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性?

作者&投稿:弋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看待“人性”~

人性就日常用语上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无论是人的本质心理属性,还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属性,由于它们都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属性,那么这种属性也就不可能是后天的结果,只能是人类天性,属于无条件反射。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以此而得以将人性划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人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质的规定性。其本质而言,人的三种基本属性的辩证统一体:

(1)它是被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制约的生物属性。它体现为人作为生物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新陈代谢)的过程;

(2)以生物属性为前提、社会属性为内容的精神属性。它体现为为生存发展而对外界环境进行的探究反射,这是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3)以生物属性为基础、以精神属性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属性。它是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本能,体现为个体与群体间的利益交换

《启蒙文》中将“人性”定义为就是人与其他一切所有事物的“本质差别属性”,其实这种“本质差别属性”也就是人与其他一切所有事物区分开来的原因。

《启蒙文》告诉我们这种区分原因共有四种,即“人性”共有四种。分别是“存在性”——使人与“非存在性宇宙”(或称为“彼岸世界”)区分开来;“生命性”——使人与我们这个宇宙的一般无生命物质区分开来;“社会性”——使人与我们这个宇宙的植物和低级“活动性”动物区分开来;“精神性”——使人与我们这个宇宙的其它“思维性动物”区分开来。因此人是一种具有“存在性”、“生命性”、“社会性”、“精神性”的物种。

人的这四种属性,决定了人有四种本能,一是“生命本能”,二是“社会认同本能”,三是“自我认同本能”,四是“解脱本能”。

这四种本能对应了人应该有的人生目标分别是”健康“、”成功(社会认同)“、”幸福(自我认同)”、“智慧”。

人性,顾名思义,指人的本性。人性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作为中性词,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本性,有人性本善论的观点,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也有人性本恶论的观点,以儒家荀子为代表;一种含义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类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通常所说的人性,以后一种涵义居多。(来源: 人性 南丰公益书院 )

人性,实在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答案众多的话题。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告子说无所谓善恶,又说食色性也,等等。中国的圣哲前贤们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阐发人性。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他们大都从人的本质存在、天然权利等角度来阐发人性,起因则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

我对此的心态则是:那么多大学问家对人性都未能给出一个公认的答案,以我等之能当然更是望尘莫及;可既然已经有那么多答案,再来一个尝试又有何妨?

我探讨人性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好地解释、激发、引导、组织人类行为,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类存在。由此,我便不管别人对人性是怎样理解的,只是按照下面的含义来界定人性:

人性就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固定不变的人类天性。

显然,这种人性具有对人类的普遍适用性,并在深层制约着人类行为。此种人性,与其叫做人性,倒不如称作“人类的天然法则”更为确切。

一、人性存在吗?

(一)同类是否有其共同的本性?此种本性是否是抽象的、普遍的?

对此,人们可能永远也难达成一致的认识,但我的理解则是:同类的确有其共同的本性,这种本性是普遍的,却不是抽象的。正是这种普遍的本性,制约着它们“选择”其生存的方式。

放眼看来,历史、现实乃至将来的每个具体的个人、团体、阶级、民族、国家等等,无一不表现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既然如此,怎么会存在一个制约他们行为的普遍人性呢?看起来好像很荒谬。

可是,如果你只关注参天大树的树叶,你就不会发现树叶长在树枝上;如果你只看到某个树枝,你就不会发现树枝之后的大树枝。只有顺叶寻枝、顺枝寻干,你才能最终发现:原来都源自树干。再推而广之,原来都来自树根、来自大地、来自银河系、来自宇宙……

如果用研究宇宙的方法以及由此获得的知识来研究树叶,的确很可笑;然而,如果只看到树叶却否认它们都源自树干,同样可笑。研究哲学的人不可能用他们的哲学知识研制出高性能电脑;但研究电脑的人也不应否定哲学研究的必要。盖目的、角度使然。

不同的观察角度、研究目的,不但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但用此种角度、目的来否定另种角度、目的,用此种角度、目的得出的结论来否认另种角度、目的得出的结论,则是荒谬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必要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式和角度。

(二)人类是否存在上述理解的普遍人性呢?是。

马克思主义虽承认人性的存在,但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出对人性的正确解释,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

我则以为,不同的阶级确存在不同的行为特征、价值观、乃至信仰等等,如果我们仅从这个层次考察人性,则人性必然因其阶级性而已,由此,这种层面上的抽象人性的确不会存在。可是,如果再深究几步,从更原始的地方寻找:难道这些表现为不同阶级性的人性就不存在某些共性吗?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任何存在物,只要作为类而存在,总会具备某种共性的东西。人既然作为类而存在,那么,它必然存在共性,而且,在这些共性中,总有某些或某个主要方面在根本上主要地决定着人类行为,从而构成可被称作人性的东西。由此我以为,普遍人性的确存在。

千姿百态的世间万物都有它们的原始基础,活脱脱的社会意识都最终受制于社会存在,作为同类的人,难道就不存在一个共同的人性吗?

二、人性是什么?

让我们按以下思路来探讨:

先来考察物(包括除人之外的低级动物)是否有性。我认为是有的:物虽无灵却有其性,物之性(物性)就在于“求我生存”。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存在物的本性如果是为了不存在,那么这种存在又是如何“存在”出来的呢?为何鲜花芳草不生长在沙漠?为何苍蝇要长那样的眼睛?为何“兔子不吃窝边草”?为何狐狸要吃鸡、老虎要吃人?为何……穷究而论,全在于它们要求生存。物的这种“求我生存”的性质就这样内含在万种生物之中了,它是物类固定不变的天性,并从根本上决定、解释着物类“行为”。所以,物性就是求我生存。

人是从物梯次进化而来的,此种简单的事实决定了:人性必然与物性有相通之处,因此,人性应当与“求我生存”相关联。然而,那个代表着物性全部内容的“求我生存”,对人来讲却远远不够了,因为人与物有着本质的不同。

前面我曾经探讨过,从本质存在意义上看,人就是一种能动之物(此“物”以肉体组织作为表现形式);人与物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的能动(人与生俱来并为其所独有的那种具有明确目的的创造性精神)。由此决定了:人类固然要追求生存以实现其肉体组织的存在,但它同样要追求精神实现以实现其能动的存在;而且,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与表现为肉体的物质存在相比,实现和占有人类的能动本能将日益重要,甚至会成为“全面占有人在”的主要方面。既然如此,单纯一个 “求我生存” (它只能满足人类肉体需要)非但不足以说明人性的全部,而且,随人类的发展及其生存条件的逐步改善,它在人性中的份量必将日益减小。举个例子:你让猪吃饱喝足了它就睡觉,人呢?你让人吃饱喝足了他就去“老老实实”地睡觉吗?

那么,“全面占有人类本质存在”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就是人的能动本能和肉体组织同时得以协调地实现,甚至就是简单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极大丰富”。

首先,肉体组织的实现相对简明一些,只要具备足够的生存和延续条件就够了(附议:告子的“食色性也”竟然令孟子也无力反驳,我却可以不自量力地告诉他:食色的确是人性,但不是人性的全部)。

其次,要全面实现表现为精神的能动,则相对复杂些,因为它需要两方面条件:其一,能动首先是一种待满足的精神,需要资其享用的产品。例如,你没有给音乐爱好者提供美妙的音乐,他就不会满足。其二,能动更是一种创造精神,它需要可以施展创造的环境。例如,你给创作者设置很多条条框框,他也不会满足。

上述两个方面以及能动实现的两个方面,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生存及其延续,则没有能动,而能动的发挥又给生存及其延续创造更好的条件;没有良好的能动环境,就不会有丰厚的精神产品,而精神产品的丰厚又可为能动的发挥创造条件。唯有将它们配套协调地创造出来,才能健康地发展人类自身。

如果用“幸福”一词来表达人在所自然产生的这种双重需要,那么,我们就可以说:

人性是什么?答曰:求我幸福。

就这么简单吗?就这么简单。这样一个简单的“求我幸福”,恰恰是人类固定不变的天性,并从根本上决定、解释着人类行为。所以我们说,它就是人性。甚至可以说,“求我幸福”这条人性法则不但支配着迄今的人类史,将来依然如此。

一、相信人性本善,你将痛苦一生

01.人性的本质

从小到大,我们学的很多东西都是在告诉我们:人性本善。

于是我们对人性有了一个未经辨别的定义:人是善良、感恩的、重情重义的、是知恩图报的、是品格高尚的。

的确,小时候的世界大多数都是完美的化身,比如我们的师生情、同学情、初恋情。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任何关系之间基本都涉及不到利益。

但当你进入社会后,各种关系开始涉及利益。你会发现社会人的所作所为,和你以前学的完全相反。朋友借钱不还、爱人出轨、合作伙伴背叛、同事背后捅你一刀,甚至兄弟姐妹争遗产,不管父母死活……

种种的行为不仅和你小时候被灌输的【人性本善】这一观念不一样,你甚至一次次被伤害,很多人的痛苦就这样开始了,很多人的对人性的观念崩塌了……


接下来,这句话请你务必记住:

利益越大的地方,人性就会越自私;当自私达到一定程度,人性就变成了恶!

你看到的古代帝王相争,连善的影子都看不到。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杀害了自己的大哥和三弟,武则天甚至杀害了自己的亲生孩子。

所以,你身边的亲人、朋友、爱人,无论现在关系多好,你都不能完全相信对方。因为一旦你们之间发生利益矛盾时,这些人一定会伤害你最深。

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总把身边的人想象成了好人。当你把身边的人都想象成好人时,你对他们的期望值就会拉高,这就是痛苦的根源。

要记住!人与人之间没有背叛,也没有忠诚。一切关系因利益的产生而开始,因利益消散而结束。

社会人与社会人交往的本质就是利益交换,你的价值就是你的一切,很少有纯粹的好人或者坏人:你伤害了他人的利益,你就是对方眼里的坏人;你符合了他人的利益,就是对方眼里的好人。

随着我们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的人生阅历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在我们与周围人的相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的认识到人性是复杂的,多面的,也是善变的,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往往都有着自己不会人之的一面,但是在我们与身边人的相处过程中,也不应该过于焦虑,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应该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而且人性也是经得起考验的,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就是在我大学毕业以后踏入职场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时候,都说职场如战场,在职场中和同事之间很难有真正的友谊,因此当我得到这份工作日常和同事相处过程中,我都会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不想和身边同事走的太近,因为我清楚的知道我和这些同事之间存在着一定竞争关系和利益冲突,将来很有可能会因此产生矛盾而避免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彼此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不过一件事情的出现,让我彻底的改变了我的这个看法,一天我们的上司让我牵头着手处理一件特别重要的文件策划,但是这个文案策划的材料在我即将递交的时候被我的孩子给损坏了,这种情况下我特别着急,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但是我没有想到我的同事在得知这一情况的时候主动加班加点,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这一刻我特别的感动,同时也让我内心产生了一丝愧疚和自责,在于他们的相处过程中,以往我确定有些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实人性还是经得起考验的!

如何看待人性的善恶之分?
答:论人性 人性,即人类所拥有的维持自身稳定的本性。前贤对人性的探讨,较为积极而深入,往往停留在善恶层面。因而,围绕人性的善恶,大抵有四个观点:性本善;性本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争来论去,似乎支持“无善无恶论”的人,逐渐成了主流。告子有云:“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

你怎么看待人性?
答:认为那些经得起考验的才叫人性,而经不起考验的应该叫兽性。不过,人性虽然是经得起考验的,但却不是用来考验的,而是用来互相彼此温暖的。就像爱情一样,既然彼此有了感觉,那么就得给对方一个肯定的呼应,给予对方一个把爱进行到底的信心。而不是以考验的名义,任由对方做舔狗也不理不睬,仿佛对方就像...

如何看待人性?
答:你好在我的感受中,我觉得人性经得住考验的是长久能够永远不改变的心意,那份心意能够一直坚持下去,无论是你在遇到困境的时候,还是逆境中的时候都不会改变想法的人,才是经得住人心考验的人。1、我们不要用眼睛去看人,因为容易走眼,更不要用耳朵去听,因为有可能会是谎言。用心去感受,真的绝对假...

你是怎么看待人性本恶的?
答: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中国人认为人性本善。如何看待人性,这是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关注的重大问题,由此形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告子则说,人性可善可恶。理学家则说,孟子说得对,荀子说得也有道理,而告子给我们提了个醒。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心,一定...

弗洛伊德如何看待人性
答:决定这一切的,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洞察人性 0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

如何看待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很多不同的人和事,这些经历会直接地展示人性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善良、自私、恶劣等等。这些经历会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性,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然后,我们需要坦然接受这些事实,接受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去否认或避免它们。这意味着我们要接受自己和...

如何看待人性的黑暗面?
答:佛说: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 一是太阳,二是人心。无法直视太阳,因为太刺眼,越是直视,越是刺痛着无法睁开眼睛;不能直视人心,因为人性有很多幽暗面,越是深究,越会看清真相而失望至极、心灰意冷。所以人们说,千万不要去考验人性。直视太阳会耀眼,直视人心,会失望。但是我们活着,总是相信...

论如何看待人性
答:      那么我们如何去看待人性呢?     个人而言,我更愿意相信论语中的说法“人之初,性本善”。我愿意相信,最初每个人的人性都是善良的,没有人是那种本身就心存恶意的人。     个人认为,以“人性本善”的角度,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会...

如何看待人性的善恶之分
答: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善和恶同存于心中。在某种时候,善体现出来,大家就觉得他是个善人;在某种时候,恶体现出来,大家就觉得他是个恶人。有时候,做同一件事,在一部分人眼里认为他是善人,在另一部分人眼里,认为他是恶人。比如,一个人劫富济贫,被劫...

如何看待人性的善恶?
答:我认为普遍原理,即客观规律是判断所有事物的合理性的最原初的根据。符合普遍原理的事物在合理性上无差别,不符合普遍原理的事物构成了绝对意义上的“恶。”人的所有行为如果仅仅出于本能,即符合普遍原理,人性具有合理性,不构成恶,但实际上,人的绝大部分行为和结果不是出于本能,而是根据自我意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