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4000字的笔记

作者&投稿:柏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书笔记。~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书信体小说,以维特写给朋友威廉的书信展开整个故事。作者歌德非常善于描写人物的内心情感,整个小说类似人物的自白。
小说的第一部分:维特来到瓦尔海姆,他称这个地方是“天堂般的地方”。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唱出对自然风光的赞颂。他说“我不知道,这地方是有迷惑人的精灵在游荡,还是我心里温馨、美妙的奇思异想把我周围的一切变得如伊甸园般地美好。”除了瓦尔海姆的明媚春光温暖了维特的心,当地的下层老百姓,水井边的青年女仆,酒店的女老板,菩提树下的孩子,挂着提篮的年轻妇人,爱着寡妇的青年农民,都成了维特观察和赞颂的对象。他说“这样的人在他们狭窄的生活圈子里过的快快活活,泰然自若”,“每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一看到他们,我紊乱的心境就会平静下来。”可以说,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人们是治疗维特心灵的一剂良药。
小说得第二部分:维特去参加乡村舞会,认识了绿蒂。维特去庄园接绿蒂时,对绿蒂一见钟情,他说“我整个灵魂全都稽留在她的容貌、声调、举止上了,等她到房里去取手套和扇子时,我才有时间从诧异中恢复过来。”在马车上的交谈中,绿蒂独特的见解让维特大为吃惊,他说“她生动的双唇和活泼的鲜艳的面颊把我整个灵魂都吸引住了,我完全沉醉在她言辞的精辟的底蕴中,往往连她所用的词都没听见。”在舞会上,维特和绿蒂跳起了华尔兹,他说“臂中拥着个最可爱的造物,带着她像清风一样四处飞舞,周围的一切全都消失了”。舞会尚未结束,由于天气恶劣雷鸣闪电,留住了舞会的客人。绿蒂建议大家玩“数数”的游戏,谁要是数得慢或者数错了就要挨耳光。维特挨了两记耳光,他说“我发现,她给我的两记耳光比给别人的重,我好暗自欣喜!”至此,维特的心完完全全给绿蒂俘获了。“从这时起,日月星辰任其悄悄地又升又落,我却不知白天和黑夜,我周围的整个世界都消失了。”
舞会过后,维特常常去探望绿蒂。他陷入了热烈的爱恋之中。他说“她纯洁无邪,她的灵魂毫不拘谨,全然感觉不到这些细小的亲密举动使我受到多大的折磨。”这里细小的亲密举动,只指谈话时无意间碰到手指,或者为了谈话方便绿蒂和他挨得很近,绿蒂嘴里的气息可以直接送到他的唇上。某一天,维特不能去见绿蒂,他便派了一个仆人去见绿蒂,他说“好使我身边有个今天到过她眼前的人。”
小说的第三部分:不久,绿蒂的未婚夫阿尔贝特回来了,曾经使维特幸福的爱情,此时反过来又成为了他的痛苦之源。当局外人劝维特放弃对绿蒂的爱恋,他说“这些草人,快给我走开!”,当他的朋友威廉劝他放弃对绿蒂的希望,他说“假如一个不幸的人正被日益恶化的疾病慢慢耗去生命而无法阻挡,你能要求他自己捅上一刀,一劳永逸地结束其痛苦吗?病魔消耗他的精力,不同时也摧毁了他自我解脱的勇气吗?”
在这一部分不得不谈到维特和阿尔贝特关于自杀的一段对话,这一段对话为维特最后的自杀做了一个铺垫。阿尔贝特认为自杀这种行为本身就是罪恶的,自杀是软弱的表现,他说“我想象不出,人怎么会这样傻,竟会开枪自杀,单是这种念头就让我恶心。”在此之前,我看待自杀也是持这样的一种非对既错的观念,可以说这本书让我对待自杀有了另外一种看法,少了一份自以为是,多了一份包容。让我们来看看维特怎么说,“人的天性都有其局限:它可以经受欢乐、悲伤、痛苦到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他就将毁灭。”“我认为,把一个自杀者说成懦夫,正如把一个死于恶性热病的人称为胆小鬼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沉着而有理智的人虽然对这位不幸者的处境一目了然,虽然也劝说他,但都是徒劳的!这正如一个健康人站在病人窗前,却一点儿也不能把自己的精力输送给病人一样。”
小说的第四部分:维特离开瓦尔海姆,离开绿蒂去担任公职,去寻找人生新的希望。维特无法忍受拘泥刻板,虚文浮礼的公职生涯,尤其在公爵的舞会上受辱之后感到很压抑和憋屈。他说“据说有一种宝马,要是被激怒了,赶急了,它就会本能地咬破自己的血管,好透透气。我常常也是这种情形。我也要割断一根血管,是自己获得永恒的自由。”
维特找不到真正能与他产生共鸣的朋友,“他也很器重我的智慧和才能,但不太重视我的心,可是我的心才是我唯一的骄傲,唯有我的心才是我一切力量、一切幸福和一切痛苦的源泉。”知音难觅也是少年维特的痛苦之一,因此,维特把感情全部寄托在绿蒂身上,造成了最后悲剧的根源。
小说的第五部分:维特辞去公职,顺从了心的意愿,又回到了瓦尔海姆绿蒂的身边。此时,瓦尔海姆在维特的心中变了,成了一个让人伤心的地方。妇人的儿子汉斯死了,两颗美丽的胡桃树被砍倒了,尤其是暗恋绿蒂的那个文书的儿子疯了,爱着寡妇的青年农民因杀人被捕了(“爱情和忠诚,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现在变成了暴力和凶杀”),这两件事对维特的震动很大。这一切的一切,让维特感到人生如朝露,他说“我失去了生命中的唯一欢乐,失去了我用以创造周围世界的神圣而生气勃勃的力量;这个力量现在已经消逝!”维特一次又一次想到了死亡,离开世界的心越来越坚定。
他最后一次与绿蒂见面,为绿蒂念了几首莪相的诗,这几首哀怨悱恻的诗放在结尾,更渲染了小说悲剧的色彩。念诗念到动情处,两人心灵交融,冲破理智相拥在一起。最后,维特差遣仆人去向绿蒂的丈夫阿尔贝特借枪。“当维特得知枪是绿蒂亲手交给仆人的,心里喜不自胜,便把枪拿了过去。”他将枪吻了千百遍,给绿蒂写完最后一封信,夜里十二点,维特开枪自杀。
读书过程中,很多地方和书中的人物维特产生了强烈共鸣。比如:维特所感受到的纯朴乡村生活的快乐,“我好高兴呀,我的心能感受到一个人将他自己培植的卷心菜端上餐桌时的那份朴素无邪的欢乐,而且不仅仅是卷心菜,得以品味的还有那些美好的日子:他栽种秧苗的那个美丽的清晨,他洒水浇灌的那些可爱的黄昏——所有这些,他再一瞬间又重新得到享受,因为他曾为其不断生长而感到快乐。”
比如,维特对孩子的看法,“在这个世界上同我的心挨得最近的便是孩子。我从旁观察,在小事情上看到了他们将来所需要的品德和力量的萌芽,在他们的执拗中看出他们未来性格的坚定和刚毅,在他们的任性中看出足以化解世道险阻的良好的心态和洒脱的态度,而这一切又是如此纯洁,点污未沾!”
又比如,维特反对一味抱怨,强调要享受当下的幸福。“我们人啊,常常抱怨好日子这么少,坏日子这么多,我觉得,这种抱怨多半是没有道理的。倘若我们豁达大度,尽情享受上帝每天赐给我们的幸福,那么,如果遭到什么不幸,我们也就会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 “恶劣情绪既害自己,又害亲人,所以称它为罪恶是恰当的。我们不能使彼此幸福,难道这还不够,还非得互相抢夺各自心里间或所得到的那点快乐不成?请您告诉我,有没有这样的人,他情绪恶劣,却能将它藏于心中独自承受,而不破坏周围的欢乐气氛?”
还有,维特对人生的看法,“世上的事归根到底还不统统都是毫无价值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个人只是为别人而去拼命追名逐利,而没有他自己的激情,没有他自己的需要,那么,此人便是傻瓜。”
小说命名为《少年维特的烦恼》,但书中并没有交代维特的年龄。由于此小说融进了歌德自己的部分经历,据推测维特的年龄应该是在22、23岁左右。因为歌德出生于1749年,而1772年歌德遇到夏绿蒂。歌德在完成“维特”之后,了却了一段情缘,把自己从痛苦的心境中解救出来。此后,歌德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起了重大变化,不再一味听凭感情的宣泄,而是主张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不得不说,这部小说反映的是人生中青年时代的狂风暴雨式的激烈的情感,非常可爱和可敬。

人类嘛都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多数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忙忙碌碌,花去大部分时间;剩下一点点余暇却使他们犯起愁来,非想方设法打发掉不可。这就是人类的命运啊。
2、我常常看见人的创造力和洞察力都受到局限;我常常看见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这些需要除去延长我们可怜的生存,本身又毫无任何目的;临了儿,我还发现,人从某些探索结果中得到的自慰,其实只是一种梦幻者的怠情,正如一个囚居斗室的人,把四面墙壁统统画上五彩缤纷的形象与光辉灿烂的景物一般。
3、还有一种人,他们给自己的无聊勾当以至欲念,想出种种漂亮称呼,美其名曰:为人类造福的伟大事业,他们也是幸福的。

字数多了,自己整理一下: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书信体小说,以维特写给朋友威廉的书信展开整个故事。作者歌德非常善于描写人物的内心情感,整个小说类似人物的自白。
小说的第一部分:维特来到瓦尔海姆,他称这个地方是“天堂般的地方”。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唱出对自然风光的赞颂。他说“我不知道,这地方是有迷惑人的精灵在游荡,还是我心里温馨、美妙的奇思异想把我周围的一切变得如伊甸园般地美好。”除了瓦尔海姆的明媚春光温暖了维特的心,当地的下层老百姓,水井边的青年女仆,酒店的女老板,菩提树下的孩子,挂着提篮的年轻妇人,爱着寡妇的青年农民,都成了维特观察和赞颂的对象。他说“这样的人在他们狭窄的生活圈子里过的快快活活,泰然自若”,“每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一看到他们,我紊乱的心境就会平静下来。”可以说,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人们是治疗维特心灵的一剂良药。
小说得第二部分:维特去参加乡村舞会,认识了绿蒂。维特去庄园接绿蒂时,对绿蒂一见钟情,他说“我整个灵魂全都稽留在她的容貌、声调、举止上了,等她到房里去取手套和扇子时,我才有时间从诧异中恢复过来。”在马车上的交谈中,绿蒂独特的见解让维特大为吃惊,他说“她生动的双唇和活泼的鲜艳的面颊把我整个灵魂都吸引住了,我完全沉醉在她言辞的精辟的底蕴中,往往连她所用的词都没听见。”在舞会上,维特和绿蒂跳起了华尔兹,他说“臂中拥着个最可爱的造物,带着她像清风一样四处飞舞,周围的一切全都消失了”。舞会尚未结束,由于天气恶劣雷鸣闪电,留住了舞会的客人。绿蒂建议大家玩“数数”的游戏,谁要是数得慢或者数错了就要挨耳光。维特挨了两记耳光,他说“我发现,她给我的两记耳光比给别人的重,我好暗自欣喜!”至此,维特的心完完全全给绿蒂俘获了。“从这时起,日月星辰任其悄悄地又升又落,我却不知白天和黑夜,我周围的整个世界都消失了。”
舞会过后,维特常常去探望绿蒂。他陷入了热烈的爱恋之中。他说“她纯洁无邪,她的灵魂毫不拘谨,全然感觉不到这些细小的亲密举动使我受到多大的折磨。”这里细小的亲密举动,只指谈话时无意间碰到手指,或者为了谈话方便绿蒂和他挨得很近,绿蒂嘴里的气息可以直接送到他的唇上。某一天,维特不能去见绿蒂,他便派了一个仆人去见绿蒂,他说“好使我身边有个今天到过她眼前的人。”
小说的第三部分:不久,绿蒂的未婚夫阿尔贝特回来了,曾经使维特幸福的爱情,此时反过来又成为了他的痛苦之源。当局外人劝维特放弃对绿蒂的爱恋,他说“这些草人,快给我走开!”,当他的朋友威廉劝他放弃对绿蒂的希望,他说“假如一个不幸的人正被日益恶化的疾病慢慢耗去生命而无法阻挡,你能要求他自己捅上一刀,一劳永逸地结束其痛苦吗?病魔消耗他的精力,不同时也摧毁了他自我解脱的勇气吗?”
在这一部分不得不谈到维特和阿尔贝特关于自杀的一段对话,这一段对话为维特最后的自杀做了一个铺垫。阿尔贝特认为自杀这种行为本身就是罪恶的,自杀是软弱的表现,他说“我想象不出,人怎么会这样傻,竟会开枪自杀,单是这种念头就让我恶心。”在此之前,我看待自杀也是持这样的一种非对既错的观念,可以说这本书让我对待自杀有了另外一种看法,少了一份自以为是,多了一份包容。让我们来看看维特怎么说,“人的天性都有其局限:它可以经受欢乐、悲伤、痛苦到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他就将毁灭。”“我认为,把一个自杀者说成懦夫,正如把一个死于恶性热病的人称为胆小鬼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沉着而有理智的人虽然对这位不幸者的处境一目了然,虽然也劝说他,但都是徒劳的!这正如一个健康人站在病人窗前,却一点儿也不能把自己的精力输送给病人一样。”
小说的第四部分:维特离开瓦尔海姆,离开绿蒂去担任公职,去寻找人生新的希望。维特无法忍受拘泥刻板,虚文浮礼的公职生涯,尤其在公爵的舞会上受辱之后感到很压抑和憋屈。他说“据说有一种宝马,要是被激怒了,赶急了,它就会本能地咬破自己的血管,好透透气。我常常也是这种情形。我也要割断一根血管,是自己获得永恒的自由。”
维特找不到真正能与他产生共鸣的朋友,“他也很器重我的智慧和才能,但不太重视我的心,可是我的心才是我唯一的骄傲,唯有我的心才是我一切力量、一切幸福和一切痛苦的源泉。”知音难觅也是少年维特的痛苦之一,因此,维特把感情全部寄托在绿蒂身上,造成了最后悲剧的根源。
小说的第五部分:维特辞去公职,顺从了心的意愿,又回到了瓦尔海姆绿蒂的身边。此时,瓦尔海姆在维特的心中变了,成了一个让人伤心的地方。妇人的儿子汉斯死了,两颗美丽的胡桃树被砍倒了,尤其是暗恋绿蒂的那个文书的儿子疯了,爱着寡妇的青年农民因杀人被捕了(“爱情和忠诚,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现在变成了暴力和凶杀”),这两件事对维特的震动很大。这一切的一切,让维特感到人生如朝露,他说“我失去了生命中的唯一欢乐,失去了我用以创造周围世界的神圣而生气勃勃的力量;这个力量现在已经消逝!”维特一次又一次想到了死亡,离开世界的心越来越坚定。
他最后一次与绿蒂见面,为绿蒂念了几首莪相的诗,这几首哀怨悱恻的诗放在结尾,更渲染了小说悲剧的色彩。念诗念到动情处,两人心灵交融,冲破理智相拥在一起。最后,维特差遣仆人去向绿蒂的丈夫阿尔贝特借枪。“当维特得知枪是绿蒂亲手交给仆人的,心里喜不自胜,便把枪拿了过去。”他将枪吻了千百遍,给绿蒂写完最后一封信,夜里十二点,维特开枪自杀。
读书过程中,很多地方和书中的人物维特产生了强烈共鸣。比如:维特所感受到的纯朴乡村生活的快乐,“我好高兴呀,我的心能感受到一个人将他自己培植的卷心菜端上餐桌时的那份朴素无邪的欢乐,而且不仅仅是卷心菜,得以品味的还有那些美好的日子:他栽种秧苗的那个美丽的清晨,他洒水浇灌的那些可爱的黄昏——所有这些,他再一瞬间又重新得到享受,因为他曾为其不断生长而感到快乐。”
比如,维特对孩子的看法,“在这个世界上同我的心挨得最近的便是孩子。我从旁观察,在小事情上看到了他们将来所需要的品德和力量的萌芽,在他们的执拗中看出他们未来性格的坚定和刚毅,在他们的任性中看出足以化解世道险阻的良好的心态和洒脱的态度,而这一切又是如此纯洁,点污未沾!”
又比如,维特反对一味抱怨,强调要享受当下的幸福。“我们人啊,常常抱怨好日子这么少,坏日子这么多,我觉得,这种抱怨多半是没有道理的。倘若我们豁达大度,尽情享受上帝每天赐给我们的幸福,那么,如果遭到什么不幸,我们也就会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 “恶劣情绪既害自己,又害亲人,所以称它为罪恶是恰当的。我们不能使彼此幸福,难道这还不够,还非得互相抢夺各自心里间或所得到的那点快乐不成?请您告诉我,有没有这样的人,他情绪恶劣,却能将它藏于心中独自承受,而不破坏周围的欢乐气氛?”
还有,维特对人生的看法,“世上的事归根到底还不统统都是毫无价值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个人只是为别人而去拼命追名逐利,而没有他自己的激情,没有他自己的需要,那么,此人便是傻瓜。”
小说命名为《少年维特的烦恼》,但书中并没有交代维特的年龄。由于此小说融进了歌德自己的部分经历,据推测维特的年龄应该是在22、23岁左右。因为歌德出生于1749年,而1772年歌德遇到夏绿蒂。歌德在完成“维特”之后,了却了一段情缘,把自己从痛苦的心境中解救出来。此后,歌德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起了重大变化,不再一味听凭感情的宣泄,而是主张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不得不说,这部小说反映的是人生中青年时代的狂风暴雨式的激烈的情感,非常可爱和可敬。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一本文学类书籍,我至少已经读过了七八遍了,书中的场景可以说了然于胸,然而每当我再次拿起它的时候,依然还是会情不自禁的感动,像维特一样,充满激情。这种共鸣是其他书里体会不到的。那段时间我从维特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也因为有维特做伴不再感到孤独。

没错,爱情,或者说是痛苦的单恋是这部书的最主要的主题,可是他又不仅仅是对于爱情的一种浪漫的抒发,它所触及到的问题要超越爱情本身,或者说超越人的感情本身,是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思考。维特只是在歌德时代的人类社会中的一个个体,这是一个理想的、完美的人格的典型代表,他充满理想和激情,这也是他为什么会那么激烈地爱绿蒂的原因。一个真正的人就应该像维特那样生活。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在社会中的遭遇是怎样的呢?他虽充满才华却四处碰壁,郁郁不得志。这些对他来说都还算不了什么,对他最大的打击来自于他无法得到绿蒂的爱,确切的说是无法得到绿蒂本人,因为绿蒂也是爱维特的,只是一纸婚约的牢笼禁锢了绿蒂和维特在一起的自由。最后,维特用绿蒂亲手给他的仆人的手枪结果了他悲剧的一生。这对于维特来说可能并不算坏事,与其继续痛苦地活着还不如带着对绿蒂的爱死去。

歌德正是通过维特这样一个理想人格在社会中的遭遇来揭示他的那个社会的。“到处都一样!”这就是那个社会最大的特点。人的活动和探索越来越受到限制,受到束缚;为了满足种种需要,我们耗尽精力,祈求着延长自己可怜的生存,此外别无他求,而且如果要对某些事物进行探索,只能通过顺从才能达到,正像监禁在牢房里,只能在墙上画些五彩缤纷的形象和明媚的景色一样。

“小孩并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要那样,这是一切学识渊博的校长和教师一致公认的;但大人也同小孩一样,在这块大地上到处踉跄,不知自己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他们也很少追求真实的目的,同样受到饼干、糕点和鞭子的支配。”这一段如果说出自某现代思想家之手,恐怕也无人会怀疑。我们感到生活受到束缚,我们感到生命意义的虚无,我们受到物质和暴力的支配,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特点——一架大机器,机器要运转必须要每个零件在自己的位置上面不知疲倦的转动,直到消磨殆尽。我们人类就是那个小小的零件,我们耗尽精力也仅仅是为了自己可怜的生存。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那样,我们只是一个一个零件。五月二十六日他写道,“只有大自然才是瑰丽多彩,永不枯竭的,只有大自然才能造就伟大的艺术家。” 大自然代表着感性,规章法令是理性的。年轻人的爱情代表着感性,他的事业则要理性。我们不能武断的说感性和理性哪一个更加重要,更加合理。然而错误在于迷信人的理性,认为理性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人确实通过科学、理性创造了无尽的财富,创造了看似公平合理有效率的政治制度,然而人们却没有去思考这一切的前提,我们真的需要吗?我们为了这些财富和效率牺牲了什么?在这一点上,人类其实并不是在让理性为我们服务,而是我们成了理性的奴隶。在这个科学家统治的年代里,天才已经不复存在。

类 似的段落在书中还有很多很多。歌德无疑是一个批判现代性的先驱,在那个资本主义经济尚处于将要起飞的阶段,各种现代性的特征还没有明显地暴露出来,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歌德就敏锐地嗅到了现代社会的危险气味,对于现代社会的到来发出了危险的警报。难怪尼采在超人哲学中认为,唯一一个接近于超人的人就是歌德。

维特无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理性的社会中,他感到了种种不适。凭借天性他认为他对于绿蒂的爱无可厚非,阿尔贝特的婚约在他那里不能成为阻碍他爱绿蒂的理由。他是那么的天真,那么的遵从于人的天性,以至于他无法忍受这个理性世界对他的种种阻碍。最后他选择了与这个世界决裂,死亡是唯一的办法,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歌德这本书既是在写维特的爱情悲剧,同时也从维特的眼中看到了时代悲剧的缩影。

《少年维特的烦恼》4000字的笔记
答:《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一本文学类书籍,我至少已经读过了七八遍了,书中的场景可以说了然于胸,然而每当我再次拿起它的时候,依然还是会情不自禁的感动,像维特一样,充满激情。这种共鸣是其他书里体会不到的。那段时间我从维特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也因为有维特做伴不再感到孤独。 没错,爱情,或者...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心得5篇
答: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1 这本书在过去曾引发了“维特热”。许多人为维特热血的青春、至死不渝的爱而感动。我看完了整本书也有点恍惚,但我却并不觉得感动,或许因为这充斥着爱情的悲剧令我感到不值吧。维特,一个清秀而瘦弱,敏感而矛盾的少年。面对这个世界他纯净的犹如一泓清水,所以在对绿蒂一见...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优秀参考范文三篇
答:《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1   花了几天时间读完了歌德所著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刻画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年轻人维特寻找自我直至崩溃的心路历程。在此书中,一个热情洋溢的少年维特,因为邂逅了一位已订婚的少女绿蒂,并对她一见钟情无力自拔,而陷入了感情煎熬的无底深渊。经过长...

少年维特的烦恼观后感
答:《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写的,以日记的形式把维特内心的情感描写的淋漓尽致,内容真实、感人。 文章讲述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热爱自然的青年维特独自一人来到一个的小山村,他在那里怡然自得,后来,在一次舞会上遇到了一位姑娘绿蒂,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可谁也没想到绿蒂已经订婚了,这无疑...

细读《少年维特的烦恼》综述
答:维特相当聪明,表面似乎适应新生活,又不满新环境,他也结识有新的朋友,如C伯爵,互相星星相识。可他抗拒、不满自己的顶头上司公使,他总结道:“公使给了我许多烦恼,这是我预料到的。像他似的吹毛求疵的傻瓜,世上找不出第二个。” 尽管C伯爵似乎颇欣赏维特的思想与才干,维特自己感觉。但就在C伯爵在自家举行的一...

少年维特之烦恼 读后感怎么写?
答: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诗歌对一个失意少年的影响。维特在诗意的世界中找寻自我、寻求快乐的动力和解脱。虽然维特最终无法释怀而走向死亡,作为一名身负宣扬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的重任的典型“愤青”,他不得不死,这只不过是一场命运。但抛弃这一客观因素,维特是解脱的,他的心灵。面对...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400字
答:在这两个星期里,我看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一本书。我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局——维特自一杀了。维特是一个恃才傲世的热血青年。他画画的技术异常高超。他搬到乡下以后,一切也过得不错。可是,自从他见到了绿蒂,他就对她一见钟情。可是自从他见到了阿尔贝特——绿蒂的丈夫以后,他便觉得他的每一天...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报告
答:《少年维特之烦恼》赏析评论 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艺术上,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它所采用的书信体体裁,非常适于表现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深刻性、复杂性和细致性。维特的每一封书简,犹如作者假手维特写出了自身的心灵感受,字字句句,发自肺腑,自然、贴切而又动人。在手法上,作者始终牢牢把握“有感而发...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形象分析论文3000字左右
答:记忆中莪相的诗歌总是让自己不寒而栗,那种莫名的忧郁与悲伤久久难以摆脱,这是年少时读歌德的成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所攒下的挥之不去的印象。而今经历人生种种,信仰科学理性的我偶尔重读“维特”,在感叹着维特纯真、真挚只应天上有的少年人情怀的同时,抑制不住冲动试图对少年维特之烦恼解析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