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表示末尾

作者&投稿:关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古文中有哪些文字表示结束,完结或尽头

1、终读音:zhōng。

意思:终结、结束,引申为极限、停止、尽头等。出自:《说文》“终, 丝也”,意思是将丝线扎紧,象征结束。

说文解字:此字的右边是“冬”字,冬乃四季之尽头,故引伸为“尽头”之意, 而“冬”字的下面两点表示“冰”,上面部份则表示织线用完时的样子,和左边的糸字部相呼应,来表示完结之意。如:终点、剧终、期终考试、有始有终2、尽读音分别为jǐn和 jìn意思:完毕、死亡、流尽、尽头、达到极限等。

出自:《广韵》尽,竭也,终也。意思是尽就是完成,最后的意思。

如:弹尽粮绝、苦尽甘来、取之不尽、尽头、尽善尽美。3、穷读作qióng或者gōng,意思:最早见于甲骨文,造字本义为身居洞穴,身体被迫弯屈、不自由,后引申为物质上困顿的、不得志的、贫困的,又引申为追究、终结、尽、完等。

出自:《小尔雅·广诂》穷,竟也。意思是穷就穷尽,完结。

如:《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意思是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扩展资料:结束拼音:jié shù基本解释1、完毕,不再继续。例如:这个演讲结束了典礼。

2、装束;打扮。结束而出。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3、收拾;处置。4、拘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结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完。

2. “最后”用古文怎么说

当“最后”表示 “结果”的意思时,可以用古文“竟”“终”“卒”“遂”表示;当“最后”表示 “次序在末尾”的意思时,可以用“末”来表示。

1、末,表示最后的时候。

例句:西汉刘向的《战国策》中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译文是:行程一百里,走了九十里才算完成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也说明要完成最后百分之十的工程,却要花费百分之五十的工作量。

传统戏曲里的一种角色,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的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京剧归入老生一类,原为京剧五大行生旦净末丑当之一,现已与生合并。

2、竟,表示终究;终于。

例句:西汉司马迁的《毛遂自荐》中的“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译文是:平原君最后和毛遂一起走了。其中“竟”是最终的意思,“偕”是一起,一块的意思。

“竟”最早见于甲骨文,构型说法不一。一种说法为会意字。字的下面是“人”字,表示有个人站着,上面的字形像人用口在吹奏乐器的样子。这两个字形结合在一起,表示演奏乐器结束了,含有“终止”的意思。从这个角度看,“竟”也是个指事字。

3、终,表示最终。

例句:周朝佚名的《诗经》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译文是: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此字的右边是“冬”字,冬乃四季之尽头,故引伸为“尽头”之意, 而“冬”字的下面两点表示“冰”,上面部份则表示织线用完时的样子,和左边的糸字部相呼应,来表示完结之意。

4、卒,表示终于;最终。

例句:西汉司马迁的《垓下之战》中的“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文是:现如今我被困在这里,是上天让我灭亡,不是战争的罪过。

同“猝”。仓促,急速 [hastily]

行西逾陇卒。——《汉书·食货志》。

5、遂,表示终于。

例句:西晋陈寿的《隆中对》中的“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是:然而曹操最终能够战胜袁绍,不只是占据天时之利,也是因为人的谋略。

3. 文言文中 哪些字表示 日后 的意思

岁:年。

《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满一年。

《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

《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曩:从前。

《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向:先前。

《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异日:将来。《黄生借书说》:“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旦旦:天天。《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

《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日:一天天。

《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

《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

《(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旦:早晨。

《术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质明:天刚亮。

《(指南录)后序》:“质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

《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暝:天黑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当天。《鸿门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中夜:半夜。《祖逖传》:“中夜闻鸡鸣。”

失时:过时。《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藉。”

无何:没有多久。《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 尔来:从那时以来。《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干岁。”

尝: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 既:已经。《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既望:阴历十六。《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适: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几:将近。《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初:刚开始。《赤壁之战》:“初一交战。”

未几:没多久。《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寻:不久。《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遽:立刻、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夫。《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倏尔:忽然。《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了?” 秋:时候。

《出师表》:“此诚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阴历每月初一。

《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今者:现在。

《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夜阑:夜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薄暮:傍晚。

《岳阳楼记》:“薄暮冥冥。” 暂: 且 暂 且暂 姑 乍 突 遂 即 登 卒 卒然 寻 旋 少时 少间 瞬间 瞬息 未几 无何 己而 有间 既而 俄 俄而 俄顷 少顷 有顷 顷之 顷刻 食顷 斯顷 须臾 表时间长久: 久 久之 久久 永 恒 表时间过去: 向 曾 尝 已 既 业 适 方 初 素 始 表时间正在进行: 今 如今 而今 目今 今者 方 正 会 当 辄 表时间的未来: 将 时 且 欲 行将。

4. 文言文中 哪些字表示 日后 的意思

岁:年。

《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满一年。

《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

《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曩:从前。

《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向:先前。

《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异日:将来。《黄生借书说》:“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旦旦:天天。《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

《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日:一天天。

《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

《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

《(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旦:早晨。

《术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质明:天刚亮。

《(指南录)后序》:“质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

《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暝:天黑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当天。《鸿门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中夜:半夜。《祖逖传》:“中夜闻鸡鸣。”

失时:过时。《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藉。”

无何:没有多久。《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 尔来:从那时以来。《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干岁。”

尝: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 既:已经。《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既望:阴历十六。《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适: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几:将近。《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初:刚开始。《赤壁之战》:“初一交战。”

未几:没多久。《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寻:不久。《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遽:立刻、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夫。《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倏尔:忽然。《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了?” 秋:时候。

《出师表》:“此诚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阴历每月初一。

《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今者:现在。

《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夜阑:夜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薄暮:傍晚。

《岳阳楼记》:“薄暮冥冥。” 暂: 且 暂 且暂 姑 乍 突 遂 即 登 卒 卒然 寻 旋 少时 少间 瞬间 瞬息 未几 无何 己而 有间 既而 俄 俄而 俄顷 少顷 有顷 顷之 顷刻 食顷 斯顷 须臾 表时间长久: 久 久之 久久 永 恒 表时间过去: 向 曾 尝 已 既 业 适 方 初 素 始 表时间正在进行: 今 如今 而今 目今 今者 方 正 会 当 辄 表时间的未来: 将 时 且 欲 行将。



请翻译几个文言文常用字。
答:者:用在某些数词或方位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人或事物。例: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 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矣:文言助词,用在句子末尾,相当于“了”。例:1.古代汉语语气助词 2 . 用在句末,与“了”相当。可以休矣;悔之晚矣。 3....

文言文末尾就一定是语气词吗?
答:不一定。有些是的:比如《指南录》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更多不是的:比如《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

了文言文
答:3. “了”用文言文怎么说 是念矣哟~ 文言助词(a.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如“由来久~”,“悔之晚~”;b.表示感叹,如“大~哉”)。 详细字义 〈助〉 1. (形声。小篆字形,上面是“以”字,下面是“矢”。 从矢,以声。“以”也可以理解为象矢飞逝的声音,是完成的语气。 本义:语气词。是“了”) 2...

文言文虚词有什么意义 常用用法举例
答: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

此致什么意思
答:此致释义:用于书信、报告等末尾,表示亲切祝愿或友好地致意。此致[ cǐ zhì ]出处:巴金 《永远向他学习》:“记者注意到,这些短信的开头均是“爸妈你们好”,落款都是“此致敬礼,北京百利威物流集团解天左”,但始终没有提及自己在干什么工作。”语法:1、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

文言文中的感叹词有哪些词?
答:文言文中的感叹词有很多,比如:也、兮、噫、矣、嘻。1、也: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引证: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译文:年轻时的岁月是可惜啊。2、兮: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a)”:大风起~云飞扬。引证: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文言文通信结尾
答:1. 古文写信怎么收尾 通过百度文库查找可得; 详细情况参考: 书信结束 书信正文之下可选用恰当的祝颂用语: ①先在正文末尾处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上:顺祝、谨祝、敬祝、恭祝、即颂、恭请、敬请等。 ②然后别起一行顶格写:(1)根据时令选用;春禧、夏安、秋祺、冬吉、日安、时绥、近祺。(2)根据对象的身份选用:...

‘’说说话’用文言文怎么说
答: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译:“说”文言词语可以用“言”。“说话”文言词语可以用“曰”。文言文表示陈述的句子末尾一般加“也”。“说说话”用文言文可以这么说:言曰也。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是什么?
答: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四、何 1、疑问代词: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2、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五、乎 1、语气词: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

文言文的的几种用法
答: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① 子贡曰:“无以为也!”(《论语•子张》)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2. 文言文中,之有几种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 作代词 1. 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