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属不属于意识流小说?

作者&投稿:卫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生活在别处的米兰·昆德拉语录~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远离大地,变成一个半真的存在。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在这样一个瞬时性组构的世界里,一切选择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结果都变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难何重?或许生活早已注定了无所谓幸与不幸。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像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    真的英雄,其实不问出处。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因为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越远。  因为人们从来就跟他想像中的自己不一样。  思考从来就不是阻碍自己进步的原因。  思考的目的在找出自身的弱点并实践改。  想太多而不做,或是不想而假装接受,  这才是上帝发笑的原因,  因为这种思考,叫做自己骗自己。    我也同样清楚,一旦越过那条界线,我就不再是我了,我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不知什么样的人。这种可怕的变化使我胆战心惊,所以我一直在强烈的失落感中拼命寻求爱情。这种爱情,应该让我能继续生活在往昔与今日一致的爱情憧憬、爱情理想之中,因为我不愿意把我的生活从中间分割,我要它自始至终贯穿如一。    人是为了反抗过去才成就未来的。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就是把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情感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生活给我极大的快乐,但只需有一点儿风吹草动、一丁点儿的东西,我们就会落到边界的另一端,在那里,没有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人的生命的所有的秘密就在于,一切都发生在离这条边界非常之近甚至有直接接触的地方,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是以公里计,而是以毫米计的。    追求的终极是虚幻。    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再也无法明白自己要什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清净就是不被人注视的那种温馨感觉。人的眼光是沉重的负担,是吸人膏血的吻。    诗歌的使命不是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思想来迷惑我们,而是使生存的某一瞬间成为永恒,并且值得成为难以承受的思念之痛。    我思故我在是低估牙痛的知识分子的话。我觉故我在是一个具有普遍得多的意义的真理,它涉及到每一个活着的人。    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么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着。    在忘却速度时,也许我们正一步一步地走向速度。    生活的本来面目与时间的本来面目相撞击,我们就把这种撞击称做无聊。    年轻无知时结了婚,有了第一个孩子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后来有一天,发现也明白了很多事情,但是一切都太迟了,因为人的整个一生已经在一个我们一无所知的年代被决定了。    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源于将她以隐喻的形式,留在大脑诗化记忆的一刻。     碰巧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命运。    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    如果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就让我们按照独特的方式去生活吧,抛却所有的旧事物。    自由并不始于双亲被弃或埋葬之处,而是始于他们不存在之处:  在此,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却不知是谁把他带来。  在此,人由一个被扔入森林的蛋来到人间。  在此,人被上天啐到地上,全无感恩之心踏入这尘世。    温情,是想建立一个人造的空间的企图,在这个人造的空间里,将他人当孩子来对待。    但是如果我们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卑贱,逃到哪里才能避开呢?只有逃向崇高借以逃避堕落!   就像在这尘世之中,自打一开始,除了背叛就没有别的东西!    人类的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记住自己的过去,一直将它藏在身上,这可能是保持人们所说的自我的一贯性的必要条件。为了使自我不至于萎缩,为了使自我保持住它的体积大小,就必须时时浇灌记忆,就像浇灌盆里的花儿一样,而这种灌需要跟一些过去的见证人,也就是说跟朋友们保持固定而有规律的接触。    我们惟一的自由是在苦涩与快乐之间选择,既然我们的命运就是一切的毫无意义,那就不能作为一种污点带着它,而是要善于因之而快乐。    人从来就想重写自己的传记,改变过去,抹去痕迹,抹去自己的,也抹去别人的,想遗忘远不是那么简单。    在这个世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被控制和记录。    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自我与现实的对立之中,我们都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实现自我。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

《生活在别外》揭示作品的一大主题:真正的生活应当永远在别外。当生活在彼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彼处一旦变以此处时,崇高随即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昆德拉将人物放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研究人性的崇高与邪恶,透视人身上最黑暗的激情以及揭示这种激情可能导致的悲剧,浪漫主义的悲剧,毫无价值的悲剧。从而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激情的怀疑和现代愚昧的探索。

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超现实主义小说,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通常打破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而是通过人物的意识和内心联想来组织故事。这种小说通常没有明确的故事线,而是通过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来推动情节发展。
然而,《生活在别处》虽然对传统小说结构进行了实验和突破,但它的叙事方式和内心独白更接近超现实主义小说的风格。超现实主义小说强调梦幻和超越现实世界的体验,通过挖掘无意识的情感和想象来揭示人类的内心世界。
因此,尽管《生活在别处》对意识流小说的元素有一定的借鉴和借鉴,但它更多地体现了超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就其题材而言,表现一个艺术家(或知识分子)是本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展示我们这个复杂的时代也只有复杂的人物才能承担。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部小说是"对我所称之为抒情态度的一个分析。"正是在这样的创作意图下,这部书最初曾被题名为《抒情时代》。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书中每一章节的名称都展示了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怎样读书,怎样恋爱,以及怎样做梦等等。关于时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动都迟到了远处,一切观察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并且与他的内心活动有关。有如激情的涧水,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换句话说,作者在这里所关心的是诗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发育。为了潜入到人物意识中最隐秘的角落,作者采用了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客观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时间与空间交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常常出现在同一段叙述中),现实与梦幻交织(第二章《泽维尔》完全是一个梦套一个梦),情节的跳宏,思考的猝然与不连贯,故意模糊主语的陈述,这些都使此书更接近于诗歌而不是小说。假如我们把书中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这部作品的内容就剩不下什么了。这种形式使我们更能切近诗人的内心活动,感触到诗人的激情是怎样产生和燃烧的。
在一个诗人的心目中,最使他交织着复杂感情的是什么?是母亲。母亲与诗情之间似乎有着某种最神秘的联系。诗人们常常把他心中最神怪的东西比作母亲(尽管这已是一个用滥的比喻),而母亲对幼小诗人的成长又往往起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在本书中,主人公雅罗米尔与他母亲玛曼之间的关系便是全书最主要的关系。他们一个是遭逢了爱情不幸,把全部爱都转移到儿子身上的母亲,一个是生性敏感,渴望着母爱的儿子。自雅罗米尔呱呱坠地起,他就被置于玛曼无所不在的监护眼光下。她把他幻想成古希腊英俊的神祗阿波罗,把他呀呀学语的每句话都记在笔记本上,她带他去富有浪漫情调的温泉疗养地旅游,在夜里一道坐在户外倾听远处河水的喧声,她第一个欣喜地发现了他的诗歌天赋,始终鼓励他成为一个诗人。她把所有的感情都押在了儿子身上,当她发现儿子有了情人后,隐伏在她心中的激情便暴发为强烈的忌妒和颇费心思的计谋,极力要把儿子拉回到自己身边。玛曼这种专制的占有性的母爱,自然合影响到雅罗米尔的性格,他的羞怯、感伤、虚荣、脆弱、专横都和母亲身上这种最隐秘的激情有关。显然在这点上,这部小说具有弗洛伊德学说的色彩。 正如本书作者在《为了告别的聚合》 中借主人公雅库布的口所表达的,"弗洛伊德发现了婴儿的性欲,告诉我们关于俄狄浦斯的事。只有伊俄卡斯卡(即俄狄浦斯的母亲——笔者注)还保持着神秘,没有人敢扯下她的面纱。母亲的身份是最后和最大的禁忌,也正是在这里,掩盖了最大的灾难。"在天性敏感的孩子心里,母亲就是他生活的纽带与轴心,唯有母亲是真实的存在,他爱她,恨她,可又无法从她那里逃脱。在劳伦斯的名著《儿子与情人》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母与子之间的这种微妙战斗。保罗之所以不能进入其他女人的世界,恰恰是因为他不能摆脱母亲莫瑞尔大大的感情桎梏。同保罗一样,雅罗米尔也始终渴望着在与其他女人的关系中,摆脱童贞,摆脱母爱,从而跨过生活的门槛,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但无论他进到哪里,他都感到母亲的灵魂始终和他在一起,阻碍着他进入生活。所不同的是,保罗的母亲最后死了,这位他有可能重新进入生活,而雅罗米尔直到在他母亲身边死去时,他一直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可以算也可以不算。标准的说应该是超现实主义小说。

因为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

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

《生活在别处》原本就算是散文集子。最多是深入意思结构了而已。

想最基础感受意识流小说,看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
没记错的话以前阅读课本有收入的。

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属不属于意识流小说?
答: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超现实主义小说,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通常打破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而是通过人物的意识和内心联想来组织故事。这种小说通常没有明确的故事线,而是通过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来推动情节发展。然而,《生活在别处》虽然对传统小说结构进行...

《生活在别处》是谁的作品?
答:生存在这里,生活在别处 19世纪, 法国诗人兰波创造了"生活在别处",一九六八年五月,巴黎学生把这句话刷写在巴黎大学的墙上。七十年代,米兰昆德拉把它作为小说的名字 之后,它是全世界酒吧常用的名字 “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一句名言,真正的生活总是在别处。这正是青春的特色。在青春时代...

生活在别处是谁的作品
答:《生活在别处》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1969年完稿,1973年在法国首次出版。《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生活在别处》在描写主人公雅罗米尔的青春和激情时,同时插进了对兰波、雪莱、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

生活在别处是谁的书名?
答:《生活在别处》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1969年完稿,1973年在法国首次出版。《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生活在别处》在描写主人公雅罗米尔的青春和激情时,同时插进了对兰波、雪莱、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

生活在别处是谁写的?
答:《生活在别处》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1969年完稿,1973年在法国首次出版。《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生活在别处》在描写主人公雅罗米尔的青春和激情时,同时插进了对兰波、雪莱、莱蒙托夫、马雅...

生活在别处的作者是?
答:《生活在别处》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1969年完稿,1973年在法国首次出版。《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生活在别处》在描写主人公雅罗米尔的青春和激情时,同时插进了对兰波、雪莱、莱蒙托夫、马雅...

昆德拉代表作
答:昆德拉代表作是《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玩笑》《玩笑》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1965年完稿,1967年出版。该作讲述青年知识分子路德维克因为与女友开了个玩笑,被朋友泽马内克陷害,送入苦役营。归来后他为了报复泽马内克设计...

“生活在别处”是谁的名言?
答:“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一句名言,对于一个充满憧憬的年轻人来说,周围是没有生活的,真正的生活总是在别处。我们每一个人梦想都有一个别处,是因为美,因为静,因为情,因为说不出的理由,但是我们又无法逃离此处。正如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所说的那样。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

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主要讲了点什么?
答:生存在这里,生活在别处 19世纪, 法国诗人兰波创造了"生活在别处",一九六八年五月,巴黎学生把这句话刷写在巴黎大学的墙上。七十年代,米兰昆德拉把它作为小说的名字 之后,它是全世界酒吧常用的名字 “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一句名言,真正的生活总是在别处。这正是青春的特色。在青春时代...

生活在别处是谁说的?
答:《生活在别处》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1969年完稿,1973年在法国首次出版。《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生活在别处》在描写主人公雅罗米尔的青春和激情时,同时插进了对兰波、雪莱、莱蒙托夫、马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