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正史都认定王安石要为北宋灭亡背锅

作者&投稿:沙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正史为什么说王安石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你说的史书应该是指《宋史》这样的传统正史。《宋史·王安石传》的定评是引用的朱熹的评论: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在这样的史书中,都是用传统政治的观点来评价政治人物的,而且会受到史料和修史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氛围的影响。
《宋史》关于王安石的评价,主要来自宋朝留下的官方记录。但宋朝本身是一个非常注重自身历史和评价的朝代,从真宗时期开始修太祖实录、太宗实录,每个皇帝登基后都会给前面的皇帝修实录。
那么,关于王安石的历史评价主要是牵扯到对神宗朝的评价,关于他的材料也主要保存在神宗实录中。但是神宗实录是宋朝经历过三次重修的。
首先是神宗死后,哲宗年幼,由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主持朝政。她反对新法,所以她在神宗死后,马上将之前反对新法的主要干将如司马光、吕公著、吕公弼等人召回朝廷,担任宰相,开始推翻新法,恢复旧法。
这段时期,史书上称之为元?时期,“众正盈朝”(不是东林党),原来王安石提拔起来参与变法的骨干如吕惠卿、章??⒃?嫉热耍?急槐嶂鹪斗健R簿褪窃谡舛问逼冢?谕耆?穸ㄍ醢彩?浞ǖ淖芑?飨拢?瓿闪松褡谑德嫉牡谝话妗?/p>高太皇太后死后,哲宗亲政,又开始反对旧法,恢复新法,召回了章??⒃?嫉热耍?簿褪巧苁ナ逼凇R彩窃谡舛问逼冢?彼蔚牡痴??佳杆俜⒄梗?碌澈途傻呈仆??穑??坎蝗荨?/p>到徽宗登基后,旧党曾经有过短暂的恢复,但为时不久,就又回到“绍述”神宗之政的路线上去了,不但以前早已被认定的旧党被悉数贬逐远方,甚至连曾布这种曾经参与过变法,只是和章??胁煌?饧?娜耍?急淮蛉搿霸?v党人”,立了元?党人碑,以示要将旧党永远禁锢不用。
也是在这段时期,重修了神宗实录,对旧党全盘否定,对王安石和新法又全盘否定,以新党为君子,以旧党为小人,这就颠覆了之前的神宗实录。
北宋灭亡之后,高宗南渡,在江南守着半壁河山,重建了宋朝,是为南宋。高宗前期,所用的重要的大臣,几乎全部出自旧党一脉,所以高宗说,“最爱元?”。所以,在这个基础上,高宗下令重修神宗实录,又把徽宗时期的神宗实录颠覆了一次。
按照高宗的这个指示修订过的神宗实录,自然又回到了元?时期的神宗实录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全盘否定新法,全盘否定王安石,以新党为小人,以旧党为君子。这个版本的神宗实录后来就作为官方史料保存下来,后来元朝修宋史,就是以此为基础。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宋史中,对王安石基本上是贬斥的。
当然,这只是宋朝的官方评价,如果有问题,后人是可以指出来的。但从元朝到清朝灭亡,对王安石的评价却基本上都延续了之前的评价,也就是王安石祸宋这个定评一直维持下来了,并没有给他全面翻案。
为什么呢?
在古代的传统政治中,皇帝对大臣最为忌讳的事情是什么?大臣结党营私,搞党争。
党争意味着什么呢?党争就意味着,这个朋友圈是围绕着某个大臣的政治主张团结起来的,他们首先会忠于自己一党的政治领袖和政治主张,而不是忠于皇帝。
这对皇帝来说,自然是不能原谅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无二日,人无二主。在整个国家机器里,怎么能有皇帝之外的忠诚对象呢?
而且,围绕着这个政治领袖在朝廷上的进退得失,和政治主张的能否得到皇帝的认可和实施,就很容易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搞党争。搞党争就意味着,以自己的党派主张为衡量标准,而不是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皇帝为标准。作为臣子来说,这其实就是不忠。
历史上的党争确实也都结果很糟糕。汉朝的党锢之祸形成了士族和寒族之分,唐朝中后期的牛李党争导致朝廷政策的摇摆不定,北宋的新旧党争一直持续到北宋灭亡还没结束,甚至到南宋初期的政治依然在这个结构里,明朝的东林党和阉党之争也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甚至到南明政权。
那么,最容易引起党争的是什么?
在宋朝和明朝,就是变法。宋朝是从王安石变法开始,所有的朝廷大臣都要在新党和旧党之间选边站对,几乎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明朝也是在张居正变法时期,开始出现言官和内阁之间的对抗,后来发展为三党与东林之争,再后来又演变为东林与阉党之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虽然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使国家的能力有所提升,但同时,变法也带来了党同伐异,因人而废言,因人而废政,导致国家的政策不断在两个不同的取向之间来回摇摆。所以,正史上对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持比较尖锐的批评态度,乃至全盘否定。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到宋神宗时期,北宋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虽然有过一度繁荣,但由于内部机构臃肿,人满为患,外部辽国、夏国不断侵扰,军费开支陡增,加上花钱买和平,每年要向辽、夏支付高额赔款,导致财政空虚,人民生活困苦,许多走投无路的百姓甚至揭竿而起,四川王小波、李顺起义,就暴发在这一时期。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之下,熙宁二年(1069),年轻的宋神宗为了摆脱困局,起用王安石,推行了变法,史称“熙宁变法”。王安石远见卓识,颁布推行了一系列破除弊端、发展生产、增加税收、提升军备的政策,也是对症下药,颇见成效。然而,为什么史书中很多地方记载说,王安石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呢?
一、王安石的观点在当时的士大夫看来太过激进。宋朝以儒家思想为治理国家的思想法宝,儒家讲究谦让、中庸,如果太激进,就会被扣上离经叛道的罪名,而王安石却在变法前后,提出过惊世骇俗的“三不足”狂言。熙宁三年(1070)春,作为翰林学士的司马光,给谋求馆职的一班朝臣初拟了一道“策问”题,内容就是王安石的“三不足”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司马光希望参考者辩驳一下这一离经叛道的“怪论”。可见,当时许多人对王安石的议论十分反感,因为这些言论是为推行变法进行思想铺垫的,所以在后来推行变法中,反对这些言论的官员,反对他变法主张的态度异常坚决。
二、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贵族士大夫的利益。王安石变法中,有一条变法政策就是打击地主们的土地兼并。但是,贵族和士大夫中大地主多如牛毛,打击土地兼并就是抽空他们的钱袋子,触犯了他们的既得利益。王安石虽然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载,但他深谙王道而不通权变,深知国弊而不懂“官箴”。变法乃是一种利益的重新调整,必然伤筋动骨,他急于事功而又不能因势利导,结果犯了众怒。贵族士大夫不乏对祖宗的孝顺和对国家的忠诚,但侵犯了谁都会刺猬般反戈一击,因此,这些锦衣玉食的士大夫结成牢固的利益集团,哭爹喊娘向宋神宗告御状,欲置王安石于死地。
苏洵以王安石面垢不擦,衣垢不浣,一年四季不洗澡,而作《辨奸论》一文,断言:“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苏洵因此在朝野暴得大名。谏官陈?甚至说:“寻常学者须知得王安石一分不是,即是一分好人,知得王安石十分不是,便是十分好人。”这些人和这些骂声,不过是反对和攻击王安石变法的冰山一角而已。所以,史书中说王安石是北宋灭亡罪魁祸首的记载,真是随处可见,多得很。
当然,也有说话公允的评价,比如,黄庭坚。黄庭坚也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他对王安石却是欣赏和敬佩的,他在《跋王荆公禅简》中说:“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你说的史书应该是指《宋史》这样的传统正史。《宋史·王安石传》的定评是引用的朱熹的评论: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在这样的史书中,都是用传统政治的观点来评价政治人物的,而且会受到史料和修史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氛围的影响。
《宋史》关于王安石的评价,主要来自宋朝留下的官方记录。但宋朝本身是一个非常注重自身历史和评价的朝代,从真宗时期开始修太祖实录、太宗实录,每个皇帝登基后都会给前面的皇帝修实录。
那么,关于王安石的历史评价主要是牵扯到对神宗朝的评价,关于他的材料也主要保存在神宗实录中。但是神宗实录是宋朝经历过三次重修的。
首先是神宗死后,哲宗年幼,由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主持朝政。她反对新法,所以她在神宗死后,马上将之前反对新法的主要干将如司马光、吕公著、吕公弼等人召回朝廷,担任宰相,开始推翻新法,恢复旧法。
这段时期,史书上称之为元?时期,“众正盈朝”(不是东林党),原来王安石提拔起来参与变法的骨干如吕惠卿、章??⒃?嫉热耍?急槐嶂鹪斗健R簿褪窃谡舛问逼冢?谕耆?穸ㄍ醢彩?浞ǖ淖芑?飨拢?瓿闪松褡谑德嫉牡谝话妗?/p>高太皇太后死后,哲宗亲政,又开始反对旧法,恢复新法,召回了章??⒃?嫉热耍?簿褪巧苁ナ逼凇R彩窃谡舛问逼冢?彼蔚牡痴??佳杆俜⒄梗?碌澈途傻呈仆??穑??坎蝗荨?/p>到徽宗登基后,旧党曾经有过短暂的恢复,但为时不久,就又回到“绍述”神宗之政的路线上去了,不但以前早已被认定的旧党被悉数贬逐远方,甚至连曾布这种曾经参与过变法,只是和章??胁煌?饧?娜耍?急淮蛉搿霸?v党人”,立了元?党人碑,以示要将旧党永远禁锢不用。
也是在这段时期,重修了神宗实录,对旧党全盘否定,对王安石和新法又全盘否定,以新党为君子,以旧党为小人,这就颠覆了之前的神宗实录。
北宋灭亡之后,高宗南渡,在江南守着半壁河山,重建了宋朝,是为南宋。高宗前期,所用的重要的大臣,几乎全部出自旧党一脉,所以高宗说,“最爱元?”。所以,在这个基础上,高宗下令重修神宗实录,又把徽宗时期的神宗实录颠覆了一次。
按照高宗的这个指示修订过的神宗实录,自然又回到了元?时期的神宗实录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全盘否定新法,全盘否定王安石,以新党为小人,以旧党为君子。这个版本的神宗实录后来就作为官方史料保存下来,后来元朝修宋史,就是以此为基础。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宋史中,对王安石基本上是贬斥的。
当然,这只是宋朝的官方评价,如果有问题,后人是可以指出来的。但从元朝到清朝灭亡,对王安石的评价却基本上都延续了之前的评价,也就是王安石祸宋这个定评一直维持下来了,并没有给他全面翻案。
为什么呢?
在古代的传统政治中,皇帝对大臣最为忌讳的事情是什么?大臣结党营私,搞党争。
党争意味着什么呢?党争就意味着,这个朋友圈是围绕着某个大臣的政治主张团结起来的,他们首先会忠于自己一党的政治领袖和政治主张,而不是忠于皇帝。
这对皇帝来说,自然是不能原谅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无二日,人无二主。在整个国家机器里,怎么能有皇帝之外的忠诚对象呢?
而且,围绕着这个政治领袖在朝廷上的进退得失,和政治主张的能否得到皇帝的认可和实施,就很容易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搞党争。搞党争就意味着,以自己的党派主张为衡量标准,而不是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皇帝为标准。作为臣子来说,这其实就是不忠。
历史上的党争确实也都结果很糟糕。汉朝的党锢之祸形成了士族和寒族之分,唐朝中后期的牛李党争导致朝廷政策的摇摆不定,北宋的新旧党争一直持续到北宋灭亡还没结束,甚至到南宋初期的政治依然在这个结构里,明朝的东林党和阉党之争也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甚至到南明政权。
那么,最容易引起党争的是什么?
在宋朝和明朝,就是变法。宋朝是从王安石变法开始,所有的朝廷大臣都要在新党和旧党之间选边站对,几乎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明朝也是在张居正变法时期,开始出现言官和内阁之间的对抗,后来发展为三党与东林之争,再后来又演变为东林与阉党之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虽然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使国家的能力有所提升,但同时,变法也带来了党同伐异,因人而废言,因人而废政,导致国家的政策不断在两个不同的取向之间来回摇摆。所以,正史上对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持比较尖锐的批评态度,乃至全盘否定。
近代以前,主流意见对王安石变法一般持负面意见,但近代以后,受西方史影响,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越来越积极,甚至成为主流意见。
有两个因素值得考虑:首先,主流意见对王安石变法给予正面评价,是在近千年后,很多史实已不清晰;其次,正面评价王安石变法是基于西方史的逻辑,而非中国古代史的逻辑。
西方史强调变法,特别重视制度改造。这与欧洲文化多元、彼此竞争激烈相关,没有制度优势,很难胜出。用这套思维看中国史,会觉得很有失落感——古代中国在近两千年时间中制度几乎没有太大变化,也没有什么制度探讨方面给人印象深刻的著作。
当然,古代中国在过去两千年中制度一直在变化,只是以渐变为主,所以不熟悉相关史料,就会给人以“停滞”“没有历史”之感。
对比唐代与清代,改变可用惊人来形容,几乎可以视为两个国家,彼此很少有相同之处,可科举制等制度却一以贯之,其实唐朝科举与清朝科举完全不是一回事,但不深入考察,就会觉得彼此没有后差别,产生“中国没产生过大的制度变化”之感。
所以,不仅“王安石变法”被过多关注,包括“商鞅变法”等,都有被过度关注的问题。
首先,这些变法是此前一些政策的延续,不过是士大夫给予期文化合法性、皇权给予背书而已。
其次,变法的过程并不确定,很多办法随心所欲,实施与废止往往不由上决定,而是基层来决定。
其三,这些“变法”多是一些具体措施,制度性的东西并不多。
王安石变法从实际效果看,无非是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收入而已,这其实不用王安石的方法,用商鞅的方法,也未必行不通,而且南宋中央政府从民间获取收入的能力更强,可当时王安石已被彻底否定。
沿着目前这种思路看王安石变法,往往会觉得有些失望,得出“王安石这样杰出的改革家也没意识到制度的重要性”之类的结论。
或者,不能沿着制度改造、制度创新的方式来解读中国史,毕竟古代中国面临的问题更多元、更复杂,它在制度上往往会呈现出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但因中层羸弱,执行力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这才是历代王朝面临的真问题,至于发展、变革之类,既然外部没有真正的挑战者,大概不会有人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思考也没什么意义,王安石变法的价值也绝不在制度创新上。
总之,更愿相信古人的看法,王安石变法应对北宋灭亡负很大责任。
二、我认为历史可能90%以上是假的,至少,历史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需要编写的。
三、一个昏君的灭亡,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在于他自身,而不能归因于女祸、奸臣(女祸、奸臣的产生,是因为昏君的出现,而不是相反。这里的因与果的关系不能搞反)。但是,一个王朝的灭亡,又不是仅仅因为一个昏君出现,就导致了灭亡。
一个王朝的立国者,多为雄才大略。新王朝建立之后,必然要借鉴前朝灭亡的教训,制定一系列安邦定国的大计。象如何安民,如何立君,如何选择大臣等,都有一系列成法与规定。
也就是说,即使有昏君出现,也让他做不成昏君;即使有奸臣出现,也让他做不成奸臣。
慢慢地,王安石变法派的重要人物蔡京得到了宋徽宗的重用,司马光派遭到大清洗。于是变法大行其道。
只可惜,历史证明,宋徽宗是个大大的昏君,蔡京之流是大大的奸臣。
大昏君遇到大奸臣,又坚决进行变法,真是国家不灭亡都不可能。
后来,徽宋的儿子赵构做了南宋的皇帝,大臣如秦桧也不能说他不奸,国家之弱不能比北宋,金国并了辽、北宋后不能不说更强大,但终金国之世,不能灭了南宋。为什么?
南宋不再搞王安石变法,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与北宋灭亡有这么大的关系呢?
王安石变法被称为“三不足”变法,他们明确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变法到底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这里不做评论。
但有一点应明确,即使在当世,也有司马光等大家坚决反对。后世对它的完全肯定,是不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需要讨论。
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一法宝传到了宋徽宗、蔡京之流手里时,我们可以想见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宋徽宗与蔡京之流用他们的穷奢极欲,向后人们宣示了什么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历代开国之君,他们往往出身民间,尝遍、闻遍人间疾苦。他们能成为一代雄主,说明他们都有雄才大略。
他们建立国家后,借鉴前朝亡国经验,他们不可能不想到,他们锦衣玉食的后代,很可能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就是昏君辈出。
如何保持富贵延续,他们必定要制定一些祖宗之法,做不到“祖宗之法”的皇帝,是不称职的皇帝,是要被替换的。

他的变法有点太过激进脱离实际,实际执行效果差,并且由此引发了激烈的党争,北宋的灭亡,和党争也有点关系。
而最主要的是,他的变法遭到各方强烈反对而失败,反对者在他之后掌权,以修史的方法对他进行批评。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有说法指出是南宋朝廷为了推卸皇室的责任)。所以正史里认为北宋灭亡是王安石的锅,但是这确实是一口黑锅。实际上,这是王安石为北宋皇室,尤其是宋徽宗父子这两个昏君背的。

为什么正史都认定王安石要为北宋灭亡背锅
答:他的变法有点太过激进脱离实际,实际执行效果差,并且由此引发了激烈的党争,北宋的灭亡,和党争也有点关系。而最主要的是,他的变法遭到各方强烈反对而失败,反对者在他之后掌权,以修史的方法对他进行批评。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有说法指...

正史为什么说王安石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答:按照高宗的这个指示修订过的神宗实录,自然又回到了元祐时期的神宗实录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全盘否定新法,全盘否定王安石,以新党为小人,以旧党为君子。这个版本的神宗实录后来就作为官方史料保存下来,后来元朝修宋史,就是以此为基础。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宋史中,对王安石基本上是贬斥的。

正史为什么说王安石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答:在宋朝和明朝,就是变法。宋朝是从王安石变法开始,所有的朝廷大臣都要在新党和旧党之间选边站对,几乎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明朝也是在张居正变法时期,开始出现言官和内阁之间的对抗,后来发展为三党与东林之争,再后来又演变为东林与阉党之争。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虽然提高了国家的财...

为什么史书中说王安石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答:所以,正史上对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持比较尖锐的批评态度,乃至全盘否定。 近代以前,主流意见对王安石变法一般持负面意见,但近代以后,受西方史影响,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越来越积极,甚至成为主流意见。 有两个因素值得考虑:首先,主流意见对王安石变法给予正面评价,是在近千年后,很多史实已不清晰;其次,正面评价王安石变法是基于西...

正史为什么说王安石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答:如果宋神宗年间灭掉了西夏。就不会这么讲了。王安石变法确实改善了宋朝财政状况。神宗年间北宋的财政危机已经非常严峻了。社会危机也不断积累。就算金兵没有南侵,也撑不了几年了。司马光之流又做过什么,好听点是持重。实际上就是混吃等死。坐等危机爆发,不作为。

历史上的王安石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所以,正史上对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持比较尖锐的批评态度,甚至将北宋灭亡的锅甩给王安石。一次,朋友请他吃饭,王安石慨然应允。席间,朋友们高谈阔论,王安石却只顾埋头吃饭,酒足饭饱回家,只当是平常一餐。第二天,朋友送了很多獐脯肉到王家来。夫人王氏很是奇怪,不知所为何来。朋友笑着说,“不知王...

苏轼 司马光年龄大小?司马光背景?和苏轼发生了什么事?最好有细节_百度...
答:更有后世一些极端的批评者认定,正是王安石推行的变法运动,导致了大宋帝国的衰颓,从而招致靖康之耻。因此,王安石对这场灾祸需要负主要责任,甚至和童贯一样,万死不足以蔽其辜。比如,明宣宗朱瞻基历来被史家认为是明代诸帝中很不错的一位皇帝,这位宣德皇帝就坚持此种观点。 相当多的人们认为,假如不是由于他卓越的...

关于王安石
答:小人通常有两个突出特征:为求功名可以不择手段,为泄私欲可以不计后果。而王安石最重要的支持者与助手吕惠卿、章敦、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薛向等人,尽是后世声名狼藉之辈,绝大部分都被列进了官修正史《宋史》的奸臣册中。这些人初入官场时,大多做事尽心尽意,尽显才干;但时间久了用人唯亲,...

为什么说王安石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答:蔡京为个人私利,做出种种不顾百姓死活的事要取愉司马光。司马光不辨忠奸,大力提携蔡京。最终造就了历史上有名大奸臣。直接造成了北宋的灭亡。亡国臣子蔡京大家都公认了,但在他之前的王安石,司马光乱国之臣,对北宋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直接导政北宋灭亡的蔡京奸人,竟是他们二人同力赏识,...

王安石让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答:李彦等人,其余杨戬和高俅两个奸臣,在正史中还算不上顶级块头的奸臣,而“北宋六贼”的核心是蔡京,而蔡京却是王安石一手提拔和扶植的亲信手下,唯命是从的替“廉洁”的王安石做那些“清官不好出面做的事”,这些个有“北宋六贼”之称的贪官朋党后来虽被宋钦宗一一流放或严惩,但大树被蛀空了之后除不除虫,树都要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