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和兵书24篇分别是谁著的?

作者&投稿:彩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略》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等兵书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略》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等虽同属兵书,但有其不同之处。首先,《孙子兵法》等兵书侧重于军事战略的论述,主要从制胜破敌的角度出发,探讨作战的手段,而《三略》则侧重于政治战略的论述,主要从治国强国的角度出发,探讨取胜的政治谋略。即如《中略》所说的那样:“《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其次,《孙子兵法》等兵书以作者自己论述,直接表达对战争和军事的思想认识及结论性的观点,具有创造性的价值。《三略》则较多采用古代军事谚语和兵书中的语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尤以征引的《军谶》和《军势》中的语句较多。但《三略》的理论观点却有许多精到之处,所以仍然受到后世兵家的重视,并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兵学者的必读兵书之一。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但围绕着这本书和它的作者却一直有着许多的疑问。
一、孙子其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孙武立了传,根据他的记载孙子是齐国人,生活在春秋末年,曾帮助吴王阖闾攻占了楚国的郢都。但是详细记载了吴楚之战的《左传》中却看不到这位大军事家的影子。于是后人就开始怀疑孙子是否真的存在过。比如钱穆就说:“其人其书,盖皆出后人伪托”(《先秦诸子系年》)。前人怀疑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不见于《左传》的记载。第二,春秋时期的用兵打仗基本上都是由本国贵族指挥,在春秋时代我们看不到有使用外人的记录。像孙武那样的情况只能出现在战国。第三,春秋时代的战争规模一般都比较小,而《史记》称吴王伐楚动用了十万大军,这也是不太可能的。第四,《孙子》书中的有些词语是战国人讨论的热门比如“形名”。
其实这都是可以解释的。《左传》并非是包揽万物而无遗的,并不能单纯因《左传》不曾记载而否定孙子的存在。我们在先秦的典籍中也是可以找到有关孙子的记载的。比如《尉缭子�6�1制谈》中就有:“有提三万众而天下莫敢当着谁,武子也”。而《荀子�6�1议兵》中也有:“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其它书中也有此不具引。总不能说这些都是不可信的吧。
春秋时期的战争的确多是由本国贵族负责,但是在春秋末年已经出现了“楚才晋用”的现象。春秋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史记》中称春秋“弑君三十六,灭国五十二”,在这期间卿大夫失位的就更多了。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没落贵族。他们在本国待不下去了只好出奔他国。由于这些人曾经是贵族所以都是有一定文化和才干的人,所以流落他国后受到任用也是正常的事情,比如陈完之奔齐。这样的情况在春秋末年随着贵族间兼并的加剧而更加突出了。所以孙武仕吴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吴是一个后起的国家,被视为蛮夷,没有中原诸国完善的世卿世禄制度。而且阖闾本人靠弑君起家,所以对本国的贵族不完全信任而人用外人是完全有可能的。
关于战争规模的问题,的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春秋和战国时代的战争有着很大的不同,突出突出表现在战争的规模和方式上。春秋时代的战争规模都十分的小,一般都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比如楚晋之间的几次大战都是只持续了一天就结束了。战争双方动员的兵力也十分的有限,城濮之战晋国的兵力是革车七百乘而已(见《左传�6�1僖公二十八年》)。而且春秋时期的战争一般都是车战,战争有着一套礼仪规范。但是这只是一般而言,其实在春秋后期战争的规模和形式也已经发生了变化。春秋后期晋国的一次耀武扬威已经动员了四千乘的兵力(见《左传�6�1昭公十三年》),如果一乘战车配备的兵员是七十二人的话,晋国这次出动了二十八万人。所以战国后期吴国动用十万大军是可能的。春秋后期战争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有了步兵,有了围困战,这样战争持续的时间也延长了。通观整个春秋时期,吴楚之战无疑是最激烈的了。以前晋楚之战都是发生在楚国的境外,而且几乎都是楚国主动挑衅晋国被动应战。而吴楚之战则是发生在楚国境内,几乎都是吴国主动挑衅。齐桓公动用数国之兵也只是在方城外责问楚国包茅不入,而阖闾则是深入数千里并且攻占了楚都郢。所以吴楚之战的激烈程度是可以想象的,双方必然要动用大规模的兵力,所以吴兵十万人是完全有可能的。有人提出十万大军的给养问题,的确十万大军的给养需要有数十万人供应,但请不要忘记孙子有“因粮于敌”的思想,他们的军需都是就地征发的。
至于说关于“形名”的问题就更不足以否认孙子了。“名”是当时人关注的重点,对名的讨论春秋时代已经成为热点不必等到战国,比如孔子就说过“比也正名乎”的话,总不能说孔子也是战国人吧。
当然司马迁好奇所以在《史记》中的有些记载像小说家言使人不敢相信。比如《史记》有:吴王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闾曰:可试以妇人乎?对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这几乎如同小说了,以吴王阖闾的政治才干何以会如此的草率,如同儿戏。不过总体上说司马迁的记载是可信的。
二、关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十三篇,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军队和战争的基本理论。《汉书�6�1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自注曰:“图九卷”。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说《孙子兵法》是十三篇了。所以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根据《七略》中记载有“孙子兵法三卷”就把十三篇归结为上卷,其余六十九篇分别是中卷和下卷。这恐怕是推测之辞。最大的可能性是《孙子兵法》原本是十三篇,后来又经过了汉人的附益发展成了八十二篇,曹操在给《孙子兵法》作注的时候又把汉人所附加的东西剔除了。当然今本的十三篇也并非就是孙子原本,其文字肯定有后人改动的地方。大体上《孙子兵法》的内容是可信的。
现存《孙子兵法》最早的版本是1972年出土于山东云雀山汉墓的竹简本。该本将《孙子兵法》分为上下两部分,内容有残缺。其中第一部分内容你传本的《孙子兵法》,经过整理可确认的有2700多字据初步统计简本与传本有300多处的不同,除文字方面的差异外在篇题和顺序上也有所不同。竹简本《孙子兵法》的出土对我们校勘传本《孙子兵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第二部分有《吴问》《四边》《黄帝伐赤帝》《地形二》《见吴王》五篇,这五篇的文字风格和今传《孙子兵法》不同,可能是孙子的后学所附益的。或许这就是《汉书�6�1艺文志》所说的八十二篇中的内容。
今存最早的《孙子兵法》的注本是魏武帝曹操的注本。《孙子兵法》后世流传的两个重要版本系统《武经》系统和《十家注》系统都是由曹注本发展而来。同时曹注单行本也一直在流传,现存最早的是明陈锡《校魏武帝注孙子》三卷本。现存《武经》系统最早的版本是宋《武经七书》大字白本。原藏皕宋楼1906年被日本岩崎氏购去,先藏东京静嘉堂文库。十家注系统中现存最早的《宋刊十一家注孙子》,所谓的十家注是因为杜佑本没有注《孙子》,只是在《通典》中谈论了孙子,所以编者也就将他的文字收了近来成了十一家注。旧题《十一家注孙子》是吉天保辑,但吉天保生平实际均无考。现存较好的注本为1984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郭化若的《孙子译注》。该书以十家注本为底本,用《武经七书》本和竹简本进行校勘,校勘比较精良。而且注文也准确明晰较好地解释和阐发了孙子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的说法。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孙子兵法 据说是孙武 著的
兵书24篇是诸葛亮著的

孙子兵法和兵书24篇分别是谁著的?
答:《汉书�6�1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自注曰:“图九卷”。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说《孙子兵法》是十三篇了。所以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根据《七略》中记载有“孙子兵法三卷”就把十三篇归结为上卷,其余六十九篇分别是中卷和下卷。这恐怕是推测之辞。最大的...

三国演义里面所有的阴谋和兵法
答: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兵法:孙子兵法(战国孙武著) 孟德新书(曹操著) 兵书24篇(诸葛亮著) 遁甲天书(演义中第68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中出现,说是此书有3卷) 太平要术(黄巾军头领张角会使用)阴谋:1.反间计(第45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59回 许褚裸衣斗马超...

兵书24篇作者是谁
答:兵法二十四篇》是诸葛亮留给姜维的那本书,现在应该又卖的/网上也有看啊:兵法二十四篇——三国时期造就天下三分之势的著名政治家及军事家,蜀国丞相诸葛孔明所著,原有二十四篇,但其中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现已失传。 视听第三 赏罚第十 将苑之兵权篇 纳言第四 喜怒第十一 将苑之逐恶篇 察疑第五 治乱...

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著兵书24篇,是确有其书吗?
答:确有其书。据说是诸葛亮所著,但是没有历史考证。不过依据《心书》由来来论,兵书24篇是诸葛亮所写。《兵法二十四篇》:是重要的蜀汉军事著作之一。据说为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晚年时所著,上面记载了诸葛亮几十年来行军打仗,治国安邦的经验。在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在死前曾将此书和造用“连弩...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分别是什么?
答:《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春秋末孙武所著,共82篇,图9卷。今存本13篇。《孙膑兵法》: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共39篇,图4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吴子》: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48篇,今存留国、料敌等6篇,都系后人所托。《...

从最早的开始到现在中国兵书都有哪些?
答:其他零碎的兵书还有:刘基 《百战奇略》《兵法心要》刘寅 《武经七书直解》焦玉 《火龙神器阵法》赵本学 《续武经总要》《孙子书校解引类》唐顺之 《武编》郑若曾 《江南经略》《海防图论》《筹海图编》戚继光 《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何良臣 《阵纪》李贽 《孙子参同》程宗猷 《耕馀剩技》...

姜尚,诸葛亮,孙膑,吴起各写了什么兵书?
答: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一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27年,隐居隆中,却仍心怀天下大事,不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后27年辅佐刘备、刘禅,建立蜀国,并著有《兵法二十四篇》等著作,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孙膑(?---前316年),其本名孙伯灵(山东...

兵书 有哪些??
答: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汉书·艺文志》著录古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历代兵书从内容上可分为兵法、兵略、训练、阵法、兵制、兵器、城守、军事地理、名将传等类。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 孙武 《吴子》 旧题:吴起 [注]《...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各是谁写的
答:如今《三十六计》一书,成为中国兵书中不可多得的后起之秀,与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并列为兵学经典。记者最后问道:《三十六计》在国外反响如何?张晓鸿说:这本小册子不但中国人研究,外国人也在研究。像瑞士的汉学家胜雅津博士经过潜心研究后,于1988年编著了《智谋———平常和非常时刻的巧...

《孙子兵法》内容简介
答:”(《史记·孙吴列传》)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宋代朝廷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孙子兵法》在战国末期和汉初已很流行,当时流行的就是“十三篇”文本,“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史记·孙吴列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