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明治天皇出了多少力

作者&投稿:强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日甲午战争,明治天皇出了多少力

明治时期的军队建设:天皇带头搞“国防”

1868年(明治元年)4月,明治天皇发布了《安抚亿兆·宣布国威宸翰》(后世简称为《宸翰》)。《宸翰》中的这句“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充分体现了日本在明治初的海洋战略,所以算是近代日本的一个“里程碑”。而清朝便成为了日本的第一个假想敌。只不过日本如果想要要向大陆扩张,军队是其关键所在。

到了1871年(清同治十年,日本明治四年)9月13,清朝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也是两国在近代的第一份建交文书。双方于1873年4月30日正式定约。但是,仅仅是到了1874年2月,日本借口清属台湾岛居民杀害了日本方面视为日本领土的琉球王国的居民,便于同年5月派遣日军进攻台湾,由此挑起了两国在近代的首次军事冲突。

而挑起的军事冲突中有个非常关键的人物:明治天皇。因为正是他亲自授予了西乡从道征讨台湾的委任状。

所以第一次征台失败后,明治天皇更重视军队建设。

因此当1882年11月海军大将川村纯义提出扩张海军的计划,此计划被岩仓具呈给了明治天皇,对此明治天皇12月下谕诏加强陆海军军备。

由此日本将酿造业,烟草业等税收作为海陆军的军费。特别是1886年8月1日,北洋水师“定远”号出现在日本长崎以后,击沉定远号就成了日本海军的目标。

而之所以要击沉定远号,则是因为此时的明治天皇想要侵略朝鲜的野心已经袒露无遗。所以1882年12月23日,明治天皇颁布敕谕日本是为了“和平”才出兵朝鲜。

但是面对国内财政的匮乏,明治天皇只得在1893年2月10日下了名为《建舰诏敕》谕诏。此谕诏的意思是,天皇本人6年每年减少内币30万日元,所有文武官员月俸减少一成。

天皇带头捐助“国防”后,日本国内的皇室宗亲、富豪包括寻常百姓都开始了有样学样,日本开启了“全民募捐”模式。有了资金之后。陆海军得到了大力发展。因此到了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已经拥有了相当规模的近代军队。

甲午战争时明治天皇的作用

日本的国家兵权则分为两种,实际指挥权自然是武官的,但在法律上却是掌握在明治天皇手上的。1889年的《日本帝国宪法》第一章第十一条:“天皇统率陆海军”,十二条写有“天皇有权决定陆海军之常备兵额”,第十三条写“有权对外宣战、媾和、缔结条约”等。

这种被法律所赋予的统率权,使明治天皇事实上成了军队的最高统帅,1893年5月19日,明治天皇又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此条例规定:大本营是战时最高统帅机构,由天皇亲任最高统帅。这样的条例颁布也意味着,日本对即将到来的对清战争的统帅权其实就是在明治天皇手上。

894年春,朝鲜南部爆发了全琫准领导的农民起义,一时间声势浩大,并成立了自己的政权机构:执纲所。当时的朝鲜政府无力镇压农民,决定请求清廷出兵“代为征讨”。早就蓄谋发侵略战争的日本得知后,认为日本可以根据《中日天津条约》(1885年签订),名正言顺地也能向朝鲜派兵。

由此可见明治天皇已经决定以保护日本公使和侨民的名义,出兵一个混成旅团,待事态闹大,再继续派兵。所以当清廷决定出兵时,日本不仅立即同时派兵开往朝鲜,而且在兵力数量上大大超过清军。

其实明治天皇的确没有前线作战的指挥权,但作为最高统帅,无论是出兵朝鲜还是与清开战,他都是最后的决裁者。所以发动甲午战争也正是按照明治天皇的意志。只不过仗什么时候打,大本营和前线有着不同的判断。以陆奥宗光和朝鲜前线的军队的武官派认为,战争已经开始,那就只能“应战”,而以明治天皇和伊藤内阁为代表的文官派则担心,过早的军事行动会招致列强的不满。所以明治天皇的声言绝对不是为了和平,只是单纯的做给文官派看的、操纵文武官员的“平衡术”而已。

《马关条约》最大利益获得者:明治天皇

1895年1月27日,明治天皇又在战时大本营召开御前会议,确定了议和的基本条件: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要求巨额赔款和获得通商特权等。全日本从朝野到民间都要求对清国勒索。

为此在1895年3月上旬,大本营制定了甲午战争第二期作战计划要点,并准备将大本营迁推至中国旅顺半岛,此举的用意正是要加强对清朝的勒索力度。只不过当时明治天皇用身体健康不适合远征为由,任命了参谋总长小松宫彰仁亲王为征清大都督,总管大本营军务。

好在清廷的谈判代表李鸿章遭遇行刺。日本朝野都担心引起“国际干涉”,同时也是怕李鸿章因伤势严重而中止谈判回国,这样好不容易才用“抢”才得来的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明治天皇只得在3月30日签订停战协议。并对李鸿章下达了慰问的诏谕。

此诏谕的意思很明显:天皇出于“道义”才停战。当然最不要脸的“道义”是“休战”期间,日军正在继续进攻台湾。

到了4月17日双方谈判结束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对清朝的掠夺远远超过了以往被迫签订的任何不平等条约。得意洋洋的明治天皇也于27日离开了战时大本营回到了东京。并且再次发布感谢日军忠勇的诏谕。

但是,就在《马关条约》正式签订后不久的4月23日,沙俄就正式照会德国和法国,提出共同对日本进行干涉,甚至计划切断远征大陆的日军与本国之间的交通。

德国这时正和沙俄在东欧发生摩擦,如果俄国出面直接干涉日本,无疑必将缓解对自己东部边境所施加的压力。而且中国这块肥肉不至于被日俄吞食,也可分享到瓜分的利益。所以德国首先同意沙俄的提议。

法国,本是俄国的同盟国,但是它唯恐德俄一旦正式开战,自己将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如果俄日发生摩擦,可以缓解德俄的紧张局势,所以它也积极表示愿与俄国一起干涉日本。

光绪帝与明治天皇的对比

治天皇出生在了血肉与硝烟弥漫的江户末年。尤其是1864年,当长州藩与幕府在京都激战的时候,幼小的他曾被炮声吓晕(没看错,真的是被吓晕)。所以等到他继位的时候,他身边的武士就对他进行了严格的军事教育。著名武士西乡隆盛甚至亲自担任了剑术与马术的教官。东京的宫殿很多时候都成了明治天皇的私家“演武场”。

反观自幼长于深宫的光绪身边的人其实只有一个:慈禧。这个女人在权术方面可说是登峰造极,清王朝的一众官员都被玩弄于股掌之间。但在政治方面却显得非常幼稚。为了长期操纵朝政,慈禧只教会了光绪一件事:听话。尤其是在朝堂上只能听她慈禧的话。因此在整个光绪年间,大清的“皇帝”与其说是光绪,倒不如说是慈禧还更为确切点。

由此可见,当光绪皇帝只能在“驯化”中成长起来的时候,明治天皇已成为了带有浓烈武士色彩的“武家天皇”。



甲午战前日本明治天皇一日只食一餐果然是真的吗
答:而这,已经超过了皇室开支的十分之一。此举再次带动了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舰。到甲午战争前,明治天皇甚至干脆用饿肚皮的方法,给他的文臣武将起“带头作用”——前线那些饥寒交加的日本军人,得知天皇每天仅仅吃一餐饭的时候,人人涕泪横流,呼号喧嚣之声满营。“帝国海军一日不强...

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
答: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 编辑本段战争过程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是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

...发动日清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是哪位日本天皇?
答:甲午战争时的日本天皇是明治天皇。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1852—1912),又称之为睦仁大帝 (Mutsuhito the Great)。日本天皇(1867—1912),原名祐宫睦仁(むつひと)。出生于嘉永五年(1852年)11月3日,是孝明天皇的第二位皇子。登基之初,历经江户幕府戊辰战争,维新志士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宣布王...

日本明治天皇
答:在天皇的威压下,在野党只有偃旗息鼓,与政府妥协。政府的扩军备战没有了阻力,更变本加厉地向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方向发展。1894年,日本政府以侵占朝鲜为目的,首先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明治天皇发布了宣战诏书,又移驾设立在广岛的战时大本营内,不分昼夜地督励军务,指挥战争。皇后也亲临医院慰问伤兵,...

明治维新最大功臣是谁?明治维新为什么能成功?
答:明治维新之后,伊藤博文曾经四次组阁,任期长达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海战获胜后,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韩国统监,并于1907年迫使大韩帝国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将大韩帝国变为日本的保护国。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纵观伊藤博文一生,其东亚政策的...

甲午战争
答:中日甲午战争 第一、二、四问: 1894~1895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

中日甲午战争
答:甲午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1-2]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简介
答: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

简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甲午战争”始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至8月1日中国清朝政府对日宣战和日本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1895年4月17日以签署中日马关条约而告结束。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结果及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军队撤出朝鲜半岛,中国割让台湾、澎湖...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因为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其军费却严重不足,试问这样,中国又如何能在战争中战胜军费雄厚的日本呢?三.军事方面 从军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