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角度浅析辽沈战役国军的败因

作者&投稿:称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辽沈战役国军败因 :1948年末至1949年初,注定将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在这一时间进行的国共三次战略大决战,不但是各国军事专家研究的经典战例,也是众多军史爱好者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三大战役中以辽沈战役最为关键,因为这场在黑土地上争夺的成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后两次战役的进程。而辽沈战役的重中之重当然是锦州之战,在这次决定“多米诺骨牌”倒向的较量中, *** 一方并非没有翻盘的机会,但一连串的失误和昏招,加上存在已久的自身的顽疾,使得他们最后的一线希望也付之东流。在这里,在下试着从军事的角度去分析一下锦州之战中国军诸多败因中最重要的几点。

  国军在锦州的失误可谓不胜累举,但简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范汉杰集团坚守锦州的时间太短;华北傅作义集团未做有力的救援和策应;葫芦岛东进兵团的救援失败;沈阳卫立煌集团西进兵团的救援失败。当然,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失误都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但硬要从中分清主次,也仍然有脉络可寻。下面,在下就个人看法对上述几点逐一分析。   一 范汉杰集团坚守锦州的问题   或许有人认为,如果锦州守军能做好充足准备,玩命死守,那怕坚持两周以上的时间,东西两路救援兵临城下,被截断补给和退路的东野的情况就会急转直下。就如同一年前的47年6月,陈明仁率3。4万余人在四平城面对民主联军三个主力纵队和若干独立师的全力进攻,顽强坚守了整整二十天,最终赢来了转机,变被动为主动,使林彪多了一个“走麦城”的经历。而范汉杰辖十万之众,从10月9日到16日,连外围作战在内仅仅七天便城破兵败,可谓无能之极。国军锦州集团有卢浚泉第6兵团,共4个军14个师15万人,其中的54军和第8军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对抗东野六个纵队(锦州攻坚战前增至十个纵队,但半数多用于阻援和作为预备队)竟然败的如此之快和彻底让人大跌眼镜。   但是,1948年的东野和1947年的民主联军在火力、兵员素质、攻坚经验等方面已经完全没有可比性了。范汉杰对于城市防御的造诣也远低于陈明仁和长春的郑洞国。锦州守军在兵力配属和工事构造极不合理,加上东野在吸取了四平的教训后采取了正确的战术(如:大量的土工做业;高强度的炮火准备;大兵力的一次性投入等)。因此,要范汉杰在锦州固守两周以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是因为他个人能力的原因使得士气低落的锦州国军过早的放弃,也不能成为辽沈战役国军失败的主要原因。但三十一个小时的防守记录,依然是东北国军前所未有的最差成绩。   二 傅作义集团救援和策应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相对于其他战场,情况最好的国军华北战场傅作义集团有没有能力救援锦州。1948年中期,华北国军在兵力、装备、指挥等方面是远强于华北野战军的。虽然在1948年8月, *** 华北军区发动察绥战役牵制住了傅系主力35军、暂编第4军等部10个师,但与此同时,华北野战军也被钉死在察绥地区,根本没有能力威胁平津。此时北平地区尚有蒋系李文保定绥靖公署的两个军和石觉的三个军,组成出关作战的兵团不成问题。   1948年10月1日,东野共军攻克义县,夺取锦州的目的一目了然。如果当时傅作义从大局考虑,主动增援东北。只需让山海关守军以进攻的姿态佯动,然后以石觉的三个军零一个师为主,加入李文主力16军,出喜烽口经热河东逼义县,必定会给东野的右翼造成很大的威胁。热河共军地方武装力量弱,无法有效迟滞半机械化的国军。拥有重准备并成整兵团建制出击的此路援军,其效果应该会远远大于临时拼凑起来的葫芦岛的“东进兵团”。 只要东野抽出两个纵队以上的兵力到南面阻援,锦州守军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何况,以林彪细心谨慎的性格,面对三路援军是否还有勇气决战,是个不小的问题。只是这时他再想回头,只怕也是没有可能了。所以说,华北国军那怕只做出全力救援锦州的姿态,东北战场鹿死谁手,就是个未知数。   然而傅作义一心想着老窝绥远,和蒋又素来有隙。所以故意夸大华北地区的安全形式,终不肯调一兵一卒救援锦州,甚至在10月,为搪塞各方,还组织了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的“偷袭西柏坡”的行动。给蒋造成一个华北国军的兵力要用来力挽狂澜的假象。而更可笑的是,为拉拢傅作义,蒋把华北嫡系部队的指挥权的交给了傅,所以没有傅的命令,连蒋都没有办法调动李、石两部人马出关。作为把一个战区经营的井井有条,很有能力的名将,关键时刻缺乏战略眼关,没有把两个战区当做一盘棋来全盘考虑,不得不说是傅作义的一大失误。而这一重大失误,不但成就了东北国军的败局,也在不久后埋葬了他自己。   三 葫芦岛东进兵团的救援问题   一直以来,很多人把东进兵团止步于塔山当做东北国军最重要的败因,塔山阻击战也一再被神化,甚至 *** 方面有“党国之败,败于塔山”的说法。然而,国军几大败因中,东进兵团的救援因战术上的种种制约,实际上是最不能奏效的。   葫芦岛的增兵,一度曾让林彪非常担心,具体到后来的部署,也是最为看重的。除11纵和若干独立师外,还把最善于防守的四纵也摆在了塔山。总预备队一纵也是为塔山准备的。另外,最关键的一点还把炮兵旅配属给了塔山守军,加上各纵队直属炮兵,这一百多门重炮在战斗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国军东进兵团具体为九十二军二十一师、六十二军、五十四军和暂编六十二师、独立九十五师共9个师。(三十九军两个师因为风浪太大,军舰无法靠岸而没有参战)实际攻守双方兵力对比为9比8。5,进攻一方明显兵力不足。另外,该兵团由原葫芦岛守军和山东华北部队拼凑而成,缺乏协同作战的经历,组织和指挥混乱;且多为在其他战场打惯顺风战的二流部队,唯一能打的独95师又对东北共军的强大火力、战斗意志准备不足。其次,战场环境对国军也是不利的。塔山虽然离锦州很近,又没有坚固的防御干事,但它东临渤海,西靠虹螺观山,正面开阔处仅不到一公里,进攻一方无法展开兵力,也不能采用迂回和穿插的战术。在实战中,国军部队便是在无奈之下逐次投入兵力的,10月10日到10月11日,以54军、62军为主发动攻势;10月13日至10月15日,才让独95师粉墨登场。而守方可以用重炮打击敌纵深和兵力集结区域,也能从正面发起强大的反冲锋。54军和独95师的几次突破都是因为缺乏后援而被守军的反冲锋赶了回去。   需要一提还有双方的火力问题。很多人认为国军有海空军炮火支援,占火力优势。实际上,除54军和独95师共四个师为半美械师外,其余的部队都是日械装备,重炮因为海远的关系基本没带来或带来后无法很快的形成战斗力。所谓的空中支援只是每天来几架战机乱扔几颗炸弹而已,聊胜于无,原因是负责支援锦州战场的国军华北空军力量很弱;海军的“重庆号”舰上根本没有爆破弹,(历史军事 )用于海战的穿甲弹打到松软战壕上无异于隔靴搔痒,而且军舰的载弹量非常有限。因此,所谓的海空支援不过是空有其名。综上所述,东进兵团在任何方面对塔山守军都不占优势,看似危险的塔山防线实际上稳如泰山。任凭东进的国军如何努力,塔山注定是他们逾越不过的鸿沟。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东进兵团救援锦州只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家一直所公认的“东进不利的原因”,其实并不是辽沈战役的最关键点。   四 沈阳廖耀湘西进兵团的救援问题   在东北,拥有最强大战斗力和机动力的廖耀湘兵团无疑是东野最大的心病。即便到了48年初,东野任何一个纵队都无法抗横新六军中的一个师。因此,当六个军十七个师又三个骑兵旅的庞大的廖兵团出沈阳的时侯,无疑是一支最有可能改变战役结果的力量。这支拥有两大王牌和很多准一流野战部队的精锐如果能争分夺秒,义无返顾的杀向锦州,会是什么局面恐怕谁都难料。然而,西进兵团在时间上的一再耽搁和种种消极的举动终究成为辽沈战役中最难解的迷团。   早在9月24日,蒋便急令卫立煌让廖兵团出沈阳救援锦州,被卫拒绝。如果说这时“东北剿总”的高层尚在顾忌东野意在引蛇出洞还情有可原,然而在10月1日义县丢失后,卫廖等人仍然对形式如此麻木就很难理解的了。现在有部分人认为卫立煌早以和 *** 暗中往来,故意破坏 *** 东北战局。然直到今日,此说并没有得到任何 *** 官方的证实。其实,象九兵团这样嫡系中的嫡系是否出动,决定权当然还是在蒋手里,但执行与否便要看沈阳的实权派廖耀湘了,问题就出在这位蒋非常喜爱的留法学生的身上。纵观这位喝过点洋墨水,名声显赫的实权人物的军事生涯中,情形大好时总是意气风发、精神十足;而一但处于逆境时,往往毫无斗志、昏招频出。他远征缅甸时是这样,在东北仍然如此。而且其为人谨慎到了极点,过早的对东北战局失去了信心更使得他缺乏对大局的基本判断。所以,整个九月到十月初在不断的吵吵嚷嚷中不肯出沈阳的关键不在于卫而在于廖。10月2日,蒋亲临沈阳下了命令,无奈之下,在又拖延了整整两天之后,他才极不情愿地出来了。   即便在这个时侯,只要廖耀湘采取破釜沉舟之势,借九兵团强大的机动力和攻击力,以新六军开路直扑锦西走廊,时间仍然绰绰有余。东野负责阻击西进兵团的三个纵队也绝对不可能挡住他们。但廖此时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一出来就准备派52军去抢占营口,摆明了先为自己留后路,只是遭到了几个军长的反对;接着更离奇的是竟然南辕北辙,挥师西北去取彰武,还美其名曰断林彪的补给线。就这样磨磨蹭蹭的在看局势的变化:如果东野久攻锦州不下,国军东进兵团又顺利的情况下便就势扑下去捡便宜;一但情形不妙马上转营口溜之大吉。于是,锦州炮声已渐渐稀落之时,这支东北平原上最强大的机械化突击力量还在彰武和新立屯附近打转。   我们再看后来,廖兵团在蒋夺回锦州的严厉命令下,从彰武打到黑山一线,仅仅用了四天!由此可见,他们一开始完全有能力在很短时间从沈阳打到锦州城下。但因为廖耀湘的消极观望,整整十五天的宝贵时间浪费了。正是因为他的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不但坐视了锦州的丢失,还为自己的整个兵团挖好了坟墓,继而葬送了整个东北。可为而不为之,乃 *** 东北失败的最大军事原因。   整整六十年,那场在黑土地上的决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拊去掩盖在历史上的尘土,我们依然在试图寻找它的真相。从各种大相径庭,甚至是为麻痹世人眼睛而存在的史料中,想还原出真正的历史是很困难的。



林彪和粟裕是我军的两大战神,就军事而言他们谁的贡献更大?
答:众所周知,林彪和粟裕是我军两位杰出的战神。那么,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的贡献哪个更大呢?下面将从“革命意志方面”和“战略建议方面”两个方面,以及红军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阶段来进行综合比较。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看作是五局比赛,每一局胜者得1分,负者得0分。第一阶段:红军时期(...

从起止时间歼敌人数和战略意义等角度对三大战役进行对比
答: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

为什么起义、投诚和被俘的“待遇”差别如此大?有些甚至不降反升_百度...
答:解放战争到了1948年的时候,形势基本明朗,国民党士兵越打越没精神,解放军越打越有劲,从辽沈战役开始,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起义、投诚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他们有些是主动起义,有些是主动接受和平改编,有些是被动投诚,有些是战败被俘,虽然都是放下武器,但这四种行为有着本质区别,之后享受的“...

我国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在世界军事史中的地位?
答: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首先切断了北宁路,围攻锦州,并快速包围长春。阻击“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俗称“关门打狗”。经过激战,全歼锦州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长春和平解放。继续南下,孤立无援的廖耀湘兵团10万人在黑山被全歼。11月月攻克沈阳、营口。

求一份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导游词
答:锦州是辽沈战役的主战场,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 *** 同 *** 军队在中国境内展开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战略决战。 在这场伟大战争中,涌现出诸多的军事家、无数的战斗英雄,并形成了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勇于胜利的辽沈战役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锦州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通过对辽沈战役红...

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军总是打败仗呢?
答:第三,在解放战争的很长时间内,国军在军事实力上占据优势。国民党军取得的军事胜利基本是依靠优势的军事实力,从军事学的角度讲乏善可陈。而在实力上处于劣势的解放军却能打出像孟良崮战役这样的“神仙仗”了,自然容易引起关注。最后,无论在战场上取得怎样的军事战术胜利,国民党军却总是不能把这些...

林彪手握27万重兵,却避战东北,一听国共和谈,急得差点掀桌子
答:从东北地区开始,我党持续派遣力量,逐步发展军队,从最开始的弱势一步步奋勇而起,把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在一步步慢慢瓦解后。 最终在战略反攻阶段, 我军于辽沈战役中一战而定,东北地区大部自此全部解放,为全国的逐步解放开了一个好头。 可以这样说,是林彪一手创立了东北人民军队的框架,在多个关键节点为东北人民军队...

辽沈战役电影在历史占据什么地位?
答:从1948年到1949年初,在东北、华东、华北地区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和国民党的惨重失败为结局,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是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影片《大决战》三部6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

德械师的军事力量如何
答:国军德械师,是1930年代,中德合作期间,中华民国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训练并改编组建的部队,又称德械师、德制师、德制中央军、德式中央军、德制新式中央军、中央军德式装备师、中央军德式步兵师、德训师。具体军事力量又有不同,看情况而定,有的德械师装备齐全,德军理念贯彻的好,德国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