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党和政府是如何改善民生的作文

作者&投稿:宓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党和政府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七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统一起来,以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是践行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我省在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向民生倾斜,集中力量为民办实事好事,促进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这样,我省的改革发展事业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使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海西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仍然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有效地推动各项民生工作。

  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基础。做好新形势下的民生工作,要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通过各项事业的发展来促进民生改善,通过改善民生来促进发展。我们要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推进海西建设,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既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多头推进,又要抓住重点,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就业援助、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等措施,促进就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在养老保险、医疗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城乡低保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继续落实各项惠民政策,集中新增财力办好惠民实事,合理安排项目,强化资金保障,把好事办好。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改善欠发达地区群众、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时值年终岁首,各级各部门更要心系群众冷暖,开展好送温暖等活动,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让人民群众欢欢喜喜过好年。

  创造美好的生活,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我们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投身加快推进海西建设的实践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形成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让我们以务实的作风、实干的态度与激情的创造,迎来新一年的万千气象。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实施国务院《意见》,按照省委八届七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推进海西建设,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而不懈努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民生政府。
  政府是为民生而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代表人民,一切为民谋福利。建设民生政府,就是政府要树立“公民权利本位,政府义务本位”、“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思想,从民众最为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着手,以提高民生质量为宗旨,以民众是否满意为评价民生工程的唯一标准。建设民生政府,就是要重点关注就业、教育、分配、社会保障等涉及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固国安民之策,是人民的生活与生存之根本。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全民创业,实现“人人有活干、有饭吃”。要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推行企业人员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强省与富民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提高全省各族人民的基本素质,必须实行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城乡孩子都能无忧无虑地上学,都能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是民生之源,是人民群众休生养息的源泉。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是人民生存与发展的依托。要把老百姓都装进“社会保险箱”,使民众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推进住房供应体系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公共产品回归工作,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民生做实。
  “把民生做实”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战略重点与着力点,是民生政府建设的核心内容。把民生做实,就是要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公共财力和资源更多更好地用于民生工程建设。把民生做实,就是要大力发展民生经济,实施公共财政理念,把公共财政投入到公共领域,以满足民生需求为目标,真正做到服务于人民、关注民生。把民生做实,让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能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升,让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够有平等的机会进行自身发展。把民生做实,就是要按照投资于人的标准来选择发展模式,把财力与资源用于与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社会事业和社会发展,投入到就业、收入、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居住等方面。把民生做实,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民生的基本前提是发展。经济不发展,就失去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公共财政理念也将变成无本之源。经济发展必须要依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把民生做实,成效考评是标准。
  民生成效表现为民众的生存状况改善、民众的发展权利提升以及民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三个层次,是检测民生工程与民生经济建设的试金石,是把民生做实的测试标准。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取向”,明确要求建立民生成效考评机制与考核指标,要将涵盖民众基本生存发展状况改善的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居住条件、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覆盖、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公共民生投入、劳资关系、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状况等作为民生成效的基本指标,对各级政府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建立政府、社会、民众三者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让政府的民生工程与民生经济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各主体的监督之下。

  把民生做实,人民群众是主体。
  人民群众不仅是民生成效的受益者,更是民生工程与民生经济的建设者、民生绩效考评的参与者、民生制度的维护者与监督者。把民生做实,建设民生政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人民群众的参与体现在把民生做实与民生政府建设的各个环节与过程之中,体现在参与科学决策、参与民生工程建设、参与民生经济发展、参与民生绩效考评、参与民生制度建设等方方面面。人民群众通过系列参与,将收获劳动就业与工资收入增长、收获能力提升与发展机会;人民群众通过参与,有利于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提升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绩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并发挥主体作用,需要制度层面给力,用制度固化人民群众的充分参与。

  把民生做实,制度建设是保障。
  现在很多民生问题实际凸显了制度缺失,保障与改善民生的持续之举是确立关注民生的价值理念与制度基础。解决公平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社会保障等问题,均需要制度作保障。不能以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作为借口影响民生,不能搞运动式、应急式的民生工程,应该实施持续的民生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才能保障社会各个阶层的民生权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个人发展、社会公平以及社会稳定等问题。用制度来规范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用制度来规范民生工程建设与民生经济发展,用制度来规范人民群众的民生参与主体,用制度来规范民生绩效考核,用制度来规范工资增长,用制度来规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才能将民生问题纳入常态化管理的轨道,才能根本避免应急式、运动式的民生工程建设,才能把民生做实,才能建设好民生政府。

关注民生,是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体现了政府职能已由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解决民生问题,从而实现由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即民生型政府的转型,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进展。邓小平曾讲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今天,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更要普遍改善民生,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很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同时却出现了经济增长的悖论,即民生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包括失业问题、教育问题、卫生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这本身也对政府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成为政府改革的契机,促使政府执政目标和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

  针对中国特定的国情,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和干预内容。这涉及如何区分政府与市场的不同表现,特别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政府的政绩。GDP的增长从经济学上来讲是一种市场的政绩,是各种经济活动主体的市场行为,GDP的增长速度取决于市场行为。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主要职能是进行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这包括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低通胀、低失业、低赤字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这五大目标,而不应该参与到具体的微观经济活动与决策中去。政府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和公共投资。就中国而言,就是应当解决人民关心的民生问题。对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来说,就越要淡化经济职能,强化社会职能,主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用于解决民生问题之中。

  那么,对中国13亿人口而言,有众多的民生问题,什么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呢?我认为,是指涉及最广泛人民群众和最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国情条件下,最大的民生问题有所不同、有所重点,它既是具体的又是变化的。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本解决了“吃饭”和“贫困”这两大问题之后,最大的民生问题就转变为“就业”和“教育”问题。因为这两大问题涉及人口最多,关系切身利益最直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凸显了这两大民生问题——其一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其二为教育是民生之基。

  ——就业是民生之本

  创造就业是世界性的难题,不仅在发达国家是难题,发展中国家是难题,转型国家更是难题。我国就业所面临的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决定了就业问题之复杂,就业工作任务之艰巨,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未有过的。因此,解决就业就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大的民生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多处于“就业摧毁”时期,中国政府在破解这个难题上则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绩。中国实行的积极的就业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就业规模,调整了中国的就业结构。从全球视角来看,全世界新增的就业约1/4在中国,而且主要在中国的城镇。

  扩大就业能够产生一系列良好的经济社会结果。从经济学上讲,有了就业,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有了消费;有了消费,就有了需求;有了需求,反过来就有了经济增长。过去一段时期,我们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现在我们是为了创造就业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就业增长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使我们摆脱了“高增长、低就业、低消费”模式,向“高增长、高就业、高消费”模式转变。

  ——教育是民生之基

  人力资本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民生问题的核心要素。任何一个人在竞争性的经济条件下,不管是农村或者是城市,只要有劳动资本,就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就意味着其收入水平将会有所提高。这一逻辑链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做起。

  从人口质量上看,中国已经成功地走出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道路,初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实现中国人力资源迈上新台阶。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还是世界上各类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们无论是大学在校生数,还是毕业生人数,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大学”,很快在校研究生人数也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研究型的蓄水池”。

  但从教育质量和占总人口数比例来说,与发达国家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此外,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不公平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不仅制约了落后地区的发展,也已经影响到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点也从原来主要关注城市,转向关注农村,尤其是农村的贫困子弟;从重点关注基础教育,到同时关注职业教育。

  “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这是政府作出的重要承诺。为了实现这一承诺,政府计划利用公共财政来解决好教育公平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首先是公共政策的重大转变,真正确立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国家制度。新的世纪,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随着两免一补政策免除了农村义务阶段的“学费”,转由公共财政保障义务教育的基建费和事业费,义务教育才真正回归到“义务”的本来含义,成为保障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我们要高度评价这种制度转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二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地方政府也相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同时,继续解决好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还要确保全面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三是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

  四是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同时,政府还大力倡导加强职业教育,增加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要求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这是适合中国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决策。

保障和改善民生8个措施
答:6. 统一客观与主观,增强民生工作的内生性。党和政府需创新务实地进行民生工作,树立“大民生观”,创造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以民生措施的落实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7. 精心传达民生政策,清晰解释民生措施,明确阐述群众利益的安排,以及民生改善的成果,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8. 引导人民认...

...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
答:第三,加强了民生问题的解决力度。党中央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如教育公平、医疗保障、就业困难等。通过加强政策协调、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不断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最后,加强了民生宣传和舆论引导。党中央注重加强民生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民生政...

论述党和政府是如何改善民生的作文
答:今天,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更要普遍改善民生,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很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同时却出现了经济增长的悖论,即民生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包括失业问题、教育问题、卫生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这本身也对政府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成为政府改革的契机,促使政府执政目标...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需要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辩证关系。既要尽力而为,在经济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改善民生;也要...

当前我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有哪些?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民生...
答:第五,政府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力还不足。 解决措施: 一、高度关注,不忘初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改革发展为人民、靠人民,发展成果给人民,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的生计和生活当作国家大事,做到“民生问题无小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目前应突出解决就业难、看病...

保障和改善民生申论范文
答:第一,参与民生工作是工会组织服务大局的必然要求。关注民生,是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_在党的_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_在十一届_一次会议工作报告中就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了具体部署。...

运用政治常识的相关知识,谈谈党和政府应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答: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应如何改善民生
答:改善民生,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注重效率和公平。要实现共同富裕,努力扭转各个地区、各个群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要解决群众关注的现实民生问题。在教育、医疗、就学、住房、福利、工作、安全等方面,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

请问如何改善民生?
答:最根本的核心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实上,兼顾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不仅体现着一种价值理念,更是一种发展智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好财富分配问题,让更多人能够分享发展红利,就能够为扩大内需、激励消费、激发内生动力创造条件。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是一时性的政策安排,而是新时代...

请列举党和政府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有哪些?
答:1、取消农业税:2004年,我国政府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到2005年已有近8亿农民直接受益。2、建立最低生活保障:1999年9月,《城市居民生活最低保障条例》经国务院审定并于同年10月1日在全国施行,意味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也是我国社会救助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