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者&投稿:宜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自己遇到一些事情时,往往手忙脚乱,不知怎么处理;当别人有事来找我们时,我们反而分析得头头是道,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语出后晋刘昫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原是指下棋的人和看下棋的人,后引申为一件事情中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利害得失考虑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如旁观者看得清楚。如果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呢?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来和你说一说。



苏轼曾写过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影响了我们的视角,使我们无法看清庐山的全貌,而我们的 情感 也影响了我们客观的认识庐山。这其实就是阿斯伯内多效应。

这就是说,当我们身处事情之中时,我们往往看不清事情的真相。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分析其影响因素,大概有三点:

1.看问题的视角

欣赏庐山也罢,待人接物也罢,我们所选的位置,所采用的视角很重要。如果我们的观察点不好、不合适,就会看不清画面或者事实。譬如说,一块正反两面颜色不一样的木板,两面分别涂上红色和绿色,站在正面看的人,会说这个木板是红色的;站在反面看的人,会说这个木板是绿色的。结果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其实两个人看到的都不是真相,他们只是因为站的位置不一样而只看到了其中一面而已。

2. 情感 卷入太深

对于一个事件,当事人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 情感 卷入太深,在这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自己沉迷其中而看不清事实,被表象所迷惑。另一个真相是,多数人并不是那么能驾驭情绪,而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导致个人行为被情绪左右,很难看清事情的客观真相。

3.心存私念

如果说当事人处处权衡利弊和得失,处理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因为人一旦存有私心杂念,就很难辨别是非。典型例子,熊家长维护熊孩子。有私心者无法做到集中精力,全心观察事物,即便是看到了全貌,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偏心反应,无法真正客观的看待和处理问题。典型例子,同样是出轨, 社会 上往往骂来骂去,往往是骂女人的比较多。如果谁这个时候站出来说句话,就成了“女拳”。



我们的周围环境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而我们却似乎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因为我们身在其中,已经习惯了,感受不到。同时,周围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却对此熟视无睹。等到有一天,我们离开了,再回来看看曾经熟悉的环境,猛然发现,这个环境变了。由于曾经的远离,我们的习惯没有改变,认知没有刷新,因而发现了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差距,这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种体现。

如何破解这种迷局现象?

1.选择站点

一个事件并非只有一个视角,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可以集思广益,让自己看到事情的更多面。例如,同样是失业,每个人原因各不相同;同样是原生家庭,每个人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

2.学会轻装上阵

事务缠太多, 情感 卷入太多,就无法看清问题,尤其是事件发生时所产生的情绪,严重影响了一个人对事情本身的观点和看法。比如一件事情让你很生气,如果你一直在气头上,就会看什么都不顺眼。而你把情绪梳理好了,再回过头看待事件,产生的是不一样的看法和感受。

3.真正做到心中无私念、成见

人与人相处时间久了,或者在某个环境中生活久了,往往会留下一些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严重影响了人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譬如说你正好和一个很讨厌的人发生冲突,由于你本身讨厌这个人,那么看待这个问题时,就很可能会认为什么都是对方的错。

4.掌握变焦式观察法

所谓变焦式观察法,就是将自己想象成局外人,跳出局,看待事情。例如,或者将事情想象成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或者将事情想象成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或者将自己想象成一名长辈,来看待事情中的自己。

因此,在生活中要选择好观察事物的点,尽可能的多角度分析,从不同角度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了解事情的全貌,看清事情的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不容易陷入迷局。

这个问题,我理解是无论什么事情或问题,不要使自己沉迷其中,置之度外,以第三者的立场观点,用以公理法律道德的标准去衡量去判断问题和事情,不能有一点个人的偏私观念去评说问题或事情,对事不对人,就是论事,阐述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看法。这样,自己就不会惹得一身臊和污泥斑斑。往往局里人迷,加进了个人的感情和私心,爱好和志趣,从而而迷;而局外人,只观察分析不被问题或事 情感 牵绊束缚,因而是自由的,清楚的,无偏袒,公正的,合理的,正确的。所以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一己之见,见谅!谢谢![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

我们经常有这样一种体验,当身边有人求助时,我们能帮他分析出事件的前因后果,列出种种可行的方法。但当我们自己面对困难时,反而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是好。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心理学家伊格·格罗斯曼将这种现象称为 所罗门效应。

格罗斯曼等人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有两组被试,一组思考和自己有关的问题,另一组思考和别人有关的问题,结果显示,在思考别人的问题的时候,实验者们都显示了更高的智慧水平。

这或许可以用“自我抽离”和“自我沉浸”来解释。

“自我抽离”就是将自己看作别人,用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而相应地,“自我沉浸”就是以一种自我中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当人们采取“自我抽离”视角的时候,考虑问题更全面,更加理性,不被自己的一些情况所限制,因而也就能够很好地处理问题。


那么当我们陷入当局者迷的状态时,有哪些具体可能的措施呢?

1.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想象成发生在别人身上的 。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在进行“自我抽离”,转换看待问题的视角,有利于对目前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

2.把现在发生的事情想象成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 有时我们对问题看待不清也有一定的紧迫性的原因,当事情就在眼前发生,很多人会因此乱了阵脚,无法静心思考。这时候就需要将问题看成很久以前发生的,给自己一点距离感,缓解情绪,更有利于应对问题。

3.想象自己是一个长辈或者老师,而事情是发生在一个小孩子身上的。 当我们以长辈或者老师的身份自居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肩负教育保护对方的职责,那么我们就会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来替对方解决问题,从而发散了思维,提高了思考和认知的水平。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出自《旧唐书·元行冲传》,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

用心理学来理解,可以说它是“苏东坡效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社会 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往往要更为困难。


恰好印证了宋代诗人苏东坡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跟自己朝夕相处,按道理来说自己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而我们自己也确实是这么认为的,可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对自己很难有个准确的判断,要么高估自己,要么低估自己,很多时候不如旁观者看的清楚。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来证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真实性。

他找来25个相互都熟悉,了解各自优缺点的人来做实验者,请他们每个人分别根据9个标准即文雅、幽默、聪明、爱交际、讲卫生、美丽、自大、势利、粗鲁,对所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人,从一到25排名次。

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自我评价,还有24个他人做出的评价。

实验发现,这25个人对自己都有不同程度的高估或者低估,


比如,有个人认为自己的文雅程度是第一,可根据其他24个人对他的评价,他的文雅程度排在二十几名;

有一个人,对自己“爱清洁”的品质的名次比他人给他的平均名次提前了5名,对“聪明”和“美丽”的程度的评价都提前了6名,而对自己“势利”、“自大”、“粗鲁”程度的评定却比别人评的低,他定的名次比别人给他定的后退了6名。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 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的长处,和低估自己的短处, 这个结果很符合我们的心理特征,我们会对自己的优点有那种“不服来战”的自信,对自己的缺点也会有“不至于很差吧”的不以为然。

这都是对自我认知的不足,对自我认知,心理学家们有很多的研究,下面我来说一下,为什么我们会“当局者迷”?


“当局者迷”在心理学领域有很多的研究,其中为了更好地了解自我,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和哈里·英汉姆提出了一个名为“周哈里窗”的模型,将自我分成四个部分进行解析。

周哈里窗模型的四个部分分别是: “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和“未知我”。当局者迷就属于“盲目我”部分。

1.开放我

左上角那一扇窗称为“开放我”,也称“公众我”,属于自由活动领域,这是自己清楚别人也知道的部分。

比如高矮胖瘦,男女,婚否,这些明显的个人的基本信息。

比如,一个性格外向、乐于自我暴露的人,“开放我”的部分就会分量较重。

他们会向别人展示自我,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别人会了解到更多的自己。


2.盲目我

右上角那一扇窗称为“盲目我”,也称“背脊我”,属于盲目领域。这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却知道的部分。

也可以说这是别人眼中的你,通常,别人眼中的你,跟你眼中的自己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人眼中的你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

可能你的朋友A觉得你高冷,朋友B觉得你很难相处,朋友C觉得你不好不坏,而你觉得自己平易近人。

你朋友眼中的你,应该是你跟他们相处时比较真实的样子,自己眼中的自己是经过了大脑美化了的自己。

3.隐藏我

左下角那一扇窗称为“隐藏我”也称为“隐私我”,属于逃避或隐藏领域,这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


这部分是自己的隐私,是自己不想让别人知道内心世界。

通常身份、缺点、往事、疾患、痛苦、窃喜、愧疚、尴尬、欲望、意念等等,可能是“隐藏我”的内容。

相对来说,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隐忍的人,自闭的人,自卑的人,胆怯的人,虚荣或虚伪的人,隐藏我会更多一些。

4.未知我

右下角那一扇窗称为“未知我”也称为“潜在我”,属于处女领域。这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部分,有待挖掘和发现。

通常是指一些潜在能力或特性,比如我们常说的为母则刚,女孩子一般都柔柔弱弱的,可一旦为了孩子,就会激发无数的潜能,做出一些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做到的事。


未知我包含,弗洛伊德提出的仿佛隐藏在海水下的冰山,力量巨大却又容易被忽视的潜意识层面,不断对未知我进行 探索 和开发,才能更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勇于自我 探索 者,要善于开发“未知我” ,可以学着尝试做一些从没做过的事,挖掘潜力。

如果要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就要多去观察别人眼中的自己,每个朋友眼中的你,都是你未曾发现的自己。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参加画展,妻子在展厅的某处站了很久,眉头紧锁,欲言又止。

他丈夫转了一圈,看她还站在那里,走过去想要拉她到下一个展厅。

妻子在丈夫拉她的时候,不解地说:“画里的女人这么的丑,为什么会把她挂在这么高级的地方展出?”

丈夫一把捂住她的嘴,小声的解释道:“那只是一面镜子。”并半拖式的把她带走了。


这个故事有点夸张,不可能会有人连镜子里的自己都认不出来,故事隐喻的是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盲目我”,也就是“当局者迷”。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身在其中,不能了解到看不见的自我,不过可以通过“旁观者”去了解自我。

美国 社会 学家查尔斯·霍顿曾经提出过一个镜中我的理论, 他认为决定人的行为的自我认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个人与他人的 社会 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都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

我们大脑里经常会冒出自以为是,想当然,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这样的自我跟真实的自我的差距是很大的。


镜中我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借助镜中我理论了解自我时,我们需要注意两点:

(1)在这个过程中,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不是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不要因为主观意识把主客颠倒,陷入一种傻傻分不清的状态。

(2)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别人口中称赞的那个他,事实往往跟自己的期待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客观估计自己,不能想当然,尽量避免巴纳姆效应的产生。


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巴纳姆效应是一种心理作用,当我们想要相信一件事的时候,大脑会极力去寻找与之相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相信的是真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希望自己是别人称赞的那个他时,会找到无数个证据证明自己就是那个人。

这也是“盲目我”,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种主观意识上的犯错。

结语:不过多的自以为是,想当然,用事实说话,就能减少“当局者迷”的情况。

这个简单的说就是每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做某件事的时候考虑的不周全导致的,比如自己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非常痴迷,为了某件事或者某个人放弃了很多不该放弃的东西,当然这些不该放弃的东西周围的人都认为他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人处于自己的内心状态(冲动,着迷等)作出的抉择,当人面对每个局的时候,遇到的一般都是大事情,自己遇大事了,怎么可能不慌,所以有了这几个职业~心理咨询师,风水师,算命师……这样每次遇局的时候就会有人帮忙解局,求个心理安慰,做事心里也踏实……

你看到女朋友抠脚,掀鼻涕你还觉得好看吗?还可爱吗?

人的焦点更多的时候只会聚焦在自己感兴趣,涉及个人利益的角度。

人人都知道喝酒抽烟对身体不好,但还是无法戒除,是因为身爽。

二、你无法观察到所有真相。

人收都感官的局限,只能了解事物和人的一部分特性。

一个光鲜亮丽的美人,你看不到她不好看的部分。

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你也看不到他照顾猫狗的温柔。

三、每个人对事情的审视角度不一样。

哇,这个男孩子好帅。

哇,这个男孩子1米八多。

四、每个人对事情的认知有限。

哇,这个男孩子好瘦。

哇,这个女孩子好胖。

这些判定并不代表所有人的认知。

这个问题跟一句诗很相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所谓当局者者迷即个体对认知对象或事物的某些品质或形状



心理学如何看懂人心
答:5、“两性心理学”男人不能原谅女人身体出轨,女人不能原谅男人精神出轨。男人更注重对女人身体的独占欲,女人更看重对男人心灵的占有。女人可以接受有故事的男人,男人普遍不爱有故事的女人。6、“墨非定律”当你越讨厌一个人时,他就会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你的面前;而当你想念一个人时,翻遍地球都找...

用心理学的角度怎样解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改造也会有巨大的作用。正如那句古话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管你自身如何,与一个唯利是图的人长期交往,内心的自私心理倾向很容易会被激活,从而变成一个唯利是图的人。对于一个新进入群体的成员来说。假如他拥有了群...

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何理解“梦”
答: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是人类潜意识研究领域的开山人之一,他不仅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同样,也为现代医学模式奠定了新的基础。作为一名出色的精神分析专家,弗洛伊德对于“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他在1899年出版的《梦的解析》,至今也是很多相关领域人员学习和研究的作品。关于人类梦境的形成,弗洛伊...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答:如果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呢?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来和你说一说。 苏轼曾写过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影响了我们的视角,使我们无法看清庐山的全貌,而我们的 情感 也影响了我们客观的认识庐山...

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答: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本能、自我肯定的需要和合群需要。1.本能需要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交往需要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种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的本能。这恐怕得从人类的祖先古猿说起。他们的个体自我保护能力很低,在危机四伏的...

从心理学角度,如何理解爱情中的占有欲和嫉妒心?
答:占有欲和嫉妒心在爱情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动力。简单的来说,你喜欢一个人,你非常的爱他,因此害怕失去他,因此内心会非常强烈的占有对方,这就是占有欲。当着占有欲不一定能满足的时候,你会嫉妒那些比你得到的更多的人,这就是嫉妒心。它们产生的过程并不是我想讨论的,因为这种理解对于那些特别...

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答: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智过程的学科,它探索人类如何感知、思考、学习、记忆、情感和与他人互动。该领域已经发展了超过一个世纪,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心理学的基础概念和应用,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心理学的基础概念 心理学的基础概念包括...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理性”与“感性”
答:我们惧怕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那种感觉,我们可以试着从感觉出发,深入到我们的潜意识里去寻找惧怕感觉的根源,这是动力心理学的治疗方法,从潜意识出发,找到根本原因。当然,这其实是需要个人具有很强的自我凝聚力作为内应,才能更有效地帮我们去了解事件背后真实的内在本质。在很多时候,真正在影响我们...

心理学。是从什么角度来解析人的心里呢?
答:心理学其实就是佛学,它主要讲的就是人生心理学,那如何去分析一个人的心理学呢?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一下宇宙运行有序,万物相生相克,人的心态就从五行这里循环。例子一:一个人在童年的时候,所渴望的就是玩具心态,他的父母满足了这个玩具,还不够三天就扔了,又想那个,玩具多了,对玩具产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你是如何理解父母说的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_百度...
答:一、父母自己心理过得去当家长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理上能过得去。因为这句话往往发生的情况都是在家长跟孩子吵架的时候,可能家长觉得自己不再占上风的时候,他就会说出这样一句话,说我是为了你好,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未来的生活和学习。那么这其实也是他为了能够找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