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官话片”四川地区说的方言为何是“北方话”?

作者&投稿:云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大家知道,现在在汉语之中,有一种方言喜剧色彩和地域色彩非常重,这就是一般人所称呼的“四川话”,实际上这种语调的汉语不仅仅分布在川渝地区,云南、贵州以及陕西汉中等地也说这种方言。

不过,这种方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大部分人大体还是能听得懂,这是啥意思?大家想想中国南方其它地区的方言吧,如果江西南昌人,广东广州人,江苏苏州人,福建厦门人这些地方的人说家乡话,一个普通的外地人能听懂吗?基本上是完全不懂对吧!可四川话,大家是能大概听懂的,因为四川话是官话!

中国的官话区,可以发现除了北方外,南方的西南地区也属于官话区(浅绿色为争议比较大的晋语,部分学者认为此不能算官话)可四川话,大部分人大体是听的懂的,因为这属于官话,也就是北方话系统,也是官话中相对特殊的一支——西南官话!这是中国南方唯一的官话(江淮官话如果说是南方官话也不是不行,不过江淮地区是南北交界地带,所以一般也理解成北方官话),那,为何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会说官话呢?

其实这和四川人的特殊性有关,一开始巴蜀地区说的话当然不是官话,大部分人也听不懂,上古时期,四川盆地中存在蜀族与巴族两个非华夏族的民族以及蜀国与巴国两个独立的国家,其不仅拥有各自独立的语言:古蜀语和古巴语,还拥有被概称为“巴蜀图语”的独立的文字系统,不过这里很早就被秦国征服了,秦灭六国的时候,这里就是秦国的后勤中心。

那巴蜀语是啥,这个语言和汉语基本没关系,大概和现在羌语、嘉戎语、彝语、纳西语和土家语等语言比较像,不过之后由于秦国的征服,华夏民族进入巴蜀,巴蜀地区出现了古巴蜀语和华夏语并存并用、相互渗透的局面,之后由于族群融合,于是这就形成了西南汉族。不过,这个时候,西南官话还远没有成型,和与北方隔绝的其它南方地区一样,这里的“巴蜀汉语”非常难懂,根据扬雄《方言》中的记载,当时梁益地区(即巴蜀地区)的方言与秦晋方言已经较为接近,不过和中原雅音差很远。

唐朝宋朝时期,巴蜀发展极盛,号称“扬一益二”,所以巴蜀居民的腰杆也很硬,即使和中原话相差很远,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方言才是最好的,宋朝范成大旅居蜀地时在《石湖诗集》卷十七《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诗注中有如下记载:“蜀人乡音极难解,其为京洛音,辄谓之‘虏语’。或是僭伪时以中国自居,循习至今不改也,既又讳之,改作‘鲁语’。”意思是:四川话很难理解,他们把通用的“中原洛阳音”认为是“虏语”(中原在西晋后被少数民族控制了很久),认为自己才是中华正统,所以不改自己的语言,而因为称呼通用的中原话为“虏语”又不太好,所以谐音称“鲁语”。

不过,也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时候的四川话和北方官话是不能互通的!至今,四川话中仍有部分词汇是来源于这一时期蜀语残留,比如“波”(老人)、“偏涷雨”(夏日暴雨)、“百丈”(牵船绳)、“溉”(江边道路)、“块”(坟墓)、“秃”(砍)等。上古文献中收录的巴蜀语特有词汇约有一成保留于今四川话中,中古文献中收录的巴蜀语特有词汇有较为可观的三成得到保留。

四川话在中国境内的分布

那四川话是怎么变成这个样子的呢?这和特殊的人口迁徙有关,四川是个好地方,但也屡受兵灾,宋元之交的时候,四川受创非常惨重,人口大量减少,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四川地区有259万户(约1200万人,占南宋全国的23.2%);而到元政权占领四川之后的至元十九年(1281年)便只余12万户(约60万人,占元全国的0.7%),减少了约95%(当然,也不一定全部战死,户口的隐匿也有一部分原因),于是外地人开始迁入四川,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移民开始陆续进入四川,形成了四川历史上的第一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

于是,方言开始融合,现今川西、川南一带的老派四川话就有点像这个时期融合的四川话,根据明末清初成书的《蜀语》以及其它文献的记载,明代四川话音韵上的主要特征包括:一、入声仍然保留,独立成调,但川东、川北地区的入声尾(喉塞音)已经式微。二、平声未分阴阳,因而明代四川话中仅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三、韵尾已经消失,并入韵尾。这三个特点与此时的官话迥异,说明明四川话在形成期更多的受到了南方汉语而非北方官话的影响。

明清之交,四川再度陷入战乱,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开始,不过四川各地受到的破坏程度相差很大,川东、川北地区受战乱影响严重,而川南地区却受影响十分轻微,于是使四川话内部产生了新派(川东、川北)与老派(川西、川南)的分化。

不同地方的移民到了四川,方言相互无法沟通,所以必须互相妥协,交流的时候尽量模仿大家都能懂的官话,于是就最终混合成了现在这种四川话:大部分人都能大概听懂。不过,在官话中,西南官话(以及江淮官话,晋语)仍属于比较边缘的一支,仔细理解起来,还是有不少困难的。



四川地区说的方言为何是“北方话”?这里有何历史渊源?
答:所以说四川话的方言底子还是北方话为主,本身方言和南方北方地理位置的划分方式就没有任何关系,比方说山西就是属于典型的北方,但是山西的方言叫做晋语,又不属于官话区,而云南和广西这些地方都是属于我国的最南方,但是同样也有很多地方属于西南官话,因此并不是地理位置属于南方,当地的方言就一定属于南方...

四川方言有哪些
答:●语气词。西南官话里语气词非常丰富,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所以讲西南官话的人不要轻视自己的语言。 哦(语调上扬)——表肯定语气,是这样。 啊(语调下降)——表肯定语气,不错,是这样。 是3(san)——四川大部分地区使用,表肯定语气,"正确","对头". 是唦(两音都拖长)——主要通行于重庆市.意同"是3",“唦...

四川处于西南,理应是南方语系,为何普遍将西南官话列为北方语系_百度知...
答:如果你有四川的朋友,你可能会注意到,尽管你可能会听不懂他们说的所有话,但大部分内容你还是能够理解的。这与“北方人听不懂南方人说话”这一常见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四川地处西南,但其话音却似乎是全国都能理解的。这是为什么呢?四川地区形成西南官话的根源与四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有关。第一次人口...

四川的方言有哪些?(如:浪个)
答:四川方言 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 声母 四川话有20个声母,总数比普通话少。只有舌尖前音,没有舌尖后音。[n...

四川处于西南,理应是南方语系,为何普遍将西南官话列为北方语系_百度知...
答:四川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地理上属于南方地区。然而,四川人所说的四川话,即西南官话,却被归类为北方语系,这一现象令人感到困惑。我认为,这与历史上的几次重要人口迁移密切相关。首先,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导致大量中原人口迁入四川,与当地的巴蜀人交流融合。这一时期,四川成为流放之地,失势的亲王...

四川方言属于哪种方言?
答:硬要追溯的话四川话属于北方方言。北方方言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其中的西南官话,亦称上江官话,是汉语官话方言的一种。西南官话主要分布在...

为何在成都听到的都是四川话,而在武汉听到的都是普通话?
答:让不同的外省人到了本地之后用本地话作为通用语言,这在全国范围恐怕也只有四川和重庆能做到。我们再来看看湖北的语言环境,湖北的语言系统可以说四分五裂,西南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这种语言环境使得本省人见面都必须要选择另一种通用语言(普通话)来交流,而武汉作为湖北省会,中心城市,自然...

四川话是北方方言还是南方方言
答:四川话是我国北方方言的一种,具体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范畴。在四川等地,四川话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从语音、词汇到语法,四川话与普通话有着许多共性,但也存在一些独特的特点,尤其是在语音方面,其差异尤为显著。汉语方言共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

四川方言怎么说
答:此词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后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种: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祭肉...

四川方言怎么说?
答:大多数地区入声归入阳平是四川方言与其他北方话的主要区别。词汇 四川方言由于受北方官话的长期影响而产生了文白异读系统,白读音主要出现在高频日常生活用语中,而文读音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新词汇中。四川方言的文白异读系统也在不断变化中,但主要的趋势是文读越来越占优势,部分字白读已趋于消失,固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