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古文中的解释

作者&投稿:竺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4.
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5.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
凭借;仗恃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7.
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
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名〉
1.
原因,缘故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2.
无固定职业的人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介〉
1.
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
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
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1.
为 。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
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
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
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助〉
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
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答:"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1、动词: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

以的古文意思是什么
答:问题一: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有以 yǒu yǐ 1. 有道理;有规律。 例:《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2. 有所作为。 例:《老子》:「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3. 有什么。 例:《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4. 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

“以、儿、向”在古文是什么意思?
答:一、以 拼音:yǐ 注音:ㄧˇ 解释:yǐ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

文言文以什么为什么
答:4. 以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1、〈介〉引入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等: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3366162~毒攻毒;~不变应万变。2、〈介〉引入动作行为依据的方式、标准等:~貎取人;~高标准要求自己。3、用作标准:《左传·宣公四年》:“ 以贤,则去...

“以”在古文有什么意思
答:相当于“用”“拿”“把”;2.表示方式、依凭,相当于“依”“按”“凭”;3.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范围,相当于“在”“于”;4.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相当于“从”“自”“由”;5.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6.表示论事的对象、依据或标准,相当于“以…...

古文中以字的用法
答:古文字,即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还有蝌蚪文。古文中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古文中以的用法,欢迎阅读 古文中以字作为动词的用法 译为“认为、以为”。例句: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2、 虽...

古文里“以”,“之”的几种解释和作用
答:以:1、连词,译为“因为”“由于”2、介词,译为“把”“用”“凭”3、连词,译为“用来”4、通假字,通“已”5、动词,译为“认为”之:1、代词,代人或物。2、助词,译作“的”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放在句末,调节音节,不译 5、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6、宾语前置...

以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要看你是哪种解释咯,以在不同的古文中有时候不同的意思 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例: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⑷相传以为雁荡。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⑹撰长书以为贽。⑺寡君之以为戮。2、认为。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答:在文言文里,“以”起初是个实词,多属动词后来演化成虚词,多属介词由此可见,文言文“以”既可充当实词,也可充当虚词,其主要用法如下一当“以”是实词时 1可以充当动词 1本义用例如说文以。“是以”在古文中经常连用,一般是“因此”“所以”等意思但在某些语境下,“是以”是宾语前置,“是”...

以在古文中的意思
答:11、古文中以和以为用法和意思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的意思用法1用作介词,后面有宾语,翻译成“用”“拿”“凭借”“依靠”“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以是用的意思。12、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