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入侵法国方案,为什么抄袭“施里芬计划”?

作者&投稿:翁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两国随即宣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在短短7年的时间,就迅速完成了军备的扩张和重整,国防军从当初的10万人猛增到400多万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波兰沦陷,德国只用了36天。这不仅显示了德军的强大实力,而且印证了以装甲部队为突击力量的“闪击战”威力。然而,在德国元首的计划中,应该一鼓作气攻占法国,但战役被推迟了近8个月,这其中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原因吗?



德国元首的心,陆军高级将领不懂。

其实,在德国元首的既定方案中,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庇护下,攻取波兰后并迅速挥师西进占领法国,逼迫英国求和。也就是说,为避免一战中德国两线作战的失败教训,必须快速进攻法国。但德军高级将领们却反对这么做,原因有三:

首先,元首政治上的疯狂,与德军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对其疯狂的想法不以为然。他认为,进攻西欧一定会破坏比利时和荷兰的中立地位,加剧各国对德国的仇视,甚至促使苏联出兵,让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其次,经过波兰战役的德军主力,迫切需要进行休整,尤其是在实战中反映出来的战术缺陷,需要时间去消化和解决。更何况,“闪击战”进行太快,德军二线部队根本没有做好战斗准备,物资也没有完全到位,贸然出兵,难以取得胜利。

更重要的一点,英、法联军已在德法边境陈兵百万,随时都有可能越过没有建好的齐格菲防线,西线的德军不可能阻止其进攻。换句话说,德军的动作不能过大、太张扬,否则会让英、法两国放弃绥靖幻想主动出击,让德军主力陷入被动局面。



实际上,德军高级将领远没有德国元首,认清英、法两国消极避战的真面目。他十分清楚英、法两国尽管宣战,但依然是虚张声势。他一面释放“和平”的烟雾弹,主动向英、法两国提出和平建议,一面积极调整部署,掩护进攻西欧的军事准备。

但让他失望的是,将领们似乎并不认同其“雄才大略”。在军事准备方面表现得十分拖沓和消极,甚至陆军参谋部在制定计划时,只是将一战时期的“施里芬计划”略微修改了一下。诸多的没有准备好,让德国元首放弃了速战速决的想法。



抄袭“施里芬计划”的“黄色方案”,几经修改。

1939年,如果说波兰战役爆发,英、法联军及时在西线发动进攻,极有可能遏制德国的嚣张气焰,但事实是,德军这么一打,打出了所有国家的意图,苏联因条约限制,以及美国的《中立法案》,使得欧洲的英、法两国十分孤立,没有外援。

而英、法两国的消极避战,更让德国元首看到67年来,德军第一次在不是两线作战的情况下发动进攻,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必须利用半年的有利时机,尽快解决西欧战事,再进攻苏联。说到底,他不要遵守什么诺言,只要不断地胜利。



然而,波兰战役的速战速决,并没有让德军高级将领们,有多大的信心去征服西欧,但又无力阻止德国元首的疯狂计划,于是将一战时期著名的“施里芬计划”,略加修改后作为“黄色方案”呈报上去,以此表达他们对进攻法国的反对和无信心。

按照计划,拥有37个师(包括10个装甲摩托化师)的B集团军群,应在北路担任主攻,占领布鲁塞尔以北和以南地区,迫使对手从安特卫普撤退;拥有27个师的A集团军群主要任务是掩护,而拥有25个师的C集团军群,在南路建立正面防御。



以曼施坦因为首的一些高级将领,并不认可“黄色方案”。在他们看来,“黄色方案”选定比利时中部为主攻方向,而助攻方向选在阿登山区,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将英、法联军击溃,无法将其全歼,并使德军再次陷入阵地战的危险之中。

他认为,进攻法国的战役目的,应该将全歼法军主力作为终极目标。而不是像“黄色方案”只是将英、法联军割裂开,仅获得一个局部战役的胜利,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投入上都是不划算的,必须依托装甲部队进行一场全新的打法。



实际上,德国元首对“黄色方案”也并不看好。装甲部队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而且,根本无法体现出“出其不意”的效果,他要求再次修改方案。当然,也正是没有合适的进攻计划,导致进攻法国的战役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推迟。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首先是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的消极应战,德国元首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是德军高级将领没有太大的信心去政府西欧,所以制定计划的时候,只是简单抄袭了一下一战时期的“施里芬计划”

因为他们原本的计划根本就不行,所以为了战争进行的顺利,所以他们采取了抄袭"施里芬计划",也为了防止出现什么意外。

因为施里芬计划非常经典,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而且很适合当时的情况,所以就抄袭了施里芬计划。

因为当时德军的高级将领们没有明白元首的意图,从而导致入侵法国时,没有严格执行既有方案。

德国入侵法国,俘虏法军150万人说明什么?
答:有意思的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日后不仅被描述成胜利的象征,而且还被搬上银幕,成为英国人值得夸耀的行动。殊不知,这是德国给英国的恩赐。从战术角度上看,撤退就是撤退,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因为没有一场胜利是靠撤退赢得的。总之,曼帅的计划实现了德军进攻法国“速战速决”的目的。

德军入侵法国,丘吉尔为什么对法军失望?
答:丘吉尔没有就糟糕的战局迁怒于法国人,因为相对于法军来说,英军的贡献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原来,自宣战以来,8个月的时间英军只派10个师的兵力,而且没有一支坦克师。说得难听点,丘吉尔似乎“没有脸”,去指责法军的无能。丘吉尔努力了,无法转变战局。德军入侵法国势如破竹,打得英、法...

德国入侵法国,荷兰为什么用“洪水”防御德军?
答:无独有偶,比利时也败在德军的空降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抵御德国的侵略,西欧各国在与德国相邻的边境上修筑了坚固的防线。法国修筑了著名的“马其诺防线”,荷兰拥有哥雷比-皮尔防线;比利时更是依托艾伯特运河建立了防线,埃本.埃马尔要塞是该防线的核心。该要塞修筑在陡峭的河岸上,并...

二战时期德国是如何占领法国的
答:贝当元帅与德国签订投降协定。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法国实行全国总动员。9月3日,法国对德宣战凯旋门,但法国节节败退。1940年6月22日,贝当元帅与德国签订投降协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覆灭。1940年6月德国法西斯占领法国后,戴高乐将军和法国共产党先后发表宣言,号召人民起来抗击入侵者。1944年初...

法国战役的战役经过
答:德军在占领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后,制定了第二阶段的作战计划。他们发起了全面的进攻,德军A、B两个集团军迅速改组完毕。博克的B集团军在右翼向索姆河正面实施突破,而伦德施泰特A集团军在左翼向埃纳河作正面突击。德军的快速进攻使得法军防线不断被突破,德军的装甲部队在战场上创造了惊人的...

德军是怎么越过阿登山区的
答:法国陆军一味的奉行依靠马奇诺作为屏障的防守战术,即使在德国入侵波兰后,也不敢走出碉堡进攻德军。也真是因为法国的战略性短视,让德国寻找到了马奇诺的弱点所在,最后直接北部绕开马奇诺,出其不意的直接进攻法国本土,短时间内占领巴黎并迫使法国投降!这真是成也马奇诺,败也马奇诺。阿登反击战 1944年12...

二战时期德军为什么要进攻法国
答:他担心和苏联签订的条约,只有在符合苏联的目的时才会使苏联保持中立。因此一但英法向德国进攻,苏联很可能从背后给予致命的一击。所以他要提早在苏联准备好之前进攻法国。他还相信一旦法国失败,英国也会就范。但以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为首的德国陆军将领们坚决反对,理由是德国陆军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击败...

二战德国的白色方案是什么
答:二战德国白色方案简介:白色方案谁制定的?白色方案指令是什么?本文这就为你介绍:二战德国白色方案简介 “白色方案”,二战初,德军为了消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并建立入侵苏联的军事基地,而对波兰进行的攻击战计划。该计划制定周密,布局细致,从陆、海、空三方面有效对波兰实施进攻。白色方案指令 白色...

法国300万大军,法国为什么只挡了德国38天?
答:在其扩张主义思维下,德国走向了军国主义的道路,而英法苏同床异梦,各自关注自己利益,对日益嚣张的德国采取绥靖政策,德国政府困兽出笼,野心一步步不断膨胀。 从1938年3月吞并奥地利到1939年月德国攻占欧洲低地国家;德国的闪击战取得了重大胜利,1940年5月13日,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大举入侵法国,6月22日法国投降。 法国...

德国人是如何开进中立的比利时和法国的?
答:1914年8月,德军入侵比利时和法国,把这两个国家,还包括后来的英国、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拖入到德俄冲突中。从而,整个西欧成了一个大战场。在1839年的一项国际条约中已确立比利时为中立国,然而,德国总理虽然承认德国将破坏协约,但辩解说比利时将同法国合作,因而,向比利时发布了最后通牒:允许德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