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关于文言文……

作者&投稿:呈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分求助〕关于文言文~

这是最全的了

一、 而

1、 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 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出于蓝,而青于蓝。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续耳。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于兹。

3、 助词,附在其它的词上。

(1) 作时间词,“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

如:既而儿醒,大啼。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 何

1、 疑问代词

(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大王来何操?

子何恃而往?

(3)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2、 副词

(1)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3、 复音虚词。

(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

如: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荣禄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4、 同“呵”,喝问。

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 乎

1、语气助词

(1) 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

如:欲安所归乎?

壮士,能复饮乎?

(2) 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 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如:孰之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 用在句中停顿处,可不译,相当于舒缓语气。

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亦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 用作助词,可作形容词词尾。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四、 乃

1、 副词

(1) 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才”等。

如:良乃入。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 情理上的逆转相背,可译为“却”“竟(竟然)”。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 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仅”。

如: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 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作定语,“你”“你的”。

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 用作副词,起帮助判断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嬴乃夷门抱关者。

五、 其

1、 代词

(1)第三人称,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她的”(包括复数)。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第三人称,一般代人,可译为“他”“它”“她”(不加“的”)。

如:秦王恐其破璧。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 第一人称,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 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 副词

(1) 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如:其皆出于此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怎么”。

如:其孰能讥之乎?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 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恐怕”。

如:吾其反也。

(4) 期望语气,可译为“可要”“可”。

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 连词

(1)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2) 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

4、 助词,作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如:霰雪纷其无垠兮。

六、 且

1、 连词

(1) 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矫诏纷出。

(2) 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可译为“又”“并且”。

如:河水清且涟漪。

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3) 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况且”“再说”。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如:不出,火且尽。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七、 若

1、 代词

(1) 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如:更若役,复若赋。

若入前为寿。

(2) 指示代词,“这”“这样”“如此”。

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 连词

(1)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

如:若止印三二本,则未为简易。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2) 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

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以“夫”“至”结合,放在一段或者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如: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4、 动词,“像”“好像”。

如:若水之归下也。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八、 所

1、 助词

(1)组成“所”字结构。后面必须跟动词,如不是动词则要活用为动词。相当于“……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如:置人所缯鱼腹中。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 组成“为……所……”表被动。

如: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3、 构成复音虚词“所以”。

(1) 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如: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表凭借、手段、目的。译为“用来……的”。

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4、 名词。译为“处所”“地方”。

如:某所,尔母立于兹。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九、 与

1、 介词,

(1)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

如:且与府吏要。

秦伯说,与郑人盟。

(2) 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跟……相比”。

如:吾与徐公孰美。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 连词,边接并列成分。

如:今秦之与齐犹齐之与鲁也。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也入与非常也。

3、 语气助词,通假字,同“欤”。

如:王庶几无疾病矣与。

无乃尔是过也。

4、 动词,译为“给予、结交、参加、赞许、亲附”

如:蹇叔之子与师。

失其所与,不智。

与嬴而不助五国者。

十、 于

1、 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如:得复见将军于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 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 构成复音虚词“于是”。

(1) 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关系,古今同义。

如: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秦王不怿。

(2) 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在这”“从这”。

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 词缀,嵌在动词之前,构成双音节词,不译。

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十一、为

1、 介词,读四声。

(1) 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如:为君翻作《琵琶行》

公为我献之。

(3) 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4) 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5) 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6) 被动关系。可译为“被”。

如:恐为操所破。

2、 助词。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以伐为?

3、动词,“成为”“变成”“治理”“作为”“当作”“以为”“认为”“是”等。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十二、焉

1、 助词

(1) 语气助词。

A、 陈述语气,可不译。

如:于是余有叹焉。

B、 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C、 句末助词,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如:盘盘焉。

2、 代词

(1) 人称代词,一般代物,作第三人称,可译为“它”。

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2)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

则将焉用彼相矣。

3、 兼词

(1) 用作“于此”“于是”。

如:青麻头伏焉。

风雨兴焉。

(2) 用作“于之”。

如:使皇武子辞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十三、因

1、介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如:因宾客至相如门前谢罪。

因击沛公于坐。

我欲因之梦吴越。

2、 连词

(1) 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如:相如因持璧却立。

府吏闻此便,因求假暂归。

(2)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如: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十四、也

语气助词

(1) 表示判断语气。

如: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 表示肯定语气。

如: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3) 表示疑问语气。

如:吾王庶几无疾病矣,何以能鼓乐也。

缚者何为者也?

(4) 表示感叹语气。

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能鼓乐也。

(5) 用在句未,表示反诘语气。

如:安求其能千里也?

(6) 表示祈使语气。

如:勿从俱死也!

(7)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十五、以

1、 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用(凭)什么身份“”按照“。等。

如:余船以次俱进。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2) 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秦亦不以城予赵。

(3) 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相当于“在”“于”。

如:余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5)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 连词

(1)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目的关系。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敛赀财以送其行。

以尽吾齿。

(3) 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4)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余以四人拥火以入。

(5)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构成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如:以是人多以书假台口余。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发于新硎。

4、 副词,同“矣”,相当于“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

十六、则

1、 连词

(1) 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

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临视,则虫集冠上。

(2)假设关系,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或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 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可译为“可是”“却”,或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可译为“虽然”“倒是”。

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 副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则寡人之罪也。

十七、之

1、 代词

(1) 人称代词,第三人称。

如:作《师说》以贻之。

(2)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之二虫又何知?

2、 助词

(1) 结构助词。

A、 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或不译。

如:吾尝闻少仲尼之闻。

B、 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 音节助词,凑成音节,不译。

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十八、者

1、 助词

(1) 构成“者”字结构,名词性短语。

如:用叶者取叶禄长足时。

(2) 起提顿作用,可不译。

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 代词

(1) 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 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之类。

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与曹操论盛孝章书
(汉)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内知识,零落殆尽 知识:有才华的人
B.而身不免于幽絷 幽絷:囚禁
C.或能讥评孝章 讥: 讥讽
D.欲公崇笃斯义也 笃:深厚
答案 D
解析 “笃”为动词“尊崇”,“推崇”。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人困于孙氏 B.①隗虽小才,而逢大遇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虽大风浪不能使之鸣也
C.①天下谈士,依以扬声 D. ①因表不悉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答案 A
解析 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表被动。B项前一个“虽”是连词,表转折,虽然;后一个“虽”也是连词,表
让步,即使。C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D项前一个“因”介词,凭借;后
一个也是介词,通过。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作者向曹操推荐盛孝章的一组是( )
①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②(其人)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③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 ④友道可弘矣
⑤或能讥评孝章 ⑥正之之术,实须得贤
A.①②③④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D.②③④⑥
答案 D
1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融与盛孝章友善,忧其不能免祸,于是给曹操写信,希望曹操象历史上一些能够重用贤才的人物一样,对盛孝章加以援引。
B.如果不救盛孝章,那末孔融的祖父就不会说他有益友,并且朱穆将会与他绝交。
C.孔融认为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所称赏赞美的人。
D.孔融引用“燕君市骏马之骨”的历史事实,是为了说明纵然盛孝章不是绝顶的贤才,但招致他可以收取好贤的名望,贤人必将接踵而来。
答案 B
解析 “吾祖”是指孔子,读书人的祖师。
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2)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3)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答案 (1) 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他自己也感到是一种羞耻。
(2)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3) 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
【译文】
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公羊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他自己也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末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末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凭借这封信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zhì
(1)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2)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arrive;reach]
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说文》
凤鸟不至。――《论语》
至,到也。――《字林》
至,到也。――《广韵》
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书·牧誓》
我征聿至。――《诗·豳风·东山》
远道不至。――《墨子·辞过》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至则行矣。――《论语·微子》
至则无可用。――唐·柳宗元《三戒》
风雨骤至。――汉·王粲《登楼赋》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孝武帝时,至代相。――《史记·李将军列传》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宋·文天祥《后序》
富者不能至。――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前狼又至。――《聊斋志异·狼三则》
至子之世。――清·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至旦(到天明);水流至足;至竟(到底;毕竟);至止(到达,到来。止,语气词);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到;达到);至乎(至于。到;达到);至至(达到,道的最高境地);至到(指程度达到极点;到)
(4)
来;去 [come;go]
至,来也。――《玉篇》
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左传·僖公五年》

zhì

(1)
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 [perfect;best;first-rate]
至人无己。――《庄子·逍遥游》
色愈恭,礼愈至。――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吾爱汝至。――清·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至心(极为诚恳的心意);最骏(最好的骏马);至意(极深远的用意);至情(极其真实的思想感情);至理(极深的道理);至材(极佳的才能);至治(最完善的政治);至德(最高尚伟大的德性)
(3)
深 [deep]
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周语》。韦昭注:“至,深也。”
(4)
又如:至虑(深思熟虑);至戒(犹深戒);至契(交情极深的朋友)
(5)
得当;恰当 [proper;suitable]
不知逆顺之理、小大至不至之变者也,未可与及天下之大理者也。――《荀子·正论》。杨倞注:“至不至,犹言当不当也。”
(6)
亲近 [close;intimate]。如:至戚(最亲近的亲属)
(7)
真挚;诚挚 [honest]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中庸》。朱熹注:“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至,天下莫能加也。”
(8)
又如:至诚;至友
(9)
周到 [con siderate;thoughtful]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zhì
(1)
大 [great;maximum]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易·坤》
(2)
又如:至贤(大贤。指极有贤德的人);至砀(极广大)
(3)
极;最 [very]
材之不逮至远也。――汉·贾谊《治安策》
陵见其至诚。――《汉书·李广苏建传》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
罪至重而罚至轻,庸人不知恶矣。――《荀子·正论》
(4)
又如:至公(最公正);至足(极充足);至大至刚(广大无限而刚健不可屈挠);至大无外(大到极点,外无以加);至小无内(小到极点,内无余隙);至公无私(公正到极点,丝毫没有私心);至清(极其清澈)
(5)
一定;必 [certainly]
衡曰:“顾当得不耳,何至上书?”――《汉书·匡衡传》
(6)
竟,竟然 [unexpectedly]
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鸟飞。――《韩非子》

zhì
(1)
夏至、冬至的简称 [solstice]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左传·僖公五年》
(2)
又如:至节(冬至或夏至);至日(指冬至日,夏至日。冬至昼最短,夏至昼最长)
(3)
至道。道家多以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 [very reason]
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释其要而索其于祥,末可与言至也。――《淮南子·本经训》
(4)
又如:至精(我国古代哲学家指一种极其精微神妙而不见形迹的存在)
(5)
道德高尚的人;圣人 [saint]
道者,圣之所吏也,至之所得也。――《鹖冠子》
(6)
又如: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7)
准则 [standard;criterion]
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上贤而不穷,哀乐不谣,民知其至。――《逸周书》

zhì
(1)
乃;乃至;以至 [and even;down to;even]
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曹丕《与吴质书》
(2)
至于,甚至于 [as far;as to]――用于说完一事时,又另外提出一事。转折相连
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史记》

zhì
到…时候 [till;to;untill]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至宝
zhìbǎo
[most valuable treasure] 特别稀有的珍宝
竟把普通景泰蓝当成了至宝
至不济
zhìbujì
[at least][口]∶表示最少或最低限度
至诚
zhìchéng
[complete sincerity] 极为诚恳;诚心诚意
至诚待人
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汉书·楚元王传》
至迟
zhìchí
[at(the)latest] 最晚
至此
zhìcǐ
(1)
[here]∶到此
你领着他们向前走,至此停下
(2)
[so far]∶到此时
至此,共有五十个人报名
(3)
[to this extent]∶达到这种情形
事情缘何至此?
至当
zhìdāng
[most suitable] 极其适当
用词至当
至多
zhìduō
[at (the) most] 表示最大限度
看上去,他至多三十岁
至高无上
zhìgāo-wúshàng
[paramount;supreme;most lofty] 高到极点,上边再无高过它的。形容在某一范围内处于至尊地位
奴隶主对奴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至好
zhìhǎo
[best friend] 最要好的朋友
至交
zhìjiāo
(1)
[most intimate friend]∶关系最密切的朋友
好学典故,与王俭至交。――《南史·孔逷传》
他俩是至交
(2)
[deep friendship]∶极深厚的友情
至交淡不疑。――孟郊《劝友》
至今
zhìjīn
(1)
[up to now]∶直至此刻
至今杳无音信
(2)
[to this day;so far]∶直到今天
至理
zhìlǐ
(1)
[truth axiom;maxim;famous distum,golden saying;]∶最正确或最根本的道理
团结御侮,自然是至理
(2)
[best politics]∶最完善最美好的政治
至理名言
zhìlǐ-míngyán
[great speech axiom;maxim;famous distum,golden saying] 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至亲
zhìqīn
[very close relative] 最亲近的亲戚
满城无至亲。――卢纶《送李方东归》
至情
zhìqíng
[most genuine feeling] 至诚的感情
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
至日
zhìrì
(1)
[Summer Sol-stice]∶指夏至日
(2)
[Winter Sol-stice]∶指冬至日
淳熙丙申至日。――宋·姜夔《扬州慢》
至若
zhìruò
[go so far as to;as for] 连词。表示提出另一个话题,用在下文的开头,可译为“至于”
至若诗书所述。――《史记·货殖列传》
至若春和景明。――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至善
zhìshàn
(1)
[summum bonum]∶通常指一切其他的善都包含于其中或者都来源于它的那种最高的善
(2)
[best condition]∶最好的办法、情况
至善不战,其次一之。――《管子》
至上
zhìshàng
[the highest] 最高;居于首位
国家利益至上
至少
zhìshǎo
[least] 表示最小的限度
至少可以减轻一些负担
至死
zhìsǐ
[to death] 到死
一直卧床至死
至矣尽矣
zhìyǐ-jìnyǐ
[have done everything possible] 祝颂赞扬的话说到了至高极点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庄子·庚桑楚》
至言
zhìyán
[most true saying] 富有哲理而合情合理的话
至言不可不察
至友
zhìyǒu
[intimate friends] 真诚而亲密的好友;挚友
至于
zhìyú
(1)
[as for]∶表示程度、范围
至于他,是一定会来的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至:动词,抵达。)――清·姚鼐《登泰山记》
至于劝善规过足矣。――清·刘开《问说》
(2)
[as to]∶表示另提一件事
至于我个人的意见,以后再提
(3)
[as for;go so far as to] 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用在下文开头,为现代汉语所沿用
至于斟酌捐益。――诸葛亮《出师表》
至于负者歌于途。――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至于怨诽之多。――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至于农夫小民。――宋·苏轼《教战守》

zhì ㄓˋ
(1)
到:~此。自始~终。从古~今。~于。以~。甚~。
(2)
极、最:~少。~亲。~交(最相好的朋友)。~诚。~高无上。~理名言。
或 huo
部首: 戈 部首笔画: 04 总笔画: 08


either;maybe;or;perhaps;
或者;

huò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some;someone]
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或跃在渊。――《易·乾》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庶或饷之。――《礼记·祭义》
或赐二小人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或立或卧。――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饮或博。
(2)
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或日(某日,有一天)

huò
〈连〉
(1)
用作虚词 [or] (1)∶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 (4)∶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
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
君实或见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或异二者之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
(3)
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 [if]。如:或若(假使,倘或)

huò
(1)
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 [perphaps]。如:或是(或许;也许是);或恐(也许;可能);你仔细找一找,或能找到
(2)
间或,有时 [occasionally;sometimes]
或长烟一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至相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或时(有时)

huò
(1)
通“惑”。迷惑 [puzzle]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擅创为令,迷或其君。――《管子·回称》
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盐铁论·错币》
贫贱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
惟恐或后。――清·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乱(昏乱;惑乱);或疑(怀疑,疑惑;有人怀疑)

huò
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莫或兴之。――清·黄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
或许
huòxǔ
(1)
[perhaps]∶可能但不肯定;也许
他或许没有赶上火车
(2)
[maybe]∶不一定
他或许能来
或曰
huòyuē
[someone says] 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不是连词里的“或”
或则
huòzé
[or] 或许(表选择)
明天我或则去图书城,或则去图书馆
或者
huòzhě
[maybe;perhaps] 也许
或者其于道不远矣。――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或者曰。――清·洪亮吉《治平篇》
你赶快走,或者还能赶上末班车
或者
huòzhě
(1)
[or]∶在可供选择的东西、状况或过程中的挑选
决定学医或者学法律
(2)
[either…or…]∶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从两种以上的事物中选择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同时存在
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小李或者小张

huò ㄏㄨㄛˋ
(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

文言文求助
答:西汉上官桀担任未央宫养马的官,汉武帝曾身体不适,病愈后,见马大多瘦弱,大发雷霆,生气的说:“你以为我再也见不到这些马了吗?”。就想把上官桀交给廷尉治罪。上官桀一边磕头一边说:“我听说皇上病了,日夜忧虑、惊恐,心思确实不在马上。”话没说完,已经留下几行泪水。武帝认为他忠诚,从此...

文言文。。。求助。。。
答:孟子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文言文答题技巧求助
答:这个没有太多技巧。要说“技巧”,就是要熟悉文言文常用词的词义。一般来说,一个词都有一个以上的词义,有的甚至有很多义项。必须读懂原文,分清楚这个词在句子中的词义,才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举一个例子:之 之,在文言文中有很多义项,如: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

〔高分求助〕关于文言文
答:快高考了有哪位高手可以帮忙整理一下,广东高考常考的文言文虚词,实词.相关网址请粘贴出来.介绍有用的文言文翻法细心回答加分... 快高考了有哪位高手可以帮忙整理一下,广东高考常考的文言文虚词,实词.相关网址请粘贴出来.介绍有用的文言文翻法细心回答加分 展开 ...

语文文言文求助求助
答:的 助词,无意义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他,他们 抱歉我也不知道啊,给你文言文所有之的意思吧,自己对照着看?文言文之的意思:1.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刻舟求剑》中的“是吾剑之所从坠”。2.结构助词“的”,如《幼时记趣》中的“故时有物外之趣”,译为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

求助!文言文翻译~
答:A:任安是荥阳人。幼小时就成了孤儿,生活贫困,给别人驾驭车子到了长安,留了下来,想做一个小吏,没有机会,就了解估算一些地方著录户籍的情况及人口的多少等。武功是在扶风西边的小县,山谷口靠山处有通往蜀地的栈道。任安认为武功是一个小县,没有豪门大族,容易提高自己的地位,就留居下来,代替...

求助文言文翻译!
答:这句诗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王风》集中,题为《黍离》。黍离》全诗如下: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

求助:文言文解释
答:“之”代“鹤”,“向”:想象 全文翻译: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细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或是成千...

求助!!求文言文翻译
答:译 文 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云梯那种器械,造成后,将用它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了,就从齐国起身,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楚国国都郢,会见公输盘。公输盘说:“您将对我有什么吩咐呢?”墨子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愿借助你杀了他。”公输盘不高兴。墨子说:“我愿意献给你十镒黄金。”公输盘说:“...

求助,初三语文文言文
答:七.分句: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八.加点词 之:到 若:你 素:原为白,引申为空白,无的意思 辍:停止 九.翻译 如果我富贵发达了,不会忘记你。每次喝醉,都表现出快乐和顺的样子。十.性格 陈涉:不甘平庸压迫,敢于抗争,争取自己想追求的东西 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