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白居易《瑟琶行》,柳永《雨霖钤》这几首的诗句以及翻译是什么

作者&投稿:支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求: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六 赏析 急,谢谢了~

杜甫生平介绍
《杜甫生平介绍》第1页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 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 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
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与夫人杨氏结婚。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这时唐王朝还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他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他在这时期写的诗,根据他自己的叙述,可能已有数百首,不过只有二十几首流传下来,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其中虽有象《望岳》那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还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变了他在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优良政风,一任宰相贪污骄横,边将穷兵黩武,自己则在宫中寻欢作乐。人民受到的租税与征役的残酷剥削日益加剧。杜甫“尝困于衣食”,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许资助。同时,他结交一些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也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经过的咸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
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开始给当时的诗歌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表达方法。天宝十四载冬,杜甫探视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社会上尖锐的矛盾,又描绘了“入门闻号□,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景况,这是他十载长安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总结。这时期流传下来的诗约一百余首,其中优秀的诗篇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从肃宗至德元载(756) 至乾元二年(759)。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杜甫这时正在□州,他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杜甫陷贼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坂两处都全军覆没的消息,满腔悲愤,写出《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诗。
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不久因为疏救房□,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八月,他回到□州探视妻子,完成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后媲美的长诗《北征》,描绘了旅途上凄凉的惨景和家境的贫穷,表达了对于当前局势的意见。
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肃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这时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
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
“三别”。
杜甫回到华州,已是初夏。这时关辅大饥,朝廷内李辅国专权,玄宗旧臣房□等被排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毅然弃官,西去秦州。在秦州不满四月,又在初冬赴同谷;在同谷停留一月,走上艰难的蜀道,在年底到了成都。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朝廷对内丧失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制不住蕃族的入侵;经济上,由于连年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农村一片萧条,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反而有增无已,造成人口锐减,生产力降低。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悬殊。这样的生活经历比长安时期要丰富得多,也艰苦得多,因此产生的诗歌多种多样,流传下来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漂泊西南时期 从肃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8年,在荆、湘3年。杜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5年,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上元二年末,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过杜甫不少帮助。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严武应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在成都叛变,杜甫流亡到梓州、阆州。
宝应二年春,延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以为有希望回到洛阳,脱口唱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迸发出内心的欢悦,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快乐的高歌。但快乐只是昙花一现,国内混乱的局面尚未澄清,西方的吐蕃又大举入侵,十月间一度攻陷长安,杜甫对此表示无限的关切:“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早花》)他写出许多首诗,陈述他的政治思想。
广德二年(764)春,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在成都节度使幕府中住了几个月,因不惯于幕府生活,一再要求回到草堂,最后严武允许了他的请求。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结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个阶段。
杜甫于九月到达云安,因病不能前进,直到次年暮春病势减轻,才迁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满两年,创作十分丰富,成诗四百余篇,占杜诗全部的七分之二强。诗中歌咏了夔州穷苦的劳动人民,描绘了这里险要的山川,反映了蜀中的动乱和对于长安、洛阳的思念,怀友忆旧之作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健康情况越来越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等不断缠绕他。
杜甫因为夔州气候恶劣,朋友稀少,便在大历三年(768)正月起程出峡。三月到江陵。他本想北归洛阳,又因河南兵乱,交通阻隔,不能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数月,在年底到达岳阳,写出生动地反映湖南人民疾苦的《岁晏行》。
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他在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他逝世前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43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
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杜甫在这11年内,写诗1000余首,占全部杜诗的百分之七十三强,大部分是近体诗——绝句和律诗,还有长篇排律。
诗歌创作 杜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在艺术方面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诗能使读者“知其人”、“论其世”,起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清人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谱附记》)杜甫的诗大部分涉及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有关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可是无处不浸透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例如杜甫中年时期的两篇杰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里边有抒情,有叙事,有纪行,有说理,有对于自然的观察,有对社会矛盾的揭露,有内心的冲突,有政治的抱负和主张,有个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国家与人民的灾难和对于将来的希望。这两首长诗包括这么多丰富的内容,作者的心情波澜起伏,语言纵横驰骋,证明他在这不幸的时代面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都敏锐地发生强烈的感应。这样的诗是诗人生活和内心的自述,也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二者在艺术上也达到高度的融合。又如《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哀江头》等诗,篇幅较短,却也同样具有这种特点。
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不管是陈述政见,如《洗兵马》,在梓州写的《有感》;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如《丽人行》、《忆昔二首》之一、在云安写的《三绝句》;或是寓言讽兴,如《凤
凰台》、《病桔》、《枯棕》、《客从》;或是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关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都是个人的情感与事实相结合的。还有不少长篇,有的记载国家十几年来的大事,如《夔府书怀》、《往在》;有的叙述地方变乱,如《草堂》、《入衡州》;有的回忆往事,如《壮游》、《遣怀》;更是象浦起龙所说的“慨世还是慨身”(《读杜心解·读杜提纲》),都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持不同的态度。他对于朝廷穷兵黩武,消耗人力物力,是反对的,如《兵车行》、在夔州写的《遣怀》、《又上后园山脚》;对于平息叛乱,抵御外侮,是支持的,如安史之乱前期写的《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以及吐蕃入侵时写的《岁暮》。这些诗谴责什么,歌颂什么,都很鲜明。也有些关于战争的诗,既有歌颂,也有谴责。著名的《前出塞》、《后出塞》两组组诗,曲折反复地叙述战士在从军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实际上是反映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战争的不同看法。这两组诗都歌颂了战场上的壮烈场面,战士如何善于战斗,勇于牺牲,取得胜利;又谴责了君王无止境的开拓边疆,主将骄横奢侈,使战绩失去积极的意义。这两组诗都是通过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又如“三吏”、“三别”则更为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冲突。杜甫在洛阳路上,看见横暴的差吏把未成丁的男孩、孤苦的老人都强征入伍。他替这些人提出控诉,对差吏给以谴责,但是一想到壮丁缺乏,而又大敌当前,便转变了口气,尽可能对被征调的人说几句慰解或鼓励的话。元代鲜于枢书杜甫《兵车行》 杜甫写过许多歌咏自然的诗。他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历代的诗话、诗评对于杜诗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过许多论述。但是杜甫的诗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与时事的交融,作者在写景和抒情时,很少离开现实,随时随地都想到他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如困居沦陷的长安时写的《春望》、入蜀时写的《剑门》,是最有代表性的。这类诗,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象五律《客亭》、《江上》、《江汉》,七律《登楼》、《宿府》、《阁夜》、《秋兴八首》等,都是情景与时事交融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此外,杜甫也写了一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的气氛,可以看作是有声有色的文化史。明代祝允明书杜甫《秋兴八首》
杜集里也有一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的感情也较为淡泊,比较突出的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杜甫在长年的转徙流离之后,到了成都,建立草堂,开辟田亩,得到暂时的休息,因此对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动态进行了细腻的观察,感到无限的热爱,具有深刻的体会。如《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从诗题上就可以想象出杜甫当时的心境。这类诗当然不能和前边论述的诗篇相比,但也代表了杜甫为人的另一方面,他不只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也有对于微小生物的爱好。他“幽居近物情”(《屏迹》),喜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感到“花柳更无私”(《后游》)。
杜甫写过一些怀念家属、朋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怀念妻子的有陷贼时写的《月夜》,怀念弟弟的有在秦州写的《月夜忆舍弟》;在许多怀念朋友的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杜甫自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赠李白、忆李白、怀李白、梦李白、寄李白以及其他涉及李白的诗,有十余首之多,几乎首首都显示出对于李白深厚的情谊、热烈的关怀和衷心的钦佩。 杜甫把诗看作是他终生的事业,认为“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他7岁学诗,直到死亡前夕,没有停止过写诗,他从安史之乱起,至抵达成都前,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写出的诗歌思想内容最为深刻;他在夔州身体衰弱多病,写作的数量最为众多。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充满爱国爱人民的政治热情,在艺术技巧上也狠下功夫,“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新诗改罢长自吟”(《解闷十二首》之七),说明他创作的严肃态度。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和《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他继承优良传统、评骘古今诗人的主张。 杜甫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大大开拓了诗歌的领域。明代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唐音癸签》)这句话不尽符合事实,因为在杜甫以前也有以时事入诗的,但是象杜甫这样深入民间,洞察时弊,把富有社会意义的重大问题都陶融在“惊人”的诗句里,却是少有的。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杜诗镜铨》卷五)这虽然是“三吏”、“三别”的评语,但也可以概括杜甫大部分重要的诗篇。元稹给杜甫写的《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里说,“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杜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杜甫最能驾驭诗的各种形式,并能使每种形式都得到新的发展。他在五言古体诗里善于记载艰苦的旅程、社会的万象、人民的生活以及许多富有戏剧性的言谈动作,写来十分生动,使人感到的不是五言的限制,而是语调的自然,最显著的例子是《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等。他在七言古体诗中擅长于抒写他豪放的或沉郁的情感,表达对于政治和社会的意见,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功力甚深,达到很高的成就,数量占杜诗的一半以上,五律已见于杜甫的漫游时期,七律名篇多产生在到达成都以后。杜甫深厚的感情在五律中得到凝炼,在七律中得到充分的发扬。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客夜》、《九日登梓州城》、《征夫》、《旅夜抒怀》、《宿江边阁》、《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恨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宿府》、《阁夜》、《咏怀古迹五首》、《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的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写了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如《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竟长达1000字。是除少数比较自然的以外(如五排的《奉送严公入朝十韵》、《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七排的《清明二首》),大都堆砌过多的典故,掩盖了丰富的情感或填补了应酬之作内容的空虚。杜诗中的绝句基本上都是在漂泊西南的最后11年内写的。由于杜甫的古体诗和律诗取得巨大的成就,他的绝句往往不被人注意,但是即景抒情,论诗怀友,反映蜀中的骚乱与人民的生活,吸取民歌的精华,杜甫在绝句方面仍有不少贡献。杜甫诗意图轴 清代张□作
当然,杜甫也写过一些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比较无聊的诗。当他在长安充当贵族的“宾客”,向王公大臣乞求一官半职的时候,当他漂泊西南,为了衣食,不得不与地方官吏们相周旋的时候,所写的一部分诗,其中有好些五言排律,用大量的典故颂扬对方如何贤明,申述自己如何贫困,以乞求怜悯与恩赐,格调是不高的。宋代淳熙刻本《杜工部诗集》
总的说来,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

本课课文导读

用词如果说要追求以一当十的效果,那莫过于诗歌了。如《泊秦淮》一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的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对秦淮河的月色烟光产生一种朦胧、迷茫的感觉,仿佛眼前重现了六朝的贵族在秦淮河上醉生梦死的情景,同时感受到晚唐绮靡腐败的风气。再如《春望》中的“破”“深”等都有着很深的含义。

诗歌的构思同样追求巧妙。如《过零丁洋》一诗中,诗人将自己个人的经历和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比喻说明国家和个人的境遇,接着五六两句又巧妙地运用地名抒发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将叙事、抒情结合,构思巧妙神奇。再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巧妙地利用自然界存在的风雨,把现实和梦境联系起来,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表现了爱国主义的主题。

学习这四首诗,要体味诗人浓郁的爱国热情,咀嚼准确精妙的语言,诵读这几首诗,增加诗歌积累。

双基知识导学

1.注音

溅(jiàn) 抵(dǐ) 簪(zān)

搔(sāo) 戍(shù) 夜阑(lán)




4.解释

(1)感:感伤。

(2)时:时局,时事。

(3)溅:溅滴。

(4)深:草木丛生。

(5)抵:值得。

(6)白头:实指白发。

(7)笼:笼罩,课文表示烟雾月光轻柔笼罩秦淮的朦胧状。

(8)犹:还。

(9)冰河:冰封的黄河。

(10)惶恐:惊慌害怕。

(11)零丁:孤苦的样子。

(12)取:助词,表动态。犹“着”“得”。

(13)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5.辨义

寥落 寂寥

“寥落”,稀少。“寂寥”,寂静、空旷。

身世 身份

“身世”,人生的经历、遭遇(多指不幸的)。

“身份”,自身所处的地位。

惶恐 惶惑

“惶恐”,惊慌害怕。“惶惑”,疑惑恐惧。

6.基础问题

古人说:知人论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人的情感有很大帮助。请查阅资料,谈谈《春望》和《泊秦淮》两诗的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逃往四川。安史叛军攻下了长安城。756年7月,杜甫听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于是将家小安顿在嘟州,前往投奔肃宗,不幸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由于他官小位微,未被囚禁。可是他被迫留在沦陷的长安城中。第二年三月,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可国家的春天已不复存在。诗人睹物神伤,眺望长安城中破败景象,写下此诗。抒发了他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杜牧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却生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有一种抑郁情怀;但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便使他的诗感慨而深沉。秦淮河,自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之地。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目睹达官贵人们不理朝政,纵情声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首七绝。

疑难问题解析

1.有人说“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 烟只罩江水,月只服白沙,不好理解,对此你怎么看?

从常情来看,绝不会出现烟只罩江水,月只照白沙的情况,这其实是诗人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正常的理解应该是,“烟、月笼寒水、笼沙”。轻轻暮霭和淡淡月光,笼罩着着寒意可感的江水,笼罩着两岸沙滩,表现了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互文见义的诗其实还有很多,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边关”。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解释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有什么见解?

第一种说法是将“溅泪,惊心”的主体定位为人。因感伤时势,见到怒放的鲜花,不禁悲怆溅泪,听到鸟鸣,不由地魂悸心惊。司马光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说法是说“溅泪、惊心”的是花鸟。花溅泪、鸟惊心,无情花鸟尚且如此,有情之人可想而知矣。这是拟人的写法,“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现在却说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岂不更生动感人?

应该说,这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

3.在陆游的诗歌中,诗人为什么会“僵卧孤村不自哀”?

这句话表露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诗人虽然因为主战而遭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退居在家乡孤村,但诗人却时刻挂念着风雨中的祖国,希望祖国强大起来,能够收复失去的河山,所以尽管自己身处逆境,却不把个人得失放在心上,并不为自己的处境悲哀,而是希望有朝一日继续为国效力,为国“戍轮台”。

典型例题分析

阅读杜甫的《春望》,回答文后问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一个是残垣断壁,另一个是富有生机的“城春”,对照强烈。

C.“国破”与“山河在”,前一个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一个词写山河依旧,两个词意相反。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之景物。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深”各有什么作用?



3.补全诗的语句,并写出所补出的句子的作用。



分析:1.国都沦丧,显然由眼前“城春草木深”推演而出;

2.从这两个字给读者的感觉方向来思考求解;

3.注意“抵”的写法,把自己置于情景中(换位思考)来体会感受,即可得到答案。

答案:1.D 2.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市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 3.家书抵万金 这句诗以极为平常的语言写出了消息隔断、久盼音讯时的内心感受。






双基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春望》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字 ,他的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 ”。查阅资料,我们可以得知他的代表作品为“三吏”“三别”,分别指 、 、 、 、 、 。

2.《泊秦淮》的作者是 ,时称“小杜”以别于 ,诗中《后庭花》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是 。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选自 ,作者 ,号 , 朝著名诗人。诗中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的诗句是 。

4.《过零丁洋》选自 ,作者是 ,是 (朝代)大臣, 家,字 ,号 。

5.与“烽火连三月”相呼应的诗句是 ,与“家书抵万金”相呼应的诗句是 。

6.下列粗体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烽火(fēng) 夜阑(lán) 寥落(liào)

B.飘絮(xù) 杜牧(mò) 惶恐(huáng)

C.儒家(rú) 澎湃(péng) 笼罩(lǒng)

D.辛苦(xīn) 悼念(dào) 桎梏(gào)

7.下列诗句中粗体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浑欲不胜簪(简直) 僵卧孤村不自哀(躺着不动)

B.国破山河在(国家,地区) 家书抵万金(家信)

C.夜阑卧听风吹雨(夜深) 留取丹心照汗青(赤诚之心)

D.铁马冰河入梦来(披着铁甲的战马) 干戈寥落四周星(泛指兵器)

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名句。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下列作家、朝代、作品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 唐朝 《泊秦淮》 《江南春绝句》

B.陆游 宋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示儿》

C.文天祥 南宋 《过零丁洋》 《正气歌》

D.杜甫 唐朝 《春望》 《静夜思》

二、阅读理解

10.对《春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B.“花溅泪”“鸟惊心”,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写诗人见到美丽的花儿,不禁流出眼泪,听见鸟儿的叫声而暗自心惊;一种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共有的想法,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D.“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沉痛感情。

11.《泊秦淮》中按照诗人的活动,应该先有“夜泊秦淮”,才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原诗为什么要颠倒呢?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效果。



12.《泊秦淮》中后两句诗作者是在讽刺商女吗?为什么?这是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对《泊秦淮》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连用两个“笼”逼真地描绘出秦淮河上月光迷蒙、飘忽的景象。

B.第二句逻辑关系很强,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因为“近酒家”,才会听曲而产生慨叹。

C.最后两句指责歌女不知道亡国的痛苦,还在唱《后庭花》的曲子,对歌女的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D.这首诗把诗人观景听曲而产生的空虚、怅惘和悲哀通过对商女的埋怨而表现出来,把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融为一体。

14.对下面一首诗的解说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首句中“僵卧”一词表现出诗人已年迈体衰,第二句中的“轮台”借指北方边疆。这两句为述志,表现出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怀。

B.后两句中的“夜阑”指夜深,“冰河”借指寒冷的北国战场。这两句是记梦,“铁马冰河”的梦境,更充分地展示了诗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C.全诗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把梦境与报国壮志融合起来,体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

D.全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感情激昂,但在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壮志难酬、对现实不满的思想。

15.请展开合理想像,写一段诗人听到商女唱《后庭花》时的心理活动。





1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既有写实的,也有写梦境的,把两者巧妙衔接起来的是 。

1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产生“铁马冰河”这一梦境的原因有哪些?



18.“夜阑卧听风吹雨”中的“风吹雨”除了写实外,还有其他的深意吗?说说看。



19.《过零丁洋》这首诗的颔联巧妙地将国事与个人身世结合在一起。“山河破碎风飘絮”是写 ;“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写 。

20.选出下列诗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辛苦遭逢起一经”,说的是自从中了进士,担任起重要国事之后,就为国事辛苦奔波,有无愧国家民族之意。

B.“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个比喻句,是说四年来没有一天安定,像雨中的浮萍,是承接“辛苦”一句的意思说的。

C.“惶恐滩头说惶恐”写的是在江西起兵奔赴浙江为解除临时国都杭州被困时的惊恐心情的,有为国担忧的意思在内。

D.“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现在我已被元军扣留、囚禁,绝无生还之路,只有留下诗句,表达对我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在史册上留名了。














参考答案



1.杜甫 子美 诗史 《潼关吏》 《新安吏》 《石壕吏》 《垂老别》 《无家别》《新婚别》

2.杜牧 杜甫 陈后主

3.《陆游集》 陆游 放翁 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4.《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 南宋 文学 履善(宋瑞) 文山

5.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6.C(寥落liáo;杜牧mù;桎梏gù)

7.B(“国破山河在”的“国”是“国都”的意思,这里指长安。)

8.(1)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2)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夜晚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

(3)深夜睡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声,梦中又来到铁骑飞跃冰河的战场。

(4)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9.D(《静夜思》是李白的作品)

10.D

11.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先注目于那精彩画面(这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12.不是。这是一种曲笔,字面是批评商女,其实意蕴非常丰富:一是特指商女犹唱,感叹南朝之亡,斥责陈后主君臣轻荡招致危亡;二是揭露座中那些欣赏亡国之音的达官显贵,歌女“不知”,你们这些王公大人难道还“不知”吗?三是让人们从陈代荒淫亡国联想到即将重蹈覆辙的晚唐王朝的命运

13.C 14.D(“对现实不满的思想”错误) 15.略

16.夜阑卧听风吹雨

1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为作者“尚思为国戍轮台”,又因为“风吹雨”的声音和战场上的声音有相似之处,所以作者会产生“铁马冰河”的梦境。

18.“风吹雨”即是写眼前生活中的现实,又有象征意义。它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随时都会有颠覆的危险。

19.国家的衰微 个人的境遇 20.C
回答者:紫凝菲若 - 试用期 一级 12-27 19:11
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 ① 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② .

夜阑 ③ 卧听风吹雨,铁马 ④ 冰河入梦来。

[ 注释 ]

① 僵(jiāng)卧:挺直躺着。 ② 戍(shù)轮台:守卫边疆(jiāng)。轮台,汉代西域地名,现在新疆轮台县。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③ 夜阑(lán):夜深。 ④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 赏析 ]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回答者:赖金钗 - 试用期 一级 1-2 15:0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翻译: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赏析: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风急天高猿啸衷,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絮霜鬓,潦倒此停浊洒杯
The wind so fresh, the sky so high /
Awake the gibbons’ wailing cry. /
The isles clear-cut, the sand so white, /
Arrest the wheeling sea-gulls’ flight. /
Through endless space with rustling sound /
The falling leaves are whirled around. /
Beyond my ken a yeasty sea /
The Yangtze’s waves are rolling free. /
From far away, in autumn drear, /
I find myself a stranger here. /
With dragging years and illness wage /
Lone war upon this lofty stage. /
With troubles vexed and trials sore /
My locks are daily growing hoar: / Till Time, before whose steps I
pine, / Set down this failing cup of wine!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详细解释】   1.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明刘基《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清·田兰芳《蓬莱道院(袁可立别业)待月诗》:“非君谁发登高兴,老向交游事事慵。”郁达夫《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   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冰心《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晋陶潜《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桓温参军张望有《七日登高》诗,韩退之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   4.锦的别名。晋陆翽《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邺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平阳采桑之津,躬劳蚕月。”[1]   作品简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但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成都,南下夔州。这时的杜甫,已经五十六岁,生活困窘,病魔缠身。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意境深沉,含蓄不尽;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前四句写江边秋景。首联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诗人登高首先看到的景象。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疾风、白沙、小洲、啸猿、飞鸟,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诗人的文字,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笼罩着浓浓的“悲秋”气氛,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两字,起句非凡,气势磅礴,令人敬畏;“猿啸哀”,则极度渲染“悲秋”气氛,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之意。仔细品味,首联十四字, 无一虚设,字字精练;用字遣辞,神斧鬼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极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象,集中地表现了“悲秋”的典型特征。在诗人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激流而来。这一联,仰视与俯视结合的景象描写,颇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不尽”,拓展了长江的勃大,“滚滚来”,又渲染了激流的态势。我们可以体会出,这一联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雄浑,对人们的触动不仅仅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也让人想到了生命的易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这一联对仗精工,沉郁悲凉,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在前两联极力描写“悲秋”的景象,直到颈联,才点出“悲秋”两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比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临高台,诗人不禁感慨万千。此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则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活。“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极为沉重。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得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而生出无限悲愁之绪。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处,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加了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了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使诗意更见深沉。这一联,十四字含有八层意思,且对仗极其精确。八层意思,无不含“悲”:他乡作客,一可悲;长年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寒秋作客,四可悲;暮齿无为,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独登高,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这种种的可悲,使诗人倍感身世的凄凉。“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多病,以至需要停杯戒酒。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首两联的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添,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了。这一联,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纵观整首诗,布局极为严谨,前半部分的四句,重在写景;后半部分的四句,重在抒情,但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每一句各有偏重,在写法上又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技法,形、声、色、态:逐一得到表现。颌联着重渲染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技法,传神会意,含蓄深刻,让人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三联表现情感,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第四联又从白发日添、抑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潦倒不堪。这样的写法和布局,使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艺术地跃然纸上。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牌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有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绝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臣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哎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引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通行本有云:“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其中“冰下难”三字,论者注说纷纭,至今莫衷一是。究其所以,就在于因版本的异文而产生的不同理解与训释。请看版本的译文: ①作“冰下滩”——明万历三十四年马元调刊本《白氏长庆集》,清康熙四十三年汪立名一隅草堂刊本《白香山诗集》,清康熙四十六年扬州诗局刊本《全唐诗》,明隆庆刊本《文苑英华》; ②作“水下滩”——汪立名一隅草堂刊本《白香山诗集》,扬州诗局刊本《全唐诗》在“水”下注“一作‘冰’”、在“滩”下注“一作‘难’”;北京图书馆藏失名临何焯校一隅草堂刊本《白香山诗集》; ③作“水下滩”——明隆庆刊本《文苑英华》在“水”下注“一作‘冰’”,《四部丛刊》影印日本那波道圆翻宋本《白氏长庆集》; ④作“冰下难”——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绍兴本《白氏文集》,清卢文弨《群书拾补》校《白氏文集》。 琵琶曲《琵琶行》内容介绍:琵琶协奏曲,张晓峰作曲。表达的内容与白居易诗《琵琶行》一致。 引子由琵琶和箫奏出自由的散板旋律,筝则以流水般的琶音衬托,描绘了"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境。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乐队以慢速奏出白居易的主题,豪放洒脱。然后是悠美的琵琶声,接着,乐队与琵琶时分时合,犹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的情景; ②“说尽心中无限事”:委婉连绵的旋律配以琵琶连珠般的轮指和琵琶女的主题,深刻地表现了感情绯恻,忧患沧桑的古代妇女的形象。接着,运用多种手法,根据诗的描述,刻划了琵琶女形象的不同侧面高超的演奏技艺、风流的教坊生涯和凄凉的天涯沦落; ③“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以摇指变化再现了琵琶女的主题,更加深沉悠长;二胡悠缓的独奏,恰似诗人的感叹。继而旋律连续的上下行模进,琵琶和乐队的交替奏鸣,诗人和琵琶女主题的糅合发展,犹如诗人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④尾声“月白江心”:皓月当空,秋水如银,唯有琵琶的泛音在寂静的夜色中飘荡。 【司马青衫】 司马青衫 ( sī mǎ qīng shān ) 解 释 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出 处 白居易《琵琶行》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示 例 我岂学做重婚王允愚?岂湿着~泪?(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二十九出) 司马青衫,作为典故,出自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来高中语文课文王实甫《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林觉民《与妻书》“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都用到这个典故。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在送客上船时,偶然听得琵琶声,于是邀请琵琶女演奏。在和琵琶女对话中,白居易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觉得他们两人命运相同,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惊人句,并为之泪湿青衫。青衫,是白居易司马身份的标志。 “司马青衫”表达的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意思。因此,古代诗人常用此典故来表示由于内心痛苦而伤心流泪。宋司马光《锦堂春》“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是说“伤心事”还不止琵琶女的身世。金吴激《人月圆》从“南朝千古伤心事”一直说到“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也是指伤心事太多,其中“同是天涯”还用了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元白朴《夺锦标》在新亭眺望时触目伤心,也说到“谁念江州司马,沦落天涯,青衫未免沾湿”,这里就是写自己的悲痛了。 还有反用这个典故的,如刘镇《水龙吟》“笑多情司马,留春无计,湿青衫泪”和辛弃疾《满江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不过这些反用,表面上是旷达的样子,实际上蕴含着更多的悲痛。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寻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不情愿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柳永《雨霖铃》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天津高考文言文默写必背篇目
答:2015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大纲必背古诗词篇目高中14篇: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诗经·卫风·氓》、《离骚》、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写出诗。急!急!急!(最多一人3首)满意的...
答:李白:《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杜甫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白居易:《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高考常考古诗词有哪些
答:??(白居易《琵琶行》 ?3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0、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

高考背诵古诗文有哪些?
答:(一)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 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诗经·卫风·氓》、《离骚》、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

坐在古诗中的意思
答:坐在古诗中的意思如下:1、闲坐、静坐。古人常在诗词中以坐表达静坐的意思,用来表达闲适、安静的心境。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坐看松影落长溪,静听溪声潮入林,这里的坐就是静坐的意思。2、坐下、就座。坐还可以表示动作上的坐下或就座。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移船相近邀相见,添...

描写声音好听的诗句
答:——【出自】白居易《琵琶行》 8、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自】李白《早发白帝城》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登高》 10、万松亭下清风满,秦声一曲此时闻。——【出自】刘禹锡《伤秦妹行》 11、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出自...

飞花令带江的诗句100首
答:20、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琵琶行 / 琵琶引》 唐·白居易 21、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李之仪 22、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李之仪 2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24、月落...

人生失意不得志的诗句
答:——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译文: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5.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代:杜甫《蜀相》 译文: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6.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清代:袁枚《独秀峰》 译文:青山尚且...

2024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新高考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答:14、《蜀相》(杜甫)15、《客至》(杜甫)16、《登高》(杜甫)17、《登岳阳楼》(杜甫)18、《琵琶行》(白居易)19、《李凭箜篌引》(李贺)20、《菩萨蛮》(温庭筠)21、《锦瑟》(李商隐)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23、《望海潮》(柳永)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25、《...

古代哪些诗人的诗被后人誉为“诗史”?
答:3.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4.李贺。李贺(约公元791年-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