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

作者&投稿:岛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资料~

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作者资料: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回忆性散文。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
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像。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
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故事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鬼影幢幢,妖气重重,恐怖极了,又生动极了。
有人认为这像是闲笔,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民间的古老传说,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从结构角度看,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文气贯通,毫无游离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可以想像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
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叙事为描写,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其魅人了,这实是一记妙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文章所涉及的“旧事”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两段生活。当时中国正处在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统治下,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实行封建专制的生活中他才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扩展资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首先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描写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

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其次,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再次,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鲁迅先生故居的后面果真有一个很大的园,这便是百草园。午后的时光,我来到这里,距那最初在课文里的相识,已经隔了整整20年。坐落于我少年梦幻中的百草园,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并非想象中的百草纷繁。
一个普通的园子,一些无名杂草与硬实的泥土构成百草园普通的景观。树,自然也有几棵,其中一棵,身上挂着一块“百草园”的木牌子,但我疑心它不是皂荚树或桑树,因为它既不高大也没有紫红的桑椹。长夏已过现在是秋,鸣蝉不可能长吟;没有了菜畦,黄蜂只好伏在别处的菜花上;我心存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的惊喜,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也浑不见油蛉的低唱与蟋蟀的弹琴。我忆及先生的提醒: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心中盈荡童年的欢趣。
鲁迅先生将百草园描写得太过玄妙有趣,以至我今之面对陡生宛然若失的感触。早年的百草园或许并非如此妙趣横生,先生之妙手勾勒则是大有深意。少年时只感有趣而神往,至今方觉其趣之背隐喻颇多。又想,毕竟百年之隔,百草园真如先生所言之好未可,而任苍桑销毁了它。但我极喜欢关于美女蛇的那一节,无关于百草园却添色于百草园,一个永恒的美丽传说。我常常踟蹰于农家院子的如水夜色中,期待美女蛇喊我的名字。我祈望听见我的名字被婉约叫唤,虽然心中充满无限恐惧。
百草园现在是什么也没有了,只有一些亘古不绝的无名野草;浅矮灰白的草尖随风摇曳,今我肃然忆起先生的傲骨。
关于百草园的文章是收在《朝花夕拾》集子里,却是通篇无“花语”。先生言: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先生之“不能够”,许是花谢成残,便只剩下野草了。

从鲁迅故居出来向东走上不到半里路,需要穿横过一条宽敞的街道再走一道石桥,便是三味书屋了。那一扇门尚是黑油油的,可谓物是人非,不过是有些破败而已。朗朗读书声响自别处,传到三味书屋已然只剩下余音,余音缭绕,似曾久远。那三味书屋的匾,是连同匾下的一幅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早已作古。我觉得先生少时对着匾和鹿行礼,叫:拜孔子。实在滑稽透顶,可能是一种讽刺。除此之外,就无趣。那书屋狭小阴暗,木格窗收入的光线堪堪眯眼窥视,却也不甚清楚。一把大锁锁住了课桌。一位戴眼镜的老人在卖纪念品,很有点那私塾先生的模样。
我突然觉得百草园很好。因为三味书屋的无味,百草园的好处便俯首可拾。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所明了的并非仅仅局限于对旧式教学的憎恶,三味书屋留给我的印象是黑暗湿闷,百草园却是一派光明。明媚的春光照亮我的童年,我心中早有一座自己的百草园,在朗朗的读书声中颓然荒废。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文章所涉及的“旧事”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两段生活。当时中国正处在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统治下,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实行封建专制的生活中他才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在厦门。鲁迅曾屡屡谈及创作本文时“所处的社会状态”。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写作《朝花夕拾》是“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的时候”。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还说:“后五篇(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等)却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已经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寄一丝安慰,排解一些苦闷;“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与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与芜杂的文章”。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中,“回忆在心里出土了”,著文即以“朝花”的艳丽与单纯,来安慰“夕拾”(即现时,此时)“离奇与芜杂”的思绪。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扩展资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首先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描写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
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其次,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再次,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资料
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资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内容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创作背景
答: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全文围绕鲁迅小时候的两大主要生活场景、学习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展开,生动形象地还原了鲁迅充满童趣的少年生活和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批判。2、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

从百草园草三味书屋写作背景
答: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在厦门。鲁迅曾屡屡谈及创作本文时“所处的社会状态”。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写作《朝花夕拾》是“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的时候”。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还说:“后五篇(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概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内容概括
答: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内容是主人公鲁迅的童年,屋子后面有百草园,这是他童年最快乐的时候,通过美女蛇等故事讲述,后来主人公在私学的教育中长大,他把其称为为三味书屋,是他怀念的童年时光。2、创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

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出作者怎样的心理?
答: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抄报背景
答:写作背景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哪些事情?
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八件事,分别是:油蛉和蟋蟀唱歌、翻砖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妖怪的故事、到三味书屋学习、上课画连环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下方解释,急急急,急死
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写作背景百草园入口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中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资料
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