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支记月和时很有道理,用60循环记年和日有什么道理?

作者&投稿:氐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人用天干地支记年,记月,记时,请问,它们的规律是怎样的及计算方法~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
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
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
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
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任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
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己55.戊午56.己未
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干支纪年法

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纪。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于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

干支纪月法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纪日法

甲炎了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纪时法

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任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一、记年

  古代记年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记年。汉武帝建元以前,帝王没有年号,只能直书“某某王(公)某某年”或“××年”。例如:

  ①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四册·《陈涉世家》)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六册·《曹刿论战》)

  二是用干支记年。干,即“天干”(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册·《满井游记》)

  ⑤天启壬戌秋日。(四册·《核舟记》)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如:

  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二册·《桃花源记》)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三册·《记承天寺夜游》)

  二、记月

  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地支记月。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

  ⑧胡天八月即飞雪。(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⑨五月人倍忙。(五册·《观刈麦》)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册·《墨池记》)

  三、记日

  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

  一是用干支记日。如:

  是月丁未。(旧教材·《登泰山记》)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如: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册·《过故人庄》)

  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三册·《观潮》)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记》

  四、记时

  古代记时的主要方式也有三种:

  一是古人根据天色、人事把一天分为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昃、晡时、日入、黄昏、入定。二是用地支记时,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后世(清代)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先“初”后“正”,使十二时辰变成了二十四段,正好与现代时段相对应。三是记夜。古时没有钟表计时,特在城市或寺院的钟鼓楼置铜壶滴漏,并派人负责守漏、击鼓报时(更):漏一下为一更;漏两下为二更,余类推。一夜共五更。古今时段、时辰对照,如下表:(见文末)

  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册·《两小儿辩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二册·《石壕吏》)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六册·《君子于役》)

  然杭州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夜半,客曰:“吾去矣!”(旧教材·《大铁椎传》)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同例紒紟矠)

  除以上所述之外,初中文言文中还有表示时间长短的词,诸如“少时”、“未几”、“俄而”之类,此不赘述:只要我们在阅读时联系语境,弄清文意,也就不难理解它们所表示的意思了。

  中国古代有关时间词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纪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化纪时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藏语时间词探源
  时间观念在语言中怎样表现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题目。人类语言在这方面既表现出多样性,又具有某些共性。

  藏语在表达时间概念和时间信息方面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 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两类:一是用词汇手段,如时间名词汇手段时间副词等;二是用语法手段,集中体现在谓语动词及其后附成分上。二者在句中往往相互配合、藏语里有一批直接了当表达时间概念的名词和副词时间名词如(例词选自萨藏话,先标藏文拉丁转写,附拉萨口语读音下同)

  时,时间,时期,年,日/天,月(份),日/号,今天,昨天,明天,早晨,白天,晚上,夜,季节/时节,周/星期,世纪/时代。时间副词:立刻/马上,立即,有时,偶而,刚才,现在,从前,以后,永远,经常,恒久,慢。

  时间信息的一个重要负荷者是动词及其后附成分。 人们通常总是通过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来感知时间的存在。因此动词在任何语言里都同时间系统密不可分。藏语单音动词大都有形态变化,传统文法称之为“现在(da lta ba)、“未来”(ma vongs pa)和“过去”(vdas pa)三时(dusgsum)变化。

  谓语动词后面还常常附加一些语法成分表达全句的时态意义。 这类成分在古代比较简单,现代拉萨藏语发展出成套的复杂的动后辅助系统。 在复合句的时间从句中表时成分位于从句尾而非句首。

  藏语句法中动词的表时系统比较复杂,涉及时相、时制和时态,我们拟另文探讨。这里仅就词汇系统一些时间词语的来历作一简单的考察。

  藏语时间语词和语素大都是后起的。依照藏学传统说法, 它们多属“随立名”(rjes grub kyiming)范畴,不属“随欲名”(vdod rgyal gyi ming)范畴。 即这类语词并非凭空创造出来的无理据性语词,而是在其他类语词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相似性联想引申而来的。从人类语言的共性看,与时间概念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空间一视觉概念。依据空间文位学说,无形的时间要用具体的空间或视觉行为来体现,时间只是空间的比喻。事实上, 世上许多语言的时间词往往源于空间一视觉词。例如汉语的“日”“月”“天”“周”“钟”“头(天)”“(岁)尾”“上(周)”“下(周)”“中(旬)”“前(天)”“后(天)”“白(天)”“长(夜)”“大(前天)”“来(年)”“去(年)”“过去”“将来”“现在”等等。藏语也不例外, 许多时间概念是从空间一视觉概念转化而来的。

  1 空间方位词引申表时间

  拉萨口语里一些表空间方向的词(‘向上’‘向下’‘向外’等)亦可引申表时间。

  2 用具体实物名称引申表时间

  时间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 人们有时利用一些最常见的具体实物名称(如日月星辰、人体动物肢体器官名称)加以引申来表达时间,这是各种语言里都很常见的现象。

  3 利用空间移动词语表时间流动

  时间虽然无形,人们仍然意识到它在流动,从过去到现在至未来, 象江河一样川流不息,无穷无尽。这一切都是靠观察万物和运动变化间接感知的,因此借用空间运动词语来表达时间流动是很自然的事。在藏语里可以用人或动物的‘来往行走’‘坐立起卧’、物体的‘升降起落’等来表示时间的变化

  4 用一维空间词描写时间长度

  尽管我们大量运用具体的空间一视觉概念来比喻时间概念, 但是同具有三维性(长、宽、高)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具体物体相比,时间只具有一维性。学者们早已发现,许多语言里都是用一维(单向度)的空间词语来描写时间。例如我们只说时间“长”,不说时间“宽”或“高”。藏语也不例外。

  藏语里有些时间词的来历我们还不清楚。但从已查明的实例看, 时空的密切关系不容否认,大量时间词是由空间一视沉概念的词引申转换而来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高度抽象的词语往往是后起的,大多源一表具体概念的词。因此说“时间是空间的比喻”,“无形的时间要用具体的空间或视觉行为来体现”是有一定道理的。

你这问题好多天了都没人回答呀,因为太尖端了 .道理 就是没有道理

用地支记月和时很有道理,用60循环记年和日有什么道理?
答:二是用地支记时,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后世(清代)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先“初”后“正”,使十二时辰变成了二十四段,正好与现代时段相对应。三是记夜。古时没有钟表计时,特在城市或寺院的钟鼓楼置铜壶滴漏,并派人负责守漏、击鼓报时(更):漏一下为一更;漏两下为二更,余类推。一夜...

天干地支与年月日对照表,怎么用天干地支表示年月日时
答:1、推算天干:年月日时辰对应的天干地支。 公元后任何年代:公元年末位数-3=年干,负数则加10 公元前任何年代:公元年末位数+8=年干农历年月日天干地支排法。 (因为公元3年为癸亥年,而天干又是逢10一循环。公元4年天干是甲,而4-3=1。由于没有公元0年,所以公元前的天干为末位数-3+1,再+10转为正数)日时...

如何用天干地支计算年月日时?
答:1、推算天干:公元后任何年代:公元年末位数-3=年干,负数则加10 公元前任何年代:公元年末位数+8=年干 (因为公元3年为癸亥年,而天干又是逢10一循环。公元4年天干是甲,而4-3=1。由于没有公元0年,所以公元前的天干为末位数-3+1,再+10转为正数)2、推算地支:公元后任何年代:(公元年...

怎样用干支记年法记年?
答:答:据传,天干地支的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轩辕时期的大挠市。起先,天干仅是用来记日,地支用以记月。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依次搭配起来的方法来记日,后来,干支记日繁荣方法又被逐渐引进到了记年,记月和记时。6、什么是六十花甲子?答:六十花甲子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它们...

用天干地支,怎么记日,怎么记月?
答:干支纪月法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干支纪日法 甲炎了第一日,乙丑为第...

怎样用干支记年月日时?
答:共配成六十组,称为《六十甲子》。 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干支最初是用来纪日的,后来多用来纪年,现在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 使用方法: 一·记年 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支后(俗称“六十甲子”),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二·...

天干地支详解(初学者必备,建议收藏)
答:天干地支是8字理论的基础,在我们接触到易学,风水,占卜,算M时经常会听到或者看到“天干地支”四个字,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主要是用来记年,月,日,时的,跟当代用阿拉伯数字来记年、月、日、是一个道理(干支在古代就像今天的日历)。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这六十...

风水中的六合是什么意思,
答:六合是中国的一种哲学概念,六合思想的核心为天下规律。知六合者知天下。六合思想是阴阳思想的灵活运用,天下之六合:阴阳合,天地合,男女合,时空合等。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中华:古代王朝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之一...

用天干地支怎么记年月日,和时间的,记的方法又是什么
答:月,记住每年正月立春后的地支总是寅,二月是卯……以下照推。其相应的天干要背口诀《五虎遁》“甲、己之年丙作首……”日,日的干支,没有省事的好方法。还是在电脑上查万年历为好。时的干支,其地支是固定的;把12个地支分配于昼夜24小时,不会产生困难。主要是其相应的天干 如何分配,也是靠<...

关于天干、地支记月记日
答: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天干地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