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德国施里芬计划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作者&投稿:闫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施里芬计划失败了,可是施里芬为什么还是世界十大参谋之一呢~

施里芬计划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失败。 施里芬在1891年到1906年任德国参谋总长,这段时期欧洲比较太平,没有打什么打仗,施里芬用这段时间,耗尽心血,制定了一份想解决德国历来两线作战状况的计划,成为“施里芬计划”。 这个计划设计的相当好了,根据当时的军事和科技水平、各国间军事力量的对比来说,是非常实用的。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先以主力打残西边的英法,在东边防御的沙俄,等打残了英法再回过头来打沙俄。因为英法的军队装备好,训练充分,是最大的敌人,而沙俄的军备严重落后,部队调动和很困难,除了人多没有别的优势。 不过可惜的是,他在一战前就死了,他的副手小毛奇接任,沿用了施里芬计划,但是做了不小的调整。之所以说的施里芬计划失败了,主要是两个原因:1、因为施里芬的继承者小毛奇改变了他的计划。 本来施里芬制定的是预料到法国一开战会先打色当,决定以一定的右翼部队进行防御牵制,吸引法军注意力。而聚集起强大的左翼军队,突然占领低地国家(比利时荷兰丹麦),进攻法国北部,兵分几路,像一道旋转门一样,将巴黎和法国北部攻占。施里芬要左翼部队绝对强大,但是小毛奇将计划改动了,只是通过比利时进攻法国,并且将左翼削弱,加强了右翼的防守,这样在左翼进攻法国的德军在兵力上就不怎么太占优势。2、德军前锋部队的昏招。本来按照施里芬计划,左翼部队最外侧的军队要进攻巴黎,结果这只军队的指挥官被前面的胜利冲昏了头,绕过巴黎向东南方的马恩河追击法军去了,正好将后背和侧翼都空出来了,结果被法军抓住机会,两军在马恩河大战一场,德国由于兵力不足,被迫撤退。一战从速决战进入了持久战。小毛奇看到战报后,对德皇说:“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他被撤职了,法尔肯海因接替了他。 就这样,在小毛奇的自作聪明和前线指挥官的昏招下,施里芬计划流产了。但是施里芬计划本身并没有错,而且十分高明,从战争开始,德军进展顺利、攻到巴黎和法军被迫防守就能证明这一点。而二战时期,德军攻法路线也是受到施里芬计划的启发。 所以施里芬是十大参谋之一,当之无愧。

施里芬德国名将,施里芬计划是由他策划的,由他的继任者小毛奇修改.
其主要目标为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盟国—俄国与法国的夹攻。此作战计划的利用了两国总动员速度之差异:由于俄国疆域辽阔,士兵众多,但其铁路系统极不完善,故其总动员之速度大约需时一个月;而法国则只须一个星期左右则可完成总动员令。故此德国希望在日后战争爆发后先以精兵在西线强攻法国,在攻克法国后才将军队调至东线以应付俄国之进犯。
在一次大战发生后,德国总帅小毛奇便立即施行施里芬计划。当德国之精锐部队开始进攻法国时,其参谋部却开始发现此计划有一弊病—完全忽视英国的存在。由于施里芬计划实施时,需要经过比利时去攻击法国,由于比利时的地理位置对于英国的国防来说是非常重要。英国害怕当德意志帝国把比利时占领后,会很容易渡过英伦海峡攻击英国,加上1907年的三国协约早已签订,故英国便尽派精兵以协助法国。另外,施里芬计划也忽视比利时的抵抗力,使得德国在比利时浪费了一段时间,因而当德国攻占比利时后,法国已经完成总动员令,加上外力的帮助,法国未被迅速击溃,而此时俄国之总动员令亦已完成,故施里芬计划完全失败。然则,施里芬计划失败的另一原因是右翼军力的减少,原先计划中左翼的鲁普里赫特军团应坚守防线,不该出击。
施里芬计划整体上说是一把砍向法国的镰刀,可惜计划本身多少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整个计划就像一个时钟,它没有考虑部队的战后的休整和给养.在行动的初期,捷报频频传来.可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先是第一集团军开始掉链子,由于对法军的兵力部署判断错误,偏离了原定进攻方向,使右翼受到了威胁,不得不在可以看到巴黎铁塔的地方和法军展开了马恩之战.

标志是马恩河战役的失败

Schlieffen Plan计划的失败真正的原因安在?

从1905到1914整整10年中,德国在表面上是强盛繁荣,实际上则外强中干。
威廉二世好大喜功,一方面与英国之间进行海军造舰竞赛,另一方面对于国力也未作合理的分配与动员。所以到1914年开战时,法国征集了其全部适龄壮丁的80%,而德国仅仅征集了50%。法国全部军事人力仅为德国的60%,但法国能动员62个师,而德国也不过87个师。这个责任当然是威廉二世和其政府所应负的,不过小毛奇(甚至施里芬)也未尝没有责任。

小毛奇在这10年内可以说是生活在一种矛盾之中,他明知世界情况正在改变,施里芬计划即令毫无缺点,也不可能完全适应10年后的情况;另一方面他又没有能力来做彻底的改变,同时他对于威廉二世的政策也没有任何影响力。所以,他只好得过且过,苟延岁月。在战争前夕,他已经66岁,并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体力早已不支。他听从医师的忠告正拟向德皇乞骸骨告老还乡,哪知道造化弄人,战争就在此时爆发,于是遂决定了他要扮演这个悲剧角色。

“施里芬计划”基本内容是: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有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灵魂。
  按照“施里芬计划”,一旦战争打响,东线德军部队以其少数兵力与奥匈帝国军队遥相呼应,牵制俄军,目的在于将俄国限制于东普鲁士边境。于此同时,集结于西线的右翼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在穿越...“施里芬计划”基本内容是: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有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灵魂。
  按照“施里芬计划”,一旦战争打响,东线德军部队以其少数兵力与奥匈帝国军队遥相呼应,牵制俄军,目的在于将俄国限制于东普鲁士边境。于此同时,集结于西线的右翼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在穿越比利时平原、横扫法国沿海后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继而向东,从法军背后包抄其主力。而西线的左翼的任务,便是抵御法军主力的攻击。
  “施里芬计划”要求右翼部队主力自动员下达后第十二天前打开列日通道,第十九日拿下布鲁塞尔,第二十二日进入法国,第三十一日达到提翁维尔――圣康坦一线,第三十九日攻克巴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由于判断俄国军事力量的充分动员需要6到8周,因此,施利芬计划中要求德国在这一时间内彻底击败法国。
在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施里芬伯爵的计划极其精细,而且环环相扣。后来在实际作战中,施里芬的继任者小毛奇对计划做了一点细节上的修改,那就是在西线攻打法国的兵力,左右翼力量进行了调整。事实上,这种计划是对实力份计划的完善。但是后来在马恩河战役的失败彻底击碎了德国的战略计划,紧接着而来偶的就是凡尔登之战,这场战役彻底把德国的西线部队主力拖死。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双方打了个平手,但是从战略来看,德国是彻彻底底的失败了。2

“施里芬计划”基本内容是: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有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灵魂。   按照“施里芬计划”,一旦战争打响,东线德军部队以其少数兵力与奥匈帝国军队遥相呼应,牵制俄军,目的在于将俄国限制于东普鲁士边境。于此同时,集结于西线的右翼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在穿越比利时平原、横扫法国沿海后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继而向东,从法军背后包抄其主力。而西线的左翼的任务,便是抵御法军主力的攻击。   “施里芬计划”要求右翼部队主力自动员下达后第十二天前打开列日通道,第十九日拿下布鲁塞尔,第二十二日进入法国,第三十一日达到提翁维尔――圣康坦一线,第三十九日攻克巴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由于判断俄国军事力量的充分动员需要6到8周,因此,施利芬计划中要求德国在这一时间内彻底击败法国。

在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施里芬伯爵的计划极其精细,而且环环相扣。后来在实际作战中,施里芬的继任者小毛奇对计划做了一点细节上的修改,那就是在西线攻打法国的兵力,左右翼力量进行了调整。事实上,这种计划是对实力份计划的完善。但是后来在马恩河战役的失败彻底击碎了德国的战略计划,紧接着而来偶的就是凡尔登之战,这场战役彻底把德国的西线部队主力拖死。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双方打了个平手,但是从战略来看,德国是彻彻底底的失败了。2

马恩河战役的失败

马恩河战役的失败

施里芬计划是什么,有谁能把前因后果说得详细一点吗
答: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罗斯。施利芬判断,俄罗斯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使得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在这段时间内,拥有毛奇时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铁路网,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军事集结并打败法国。这就是“施利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以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详细过程是(从爆发到结束)?
答: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俄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德国依据条约,向俄国宣战,接着法国对德国宣战 一战爆发 当时最先开始行动的是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接着德国和法国几乎同时开始行动 德国是施里芬计划,经过比利时攻入法国。由于当时比利时是中立国,英国基于条约要求德国撤退,被拒绝后,英国...

施里芬计划是什么计划?一战后德国为何怀念这一计划
答:施丽芬计划中针对解决德国政府欧洲的未来战争当中该如何应付同法国和俄国的两线作战的问题。不过,由于施里芬元帅在1913年去世,这套计划被继任者小毛奇进行了一些修改,最终导致了施里芬计划失败,德国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那么,如果施里芬计划不被小毛奇修改,德国能不能赢得一战的胜利呢?首先,我们...

弱小的比利时输给强国德国是必然
答:弱小的比利时输给强国德国是必然 列日战役的背景,因为德国害怕发动战争的时候会同时面对法国和俄国的攻击而陷入漫长的双面作战,进而因为消耗过大战线太长而失败,因此快、狠、稳成为德国这场战事的关键,施里芬计划的最终目的被设计成一场闪电战:即德国迅速占领比利时,通过比利时让军队快速出击法国并取得...

一战的问题
答:德国成为众矢之的,四面受敌,必然引发战争。3、地缘政治:德国为了摆脱四面受敌的局面,同奥匈和意大利建立三国同盟,形成两大战争集团之一,也必然导致同英法俄的战争。4、法德恩怨:法国和德国在普法战争以后一直把对方视为头号假想敌。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就是把法国作为主要战场的,这种敌对关系也必然引发战争。5、英德恩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如何?
答:施里芬计划全图[8]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军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

提个关于一战的假设
答:这和男爵的预测完全不同,你可以想一下,如果毛子逼近东普鲁士,皇帝还坐得住吗?在他的压力之下,还能坚持原来的策略吗?4、就算是在西线得手,要打东线也很不容易,估计会在东线形成新的僵持 本人觉得,施里芬计划失败的核心在于德国的地形,处于被包围状况,四面受敌,很难通过战术方式改变 ...

谁能告诉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具体情况阿
答:西线 施里芬计划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划。

简述“一战”发生的原因和进程
答: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德国国力的上升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与英国产生矛盾。1882 同盟国成立 1904 协约国成立 1914 6月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概述(含起因、过程、结果、影响)
答:德意志帝国陆军大将,因为他伟大叔叔的老毛奇的名字和他是德皇威廉二世的侍从武官出身,性格软弱的他超越许多比他更能干的人出任德军总参谋长,主持一战初期的施里芬计划,计划失败后被解除职务,默默无闻的死去。 4、埃里希·冯·法金汉 法金汉于1896年至1903年在中国服役,参与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1913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