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是处于古代哪位文人的作品?是什么意思呢?求高人指点!

作者&投稿:茹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到底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1]   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小说:《炽天使传说》,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传 媒:北京西三环中央电视塔下的标志建筑物上,有著名书法家、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总后政治部丁嘉耕大校书写的“上善若水”,被誉为“首都文化风景”。
编辑本段出处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
上善若水书画作品图册(19张)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周易》中也有兑卦与此义相同![1]
编辑本段解读
  学会“上善若水”的处事哲学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水中的人生哲学 车尔尼雪夫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的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委曲的摇曳着,我们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写生家。”的确,“水”在温柔而诗意的告诉你面对挫折面对不如意的心境,告诉你处世的大智慧。明镜止水,波澜不兴的心境正如光滑透彻的镜子,可以映照世间的真相。在透明的水面前,才知道什么是纯粹,什么是污浊,在清澈的心灵面前,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反观自身的缺点时,不用被动的反抗、挣扎,荡起涟漪的水,是缺乏洞察力的,会让自己迷失,会让自己痛苦,会让自己彷徨,不如主动的如水般去包容,去净化。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肥皂水”的哲学》故事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换个方式看待问题,也许换来的是“柳暗花明”。故事讲到;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年成为美国总统,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人虽长得很好,但工作中却常因粗心而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漂亮的小姐。”这句话出自柯立芝口中,简直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同样能把公文处理得像你一样漂亮的。”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便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些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觉痛。”   故事讲完了,我们从故事中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做人的道理;那就是;“良药未必非要苦口,忠言未必非要逆耳”。的确,可以给良药包上糖衣,可以给忠言加上装饰。批评也需要讲求艺术。诚然我们知道这样的一个事实,犯了错误的人大多不会主动承认错误并自觉改正。这时候如果对方用过分的犀利言辞,那么再宽容的人恐怕也会变容失色,内心反感。毫无顾忌,不讲方法的讽刺批评,会让人心生怨恨,更不用说接受建议改正错误了。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杰丝.雷尔说:"称赞对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阳光给予别人。的确,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挫折、阻拦、伤害……如果你想以硬碰硬,那么,你就必须成为最硬的那个,否则,总有一天你会被对方粉碎。所以,何不学水呢?学她的轻柔,以柔克刚。这样,不管前方有什么,你都能较顺利地朝自己的方向前进。   水是博大精深的,它对我们的启迪还有许许多多,如“滴水穿石”,启迪我们对事业的追求要锲而不舍;“千条江河奔大海,一江春水向东流”,启迪我们一旦认准一个目标,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定执著的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启迪我们要有恢宏的气度,博大的胸怀……水对我们的启迪是如此丰厚广博,难怪先哲要发出“上善如水”的赞叹!“上善如水”堪为我们的座右铭。[1]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好的德行就象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着无人来争、与人无争的善地;心境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行为因内心的祥和而对众生充满慈爱;言语因清静无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义卓著;政治上也会因为无私无欲,不刻意追求有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杂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后,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专注于办事,从而无所不通;行事也会看清真正应该发动的时机,而且善于把握时机。正由于他不刻意地去争权夺利、争功钓名,所以他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忧难。   “上善若水。”最上乘的“善”就象水一样啊!前面我们说过,“善”是一个时空性的范畴。它是“道”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应用——“德”的具体评价。“德”是从“道”这个宇宙大规则中演化出来的。   在“道”层次上,没有“善”或“不善”的区别,但在“德”的层次上,不仅有“善”与“不善”的性质分别,而且还有“上善”、“中善”、“小善”的量化分别。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德”,常见的如“天有天德,地有地德,春木德兴,夏火德兴,秋金德兴,冬水德兴。四季之交土德兴。”,再比如君主有“圣德”,“君子”有“仁德”,练武人讲“武德”,学艺人讲“艺德”,普通人讲“私德”。   那么什么是衡量这些“德”究竟是“善”还是“不善”,究竟是“上善”、“中善”还是“小善”呢?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与“道”的符合程度。符合就是“善”,符合得越多,就是“上善”。水“德”为什么是“上善”?就因为它“几于道”——非常接近“道”。   这个非常接近“道”的“水德”,究竟有些什么具体“功德”呢?就是因为它“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也就是说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白求恩式的共产主义高风亮节啊!   水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了,我们身体里四分之三都是水。有关水的具体的例子是多到不可胜数的,老子就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讲。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是老子对“水德”进一步展开了,而且把它与“人德”相比较了。   “居善地”。水的特性是向下,这个特性是针对我们这个世界(地球)而言的。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犹豫的奔向那些低洼之处——世俗的人们最厌恶的地方,这是“水往低处流”,但人是要“人往高处走”的。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处”走,那就势必要“争”,轻则拳脚相加,头破血流,重则你死我活。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谦和的心态,那么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上善”的行为之一。而“上善”是最符合“道”的,所以最终是占大便宜的。所谓“吃亏是福,得便宜处失便宜”、“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回过头来再看水,尽管它不停地奔向低洼的地方,但是没有哪一刻停止过自身的升华(蒸发),最后它又以一种崭新的、更为纯净的形态遨游于蓝天,那就是白云——没有任何人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它。正所谓“一下一下又一下,一下下到深渊里。自有老天不我欺,青云直上居九天。”   “心善渊”。水的本质的清明宁静的,从来不受任何外来物的影响,它的物理化学性质极为稳定:无色、无味、透明。它在急速运行时可以混杂夹带着泥沙砾石,但一停下来,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来的面目。它可以包容很多的无机盐和矿物质,但当它升华(蒸发)的时候,它又回到了本身的纯净。   我们做人,能象那样始终不被环境所迷惑吗?始终保持住清明宁静的本心吗?能不改变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吗?   “与善仁”。水对任何物体都是很“仁爱”的,瓦砾和宝玉都可以跟着它一起去旅行,它绝对不会厚此薄彼。参天的大树和卑微的小草它都愿意去滋润,既不趋炎附势,也不故作清高。   “言善信”。水的声音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声音,也是最变化莫测的声音,但是每种声音都符合它的身份。它可以是春雨式的“润物细无声”,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哗哗”,可以是大海的呼啸,听其声可知其形,这就是是“信”。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虚张声势,也不矫情伪饰。   “政善治”。水完全根据“道”的原则和具体地理环境来决定它要走的路,无论东西南北,无论直行蜿蜒,它都依据地势而为,绝对没有什么主观上想要去的地方。它只有一个大方向,奔向低洼,不考虑气派和面子的问题,宽可以数十里,窄可以几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甚至不考虑最终是奔向大海还是奔向沙漠,绝不会自动自发地去趋吉避凶。水执行的是真正的“无为之治”。   “事善能”。水的功能是最多的。它可以滋润,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冲刷。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它不会去计较是不是主角,有多少收益,吸引多少眼球,人气指数有多高,能不能评个院士博导教授之类的,它只是默默地勤奋地敬业地工作。但是,哪里可以完全离开水呢?可以说这世间的绝大多数工作如果没有水的参与,根本是不可能办成的。   “动善时。”水又是最善于等待时机来发动的。春天万物复苏、萌生,需要一定的水,它就来了;夏天万物生长壮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万物气息收敛,生机转入种子,相应降水就开始少;冬天万物闭藏,生机封固于内,就基本上不怎么降水,即使降水也不流动(雪),留待来春地气回暖、万物复苏时再用。   “夫唯不争,故无尤。”   因为“不争”,所以“无尤”。“不争”就是“为无为”,依据“道”来“为无为”需要“争”吗?“争”,现代社会所最提倡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究竟有多少合理性?“争”说到头,又是“争”的什么呢?   要理解什么叫“无为而无不为”,什么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看看水吧。只有象水这样去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爱情、对待事业、对待家庭、对待师长、对待同事、对待朋友、对待家人、对待人生的所要面对的一切,才能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和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和忧难,这才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说涡阳)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室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过两份手抄本帛书《老子》(《道德经》

“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1]
  

中国桐声堂吴奎书
  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小 说:《炽天使传说》,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传 媒:北京西三环中央电视塔下的标志建筑物上,有著名书法家、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总后政治部丁嘉耕大校书写的“上善若水”,被誉为“首都文化风景”。
编辑本段出处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

上善若水书画作品图册(21张)
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周易》中也有坎卦(坎为水)与此义相同![1]
编辑本段解读
  学会“上善若水”的处事哲学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水中的人生哲学 车尔尼雪夫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的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委曲的摇曳着,我们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写生家。”的确,“水”在温柔而诗意的告诉你面对挫折面对不如意的心境,告诉你处世的大智慧。明镜止水,波澜不兴的心境正如光滑透彻的镜子,可以映照世间的真相。在透明的水面前,才知道什么是纯粹,什么是污浊,在清澈的心灵面前,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反观自身的缺点时,不用被动的反抗、挣扎,荡起涟漪的水,是缺乏洞察力的,会让自己迷失,会让自己痛苦,会让自己彷徨,不如主动的如水般去包容,去净化。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肥皂水”的哲学》故事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换个方式看待问题,也许换来的是“柳暗花明”。故事讲到;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年成为美国总统,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人虽长得很好,但工作中却常因粗心而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漂亮的小姐。”这句话出自柯立芝口中,简直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同样能把公文处理得像你一样漂亮的。”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便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些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觉痛。”
  故事讲完了,我们从故事中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做人的道理;那就是;“良药未必非要苦口,忠言未必非要逆耳”。的确,可以给良药包上糖衣,可以给忠言加上装饰。批评也需要讲求艺术。诚然我们知道这样的一个事实,犯了错误的人大多不会主动承认错误并自觉改正。这时候如果对方用过分的犀利言辞,那么再宽容的人恐怕也会变容失色,内心反感。毫无顾忌,不讲方法的讽刺批评,会让人心生怨恨,更不用说接受建议改正错误了。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杰丝.雷尔说:"称赞对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阳光给予别人。的确,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挫折、阻拦、伤害……如果你想以硬碰硬,那么,你就必须成为最硬的那个,否则,总有一天你会被对方粉碎。所以,何不学水呢?学她的轻柔,以柔克刚。这样,不管前方有什么,你都能较顺利地朝自己的方向前进。
  水是博大精深的,它对我们的启迪还有许许多多,如“滴水穿石”,启迪我们对事业的追求要锲而不舍;“千条江河奔大海,一江春水向东流”,启迪我们一旦认准一个目标,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定执著的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启迪我们要有恢宏的气度,博大的胸怀……水对我们的启迪是如此丰厚广博,难怪先哲要发出“上善如水”的赞叹!“上善如水”堪为我们的座右铭。[1]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着无人来争、与人无争的善地;心境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行为因内心的祥和而对众生充满慈爱;言语因清静无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义卓著;政治上也会因为无私无欲,不刻意追求有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杂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后,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专注于办事,从而无所不通;行事也会看清真正应该发动的时机,而且善于把握时机。正由于他不刻意地去争权夺利、争功钓名,所以他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忧难。
  “上善若水。”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样啊!前面我们说过,“善”是一个时空性的范畴。它是“道”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应用——“德”的具体评价。“德”是从“道”这个宇宙大规则中演化出来的。
  在“道”层次上,没有“善”或“不善”的区别,但在“德”的层次上,不仅有“善”与“不善”的性质分别,而且还有“上善”、“中善”、“小善”的量化分别。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德”,常见的如“天有天德,地有地德,春木德兴,夏火德兴,秋金德兴,冬水德兴。四季之交土德兴。”,再比如君主有“圣德”,“君子”有“仁德”,练武人讲“武德”,学艺人讲“艺德”,普通人讲“私德”。
  那么什么是衡量这些“德”究竟是“善”还是“不善”,究竟是“上善”、“中善”还是“小善”呢?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与“道”的符合程度。符合就是“善”,符合得越多,就是“上善”。水“德”为什么是“上善”?就因为它“几于道”——非常接近“道”。
  这个非常接近“道”的“水德”,究竟有些什么具体“功德”呢?就是因为它“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也就是说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白求恩式的共产主义高风亮节啊!
  水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了,我们身体里四分之三都是水。有关水的具体的例子是多到不可胜数的,老子就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讲。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是老子对“水德”进一步展开了,而且把它与“人德”相比较了。
  “居善地”。水的特性是向下,这个特性是针对我们这个世界(地球)而言的。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犹豫的奔向那些低洼之处——世俗的人们最厌恶的地方,这是“水往低处流”,但人是要“人往高处走”的。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处”走,那就势必要“争”,轻则拳脚相加,头破血流,重则你死我活。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谦和的心态,那么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上善”的行为之一。而“上善”是最符合“道”的,所以最终是占大便宜的。所谓“吃亏是福,得便宜处失便宜”、“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回过头来再看水,尽管它不停地奔向低洼的地方,但是没有哪一刻停止过自身的升华(蒸发),最后它又以一种崭新的、更为纯净的形态遨游于蓝天,那就是白云——没有任何人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它。正所谓“一下一下又一下,一下下到深渊里。自有老天不我欺,青云直上居九天。”
  “心善渊”。水的本质的清明宁静的,从来不受任何外来物的影响,它的物理化学性质极为稳定:无色、无味、透明。它在急速运行时可以混杂夹带着泥沙砾石,但一停下来,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来的面目。它可以包容很多的无机盐和矿物质,但当它升华(蒸发)的时候,它又回到了本身的纯净。
  我们做人,能象那样始终不被环境所迷惑吗?始终保持住清明宁静的本心吗?能不改变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吗?
  “与善仁”。水对任何物体都是很“仁爱”的,瓦砾和宝玉都可以跟着它一起去旅行,它绝对不会厚此薄彼。参天的大树和卑微的小草它都愿意去滋润,既不趋炎附势,也不故作清高。
  “言善信”。水的声音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声音,也是最变化莫测的声音,但是每种声音都符合它的身份。它可以是春雨式的“润物细无声”,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哗哗”,可以是大海的呼啸,听其声可知其形,这就是是“信”。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虚张声势,也不矫情伪饰。
  “政善治”。水完全根据“道”的原则和具体地理环境来决定它要走的路,无论东西南北,无论直行蜿蜒,它都依据地势而为,绝对没有什么主观上想要去的地方。它只有一个大方向,奔向低洼,不考虑气派和面子的问题,宽可以数十里,窄可以几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甚至不考虑最终是奔向大海还是奔向沙漠,绝不会自动自发地去趋吉避凶。水执行的是真正的“无为之治”。
  “事善能”。水的功能是最多的。它可以滋润,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冲刷。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它不会去计较是不是主角,有多少收益,吸引多少眼球,人气指数有多高,能不能评个院士博导教授之类的,它只是默默地勤奋地敬业地工作。但是,哪里可以完全离开水呢?可以说这世间的绝大多数工作如果没有水的参与,根本是不可能办成的。
  “动善时。”水又是最善于等待时机来发动的。春天万物复苏、萌生,需要一定的水,它就来了;夏天万物生长壮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万物气息收敛,生机转入种子,相应降水就开始少;冬天万物闭藏,生机封固于内,就基本上不怎么降水,即使降水也不流动(雪),留待来春地气回暖、万物复苏时再用。
  “夫唯不争,故无尤。”
  因为“不争”,所以“无尤”。“不争”就是“为无为”,依据“道”来“为无为”需要“争”吗?“争”,现代社会所最提倡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究竟有多少合理性?“争”说到头,又是“争”的什么呢?
  要理解什么叫“无为而无不为”,什么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看看水吧。只有象水这样去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爱情、对待事业、对待家庭、对待师长、对待同事、对待朋友、对待家人、对待人生的所要面对的一切,才能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和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和忧难,这才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2]
编辑本段作者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说涡阳)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室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过两份手抄本帛书《老子》(《道德经》)。
  透明子.王章海认为:“上善若水”是指道的本质是最好的最上的善的本质.指:宇宙中有一种能量就是道的能量.道的本质能量在宇宙中的存在形式就好像"水"在地球上存在那样:无处不在!!!"上善若水"是指"道"的"能量"在"宇宙"中的"存在"形式!
  宇宙因为有这种如"水"的能量才支撑日月星辰的运转.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有型体是非常渺小的.而看不到的那些道的"如水"的能量在宇宙中所占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无处不在的.而人类忽略了这种"上善之水"的存在.老子才说出:上善若水之名句.而能理解到的人非常少!
  这种上善若水的能量在宇宙中的存在形式是:透明,无形,气质的物质的精华.我们人类现在的科学研究物质的存在还停留在有型的"子"的境界中.而老子已经在2600多年前就悟到了"无"而"真有"的物质的"透明能量"性,并且说出:上善若水!
  我们现在的人类还不及当时的理解能力啊!!!

《老子》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关于水,其实我们了解的并不全面,深刻,还是古代贤哲老子和孔子的言论较深远和精辟。所以,他们把水比作上善。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观。所以,水有五则:
一、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 是水。
二、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三、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
四、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
五、汪洋大海,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而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关于咏水的诗词: 有物名曰水,至柔有大能。 山泉露头角,立志向海行。 坎坷等闲过,奔流步不停。 执著不执著,无往而不胜。 巨石阻前路,转头绕道行。 悬崖临绝壁,呼啸跳涧中。 遇沙渗地下,暗行不逞能。 骄阳似火蒸,变云学龙腾。 聚团化作雨,遇冷凝作冰。 春融入江河,滔滔仍向东。 万难终归海,浩瀚波涛涌。 世人叹伟大,一笑又升空。 转身归山去,泉声常叮咚.水性柔顺,明能照物,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老子弘扬水的精神,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处世哲学,做人要与水一样,有极大的可塑性。水性柔而能变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盆中是杯盆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上善若水今译:上善的人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净,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佛家解释说:月如佛性,千江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江就有月,人不分贵贱,有人就有佛性,佛性自在人心,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在,佛性无所不在,道亦无所不在……

水——真正的风景在于:
为政之道,应不忘"拯救黎民于水火" 做官之道,应抱定"君子不饮盗泉之水"
交友之道,应恪守"君子之交淡如水"
修身之道,应牢记"流水不腐,户枢不蠢" 水容纳污垢,但神奇的自净功能使其能永葆纯洁 水有三态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必汇入汪洋大海。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多做好事,善事日积月累就象滴水汇成江河湖海而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的团体就会健康发展。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全民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老子的《道德经》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古文由来
答:“上善若水”是《老子》中的话,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U第四声)故几于道。”“厚德载物”是《易传》中的话,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说厚德载物,什么是“德”,其实很简单。帮助别人要求回报,叫做交易。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就叫做“德”。

上善若水哪个诗句
答: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以下是针对该问题进行的 1. 明确答案来源:上善若水是流传千古的成语,它的出处是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在这部作品中,这一成语被用来形容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强调水的至柔至刚之德,用以比喻人的品德高尚。这个成语不仅在古代备受推崇,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答:老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其中“上善若水”是他描述道境的一个比喻。具体而言,“上善”意为至高无上的善,“若水”则是指像水一样,能够滋润万物而不争斗。这种无争的状态,就是老子所说的“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

请问哪位知道"上善若水"典故的出处?
答:“上善若水”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具体解释:“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

“上善若水”这个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古代有哪些
答:沧田042 :你好。《道德经》第八章: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用水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滋润万物...

上善若水 至柔则刚是什么意思
答:原文:上善若水,至柔则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白话译文: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最极致的柔和比任何事物都刚强,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此文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

上善若水的作者是谁是中国古代什么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
答: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上善若水 乾坤如袖 出自己哪里 什么意思
答:上善若水,乾坤如袖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而天地宇宙则像衣袖一样可以容纳万物。首先,我们来解析“上善若水”这一部分。水在中华文化中常常被视为柔软、包容、顺应的象征。它既能滋养万物,又能化解冲突。老子用水来比喻最高...

上山若水,厚德载物分别出自那篇古代文学名著?
答:“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这两句话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由于出处年代久远,加之古人的话一个字概括多种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致使人们理解不同,说法不一。我们在正确理解古人说话的含义时,必须将前后相关的话语、省略语句、引伸意思联系起来理解,才能领悟...

上善若水出自哪里?
答:赏析:孟子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过程,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一是通过“存心”、“养性”、“事天”的实践过程,实现人格的道德完善。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它的实质是探寻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对人生命意义的价值叩问。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与荀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