠竹萧森、高梧傲岸、梅影横斜,四时景物具备。庄内建“南庄七景”,人入其境,远眺隔江诸山,如置几席,朝烟夕岚,霏青酿紫。近觑江面,沙鸥翔集,风帆往来,随处均可入诗。马氏兄弟和厉鹗、杭世骏、陈章、方西畴、闵廉风、陆南圻等文友,来此宴集、自蔷薇港涉江共游焦山,夜归宿南庄,诗篇以纪其事,又与文友在秋日月夜赴隔壁的黄园赏桂,连茵接袂,刻烛题诗,传为南庄佳话。
霍家桥地理条件优越,水道南通长江,北贯苏北里下河各地,是一条南北通联的航道。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霍桥人田楚、田树兄弟的努力下,上海“大通”、“大达”两家轮船公司先将营运线路延伸到霍家桥,各以两艘千吨级客货轮船轮流营运。扬州去沪、宁等地的客商都由洼字街乘小轮船沿沙河航行至该镇转乘江轮,霍家桥的市面十分繁荣。
这条航线除客运外,更重要的是货运,从上海运来工业品和日用百货,从霍家桥运走苏北地区的农副产品。苏北各地的木帆船、小轮船也随之纷至沓来。小木船常是三、四艘一帮。船一泊就是三、四里长,最多时长达六里。
为适应码头和市场需要,公司一度曾自行发电,民国十八年(1929)又出资从扬州发电厂放了一条扬霍专线。每天夜晚,汽笛一响,码头上立即灯光如昼,二三百名码头工人,从四方奔集,肩担背压,势若游龙,沿江的旅馆饭店,各行各业全部开门营业,琴笛笙歌,猜拳行令,杂以喧闹的人声、号子声、叫卖声,交织成一支码头乐曲。当时有人赋诗赞其盛况:“一声气笛报深宵,万家灯火迎客到,琴笛笙歌和酒令,十里洋场在霍桥。”
霍家桥至扬州的客货,或用小木船在沙河里往来运输,或用人力车沿沙河堤岸来回接送。有时来不及运输,霍家桥又兴建了货物仓库。这一来霍家桥旅馆、茶馆、肉案、渔行、布店、酱园相继增设,蛋行、钱庄也应运而生。
或肩挑人担。于是就兴建了扬霍公路,这条路从缺口门外都天庙经千佛寺南大门到霍家桥,共9公里,这条全天候通车的扬霍公路于民国二十五年9月通车。扬霍班车每日七趟,沙河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这时的霍家桥已成苏北一重要港口。
1937年日寇侵华,“8·13”上海沦陷,“大通”、“大达”公司的轮船被迫停航,码头虽未废弃,但只有小船往来,中途又常受阻,货运不能及时,霍家桥码头就此走向萧条。
抗战胜利后,霍家桥码头的中转吞吐量已大不如抗战以前。解放初,霍家桥还是一个码头,后因交通地理的格局和水利设施格局的变化,直到1984年,镇江停开了到霍桥的班船,霍家桥就不再是码头了。



霍桥的历史概况
答:霍家桥在明初是沙河进入长江的入江口,扬州东南隅出海的通道。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自海上西溯至镇南的蔷薇港登陆,进犯扬州,扬州府同知朱裒率军民迎击于沙河,当时的战场就在今霍桥境内。后来江流带来的泥沙使今霍桥南面的江心沙漫成洲,水道分汊为夹江。相传,清初时有霍姓商人在此建桥,因名霍...

霍桥学校目前概况
答:霍桥学校,作为我区首屈一指的农村九年一贯制教育机构,被选为省"三教统筹"的试点项目。这个学校涵盖了小学部、初中部和成职教部,创新性地实践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融合,引领了全省农村教育的新模式。目前,学校拥有50多个班级,大约2600名学生在校园内学习,教职工队伍共有160人,其中专...

扬州的资料
答:向南折西入古运河,沿古运河至黄金坝,转向南至天星桥,沿北护城河向西至二道河,折南沿二道河、安墩闸入古运河与郊区分界;沿古运河折东进入横沟河,南部以横沟河、大众河与扬州经济开发区代管的施桥镇、邗江区霍桥镇毗邻。

扬州广陵区的邮编
答:向南折西入古运河,沿古运河至黄金坝,转向南至天星桥,沿北护城河向西至二道河,折南沿二道河、安墩闸入古运河与郊区分界;沿古运河折东进入横沟河,南部以横沟河、大众河与扬州经济开发区代管的施桥镇、邗江区霍桥镇毗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