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里的勋位具体什么意思?它和官职,品级有什么关系?不要直接粘贴网上很容易就搜到的内容!

作者&投稿:乐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官职、官阶和勋位是什么?它们有什么联系?~

中央职官:

商王廷设有百官,辅佐商王治理国家。百官之中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和事务官三类。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很高,权力很大。周朝的官制在商朝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形成了一套庞大的官僚组织和较完整的官僚制度。辅佐周王进行统治的有太师、太傅、太保),其权力很大,是国家的总管。协助周王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是六卿,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太宰是朝廷的政务总管,太宗管宗庙谱系,太史管起草文告、编写史书,太祝是最大祭祀官,太卜是占筮官,太士是神职官吏。此外,周朝还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司,分别掌管土地、军赋、工程、群臣爵禄、刑罚等。


商周的王、诸侯、卿大夫及其他各种官吏都是世袭的,世代掌握着统治大权,这就是所谓世卿制度。春秋时期由于诸侯间强凌弱,大并小,互相间进行无休止的兼并争霸,周王朝对诸侯逐渐失去控制的权力,贵族分封制度行不通,各诸侯国称王称霸,设官分职,各行其是,职官制度也因而发生了变化。

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确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并建立了“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亦称“三公”(又称“三司”)。原来御史大夫的属官“中丞”保留下来,专司监察,以后称为“御史台”,中国历史上专职的监察机构,从此正式建立起来。到了东汉,正式发号施令的是尚书台,三公的权力削弱,只能办理一些例行公事。东汉末,曹操为了掌握大权,自任丞相,并一度恢复御史大夫等官职。曹丕称帝后,认为东汉尚书台权力太大,便另设中书省,掌握机要,起草和发布政令,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府。尚书台自此成为执行机构,其事务日益繁忙,开始分曹治事,设侍郎、郎中等官,综理各曹工作。

晋代将汉代的侍中改为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长官为侍中。侍中地位虽不高,但因接近皇帝,故很有权势。至南北朝,凡属国家重要政令,皇帝都征求传中的意见,这样,门下省便成为参预国家大事的部门了。

隋唐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同为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政务。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隋唐三省六部的确立,是秦汉以后封建国家中央官制制度变化的结果。其组织较完整,分工较明确。从隋唐至明、清,六部基本相沿未改。但是原来分立的三省到唐太宗以后却逐渐起了变化。由于唐太宗在即位前曾当过尚书令,故当他做皇帝后,大臣多不敢任其职,于是这个职务就不再授人,尚书省的长官就只设左、右仆射,但不久,左、右仆射成了听令执行的官员,不能参加大政。至高宗时,则用其他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参预朝政,执行宰相职务,中书令、侍中就不常设了。

五代除沿袭唐制外,又设枢密院(管理军事机密、边防、军马等事)参预大政,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

宋代以中书门下省为政事堂,和枢密院分掌政务、军事,号称“二府”。其中枢密机构的官称则经多次的变革。

元代废门下尚书省,中枢大政统一于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往往以太子充任。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此外,又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因此,元代的中书省职权极重。

明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不设丞相,由皇帝直接处理国家大政,专制一切。并仿宋代殿阁学士之制,设大学士以充皇帝顾问,办文墨。明成祖时,选派大学士入文渊阁办事,参与机务,称为“内阁”。最初内阁大学士官位并不高,权势也还少。仁宗以后,内阁专任批答文章,草拟诏令,品位渐次提高,权势随之增大,甚至超过宰相,号为“辅臣”。

清初沿明制,设立内阁。但国家大政决策机构是“议政五大臣”,内阁职权降低。到雍正年间,又另设军机处,由满汉大臣出任军机大臣。军机处设于内廷,秉承皇帝意旨处理军国要务、官员任免和重要奏疏。从此,各地章奏均由军机处直达皇帝,不再经由内阁,内阁只办例行公事。军机大臣亲近皇帝,总揽一切,是封建专制集权中央官制的最高发展。


秦划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每郡统辖若干县,是郡县二级制。郡置“守”,为行政长官,下置“尉”,佐守掌郡之军事,又置监御史,掌郡之监察。县分二等,大县置令,小县置“长”,为行政长官。下设“尉”,掌县之治安,又设“丞”,佐令,执掌仓储、刑狱和文书。郡县行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汉初沿秦制,惟改郡守为太守,郡尉为都尉,诸侯王国的官制与中央官制相仿。汉武帝时,划全国为十三州(又称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奉帝命巡察诸郡、国。东汉末年,为镇压农民起义,改刺史为州牧,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政权基本上是州、郡、县三级。州的长官或称州牧或称刺史,主一州之民政。县的长官一律改称为令。同时,有些州的刺史往往加以“使持节都督某州军事”或“假持节都督某州军事”之头衔,总揽本区军政,权势很大。

隋末改州为郡,唐又改郡为州,都是两级制。唐还在全国设置十个监察区,称为“道”,每道派高级京官一人,先后称黜陟使、按察使、采访处置使等,掌监察州、县官吏违法事件,并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此外,隋唐还合并若干州为一军区,每区设总管(唐时改称都督),掌管该区军事;后来,唐又在边区设节度使,多带有京官和御史大夫衔,集数州以至十余州的军、民、财政和监察诸权于一人,权势极大。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势力扩大,割据独立,雄霸一方,世称“藩镇”。

宋代鉴于唐五代藩镇之祸,为加强中央集权,削除藩镇,节度使成为空衔,并因地而置州、府、军、监,均有属县,仍然是二级制。州、县政务由中央派遣京官带原衔出任,称“知某州军州事”(“州”指民政,“军”指地方军队),“知某县事”,简称“知州”、“知县”。此外又设监察区,称为“路”。路设都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某路常平公事等官,负责一路的吏治、民刑案件及财政事务。此外,又设经略安抚使或安抚使,掌一路的地方军事,通常以本路的知州或知府充任。

元代中央与地方的划分比较复杂,县上有州,州上有道,道上有行中书省。行中书省为中央中书省派出的机构,权力很大。这样,元代的地方官制就形成省、道、州、县四级制。

明初改元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仍称“省”),长官为布政使,掌民政和财政。此外,省一级地方官署还有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一省之刑狱和军事,与承宣布政使司合称“三司”。其下设府或直隶州,长官为知府或知州;府之下是县或散州,长官为知县或知州。地方政权为省、府(或直隶州)、县(或散州)三级制。明代由中央派监察御史巡察各地,称“巡按”。或派京官巡抚地方,称“巡抚”,事毕即罢。明宣宗时,在关中、江南等处设巡抚,驾凌于三司之上。后来为了军事目的,在一些地方增设总督,多以部院大臣出任,往往加以兵部尚书或兵部侍郎以及都御史等名号。开设总督后,巡抚便在其属下,有些地方督、抚治所同在一城,互相水火,而只好撤销巡抚,成为有督无抚的省份。

清代的府、州、县制,与明代略同,惟在一些情况特殊的地方(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厅”,厅的行政级与州相似,也有直隶厅与散厅之分。府以上的道依然保存,并成为一级行政机构,道员也成为专设的官职,俗称“道台”。省级则由总督或巡抚综理军民要政,成为固定的“封疆大吏”。布政使名义虽依然保留,但已成为总督或巡抚的属员,专管税收、民政,称为“藩台”;又设按察使,管一省之司法,称为“臬台”。巡抚辖一省,总督辖一省或二、三省。府的长官称知府,县的长官称知县,厅的长官称同知或通判。这便构成省、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的四级地方官制

古代的官一般分为职事官、散阶、勋官、爵位等,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这几项官职。

职事官,顾名思义,就是指他干的工作,他的职位、权责和任务,比如秦叔宝,可以做马军总管,也可以做刺史之类的其他官员,这个官是经常变化的,每个战役都会有所不同,这个官不代表他的身份地位。

散阶被称为“散位”、“本品”或“本阶”,散阶决定官员的地位和报酬。文武百官都拥有“散位”、“本品”,是“随人走”的,不论干什么都是不变的。由于“官职”、“官阶”是不一样的,所以官大职小、职大官小、甚至有官无职的现象是很常见的。

爵位,它是对有功的人的特别封赏,表示皇帝对他的喜爱和恩宠程度,有固定的食俸,可以世袭。职事官再大、本阶再高的人,可能并没有爵位,而有爵位的人也不一定有官职和官阶。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每一等又可以再细分,在公之上还有“王”,所以“王公”是最高爵位。

勋官是中国古代授给有功人员的官号,有品级而无职掌。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如同现在军队里战士或将领立功了,可以授予一等功到三等功,立功很多的人,可称为“战斗英雄”,战斗英雄里又分为“特等战斗英雄”、“一等战斗英雄”等等,古代也是一样,只是名称不同。如唐代勋级分十二等,最高等级是“上柱国”,其次是“柱国”,从士兵到将领都可以获得各种勋级。

至于比大小这个事情,通常来说都是以职事官与散阶为主。
通常来说,职事官和散阶是同时赋予一个人的,但这人吧,你不可能永远不犯错,一旦犯错了,肯定就要受到处罚,但当权者有时候还要你接着为他干活,所以惩罚就是削你的俸禄和福利,结果就造成了“职高阶低”。要干的事情还是那么多,但拿到手的钱却变少了。
与之对应的另一种情况就是,位高权重犯了错,当权者认为你真的做不了这事情了,也不想继续留着你了,但念你势力太大也好、念旧情也罢,惩罚就变成了削掉你手中的权力,但保留你的待遇和福利、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职低阶高”。
用个不恰当但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就是,本来你是太子太师(正一品职官)、骠骑大将军(从一品武散官)、开国县公(从二品爵位)、上柱国(正二品勋官),由于犯了错,皇帝觉得你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念你跟随他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或者你把你某个妹子嫁给了皇帝,你们双方是姻亲关系,他也不好往死了弄你。
所以,皇帝最后的处罚是把你的职官从太子太师(正一品职官)咔的一下降到武库署监事(正九品职官),现在你的官位全称是武库署监事(正九品职官)、骠骑大将军(从一品武散官)、开国县公(从二品爵位)、上柱国(正二品勋官)。
现在的你就是一个职低阶高的代表,但你说谁更大,或者说谁更厉害一点,这就很复杂了,谁更厉害,比的不应该是背后的势力么?。

前面的几位回答都差之千里了,把爵位和勋官制度完全搞混了,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首先,“勋位”这个词并不属于中国古代的官职体系,而是日本近代以来仿照西方授勋制度并参考中国古代勋官制度设立的,后来又在北洋政府时期被中国引进,这种制度更多的是源自西方式的功勋奖励制度,而中国古代的功勋奖励方式则自成体系,称之为“勋官”制度。

勋官是中国古代官称的一种,是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

勋官制度肇始于北周,最初用以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来渐及朝官。 隋代官制,设置了上柱国与柱国以酬军功勤劳,皆无职掌,凡十一等。初名散官,至唐代始别称为勋官。

唐代置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共十二阶,自正二品至从七品,皆无职掌,称为勋官。

历代相沿,大体同唐,品级或有小异。元无武骑尉。明无上柱国而有左、右柱国,另有文勋官左右柱国、柱国、正治上卿、正治卿、资治卿、资治少尹、赞治尹、赞治少尹、修正庶尹、协正庶尹十一阶。

清代废除了传统的勋官制度,设立了一套以世袭为主,军功为辅的爵位体系,将勋官和爵位合二为一,勋官制度至此而终。

勋官和官职,品级的关系就是,勋官是官职的一种,有品级,享受相应品级的俸禄和待遇,但无职权,它是一种奖励功勋的荣誉官职,勋官与爵位的区别在于,它属于官职体系而不是爵位体系(如公侯伯子男一类的是爵位,而不是勋官),不能世袭。

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一》、《续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举例说明:历史上经常有大臣被封“开府仪同三司,加九锡”,

“开府仪同三司”要拆分一下具体解释。
先说“开府”。开府就是成立府署、自选僚属的意思。最早在汉朝的时候只有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
“仪同三司”,就是说“像从前三公旧例一样”。
所以断句就是“开府、仪同三司”。
到了唐宋的时候,文散阶二十九级,第一级就是开府仪同三司,是从一品。
九锡就是九种器物。《汉书·武帝纪》元朔元年颜师古注引应劭语,以车马、衣服、衣器、朱户、纳陛、虎贲百人、鈇钺、弓矢、秬鬯为九锡。

这些赏赐都是给有极大权威和功勋的臣下的。通常那些篡位权臣为了顺理成章的夺得帝位,就会用这些封粉饰自己,其实往往他们是没有什么大功绩的。在汉朝这些还是比较严格的,但是魏晋以后就变得比较普遍了。

官职是有权利的 品级和官职大小有关系

勋位只是一种嘉奖

同官职的人 勋位高的人高一些

中国古代官与爵是属于两套体系
用来衡量社会地位的高下,同时又互相关联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分为可世袭与不可世袭。
而官位则复杂的多,分为上三流(一至三品)、中三流(四至六品)、下三流(七至九品),此为九流。没一品还分了正、从。这就是中国古代官职的十八个等级。

一般来讲爵位用来区分社会地位高低,平民是不可能有爵位的。
官位用来区分权利的大小。

就是爵位的意思,公、侯、伯都是。
官是实职,有实权

职位,爵位,散官,加官,的区别
答: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地位,有官名没有具体的职事,散官不仅有品级之分,而且有文武之分。各朝代也不尽相同。文官的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什么正科级啊,副部级这个意思。武官的相当于大校,中尉这么个意思。明朝以后,政府基本用品级来表示级别,散官用处不大。加官的意思是在原有官职的同事加领的其他官衔...

唐朝武将官职一览表解释
答:唐朝武将官职一览表解释唐朝武将官职有:1、正一品:天策上将;2、从一品:骠骑大将军;3、正二品:辅国大将军;4、从二品:镇军大将军、大都督、大都护;5、正三品: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左右英武六军大将军、中都督、上都护、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

古代官职级别
答: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至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

明代武将官名及相应品级是什么?
答:宋代“三师”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品,“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代,“三师”为从一品,“三少”是正二品。【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

求古代军队构成元素的各部分的职位名称,如元帅、将军、先锋、参谋那些神...
答:武官没有正八品以下官职.上面说的都是官职,除此之外,还有某品的官阶,官衔,勋位,很罗嗦,你不是写史书,我就不说了.2按部门说:兵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兵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兵部司务厅 郎中 六人 正五品 兵部司官 员外郎 若干人 从五品 ...

明朝官职品级对应俸禄?
答:明朝官员品级和俸禄(以万历年间为准):1、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太师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2、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3、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书 左右都御使 都督俭事 正留守 都指挥使 ...

给一下古代官职的大小排行
答:明清官职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

求~~~请问中国古代官制变迁变化表!
答:),南朝梁武帝亦创十八班之制,以班多者为贵,均士流居官;十八班之外有流外七班,为寒微士人居官;又有三品蕴位、三品勋位,以安排冗散之人。隋唐以后负责具体事务的中央机构。卿和监既是官名,也是机构名。卿监是秦汉九卿制度的遗留和演变。隋唐以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九寺,...

古代追赠包括亲属吗
答:1、古代追赠的对象包括死者的亲属,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在因公殉职或者阵亡的军人、警员、公务员等,或特别表扬对政府有贡献的死者。2、追赠主要是实物形式的物质追赠和名称职位等荣誉名声的精神追赠,按古代的解释,“谥号”是皇帝(朝廷)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东西南北买的是什么?
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意思是“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及骑马的各种用具——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缰绳,马鞭。” 【作品出处】 出自《木兰诗》,也叫《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其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