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商人

作者&投稿:豆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不管你是打算争夺别人的注意力,还是不想让别人抢走你的注意力,“注意力争夺战”都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吴修铭说,人的注意力有两个特点。第一,你任何时候都在花费注意力,不用在这里就用在那里,随时产生随时花掉,既不能关闭也不能攒起来 —— 所以商家要争夺你的注意力,是有充分机会的。但是第二,人的大脑还非常善于忽略信息,实际接收到的信息中绝大部分都被忽略掉了,越常见的,越容易忽略。这就意味着如果你仅仅拿信息轰炸读者,是争夺不来注意力的。

而且人脑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哪怕是新奇有趣的内容,也会很快变成熟悉的事物,然后就会被忽略。

所以注意力生意其实并不好做,你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加大剂量给读者新的刺激 —— 最直接的策略,就是往越来越低俗的方向走。

《纽约太阳报》从创刊之初,就刊登一些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比如自杀新闻或者家庭风波。后来竞争日趋激烈,各报纸纷纷提供更low的内容,到了更后来,就开始出现藐视读者智商的假新闻。比如《纽约太阳报》曾刊登过这么一则新闻,说天文学家发明了一种先进的望远镜,观测到月球上存在一种比人还厉害的高级生物!

媒体和广告业一开始走的就是低俗路线。作为注意力商人,第一,你要用低俗去争夺注意力;第二,你还要用更低俗去保有注意力。这个局面愈演愈烈,就会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反感,注意力商人反受其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率先开动国家级的宣传机器给部队征兵,美国随后效仿,效果非常之好。从此之后人们就明白了一个道理 —— 只要你能取得注意力,你就能摆弄人心。

早在1923年,就有人总结了一套“科学广告”的理论,并且得到广泛应用。在今天看来,这些套路不但一点都不过时,而且仍然非常高端。那时候的广告人很喜欢谈论弗洛伊德,但他们的水平其实已经超过了弗洛伊德。这些“科学广告”摆弄人心的手段,已经到了极高的境界 —— 

高层次的广告,却是要在原本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去发明创造一个新的需求。

品牌是广告业的一大发明。以前的人以为“声望”这个东西是靠产品好慢慢赢得的,而广告人发现,声望其实是可以在短期内制造出来的。广告人大力推广哪个品牌,哪个品牌就能迅速获得声望。

那么品牌是什么意思呢?你可能以为品牌无非是对不同家商品的一种标记,帮助消费者做选择用。而对高级广告商来说,品牌,其实是一种信仰。

美国广告人早在1920年代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品牌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忠诚的消费者。广告商想让你像皈依宗教一样皈依品牌。这就是为什么在人人都早就知道可口可乐是什么东西的情况下,可口可乐还在不停地做广告。

广告商说,凯迪拉克不仅仅是汽车,它象征的是领导力!如果你认为你是个有领导力的男人,就应该买凯迪拉克。道奇汽车的精神,则是可靠性 —— dependability 这个英文单词,当初就是广告商专门为道奇汽车发明的。

如此看来,广告商已经改写了人民的文化基因。品牌商品不再仅仅是商品,它有了自己的精神和个性。消费者哪里是在追逐品牌,他们其实是在追求自己的身份认同。

靶向广告就是针对某个特定人群,比如说针对女性做广告。广告人很早就意识到女人是感性动物,更容易说服,更容易有购物冲动。商家推出各种女性品牌。而且广告人发现,针对女性的广告,你不应该强调商品的使用价值。

比如有一种护肤霜,用了能让皮肤白嫩细腻。但是它的广告中并没有像椰树椰汁那样列举成分,也没有像椰树椰汁那样暗示皮肤好了就更有性吸引力 —— 这个广告的潜台词是好皮肤代表了一种更高品质的生活!

它卖的不是护肤霜,也不是好皮肤,而是好生活。

女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来都没让广告商失望过。广告商还知道,女人很愿意模仿那些名人和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 —— 于是发明了明星代言。

广告的最高境界,就是制造一个新社会习俗。

一个不了解这些内容的人可能会认为商业是现代社会的副产品,广告是商业的副产品。可是事实上,也许商业是广告的副产品,现代社会是商业的副产品!

现在全反过来了。人民需求是发明创造决定的,品牌是比口碑先进得多的武器,买东西买的是一个精神追求,广告商可以改变社会规范。

不理解这些,就理解不了现代社会。这就是注意力商人的力量。

希特勒的演讲套路,说起来你可能比较熟悉 —— 

始终保持同样的、笔直的站立姿势,用自己特有的手势。

以长时间的沉默开头。(咱们日课之前有篇文章,《大人物演讲法》,也提到过这个技术:一上来先沉默。)

先用一个低沉的语气讲述自身经历,主动暴露自己感情上的弱点,比如自己当年作为士兵在战争中的迷茫和无助感。(咱们日课之前有篇文章,《怎样快速跟人建立亲密关系》,也说过这个技术:暴露弱点能让人更加容易接纳你。)

诉诸感情。慢慢提高语调和语速,宣泄对犹太人的仇恨。

直接号召人民按照他的理念去做,一起努力让德国变得更加伟大。

事实证明,希特勒这一套简直是太有效了。据有人后来回忆,处在当时的德国,哪怕本来对政治完全没兴趣,听完他一场演讲也会恨不得马上为他效力!

宣传,是比广告更厉害的武器,是摆弄人心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吴修铭说,所谓自由,就是你知道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选择,而且这些选择对你来说都是可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好的广告其实是增加了我们的自由。广告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我之前不知道、但现在唾手可得的选项。比如市场上多了一款新型牙膏,你不买也可以,要买的话随便花点钱就能买到,这就是扩大了你的自由。

宣传是一个强横的力量,它不但只告诉你这一种选项,而且还能让你对其他选项一无所知。即使你听说过另外的选项,宣传也能让你相信,其他选项都是无法想象的、不可接受的。

要想达到这种水平的宣传,就得对人的注意力进行全面控制!你只能听到这一个声音,你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这里,你就只能接受它告诉你的这个选项。

最厉害的宣传甚至能给你构建一个全面的、综合的虚拟现实!让你全面沉浸在一个大故事里不能自拔……那大概是掌控注意力的最高境界吧。那就不是商人所能拥有的力量了。 

我觉得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观,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别人当傻子。

早期的电视节目都是由某个单独的品牌赞助播出的。比如史上第一个电视新闻栏目,就是骆驼牌香烟赞助、NBC电视台推出的“骆驼新闻”。因为节目完全被广告商主导,新闻内容绝对不能出现其他香烟品牌、不能出现任何禁烟的标志,甚至不能出现真骆驼的形象!1952年科学家就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吸烟与癌症有关,但你可以想象这个新闻是绝对不会出现在“骆驼新闻”中的。

广告商就开始开发观众的潜意识。万宝路香烟口味偏软,本来针对的是女性市场,拍个西部牛仔主题的电视广告,结果就成了男子气概的象征。高明的广告人把所有商品都当成一个代表人类潜在欲望的符号,连食物都分成了男性食物和女性食物。家用双排座轿车被视为代表妻子,而敞篷车则被赋予情人的内涵。电视广告从写实到写意,迅速达到了广告的高境界。

到五十年代末,美国观众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接近五个小时。

个人电脑一开始就有杀手应用 —— 所谓杀手应用,就是能让你为了干这件事儿而去买电脑的应用 —— 这当然就是游戏。早在八十年代初期,个人电脑就开始迅速在美国家庭普及,人们买电脑不是为了搞科研也不是为了处理账目,而是为了打游戏!

所以这个原理就是,要想让一个新东西流行,它就必须得有一个杀手应用。

那就是用户之间的社交互动。早在七十年代,电子邮件刚出来不久还远远没有流行的时候,有人就已经养成了时不时查看邮件的习惯。一开始是每天查看几次,后来是每小时查看几次。

其实大部分邮件都是你不感兴趣的,但总有几封是你感兴趣的 —— 这就是我们日课在《行为设计学》这篇文章中说过的“随机回报”。查看邮件的吸引力实在太大,就好像大脑里有个什么地方痒,你总要去挠一下,这么一种上瘾的感觉。

人们这才明白,互联网的本质不是什么中心化的优质内容,而是社交!

吴修铭说,在整个21世纪的头十年,所有做内容的互联网注意力商人都不赚钱。一方面是注意力商人太多,广告商不够用了。另一方面是那些有争议、吸引眼球的政治话题对大品牌根本没有吸引力。广告商养活了报纸业和电视业,可是现在似乎不打算养活互联网内容。

现在中国也没人写博客了,但是业余生产力并没有完全消失 —— 人都跑到微信公众号去了。公众号对应博客,有两个好处:

背后依托于微信社交网络,获得比博客高得多的流量;付费和打赏功能,可以带来广告之外的收入。

广告,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不是有曝光度就有好效果。广告商非常了解人心,高水平广告卖的不是什么具体的产品功能,而是卖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一种精神。不顾体面的政治争论、没有底线的娱乐八卦、无需技术含量的生活琐事,这些东西很能吸引注意力,但是它们吸引来的注意力值不了多少钱。

Google的首页只有一个搜索框,没有任何广告。在很多时候搜索结果里也没广告。只有当某个广告正好和你的搜索关键词相匹配,Google才会显示它。只有当你点击了这条广告,Google才会向商家收钱。

这种做广告的方法不但作风正派,而且效率奇高。对广告商来说,用户既然搜索这个词,就说明他已经有相当明确的购买意愿,这时候的点击是最优质的点击,广告商当然愿意为此出一个高价。对用户来说,他既然搜索这个词,就的确是想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他不会反感看到相关的广告,甚至可能还乐意看到广告。这就叫双赢,这就叫用户体验!

大多数人上交友网站是为了寻求浪漫关系,而Facebook特别聪明的一点,是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浪漫关系作为卖点宣传。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加入某个俱乐部或者社团,就算目的是为了浪漫关系,也不会直说,目的太明确反而没意思。Facebook定位在更一般化的交友网站,还大大拓宽了用户来源,你可以纯粹为了和同学保持联络而使用Facebook,这样的关系可以在毕业后长期存在。

结果Facebook就变成了一个查看朋友动态的工具,进而成了一个网络必需品,乃至是新时代的社交基础设施!从来不用直接联络的亲友之间,可以随时了解对方动态。现在社会的新习俗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任何变动,比如说毕业、结婚、生小孩、把这些事件放在Facebook上告知亲友,不但是被允许的,而且被视为是很有礼貌的行为。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广告才不会影响用户体验 —— 那就是给用户看他本来就想看的广告。

这就是互联网广告的最高目标。可是Facebook想要实现这一点,比Google难多了。用户在Google会输入搜索关键词,等于是直接告诉Google他想看什么的广告 —— Facebook没有搜索关键词。Facebook就只能从用户的主页、发的状态、在网上的一举一动的大数据去推测他喜欢什么东西。这个定向投放广告的技术被称为“纳米定位”(nanotargeting)。

Facebook允许各个品牌付费进驻,每个品牌有自己的Facebook主页。网民除了互相点赞,还可以给各个品牌点赞 —— 这样一来,品牌马上就能识别出他们的忠诚用户,然后愉快地对这些用户投放广告。更妙的是,Facebook还把like按钮铺设在整个互联网的所有重要网站上,然后直接通过这个按钮跟踪用户的行为。你点,或者不点,按钮就在那里,时刻记录你的行踪。

吴修铭写到这里,也有点动感情了。他说报纸能给你新闻,电视台能给你电视剧,Google能给你信息,Facebook能给你什么?

Facebook能告诉你朋友发的状态。这是真实的社交网络,真实的朋友发的真实的状态,都是事实。可是正如我们昨天日课说的,事实可以误导人。你看到的都是别人特意让你看的状态,是他们增强了的自我。Facebook上的状态永远都是高兴的事儿,什么成功毕业、浪漫的婚礼、新生命的诞生之类 —— 幸福的家庭在Facebook上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在线下各有各的不幸。

自己的真实生活没那么精彩,每天看一圈别人的幸福,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就有研究发现,浏览几小时Facebook之后,人们最大的感受不是温暖的亲友之情,而是浪费时间、失落感,甚至还可能抑郁。

但我们就是爱看状态,我们还更爱发状态。

扎克伯格站着就把钱挣了。他完全不用拿什么低俗的东西赢合用户的廉价趣味 ——

他真正迎合的,是“自恋”。

纵观全书注意力商人的历史,有一个规律非常明显—— 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变革。每次出现新的技术,注意力商人就要探索新的开采注意力的手段。对报纸和电视,注意力商人都是很快就找到了盈利的方法;而对互联网,注意力商人探索了很多年。这大概是因为所谓“互联网”其实是个多种不同技术的综合体,得等到各项技术都成熟了,才能让男女老幼都把注意力花在网上。

在Instagram,普通人也可以做注意力商人。

当每个点赞都是一美元的时候,自拍照可就不是贴着玩的了。你的每一张图都要经过精心修饰,必须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贴了图立即就能看到数据反馈,收获多少个点赞、增加了多少粉丝一目了然。结果很多使用Instagram的年轻人最后都进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状态,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想怎么拍出一张更好的照片,永远都在包装自己,心里想的都是粉丝……直到失去自我。

吴修铭在书中就介绍了几个Instagram上的明星。二三十岁,几十万粉丝,做了几年不干了。他们说我是非常成功,可我已经不是正常人,做什么事都想拍照片,看到别人比我美就特别难受,我已经成了自拍的奴隶!

Google曾经号称“不做恶”,Facebook曾经那么不愿意发广告,今天他们都变了。作为上市公司,每个季度的财报都必须好看,两家公司都在滥用广告。用吴修铭的话说,一个苏联间谍看到它们盗用用户隐私信息发广告的手段,都会感到脸红。

说一千道一万,所有注意力商人的工作模式都是收割观众的注意力,向观众投放广告。互联网上各种负面的东西,也大多是因为广告!

为什么早期中国的电视剧都挺严肃,很讲社会责任,有的导演还特别追求文学的味道?为什么现在的电视剧都很弱智?因为看电视的人变了。我几年前看到过一个采访海岩的报道,记者问他,以前“海岩剧”那么流行,怎么现在你不写电视剧了?海岩说现在只有保姆才看电视剧。

今天各种媒体的一切技术似乎都很成熟了,最好的和最坏的东西我们都见识了。观众不会永远被动,早晚都要反击。

但正如吴修铭所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宁可花钱,不看广告。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意识,注意力商人又能怎么办呢?

wwg

这本书和之前几天看的《娱乐至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现代化社会,广告的社会,人是更自由了,还是被牵着鼻子走呢?是获得自由自在的上当的自由呢,还是失去了静静思考的时间呢?

《麦田守望者》中有一句话,“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当你需要生命的暖意,你就在麦田里等待着收割。

换个角度讲,大众是被注意力商人这个总导演的引导下,因为自己的欲望被一步步带到了失去自我和理性的陷阱当中,而且还在一定时间内感觉到甜蜜。自以为看到了最劲爆,最热点的话题和新闻。殊不知已经陷入到商人们设计好的吸引注意力的坏圈子里。

时间都去哪了,自己的注意力用是否真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呢?

注意力商人
答:每次出现新的技术,注意力商人就要探索新的开采注意力的手段。对报纸和电视,注意力商人都是很快就找到了盈利的方法;而对互联网,注意力商人探索了很多年。这大概是因为所谓“互联网”其实是个多种不同技术的综合体,得等到各项技术都成熟了,才能让男女老幼都把注意力花在网上。在Instagram,普通人也可以做注意力商人。

吴修铭成为拜登顾问,他是对华强硬派吗?
答:这种误读甚至会影响我们对中美关系、对中美 科技 产业合作趋势的判断。吴修铭是位非常著名的学者,因为他出版过两本非常畅销的书《总开关》和《注意力商人》,其实这两本书是一脉相承的,说的就是吴修铭的研究重点。他认为任何先进的媒介技术都会有这样的共性发展路径,从最初的开放走向最终的垄断,直至控...

商人敲门边是什么意思?
答:商人敲门边指的是商家在推销产品时的一种手段。一般情况下,商家会敲击门的边缘,以吸引主人的注意力。这样做可以达到商家促销的目的,同时也为客户提供了一种购买商品的机会。商人敲门边在现代商业中已经被广泛运用。商家在进行直销或者拜访客户时,常会采用此方式。通过敲门边,可以让客户意识到自己的到来...

5月16日万维刚如何选书
答:至于文章,万维钢经常在专栏里讲一两天前刚刚发表的东西。另外,像《未来简史》、《注意力商人》、《平均的终结》、《出奇制胜》这些书,都是万维钢在专栏中连载解读之后,国内出版社才决定引进的。再说说第二个标准“过硬”。所谓过硬,就是这个思想背后最好要有学术研究支持,这也意味着在“名人”和...

在商不言商,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答:我的理解是:(一)是一种方法论,就是说作为一个商人,你要努力把客户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不要让他觉得你就在赚他的钱,而是让他觉得你在帮助他解决问题.这样就会为你推销你的商品创造更多的机会.(二)是一种人生境界.不刻意的把自己定位在商人的位置上.在做任何一个生意的时候都是抱着服务...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答:范蠡在交战过程中识破了吴军的八卦阵法,在知晓到吴军等待后援的情势下,范蠡提出了把狱中死囚送到吴军阵前自尽以分散敌军注意力的谋略。300名死囚依次在吴军阵前挥剑自刎。吴军士兵被吓得面色铁青丧失战斗能力,看见尸体旁的干将、莫邪铸的宝剑,不顾一切地上去捡拾。吴军一下子乱了阵脚,无敌的八卦阵法被越军迅速攻破,...

英国商人地位变化的思想及经济原因
答:这就需要大量货币,这时西欧货币已经由银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黄金、白银同是欧洲各国和欧洲各国间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地位很高,因而当时人们认为占有金银就占有一切,黄金能为灵魂开辟通往天堂的道路,因此,西欧社会各阶层,尤其商人和资产阶级,非常热衷于追求金银、财富,然而欧洲大陆所产金银有限,于是他们把注意力转到了...

一生专注于一件事成功的名言
答:一生专注于一件事成功的名言 1.很少见到有人专心致志地去完成一件美好而正当的事。我们通常见到的,不是畏首畏尾的学究,就是急于求成的莽汉。——歌德 2.意志坚强,就会战胜恶运。3.经验和毅力,是成功的双足。4.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逊 5.意志是自由自在的,人...

是商人的请进!!关于消费者行为的问题想请教
答:因为消费者购买一些品牌差异不大的商品时,虽然他们 对购买行为持谨慎的态度,但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是集中在品牌价格是否优惠、购买时间、 地点是否便利,而不是花很多精力去收集不同品牌间的信息并进行比较,而且从产生购买动 机到决定购买之间的时间较短。因而这种购买行为容易产生购后的不协调感:即消费者购买 某一...

如何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答:一、从小培养专注力 如果想要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在孩子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每当孩子在专心致志地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打扰孩子,因为此时去打扰了孩子有可能会造成孩子的专注力不够,日后就会影响记忆力。有很多早教专家认为宝宝记忆力差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宝宝的注意力特别差,不集中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