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中“与”字有哪些用法

作者&投稿:乐正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考文言文中“于”字有哪些用法~

1 介词,可译作“在”“从”“比”等:月初与东山之上
青取之于蓝
2 介词,表被动:见欺于张仪
3 通假:和“吁”相通
4 助词,不译:之子于归
5 “至于” 复音虚词


一、动词:
1、借(是以人多以书假余)
2、凭借(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给予(汉人未可假大兵权)4、假装(乃悟前狼假寐).
二、形容词:
非正式的,代理的(乃以吴书为假王)三、连词:
假如、如果(假令伏法受诛)

拼 音jiǎ jià
部 首亻
笔 顺ノ丨フ一丨一一フ一フ丶
基本释义
1.假 [jiǎ]
2. 假 [jià]
3.假 [jiǎ]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山。~话。~冒。~释。~死。虚~。真~。弄虚作~。
借用,利用:~借。~货。~道(借路)。~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公济私。不~思索(用不着想)。
〔~名〕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片~~”,草书称“平~~”。
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设。~使。~令。~如。~若。
假 [jià]
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日。~条。病~。
相关组词
1、假设[ jiǎ shè ]
基本解释:
1. 暂时认为
2. 科学研究中根据事实提出的假定说明,必须经过实践证明才能成为理论
造句:假设反动派要屠杀二师学生的话,将在工人阶级中引起什么反响?
2、假想[ jiǎ xiǎng ]
基本解释:假设;想象出来的
造句:可不在僻远的山林呀,可不是假想的仙境。
3、假如[ jiǎ rú ]
基本解释:假使,如果
造句:假如人类没有战争,世界将多么和平。
4、假装[ jiǎ zhuāng ]
基本解释:故意装出某种动作或姿态,以掩盖真相
造句:先假装交朋友,再乘虚而入,直捣黄龙。
5、作假[ zuò jiǎ ]
基本解释:
1. 制造假冒伪劣商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2. 耍手腕;玩弄伎俩
3. 为人不坦率,假装客气
造句:关于李明考试作假一事已经真相大白了。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与”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1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2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3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与”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1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2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3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老师说者是表判断,也是语气词,她说的很对者 zhě〈助〉(1)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2)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3)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语气助词,表提顿。)--《列子·汤问》中有鲁人 冯三保者,精技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4) 用在句末表示语气完毕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5) 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6) 表示祈使语气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7) 表示商榷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 周之文致,用 夏之忠者。--《汉书》(8) 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9) “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在这里强调了肯定的语气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含有与的文言文
答:文言文的"或"字不解释为"或者",解释为"有的(人或物)" 解释: 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 二、和 1 音乐和谐;协调。《察传》:“正六律,和五声...

文言文中还有哪一些字像“与”一样,喜欢考查词性?
答:文言文 之的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

之,以,而,为,其,于在文言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常用词——之、其。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

【在线等】”以”字“和”之”的文言文所有意思,古今异义有点的也要
答:“之”“以”“而”等字在文言文中不同句式的意思以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文言文于有哪些意思
答:1个回答 #热议# 发烧为什么不能用酒精擦身体来退烧?机器1718 2022-11-21 · TA获得超过585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27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8.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文言文中于有哪些意思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

高考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什么?
答: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3.复音虚词 “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
答:1. 什么叫文言文实词,什么叫通假、词类活用 文言文实词:表达实际意义的词汇,与虚词相对。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
答:(3)取: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4)好像:《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文言词于作为助词的用法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无义。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译:蕃,捍御;宣,教化...

文言文中“和”字的全部解释
答:和:1.音乐和睦。《老子》:“音乐相~”和睦,协调。《左传》:“秦,晋不~久矣”2.温和,暖和。李白《雉朝飞》诗:“春天~,白日暖。” 以及.和悦.《战国策》:“齐王~其颜色。”3.搀和。杜甫《岁晏行》:“今许铅锡~青铜”4.连词。与,和。岳飞《满江红,怀飞》:“八千里路云~月”5....

文言文里有哪些通用的字
答:1. 文言文跟现代汉语通用的字 通用字 通用字指在使用中可相通换用的汉字,包括同音通用、同义通用和古今通用。 同音通用指用一个同音字(或音近字)去替代另一个字,这种替代具有一定的常用性。典籍同义通用指同义字之间的通用。 例如"才"、"材"二字,在一般情况下,不可混用,但在指"有才能的人"这个意义上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