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作者&投稿:阚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随着勘探领域的扩大与深入,遇到的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地球物理勘探将面临多种多样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今后的发展也将围绕克服这些问题而开展。
1.提高微弱地球物理信号的采集与处理水平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依据对观测的地球物理场数据的分析来实现探测目的的。因此,数据采集是地球物理工作的基础。历史的发展充分说明,数据采集精度的提高,使得地球物理探测的应用效果、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例如重力仪的精度从20世纪50年代的(0.2~0.4)×10-5m/s2提高到目前的(0.01~0.03)×10-5m/s2,使得重力勘探的能力和应用范围大大加强和拓宽。地球物理方法和理论的进展,需要数据采集技术的进步作保证才能得以实现。世界上所有地球物理技术发达的国家,都有强大的仪器研究与制造业做后盾。为了使我国地球物理工作的发展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也必然要加强仪器的研制。
其中包括:①高性能探测换能器的研制,如新型地震检波器和核射线探测器等;②高性能人工源的研制,在地球物理方法中,除观测重力场和磁场等天然场的方法之外,有许多是借助人工场激发的物理场进行的,如地震勘探和大部分电法勘探,为了获得更多的地质信息,场源往往起很大作用,因此,各种场源的研究,也会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高性能的震源、大功率的电源、高产额的射线源等;③高性能数据记录系统的研制,随着方法的进步,数据量的加大,要求记录系统有更高的性能,例如三维地震和高密度电法,都要求仪器的道数增加。为了提高探测的分辨率,则要求记录系统的带宽和动态范围加大等。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的目的是消除各种干扰因素,突出所需的地质信息。这些干扰因素包括:与测量技术有关的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以及非研究目标的其他地质因素的影响等。不同地球物理方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因而处理的重点和方法也不相同。以地震勘探为例,为了提高数据的精度,需要消除近地表因素对一致性的影响;为了有效地提高分辨率,需要进行提高信噪比处理;在反射倾角比较大时,为了减少空间假频,需要进行道内插处理;为了提高解释精度,需要进行提高地震数据的保真处理等。
2.非均匀地质体的探测与描述
几何形体简单、物性分布均匀、埋藏深度较浅且易于发现的矿产资源,今后将越来越少,物探人员面对的将是岩性不均匀、结构与构造复杂、物理性质在纵向和横向上均有较大变化,并且埋藏较深、地质条件复杂的勘探对象。为了查明空间上不均匀变化的对象,必须获得足够的能表征地下内部结构和性质的参数,才有可能比较细致地勾画出对象的复杂特征。所谓足够的参数,一是指参数的种类,二是指每种参数的数量。为了清晰显示研究对象的空间特征,近20年来各种物理场的成像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包括地震波成像、电磁波成像和位场成像等。
地震波成像可以在地面、井间和井地之间进行。在已知速度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几何结构成像,或已知几何结构的情况下进行物性结构成像。地震波成像在石油天然气勘探中已取得一些实用的效果,其中突出的实例如利用叠前深度偏移清楚地获得了古潜山的内幕(杨长春等,1996),但是目前地震勘探实际观测的主要还是纵波的垂直分量,多波多分量的观测与应用研究还只是开始。另外,实际地下介质不仅具有纵向和横向的不均匀性,而且具有纵向横向的各向差异性。只有充分地利用地震波的多种信息,才能够对岩性变化、裂隙的发育状况和孔隙中流体的性质有更准确的了解。井向地震波层析成像比地面地震的分辨率高,随着井下设备的发展,将成为开发地震的重要工具。单井地震波成像即保持井下地震波不受表层干扰的优点,同时不受需要两口井的限制,有可能得到较大发展。超声波井壁成像是成像技术在油田勘探中的另一项重要应用,它可以划分裂缝发育层段,从而有效地圈定裂缝储层,目前它的分辨率还比较低,定量解释技术有待开发。
电磁波成像包括低频的电磁感应法和大地电磁测深,以及高频的探地雷达成像等。电磁波成像也可以在地面、井下、井间或井地间进行。相对于地震波成像,电磁波成像的方法理论和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许多地方沿用了地震波成像的方法技术。但是由于描述电磁波传播过程的方程中含有扩散项,且其传播常数为复数,因此采用地震波成像方法和技术处理电磁波成像问题,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目前,低频电磁波成像的应用还处于萌芽阶段(何继善1997),因此,电磁波成像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探索新的路子。
由于高频电磁波方程可以简化为类似于弹性波的波动方程,所以探地雷达的数据处理和解释多采用反射地震的方法技术,主要修改在于尺度标定和参数选择。跨孔的高频电磁波成像,当井间距离不大时,在探测高导金属矿体和溶洞方向已取得一些成功实例。为了提高高频电磁波法对几何结构的分辨率,发展针对其动力学特征的处理技术势在必然(王妙月等,1998)。
随着数据采集技术的改进,直流电阻率法成像方法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在理论上,直流电阻率法成像与地震波和电磁波成像方法不同,直流电场由拉普拉斯方程描述。由于直流电阻率法观测设备与野外作业方法简单、探测深度较大,因此在油气勘探、金属矿勘探和工程勘查中应用前景更广阔。
地球物理对复杂对象的探测,是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带动下才得以实现的。成像技术的特点是未知数多,观测数据量大,只有观测信息对每个未知数的覆盖次数足够多,才能使解出的未知数比较可靠。同样,地球物理勘探结果可视化的需求也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并且计算机将在今后的地球物理数据的运算中起主要作用。
3.综合利用多种信息,减少地球物理反问题的多解性
地球物理勘探是通过在地表、空中或井下局部地球物理场的观测结果,去分析推断地下不能直接观测部分物质的性质和形态。由于物质形态和性质变化对地球物理场影响的等效现象,使得反问题解答不唯一。如果再考虑观测误差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描述物理场的数学表达和计算方法的不精细,问题就进一步复杂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就是围绕着如何减少多解性的影响,给出更可靠的地质答案这一目的向前发展的。今后仍将沿这个方向继续前进。
地球物理探测的对象越复杂,表征其性质、结构和构造的变数越多。另外,不同的地质对象可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物理性质。因此,为准确描述一个复杂的探测对象,或区分不同的研究对象,都应该综合利用多种信息,这已成为广大研究人员的共识。例如在油气勘探中,除地震、测井数据综合外,综合使用其他勘探数据,如重磁勘探和电法勘探数据,在处理复杂地质条件的问题时,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多种信息综合应用的进展,油气勘探研究思路也在发生变化。油储地球物理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刘光鼎等,1998)。可以预计,随着复杂探测对象的不断出现,将推动综合信息找矿方法进一步发展。同时,将推动下列几个方面的研究向前发展。
1)新方法和新参数的探索:地球物理勘探理论和方法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始终是在不断完善已有方法和探索新的方法两个方面同时前进的。新的物理参数的应用,将减小多解性的影响,例如,当地震波被利用之后,通过纵横波综合利用,大大减小了对岩性判断的不确定性。地震勘探中对多波多分量的研究,电法勘探中地电化学法和电磁导弹的研究,以及震电效应和震磁效应的研究等,都是为探索新方法和新参数所做努力的一部分。当地球物理数据中不含有足够的地质信息时,只依靠数据处理是达不到目的的,必须增加新的物性参数以补充和丰富地球物理数据中携带的地质信息,再通过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才有可能获得可靠的地质结论。
2)“直接”找矿和“间接”找矿相结合(孙文珂,1991;赵文津,1991):“直接”找矿是根据矿体或矿体群产生的地球物理场异常直接指出矿体或矿体群的属性、具体位置或其他有关情况。“间接”找矿是根据矿床的直接控矿因素及近矿围岩引起的异常现象指出矿床可能的分布地段。为了正确确定物探的任务是“直接”找矿还是“间接”找矿,就需要正确了解勘探对象的地质、地球物理特点,建立目标物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地球物理勘探的目的是要对地质单元作精细的刻画,因此模型首先是以地质模型为基础。通过模型建立将得出最佳的勘探工作程序和方法组合,即勘查工作模式,以及识别目标物的标志,即预测目的物的准则(孙文珂,1988,1991)。预测准则就是能指示或圈出矿产资源目的物存在的有效标志信息组合或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如果既包括“直接”找矿信息,又包括“间接”找矿信息,将会大大减小解的非唯一性的影响。通过矿床成因模式的研究,使人们对不同的成矿地质背景下不同类型矿床的成因及矿床赋存条件,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因此,借助于矿床成因模式,人们可以获得清楚的找矿思路和找矿工作方向。地球物理工作者在矿床成因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分析,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综合找矿模式,用以指导勘查工作和作为资料解释的依据。按照“模式找矿”的思路,国内外都有许多成功的找矿实例(何继善,1997;赵文津,1991)。然而,矿床模式只能代表人们当时对已取得的矿床特征、矿床成因认识的总和。地质情况的变化是十分复杂的,完全相同的情况是很难遇到的。因此,既要重视模式找矿,同时又要考虑到会不会有未包括在已概括的找矿模式之内的新类型矿床或新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在一个新的地区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模式。
3)正反演方法的改进:地质现象十分复杂,其物理场特征的数学表述不够准确,往往是造成正反演不准确的原因。例如,一个非线性问题,往往由于不恰当的用线性近似处理,得不到好的结果。因此,地球物理工作者应不断吸收数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来改进地球物理正反演方法,以取得可靠的地质效果。
4)多参数联合反演:对同一研究对象的两种以上物理场的观测结果,或同一种物性参数两种以上不同观测方式得到的结果进行联合反演,是减小解非唯一性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王家映,1997)。
5)数据综合管理:为了有效地实现多种信息综合应用,数据的综合管理是关键因素之一。地球物理与地质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和数据量的不断增大,使得数据管理的任务更加复杂。为了能有效地存储和管理大量的勘探数据,提出了数据仓储概念,以便为多种数据集成创造条件。
小结
通过简单的介绍物探方法的分类、实质、特点及地球物理勘探在资源勘查中的作用,地球物理勘探面临的任务、问题及发展趋势,激励学生学习热情,树立信心,努力掌握物探技术。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地球物理勘探?
2.地球物理勘探面临的任务?
3.地球物理勘探在资源勘查中的作用?

不属于土木,属于地质及测绘类。
在公务员考试中有明确的规定,勘查技术与工程属于地质及测绘类,如下:
地质矿产勘查、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地质矿产勘察技术、矿山地质、岩矿鉴定、采矿技术、矿山测量、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空间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中国南方和西部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往往是恶劣的地表地形地貌、近地表岩性条件和复杂的地下地质构造同时并存,地形高差变化剧烈、低降速层厚度变化大、高陡岩层出露地表、地下逆掩推覆构造多,这些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对现有地震勘探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严重制约了勘探进程、地质认知程度和新的油气发现。现有西方国家的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以及相应的装备与软件主要是针对海洋勘探的,对于复杂的山地地质条件并不完全适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自力更生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实现海相油气勘探开发的大发展。

(1)复杂地表条件下地震信号(噪声)形成机理研究

研究复杂地表条件下(起伏地表与近地表强非均质性)地震信号(噪声)的形成机理,以此为基础探索信噪分离与噪声压制的方法技术,以及不同类型信号或噪声的可能利用途径,寻找提高复杂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实现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的有效解决技术路线与相应的方法技术。

1)不同尺度和幅度起伏地形的地震波场响应特征。针对我国陆上地震勘探面临的沼泽、沙漠、戈壁、山地等复杂地形条件,以及是否存在降速带、碳酸盐岩裸露区以及地形起伏的剧烈程度(地形起伏形态、幅度与地震波长的关系),研究多尺度复杂地表条件下地面和近地表地震波场的传播规律和模拟技术,分析表层噪声特征,探索噪声形成机理,为地震数据噪声压制方法技术研究提供基础思路和试验资料。

2)粗糙地表地震波场的散射与时差效应。重点研究小尺度地表起伏对地震波场的影响规律,包括散射波场与时差效应,分析这些效应对地震资料“视信噪比”的破坏作用,探索消除这些效应的途径和方法。

3)近地表小尺度非均匀体的散射效应。重点研究近地表小尺度非均匀体散射对地震波场的影响规律和响应特征,分析地表散射对地震资料信噪比的破坏作用,探索消除这些效应的途径和方法。

4)相干噪声与近地表结构的关系及应用。分析某些与地表有关的相干噪声(如面波)与近地表结构的关系,探索利用这种关系的可能途径和方法。

5)高密度单点地震数字组合技术。研究高密度单点地震采集条件下结合静校正技术的检波器室内数字组合技术,使其既具有室外检波器物理组合的基于加法原理衰减随机噪音的功能,又能够考虑起伏地表条件下不同检波器高程变化所产生的时间差,而且可以形成灵活的数字组合模式,有效提高地震信号的分辨率。

6)高密度单点地震高精度信号分析与去噪技术。研究高密度地震数据的信号和噪声分析手段,探索噪声分布的特征,充分利用密点地震数据信息量大、信息冗余的特点,开发随机噪声和相干噪声衰减技术及相应的软件工具。针对多分量地震勘探的特点,研究开发利用地震波振动特征的矢量波滤波技术,分离和压制近地表面波干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并利用面波研究近地表的横波性质,解决横波与转换波静校正难题;探索近地表散射造成的似相干噪音的矢量波场传播特征以及消除近地表散射对深层信号的影响方法。

(2)灰岩裸露区地震波场传播规律及应用研究

研究灰岩裸露区地震资料低信噪比成因,寻找提高灰岩裸露区地震资料品质的有效途径。

1)碳酸盐岩岩石力学分析。研究地震激发、接收与岩性的关系,重点研究地震激发产生波场的能量强度、频谱特征与岩性的关系,以及不同岩性的地震接收耦合特征。

2)碳酸盐岩地层地震波吸收、衰减、散射效应。对碳酸盐岩地层中地震波传播的吸收、衰减、散射效应进行研究,为灰岩裸露区地震波传播规律研究奠定基础。

3)灰岩裸露区近地表地震波场特征分析。研究复杂山地不同地表地形与岩性条件下(如碳酸盐岩裸露区等)的地震波场传播规律和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设计地震数据采集工程技术对策,以指导实际地震数据采集生产获取满足油气勘探开发要求的地震资料。

4)陡倾灰岩地层裸露模型地震波场传播规律。在全模型尺度上研究陡倾灰岩地层裸露模型的地震波场传播规律和响应特征,并开展地震照明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地震数据采集工程技术对策,以指导实际地震数据采集生产获取满足油气勘探开发要求的地震资料。

5)灰岩裸露区不同频带地震波场传播规律与特征分析。对灰岩裸露模型,深入研究不同频带地震波场在模型中的传播规律和响应特征,探索不同岩性出露区地震资料的一致性处理技术及分频处理技术。

6)基于GIS和遥感资料的地震采集设计技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最新成果,实现基于三维可视化环境的虚拟飞行踏勘和三维虚拟地震采集施工设计。

(3)复杂地表与构造对地震成像的影响规律研究

研究复杂地表与复杂构造条件下各种因素对地震成像质量的影响规律,以此为基础发展地震成像新技术和新流程,探索基于真地表复杂模型的观测系统设计技术,从地震采集、处理一体化的思路上提高复杂地表复杂构造条件下地震数据的成像质量。

1)起伏地表对地震速度分析精度的影响分析。通过复杂地表模型的地震波场物理模拟、数值模拟以及相应的地震速度分析,研究起伏地表对地震速度分析精度的影响规律。

2)近地表速度模型精度对地震成像的影响分析。通过包含复杂近地表的模型地震波场正演模拟,并在近地表速度模型存在误差的条件下进行地震成像处理试验,研究近地表速度模型精度对地震成像质量的影响规律。

3)宏观速度模型精度对地震成像的影响分析。在宏观速度模型存在误差的条件下进行地震成像处理试验,研究速度模型精度对地震成像质量的影响规律。

4)不同偏移算法与处理流程成像结果的对比分析。分析对比不同偏移成像算法及处理流程的地震成像结果的质量、计算效率等。

5)基于照明分析的储层地震响应振幅影响分析。基于真实地表(实际起伏地表与非均质近地表模型)和复杂构造(如高陡构造、推覆构造、箕状断陷、古潜山等)条件下地震波场的正演模拟与照明分析,研究上述复杂条件对储层地震响应振幅的影响规律,为真振幅处理或振幅补偿提供依据。

6)基于真地表复杂构造模型照明分析的观测系统设计。基于地震波场正演模拟照明分析技术,探索基于真地表复杂构造模型的地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的方法技术。

7)海相碳酸盐岩地区标准模型研究。根据我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的地表、地质构造与油气储层特征,设计2D/3D标准地震速度模型,开展弹性波场正演模拟计算与分析研究,并为相关技术研究与测试、评估提供标准参考模型。

(4)复杂地表复杂构造直接偏移成像技术研究

在目前基于静校正的常规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和技术以外,发展起伏地表直接偏移成像技术,形成复杂地表、复杂构造条件下的全新的地震数据处理成像技术与流程。

1)近地表速度反演及建模技术。试验、对比、分析各种表层结构调查方法,研究适应于复杂地表条件的表层调查方法的技术组合,尤其要关注非地震调查技术的应用以及多方法的联合应用,为地震数据采集技术设计和数据处理提供可靠的近地表结构模型。完善地震初至波层析反演技术,开发多尺度地震层析反演技术,探索利用面波反演近地表地震速度的方法,以及初至波和反射波智能拾取等相关的配套技术,并通过多种技术的有效集成,实现复杂地表条件下近地表速度模型的高精度建模。

2)起伏地表条件下的地震速度分析技术。在不进行静校正处理的前提下,研究开发适应于起伏地表条件下的地震速度分析方法,如采用非对称双平方根公式或其他技术进行起伏地表条件下地震速度分析的方法。

3)复杂地表复杂构造偏移速度分析及速度建模技术。以起伏地表条件下的地震速度分析技术和叠前偏移技术为基础,形成复杂地表复杂构造条件下偏移速度分析与修正、速度模型建立的相关技术。

4)近地表速度模型与宏观速度模型的融合技术。探索近地表与中深部宏观速度模型之间不同尺度信息的融化技术,结合近地表速度反演技术及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标定,形成适应于复杂地表条件、综合了近地表速度和中深层速度分析结果的地震速度模型建立技术,建立统一的地震速度模型。

5)复杂地表条件下基于波场延拓的地震波场校正技术。研究开发适应于地表起伏大、近地表速度纵横向变化剧烈条件下的波动方程地震波场延拓技术,既在运动学又在动力学上实现地震波场的地形校正,克服常规静校正技术的不足,提高地震波场地形校正的精度和保真度,实现地震波场的高保真度、高精度成像。

6)起伏地表直接地震偏移成像技术。开发适应起伏地表的Kirchhoff积分地震叠前偏移成像技术,探索研究适应起伏地表的波动方程地震叠前偏移成像技术。

7)保持振幅叠前偏移技术。研究开发保持振幅叠前偏移地震成像技术,或利用地震波场照明分析进行地震成像振幅补偿的技术,提高地震成像结果的保真度。

(5)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与储层预测技术研究

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分析研究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与流体识别技术。

1)碳酸盐岩岩石物理特征分析。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进行系统的岩石物理研究,重点围绕南方海相碳酸盐岩飞仙关组、长兴组孔隙型生物礁滩灰岩、溶蚀孔缝型鲕粒白云岩、残余鲕粒白云岩及嘉陵江组构造裂缝-孔隙型储层,开展岩石物性测试和测井资料分析,建立重点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岩性地层的岩石物理数据库,分析研究整个地质剖面内不同时代地层之间的岩性差异及地震反射特征。同时,岩石物理分析为不同类型地震构造及储层模型的建立提供岩石物理依据。

2)碳酸盐岩储层典型模型建立。对我国典型海相碳酸盐岩地区进行系统的地质分析,建立系列礁滩、溶洞、裂缝型海相碳酸盐岩特殊储集体模型。

3)储层响应特征分析。通过系列碳酸盐岩储层模型上的正演模拟计算和物理模拟,以及相应的地震数据处理与地震属性分析,开展地震波场成像结构特征、地震属性特征分析与研究,建立不同类型储层的地震响应预测模式,分析解释中可能存在的陷阱,为发展储层预测与精细描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4)流体识别和预测技术研究。通过流体替换等技术,研究含流体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变化规律与响应灵敏度,分析流体识别的可行性,发展流体识别和储层预测技术。

5)地震响应的等值性/多解性分析。结合碳酸盐岩岩石物理分析结果与地震波场正演模拟,以及地震属性分析与反演技术,分析研究地震响应的等值性及反演解释中的多解性,并对储层预测与流体识别对地震分辨率的要求进行探索研究与分析。

6)碳酸盐岩礁滩孔隙、溶蚀裂缝储层地震预测技术研究。如通过AVO纵横波联合反演及弹性反演预测礁滩孔隙型、溶蚀孔缝型储层,用多方位叠前各向异性分析检测裂缝发育带,用地层内部反射几何结构地震属性提取预测裂缝及储层地震相态,用不连续检测技术预测储层相变边界及储层内幕微错断,用时频域谱分析识别储层相带和储层特征参数等。

7)复杂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精细描述技术研究。运用高精度三维地震,配合多波多分量地震以及高精度VSP等技术,研究复杂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描述储层的空间展布,估算储层的物性参数,评价缝、孔、洞网络系统的连通性及规模。

8)参数优化和多参数综合聚类技术研究。通过聚类分析、模式识别、神经网络、多参数叠合显示、三维可视化等技术进行多参数的综合分析,实现参数优选和综合评价。

(6)其他相关技术的研究

围绕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的技术难题,开展相关技术的攻关研究,如:

1)重磁勘探技术在低信噪比地区的应用研究。

2)电磁勘探技术在近地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3)利用井-地电磁法圈定油藏边界的应用研究等。



地球物理勘察是什么啊?
答: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还可划分为﹕金属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煤田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和深部地质地球物理勘探等。发展方向 [编辑本段]引进现代电子计算器技术﹐进一步压制干扰﹐提高分辨能力﹐提取更多的有用信息﹐发展反演的理论和技术﹐提高各类地质问题的地球...

地球物理勘探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它们的主要原理是什么
答: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主要有电法,磁法,重力法,地震法等勘探方法。其中电法勘探利用的是各种岩石矿体的电磁学性质( 如导电性、导磁性、介电性)和电化学特性的差异,通过对人工或天然电场、电磁场或电化学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特性的观测和研究,寻找不同类型有用矿床和查明地质构造及解决地质问题的...

地球物理探矿理论与技术方法
答:与金矿相关地质体与围岩存在物性参数的差异,是地球物理勘查的基础;被观测的地下介质的物理属性有介质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和温度等参数。相应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包括电法以及电磁法勘探技术,磁法勘探技术、核法勘探(放射性测量)探矿技术,重力勘探技术以及浅层地震勘探技术等。相对金矿而言,针对不同地质体,...

地球物理测井包括哪些方法?
答:油气田的地球物理法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物理测井。地球物理勘探已在前一节中做了介绍,本节将介绍地球物理测井方法,简称测井。 地球物理测井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勘探和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应用测井方法可以划分井筒地层剖面、确定岩层厚度和埋藏深度、进行区域地层对比,还可以探测和研究地层的主要矿物成分、裂缝、孔隙度...

前期地球物理勘探
答:具体的电法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工作和质量控制还要遵循相关的技术规范。(三)重力勘探 包括二维和三维勘探方法,针对当前CO2地质储存场地选址勘探要求,采用高精度重力法较为适宜。重力勘探的分辨率低于地震勘探,其独特优势在于可以查明场址区预定深度内地层密度结构、完成较大规模的构造划分。与地震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专业属于什么大类 属于哪个学科
答:地质矿产勘查、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地质矿产勘察技术、矿山地质、岩矿鉴定、采矿技术、矿山测量、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地球与空间...

地球物理勘探的勘探方法
答:运用现代技术,完全可以记录到上述物理现象的变化,进而可以了解地下岩石的性质及其分布规律,达到寻找地下油气的目的。我们把这种以岩石间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以物理方法为手段的油气勘探技术,称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简称物探技术。 古代兵器有刀、枪、剑、戟……,当今的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又有哪些呢?

钻孔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
答:测井与井中物探的方法很多,它们以电学、磁学、电磁学、声学、热学、核物理学以及电化学等理论为基础,研究岩石、矿石的物理性质。 测井方法  主要有电法测井、声波测井、核测井、地层倾角测井、地层测试测井、气测井、随钻测井、生产测井等。① 电法测井。据油(气)层、煤层或其他探测目标与周围介质...

地球物理勘探在资源勘查中的作用和地位
答:地球物理勘探是地学研究的一个手段,同时也是地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内容。由于在不同找矿阶段的目标物是不同的,因此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的选择,也应与之相适应,才能有效地发挥不同方法的作用。不同地球物理方法由于所利用的物理参数不同,所探测的范围和分辨率也不同,因此,合理选择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名词解释
答:地球物理勘探探索地球本体及近地空间的介质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为探测地球内部结构与构造、寻找能源、资源和环境监测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灾害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是这样形容地球物理学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