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为探索救国之路,分别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结果如何?说明了什

作者&投稿:镡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各阶层如何探索救国之路~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中,地主阶级主张自强求富,中体西用;
2、早期维新人士,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提出商战,主张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资产阶级改良派: 掀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
4、资产阶级革命派: 学习美国,民主共和,爆发辛亥革命。

扩展资料
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以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等迫切要求中国的市场开放,用战争暴力作为达到它们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衰落期。
到鸦片战争前,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清政府统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内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的发展,残酷地剥削人民,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尖锐,对外坚持天朝尊严和闭关政策,最终导致中华民族灾难的到来。
虽说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是民族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于清王朝的腐败、落后及战争中的妥协投降政策,战争的结局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外来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
从中国取得了大量的主权,中国的门户被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其两者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背景和主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结果: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

评价: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2.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和主张: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评价:洋务运动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具体实践化。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农民阶级

背景和主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

评价: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

4.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

背景和主张: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这一思想的产生。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具体为: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实践效果: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失败,说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评价: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但是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5.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

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

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结果: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

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6.资产阶级激进派

背景: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一战期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主张方案为“民主"“科学"。具体为: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文学和新道德,反对旧文学和旧道德。

结果和意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巾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7.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派

背景:辛亥革命的推动和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的出现。

主张:“实业救国",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结果: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实业救国"的道路不可能实现。

评价: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因而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但其毕竟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夹缝中,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中国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正常发展,“实业救国"也只是一种空想。

压缩版: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中,地主阶级主张自强求富,中体西用;

2早期维新人士,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提出商战,主张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资产阶级改良派: 掀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

4资产阶级革命派: 学习美国,民主共和,爆发辛亥革命。

(1)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洋务运动创办新式海军是基于海防意识的觉悟。这种觉悟是以血的代价换来的。近代西方国家对外扩张的活动无一不是建立在强大的海上实力基础之上的,制海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乃至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象征。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几乎都是从海上开始的。洋务派举办新式海军对于提升我国国防实力,抵御外侮具有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最终葬送了近代海军的发展前途。
洋务运动中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无疑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洋务运动的发展,本身需要大量人才的出现。其培养途径分为两种,一种是清政府通过创办新式学校自己培养;一种是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这种新式教育以培养各种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都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这种真正意义的智力开发,不仅为洋务运动提供了大量人才,而且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有些人甚至成为后来维新运动的骨干分子。新式教育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和新型社会的塑造具有巨大的历史作用。
(2)失败原因和历史教训
洋务运动的破产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为标志。其失败原因有如下几点:
洋务运动始终受到封建顽固派的阻挠与破坏。这是由于近代化的深入必然会触犯顽固守旧派的利益,因而引起他们的反对不足为奇。
洋务运动为谋求国家的富强为目标,这必然引起西方国家的警觉甚至破坏。中国的强大一定不是西方列强所愿意看到的。
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并不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从决策到实施,往往困难重重。
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理论指导,未能变革封建制度,这是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外来的逼迫下,闭关锁国的政策终于让位于变革与开放。它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一次赶超世界强国的历史机遇,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更加深重。洋务运动的失败告诉人们: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不改革落后的社会制度,中国永无强盛的可能。
二、不甘屈服,农民阶级英勇抗争
1.太平天国的农业社会主义理想

(3)关于《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领导人洪仁玕所著《资政新篇》,作为先进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首先,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提出了一整套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其基本主张是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其次,它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资政新篇》不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制度联系起来,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同当时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未能满足农民群众渴望得到土地的迫切愿望,因而未能在农民群众中引起广泛反响。因而,《资政新篇》在当时没有实施的可能。
(4)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成功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已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它所要对付的敌人,不但有掌握全国政权、作为封建势力中心的清朝统治者,而且还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为维护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主观原因是太平天国还只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农民阶级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他们不可能制定科学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虽然颁布过《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但或者由于其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注定了不可能实现,或者由于其他主客观条件决定了无法实行,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切实可行而又能动员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纲领,这就不能长期保持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把战争引向胜利。太平天国在初期从上到下都保持严格的纪律和艰苦朴素的精神,但建都天京后,却首先从领导人开始,滋长享乐、保守思想,逐渐破坏了团结统一的局面,导致发生内乱、分裂和一系列不正常事件。太平天国用以指导的革命理论是拜上帝教,它在开始时起过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大作用,但它终究不可能解决在革命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新矛盾,不能及时地、适当地总结经验,避免重犯错误,提高革命水平。因此,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追欧揖美,走资本主义道路
1.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之路
(1)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七十年代,伴随着西学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了。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王韬、郑观应、马建忠等,他们大都出身于洋务官僚并与洋务派上层有密切的关系,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仅靠袭取西方技术,绝不能达到富强的目的。因此他们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这些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直接间接地给予康有为等改良派以影响。但早期维新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付诸行动。

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资本主义起步较晚且发展艰难.因此,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代表,
维新派既缺乏强大的经济基础,又不具备必须的政治权力,再加上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失败就很难避免了。
光绪皇帝没有实权。19世纪末的中国政坛,帝党和后党严重对立,这种对立既表现为权力之争,又具体表现
在双方治国方针的差异。光绪皇帝决意进行改革,力图挽大厦之将倾,做一代中兴之君。同时,希望借助于变法的实施,削弱顽固派的势力,巩固自身的权力地位。因而,戊戌变法既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朝廷内部尖锐的权力斗争。但是,光绪帝虽然已经亲政,国家大权却依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也就是说,光绪的权力基础并不牢固。在变法过程中,维新派与光绪为首的帝党势力虽然结成政治上的联盟,但其地位和作用是很不一样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发展经济,富强国家,挽救民族危机,但因力量太过弱小,在政治上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光绪帝则不同,至少在名义上,光绪毕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也是维新派的依赖对象,他确是变法阵营的领袖,所以,光绪皇帝应对变法全局负责。
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由于维新派缺乏坚强的军事支持,危急时刻不得不求助于袁世凯。袁世凯权衡利弊,最终出卖了维新派,直接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
(3)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
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都是爱国者,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爱国救亡这一主题的,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了不少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维新派企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局面的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进步。
维新派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道路
(1)资产阶级选择革命道路的原因
清政府在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签定《辛丑条约》、实施新政破产后,其腐朽、反动的本质进一步暴露。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国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同清朝政府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由改良发展到革命已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所以,20世纪前十年,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具体表现在:第一,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经济上,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阶级力量上,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力量进一步壮大;思想上,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政党统一领导的新阶段;政治上,三民主义的提出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共同的奋斗纲领,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第二,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清廷立宪失败后进一步孤立衰落,革命势力在收回利权的斗争和武装起义中不断壮大。第三,革命时机成熟。保路运动调动湖北新军,清廷在湖北统治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2)三民主义的含义及其评价
民族主义的含义,一是反满,即推翻满清政府;二是独立,即建立“民族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提出是民族矛盾的反映,它在客观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者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是,它把反清与反帝相混淆,既不明确反帝,又容易产生排满情绪。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共和国。民权主义是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与民族主义紧密相联,从理论上解决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夺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对革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它要求推翻封建专制政府而不是消灭整个地主阶级,因此反专制是不彻底的。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它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希望从封建生产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解决土地所有制与发展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革命纲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可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总之,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但它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不可能指导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这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主观上::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严格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主要敌人帝国主义。他们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他们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推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害怕袁世凯的军事实力,不敢强硬对抗。
客观上:帝国主义的破坏。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起来,他们施展各种手段抵制和破坏革命,为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提供了坚实后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内部破坏。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在革命的紧急关头也乘机进攻革命党人,迫使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退让。袁世凯的个人因素。袁世凯掌握了清朝全部统治大权,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和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他施展反革命两手,软硬兼施,极尽欺骗之能事,最终骗取了革命党人的信任,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
(4)关于辛亥革命成败的认识

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辛亥革命成功了;一种是辛亥革命失败了;还有一种是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败了。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以挽救民族危亡。从直接结果来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可以说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来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告诉我们,历史事件本身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只有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全面、辨证地认识它的本质特征。因此,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或者失败了,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免失之偏颇,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认识,才是比较客观、全面的。
(5)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从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到“二次革命”爆发前,革命党人在政治上依靠临时约法、责任内阁制、议会选举等议会斗争方式,试图通过议会斗争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宋案真相大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重新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1913年,孙中山发动国民党进行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但由于北洋军力量的强大,国民党内部力量的涣散,这场斗争也以失败的结局而告终。1915年,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们将讨袁斗争进行到底。结果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恢复了“民国”的国号,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但维护民主共和的最终目标没有实现。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先后出现了张勋复辟及段祺瑞政府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的倒行逆施,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号召人民采取武力行动反对复辟帝制。在认识到段祺瑞的真面目后,孙中山提出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和的主张。他以拥护《临时约法》为号召,举起护法讨段的旗帜。结果依靠西南军阀去反对北洋军阀,使护法运动归于失败。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也没有解决好革命依靠的力量,这是维护民主共和斗争接连失利的重要原因。至此,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方案彻底失败。
3.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破产
(1)如何评价“新政”和“预备立宪”
“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容大体出自戊戌变法,但实质却不一样。就其目的而言,主要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新政方面,主要内容包括:经济上奖励实业,教育上兴办新式学堂并废除科举制度,军事上编练新军等。这些内容并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1905年开始的“预备立宪”虽然迈出了政治的第一步,但由于清朝统治者不愿放弃专制权力,使得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立宪运动最终变成了一场骗局。但是,清政府这些改革与让步,客观上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它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地主阶级的落后性。
(2)“预备立宪”与维新运动的区别
领导者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发动的;后者是慈禧太后为首发动和领导的。性质不同。前者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后者是清朝统治者组织的一次自救与变革,是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应付的内外局势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要是应付甲午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挽救民族危亡;后者主要是遏制革命,挽救反动统治,维护列强在华利益。历史地位与作用不同。前者提出的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等内容是“新政”所没有的,是爱国的、进步的资产阶级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后者虽然在客观上也有进步作用,但它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之时,这种企图延缓了清王朝的统治。
4.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政治现状表明,中国新的出路在于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完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新文化运动正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在思想文化方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没有对封建文化进行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文化并没有战胜封建旧文化。当时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头脑,民主共和观念与尊孔复古逆流发生尖锐冲突,从而直接导致新文化运动的的发生。
(1)前期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的特点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本质上是激进的民主主义。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历史传统持全面批判的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为对孔孟儒家学说的政治价值观的彻底否定。主张以文化作为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认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它未给中国带来民主、自由和幸福,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是新的,而民众观念是旧的。主张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来改造中国民众的精神状态。激进民主主义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说、进化论等作为理论工具和政治动力,其进步意义在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击破了封建复辟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扑,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它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但激进民主主义又是一种不稳定的政治情绪,这导致五四运动后,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之后必然分流。
(2)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像新文化运动那样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的思想运动来打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旧传统,推动社会的进步。如果说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还是披着孔学的外衣去干那“离经叛道”之事,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也没有从正面去触动孔学的思想统治,那么这时的思想家都是第一批自觉地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的勇士。新文化运动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广大青年,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这一运动的发展,吸引了许多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学生集合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为迎接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做好了思想准备。
前期新文化运动也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认为离开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根本改造,仅仅依靠在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可以根本改造国民性。没有揭示孔学的社会根源并进而指出改造中国现存社会制度的必要性。没有对工农群众的痛苦表示真切的同情,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新文化运动前期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当时站在斗争前沿的还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派,他们的旗帜,他们用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是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里找来的。他们的斗争目标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因而也就不能同群众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形而上学,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看法都有偏激之处。由于阶级和思想方法的局限性,他们提不出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不能给中国人民指出真正的出路。
5.实业救国梦难圆
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不少民族资本家热心实业,期望以此富强国家,他们喊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实业救国思潮蔚然成风。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兴高采烈的实业家认为,工商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已经到来。广大人民群众掀起“爱用国货”、“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中国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然而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官僚资本主义的打击与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奄奄一息。这充分说明,只要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不改变,只要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不被推翻,民族工业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实业救国的梦想就永远不可能实现。
四、师从苏俄,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1.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李大钊成为宣传社会主义的第一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运动的主流,受民主与科学精神的洗礼,大批先进的知识青年如饥似渴地讨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那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被广大知识青年所接受呢?
①从中国革命的实践来看,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种种努力都陷于失败。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屡战屡胜的资本主义方案,在中国却屡战屡败,这使得部分先进青年对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他们迫切地需要寻找到能迅速解决中国问题的“良药”;
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果。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处于艰难困苦中的中国革命树立了现实的榜样,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理论以其严谨的科学性、革命性,很快就吸引了大批先进青年。中国知识青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并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来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从此,大批先进青年聚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拯救国家的思想武器。
2.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创建
1921年,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条件逐渐成熟。①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③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党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④苏联及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发展道路的主要特点
探索阶层具有广泛性。近代中国主要的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探索的选择体现新陈代谢的发展规律。从学技术到学政治、从学立宪到学共和,从学西方到学俄,从选择资本主义到选择社会主义。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特别是中国人对西方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次又一次向西方学习失败以后,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探索内容具有继承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变化。在维护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变。而早期维新派又是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也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这就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了。

农民阶级:1、太平天国运动 制定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制定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之下以失败告终 2、义和团运动 提出扶清灭洋,但由于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当是矛盾的本质,最终以失败告终。
资产阶级改良派:将西方的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建立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维新思想,进行维新运动,进而进行了戊戌变法,但是由于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维新运动很快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提出以暴力推翻清政府的主张,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新政府,在一定意义上是成功的,但是由于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提出彻底的革命纲领,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没有坚强的领导组织,也没有建立革命的武装,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进攻下,最后将革命果实让给了袁世凯,救国愿望没有实现。
资产阶级实业派:提出实业救国,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卷土重来,还是以失败告终,实业救国道路行不通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理论批判腐朽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斗争,它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石——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旧道德、旧文化,是一次极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出对东西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否定,同时也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中,地主阶级主张自强求富,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人士,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提出商战,主张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资产阶级改良派: 掀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学习美国,民主共和,爆发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民,护国、护法运动,五四运动,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大资本家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为探索救国之路,分别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进行了哪 ...
答: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了不少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维新派企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局...

中国近代史上各阶级是如何探索救国道路的
答:1、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中,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义和团发起了扶清灭洋的运动。2、封建地主阶级 鸦片战争之后,官僚知识分子中的开明人士,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震撼下,认识到了西学的重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始了著名的洋务运动。3、资产阶级维新派 以康有为、谭...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救亡图存都进行了哪些探索时间各自的主张和特点是...
答:(1)资产阶级:1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改变现状,实行维新变法,于1898年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于1911年发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探索国家出路做了哪些斗争
答:地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谋求“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技及购买列强的军备,但不学习西方的先进社会制度及生产方式,注定要归于失败;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前者提出《天朝田亩制度》...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是如何探索国家出路的? 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答:1、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始于1851年,由洪秀全等人领导,是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抵抗外国侵略的农民起义。这场运动展示了农民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但最终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面貌。2、地主阶级的尝试——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至90年代,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试图通过引进...

试述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的救国救民理论成果及其现实...
答:中国近代以来各个阶层的救亡之行为有如下:第一阶层,帝国的撑权阶层(有人叫封建阶级,我觉得不对。)做出的变法维新运动,洋务运动,他们希望从高层建筑来改变一个国家的制度与生活方式。仿照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让中国强大起来。但是,因为帝国的太过集权,同时高层的阻力太大,顾前顾后,变法与改革不...

中国近代史上各阶级是如何探索救国道路的
答:中国近代史上各阶级是如何探索救国道路的1地主阶级:A.人物 ---林则徐,魏源。探索内容---学习西方军器制造与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强国御侮之道。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B人物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探索内容---学习西方军器制造与科技,先后办军事,民用工业,创近代海军,培养人材。派别...

近代中国各阶层探索救国之路的历程
答: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上。五四运动爆发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的社会力量都进行了不同的...

【大学近纲在线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探索中国出路进行了哪些奋斗?各 ...
答: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①鸦片战争中抵抗派 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代表人物:奕讠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 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

近代中国各阶层在探索救国道路上的活动
答: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