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能考到什么样的文言文

作者&投稿:姬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高考语文都考什么

全国卷高考语文一共有四道大题,第一道大题是现代文阅读,满分35分;第二道大题是古文阅读,满分同样是35分;第三道大题是基础知识部分,满分20分;第四道大题是作文,满分是60分。

高考文言文除了考纲确定的64篇,还要考其他的课外文言文,而且文言文阅读一项中的文言文都是来自课外的,涉及人物传记的尤其多。

对于这样一个概括的题型分析,大家可能还存在疑惑,不知道具体每道大题里面考什么内容。作文,毫无疑问,一般是根据材料进行拟题,一般写成议论文比较好写。

而现代文部分分为文学类、实用类、论述类等几种文体,古文题型则包括文言文、古诗词以及默写。基础题部分题型有成语、病句及语言运用等。

高中的语文学习,扩大阅读量,强化阅读能力,注重积累,注重实际运用。

在阅读中,提高对信息筛选加工能力和认识水平

如今年的北京卷,多文本阅读(科技文阅读)第4题要求考生推断时间,需要从两则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扩展资料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2、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3、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4、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

5、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

2. 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及意思

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一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 二、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 三、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3. 我马上高考了

用一年的时间,如果你语文基础不好的话,可以重点从基础入手,课本上的知识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有背喽,但是我有一点小诀窍可以让你记住不那么容易忘:譬如说你第一天背一篇课文(编号1)用时若是40分钟,到第二天你再用25分钟复习1,然后背第二篇课文(编号2)同样用40分钟,第三天用15分钟复习1,用25分钟复习2,然后背第三篇课文同样用40分钟,到第四天用10分钟复习1,用15分钟复习2,用25分钟复习3,再继续背诵第四篇课文同样用40分钟,到第五天用5分钟复习课文1,用10分钟复习课文2,用15分钟复习课文3,用25分钟复习课文4,然后再背第五篇课文同样用40分钟,到第六天就不用再复习课文1了,可以这样:用5分钟复习课文2,用10分钟复习课文3,用15分钟复习课文4,用25分钟复习课文5,然后继续背第六篇课文同样用40分钟,这样以后每天都要复习四篇,然后背一篇新课文,我这里说的只是一种方法,没必要拘泥于时间,我想已经是高三了,课文以前都是背过的,根本用不了40分钟的,对吧?这是根据记忆规律来安排的,因为同样的的东西你必须要记忆5遍才能够永久记住,否则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这个方法很好用的,因为这是高考状元亲身实践过的呀,我也用过了,效果不错,而且不光在语文上,英语上也可以用,至于作文,如果基础差并不是那么好补的,不过可以背一些好的文章,这是高考前提高作文成绩的最好、最快的方法了,若每两天背一篇,用不了半年,你会发现那些优美的句子都会从你的笔下源源不断的冒出了以下部分是我下载的,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取得好成绩哦! 特级教师指导: 新高三语文复习从“读”开始 “读”不易走神——聚精会神是取得复习效果的基本条件;“读”不易忘记——刻骨铭心是获得知识的主要目的;“读”易引发联想――融会贯通是赢得高分的重要保障;“读”易触发灵感——心有灵犀是立意创新的源源活水。

你有朗读的习惯吗?你有天天朗读的爱好吗?你从朗读中获得过愉悦或惊喜吗?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三,我们怎样在这个暑假里针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确定策略?怎样针对自己语文学习的现状制定计划?用怎样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这些问题实实在在地摆在我们每一个新高三同学面前,我们期待着寻觅好策略、好方法、好技巧。其实这种策略、方法、技巧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那就是——“读”。

这里所说的“读”指的是具体的、狭义的“朗读”:读现代文,读文言文,读古诗词,读优秀作文。这里所指的“读”是有声、有情地朗读或轻读。

读文言文可以增强“语感”,读诗词可以品尝“情感”,读散文可以品味“美感”,读议论文可以揣摩“逻辑感”。言之确凿,言之实在。

保持、坚持天天“读”是暑假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高考语文复习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它是高三学习必须经历的过程。 如果说“看”是与知识近距离接触的话,那么,“读”是与知识“零距离”的接触。

“读”让你轻易、轻松走进知识的殿堂,领略殿堂的绚丽和辉煌。 设想一下,每天你的朗朗读书声,穿透晨雾,目送夕阳,让行人驻足,让邻居侧耳,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面对语文学习的对象——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优秀作文,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现代文——可以轻声读 在“朗读”中你去发现文章主旨、观点,你去揣摩文章结构、层次,你去感悟呈现文章逻辑关系和表现情感关系的精彩语言。

如果读议论性文章,要读出文章的逻辑——是并列还是层进?是总分还是分总?还要读出文章的观点——全文的中心观点,局部的分观点;如果读优美的散文,要读出文章的结构——叙述、描写的顺序;要读出文章的含意——文本意义和作者通过文字想表达的深层意义;要读出文章的语言——在语境中的特殊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含蓄意义。 文言文——可以大声读 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词汇,加深文意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正因为这样,我们就需要通过朗读来巩固我们所积累的知识,需要通过朗读来训练文言的阅读能力及语感。

如果是传记性的文章,就要读出情节的脉络、事件的缘由,要读出人物的关系、人物的品行;如果是游记、随笔、小品类的文章,要读出描写的层次,要读出寓于景物描写中的道理,要读出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古诗词——可以根据诗词的内容需要有情感地读,读出诗词的主旨、节奏、韵味、精美的语言。

优秀作文——可以轻声读 在朗读中,充满诗意的文字会带给你想象的美丽,蕴涵才气的文字会带给你文字的魅力。 如果是议论、说理性的作文,也可以静静地吟诵,把情感频道“调”到“思考”这一档,想一想,文章阐述的道理我是否理解,文章说理的论据我是否知晓,文章呈现的结构我是否娴熟。

在朗读中,你会慢慢体会到作者新颖独特的观点,品味到作者丰厚、丰实的积累。 要想自己有佳作的产生,必须要朗读大量优秀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语感积累,积累的流水,常常在朗读中润物细无声地潜移默化地流淌入你。

4. 高考语文考哪些内容

高考考的是知识的迁移能力 文言文考的是课外的 不过都是书上演变过来的 课文也不考 不过高中语文考的太广 基础知识考选择题 类龙是拼音 错别字 成语 标点符号 词语活用 修改病句 各一题 科技文阅读共三题 文言文阅读共三题 选择共12题 每小题三分 总计36分 接下来全是主观题 文言文翻译10分 古诗鉴赏6分 默写8分 基本是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及古诗 现代文阅读25分 语文知识的应用12分 一般是仿句 概括大意 缩句 最后一题是作文 60分的 语文试卷总分是150分。



文言文逍遥游和过秦论有哪几句是高考时会考的?
答:《兵车行》(杜甫)全文 4.《李杜诗五首》都要求背诵 5.146页 《黄鹤楼闻笛》 《清平调三章》6.《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最后一段 1.《报任安书》第二段中“人固有……用之所趋异也” 第四段 全段 2.《屈原列传》第三段 1.《过秦论》(贾谊)最后三段 5.《逍遥游》第一段。

高中课本哪些文言文考得比较多
答:最后是句子翻译,这个东西分值大,不大容易得满分,我说的平时积累就显得很重要,而其中的文言现象比如倒装古今异义必须发现并翻译出来。另外,高考文言文作为一种考试手段和数学物理题没什么本质区别,通过大量练习可以比较快地提高,但是这个事情不一定非得高一做。总而言之,你现在做这种练习不会有坏处,...

高考必背古文有哪些?
答: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

高考重点文言文古诗
答:4. 求高中重点古诗文 一、古文(9篇) 1.劝学(从“学不可以已”到“用心躁也”) 荀子 2.过秦论(从“及至始皇”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 3.屈原列传(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 4.陈情表-李密 5.滕王阁序(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6.师说...

语文高考考哪些古文?有没有必考的
答:什么叫范围啊? 背诵还是古文啊?如果是古文的话,有规律的。第一篇着重是人物叙事,基本上都是说这个人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啊、智慧啊之类的。考题上看,字词的解释、翻译句子、虚词的判断都是必考的。第二篇着重议论哲理的。什么游啊,什么记啊,还是挺多的。这个注重的是全文的理解,主旨的把握。题目...

河南高考要背哪些文言文?
答: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50....

安徽高考语文文言文考哪些篇目
答:事先说明,考纲每年都有一定的变化,也就是也不知道到我们这届考纲是啥样应该还没出台。现最新就是09年的。这是09高考语文名句名篇默写范围。1,孔子语录 2,出师表 3,陋室铭 4 岳阳楼记 5 使至塞上 6 望岳 7 钱塘湖春行 8 泊秦淮 9 水调歌头 10 游山西村 11 劝学 12 师说 13 ...

2020年高考最常考的文言实词全梳理
答:语文最难的部分是什么,很多同学都说是文言文,读的时候都读不懂,怎么做试卷呢?下面我整理2020年高考最常考的文言实词全梳理,欢迎阅读。 2020年高考最常考的文言实词全梳理 01 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___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___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 衡少善属文___ 属予 ...

职高高考语文必考的文言文和诗词有哪些?
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

高考文言文一般选自哪?
答:选自二十四史。有时也选自古典小说(如某一年的广东省高考题)。全国题一般从正史中选出文段,再进行改编。不会直接考原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