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的行、引、乘、策、以的各种意思?

作者&投稿:祗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文“以”的十三种意思~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的谩#?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 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单位,表车子的数量,如万乘之国(论语)
骑坐,如时乘六龙以御天(易经)
借助,如乘风破浪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①<动>拉开(弓)。《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②<动>延长;伸长。《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③<动>拉;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动>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⑤<动>带领。《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⑥<动>招出;牵连。《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⑦<动>拿;举。《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⑧<动>招引;引来。《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⑨<动>避开;退却。《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⑩<动>掉转。《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
⑾<动>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⑿<动>伸着。《中山狼传》:“引首顾曰。”
⒀<动>援引;引录;引用。《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⒁<动>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动>承认;承担。《三国志·吴志》:“权引咎责躬。”今有“引咎辞职”。
⒃<量>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⒄<名>序言。《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经引。”
【引决】自杀。

chéng
①<动>登;升。《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②<动>驾;坐;骑。《石钟山记》:“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之下。”
③<动>凭借;趁着。《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④<动>因依;接连。《论积贮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⑤<动>利用。《教战守策》:“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
⑥<动>欺凌;欺压。《国语·周语》:“乘人不义。”
⑦<动>计量;计算。《韩非子·难一》:“为人臣者,乘事有功则赏。”
⑧<动>顺应;顺着。《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⑨<动>冒着;顶着。《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shèng
①<量>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触龙说赵太后》:“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②<数>“四”的代称。《肴之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乘槎】1.槎:竹、木筏。指登天。苏轼《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岂知乘天女侧,独倚云机看织纱。”2.比喻入朝做官。杜甫《奉赠萧二十使君》诗:“起草鸣先路,乘动要津。”
【乘桴】1.乘坐竹木小筏。《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浮于海。’”2.指避世。王维《济上四贤咏》:“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
【乘化】顺应自然的变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聊乘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乘间】趁空;找机会。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往者季汉分崩,九土颠覆,刘备、孙权乘作祸。”
【乘龙】1.比喻时机成熟后进行大的行动。《南齐书·芮芮虏传》:“陛下承乾启之机,因乘之运,计应符革祚,久已践极,荒裔倾戴,莫不引领。”2.对别人女婿的美称。《艺文类聚》卷四十引《楚国先贤传》:“孙儁字文英,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焉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后以“乘龙”喻佳婿。杜甫《李监宅》:“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
【乘危】1.登高。《战国策·齐策三》:“历险乘,则骐骥不如狐狸。”2.踏上危险之地,冒险。吴兢《贞观政要·论略猎》:“圣主不乘,不徼幸。”
【乘隙】1.趁着空闲。2.利用机会。
【乘凶】旧时父母刚死不成服就婚聚叫乘凶。
【乘虚】1.凌空。《列子·周穆王》:“乘下坠,触实不硋。”2.腾空飞行。范晔《后汉书·矫慎传》:“盖闻黄老之言,乘入冥,藏身远遁。”3.趁人空虚无备。《后汉书·荀彧传》:“(吕)布乘寇暴,震动人心。”
【乘轩】乘坐大夫的车。泛指做官。
【乘舆】1.天子、诸侯乘坐的车。《孟子·梁惠王下》:“今乘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2.皇帝用的器物。蔡邕《独断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3.皇帝的代称。4.马车;兵车。王符《潜夫论·赞学》:“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而托乘,坐致千里。”


①<名>竹制的马鞭子。《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马说》:“执策而临之。”
②<动>鞭打;鞭策。《马说》:“策之不以其道。”《中山狼传》:“策蹇驴,囊图书。”
③<名>竹杖;拐杖。《淮南子·夸父逐日》:“夸父弃其策。”
④<动>拄着(拐杖)。《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
⑤<名>写字的竹简;书册。也写作“册”。《王冕读书》:“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⑥<动>记录;登记。《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⑦<名>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及任免的文书。《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
⑧<名>古代政论性文体名;策论。如苏轼的《教战守策》。《海瑞传》:“即伏阙上《平黎策》。”
⑨<名>计策;计谋。《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指南录>后序》:“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策名】指出仕做官。古代出仕做官之人,都要在自己上司的名薄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表明从属。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吾策汉室,死归其正。”
【策士】谋士,指古代在大官或名人门下出谋划策的人。柳宗元《沛国汉原庙铭》:“故曲逆起为策,辅成帝图。”(曲逆:曲逆侯陈平)
【策问】汉以来科举取士,以政治、经济等设问,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分条解答。也称“对策”。《后汉书·和帝纪》:“帝乃亲临策,选补郎吏。”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⒄<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
⒅<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以往】以后。
【以为】⒈认为。⒉使……成为。⒊把……当作。⒋作为;用作。

行 háng 00〈名〉 001. (象形。本义:道路) 002. 同本义 [road] 00行,道也。——东汉·许慎《说文》 00行有死人。——《诗·小雅·小弁》 00遵彼微行。——《诗·豳风·七月》 003. 又如:行苇(路旁芦苇);行阡(道路);行神(路神);行程(路程);行街(大路) 004. 直排为行,横排为列 [line;row] 00左右陈行,戒我师旅。——《诗·大雅·常武》 00凌余阵兮躐余行。——《楚辞·九歌·国殇》 00奉读书,五行并下。——《后汉书·应奉传》 005. 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the ranks] 00郑伯使卒出貑,行出犬鸡。——《左传·隐公十一年》 00〈动〉 001.连续贯穿 [run through] 00以次贯行,固执无违。——《汉书》 002.用长的针脚将棉衣等活计连缀起来为行。也作“绗” [quilt]。如:行棉袄;行棉被 00行 xíng00 00〈动〉 001.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002. 同本义 [walk;go] 00行,人之步趋也。——《说文》 00行,往也。——《广雅》 00中行独复。——《易·复》 00我独南行。——《诗·邶风·击鼓》 00行彼周行。——《诗·小雅·大东》 00行李之往来。——《左传·僖公三十年》 00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蔡邕《独断》 00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庄子·逍遥游》 00羊子尝行路。——《后汉书·列女传》 00行数十里。——《世说新语·自新》 00与偕行。——明· 魏禧《大铁椎传》 00〈名〉 001. 路程 [distance] 0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002. 又如:行纪(犹行程) 003. 指五行 [five elements]。如:行次(五行的位次。封建统治者迷信阴阳家言,以为王者受命于天,以五行之德为运,水火木金土各有定位,并以五行生克来附会历代王朝的兴衰) 004.行为,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005.作为。罪行,恶行。 006.古诗词的一种体裁。 00〈助动词〉 00单字使用,在北方口头语中,替代“可以”,用于对请求、请示、提议等的回答。 00〈副〉 001.又,也,再 [again]。如:行看(复看,又看);行复(且又) 002.正;方 [just]。如:行当(正应);行说(方言。刚说) 003.即将… [soon] 00行略定秦地。——《史记·项羽本纪》 00行与卿等诀别。——《新编五代史平话》 00行 hàng00 〈形〉 001. 刚强 [bold] 00行,行行,刚强的样子。——《集韵》 00行 héng00 1.“道行”( dàohéng):僧道修行的功夫,比喻技能本领。 00行 hèng 00(术语)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大乘义章三本曰:“内心涉境,说名为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八曰:“起作名行。”法界次第上之上曰:“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玄义三下曰:“夫行名进趣,非智不进。”【又】从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也。大乘义章二曰:“有为集起,目之为行。”俱舍颂疏一曰:“造作迁流二义名行,据此义边,色等五蕴,俱合名行。”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若于造作,或约迁流余四蕴,亦名为行。”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我也不懂啊

古汉语词典里面“引”字的十种解释
答:出自: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译文:举起酒杯自湛自酌。(8)招引;引来。出自:魏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译文: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9)避开;退却。出自:北宋司马光《赤壁之战...

古文中乘是什么意思
答:”2.对别人女婿的美称。《艺文类聚》卷四十引《楚国先贤传》:“孙儁字文英,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焉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后以“乘龙”喻佳婿。杜甫《李监宅》:“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乘危】1.登高。《战国策·齐策三》:“历险乘,则骐骥不如狐狸。”2.踏上...

乘字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能写的详细点吗?谢谢
答: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7. 又如:乘驭(驱使车马行进;驱使;役使);乘云(驾云;驭云);乘马(驾马,用马驾车)8. 趁着;利用 [take advantage of]乘今之时,因无之助。——汉· 贾谊《治安策》其锋不可犯,而其未可乘。——宋· 苏轼《留侯论》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文言文的引
答: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⒄序言。《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经引。” 2. 文言文“引”字的用法...――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9) 又如:引首...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 (25) 退避 [retreat] 自引而起。 ――《战国策·燕策》...

以此文言文
答:(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

文言文中,以XXX自居的“以”字的用法
答:(导致) ⑿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金文 ⒀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⒁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⒂操悉浮以沿江。 ⒃樊哙侧其盾以撞。 ⒄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⒅忽魂悸以魄动。 ⒆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⒇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

文言文的18个虚词?求解释。。
答:4>表祈使 今译为:吧 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战国策》5>表商榷 今译为:呢 例释:以容取...例释: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散引去。《后汉书?刘玄传》4>表事物的唯一性今译为:只、但例

求高一上半学期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一词多意,虚词以和而的用法 这些的整...
答: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

谁能讲讲文言文中“以”和“于”的所有用法
答: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

文言文中“以…为”这一固定搭配中,“以”的意思是
答:文言中的“以…为…”常见用法共三种:一、“以”是介词,“以…”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把…当作…”。【例子】: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2、夫以铜为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