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地道战的历史背景

作者&投稿:毓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知道冀中的地道战的背景资料~

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第一课时讲解

发生的背景:
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占领地区强迫中国人民到处建筑碉堡,封锁沟,几10万日本均不断地向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抗日战争进行最困难的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智慧的人民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
这篇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扩展资料:地道战开始后,敌人也曾费尽心机,采用寻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办法进行破坏。但是,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其更加完善。
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除对群众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
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

1937年10月,东北军第五十三军第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在晋县誓师抗日,并改称人民自卫军,与孟庆山领导的河北游击队等抗日武装积极开展游击战争。

至1938年4月,相继建立了38个县的抗日政权。1938年5月3日,冀中军区成立。至此,东起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起平津、南至沧(县)石(家庄)路之间的冀中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并成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冀中是个大平原,开展地道斗争比较早。地道斗争最初是在距离敌人据点较近、受敌人骚扰最厉害的村庄产生的,是一个被群众称为“蛤蟆蹲”的简单的防身洞。蠡县靠近保定,饱受敌人的残害,所以发展较早,群众在自己家里的灶底、炕底,或者庭院中隐蔽的角落,挖掘秘密地洞。

这种地洞虽能藏人防身,但构筑简单,容易被发现。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群众逐渐把地洞加以改善,洞与洞连接起来,即所谓“院院相连”“户户相通”“村村相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村落地道网。正式的地道首先在蠡县三区出现。此后在被敌人“蚕食”的地区迅速推广。

扩展资料:

地道在当时是件新生事物,免不了评价不一。1941年冬,程子华带领一支30多人组成的工作组,深入到开展地道斗争比较早的蠡县、高阳、无极、安国等县,进到农村,连续搞了三个多月的调查。

在掌握了大量事实和情况后,他向区党委报告了调查情况,认为挖地道是敌伪碉堡附近群众在敌人残酷蚕食的特殊情况下,为保存自己、反击敌人的一种有效斗争形式,应予肯定和推广。经认真研究讨论,区党委和军区领导统一了认识,要求各地普遍地开展地道斗争。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程子华推动冀中地道战



冀中地道战的历史背景: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  

1941年冬初,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扩展资料:

据了解,从1941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山底村等广大冀中平原的抗日军民,利用地道等斗争方式进行全民抗战,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打击了敌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一大创造,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作战形式。

岁月如梭,走进位于山底村抗战时期地道战遗址,犹如走进一座地下迷宫,地道主巷分上下两层,里面设有开关盖、开关门,转角处留有陷阱、暗洞等,各家各户都是相通的。据地道讲解员介绍,如今各家的地道口装上了抽风机,以便地道里空气流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进行的作战。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

希望能帮到你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进行的作战。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进行的作战。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

冀中的地道战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冀中的地理环境 1、冀中地区的地理特点 2、地势复杂多变的冀中地区 二、地道战的背景与导火索 1、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冀中地区 2、日军侵占冀中地区的导火索 三、地下抗战的兴起 1、地下抗日组织的建立 2、地下工作者的培训和准备 四、冀中地道战的组织与策略 1、房地道的建设与利用 2、灵活的地下...

冀中的地道战写了哪四方面内容
答:1、冀中地道战的背景:课文首先介绍了冀中地道战的背景,包括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进行大扫荡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当地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情况。2、地道战的由来和特点:课文详细介绍了地道战的由来和特点。地道战是冀中人民在长期抗日斗争中的创造,是一种独特的战斗方式。地道具有隐蔽性、灵活性和防御性等...

初读感知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地道奇在什么...
答:辉胜利。本文将从冀中地道战的背景、战斗过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冀中地道战发生在1941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占领了中国大片土地,壮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对 中国的侵略势头日益凶猛。冀中地区位于河北省和山西省交界处,地势复杂,山岳纵横,交通 不便,为中国抵抗日本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qiu冀中的地道战的 资料
答:经13小时激战,冉庄民兵仅以轻伤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3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从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民兵共进行地道战11次,毙伤日伪军96人,并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冉庄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一个创造,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的作战形式。

冀中的地道战
答:经13小时激战,冉庄民兵仅以轻伤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3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从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民兵共进行地道战11次,毙伤日伪军96人,并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冉庄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一个创造,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的作战形式。

《冀中的地道战》写作背景
答:该文写作背景如下:《冀中的地道战》是一篇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的故事。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国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

冀中的地道战怎么写批注
答:冀中的地道战批注如下:冀中的地道战批注可以通过地道战的定义和意义;冀中地区地道战的历史背景;冀中地道战的主要特点和战术手段;冀中地道战的战略意义和影响来写。1.地道战的定义和意义:地道战是指以地下工事为基础,利用地下通道、掩体和陷阱等地形条件进行战斗的一种战术。地道战可以有效地减小敌人...

冀中的地道战怎么战斗的
答:于是在一段时期,冀中根据地开展了一场改变平原地貌的运动,即拆除城墙、开挖道沟等,这些都是为了开展游击战而进行的。而地道最初的功用,是为了躲避敌人,后来发展成了游击战中的一种战斗形式。使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阻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地段。历史背景 冀中,顾名思义,是指河北省中部千里平原,...

冀中地道战 发生在什么时期
答:地道战以其独特的战斗方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大亮点。冀中地道战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即面对强敌时,智慧和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

冀中的地道战资料
答:冀中的地道战示意图http://gz.dayoo.com/gb/content/2005-08/08/content_2168785.htm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进行的作战。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