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作者&投稿:征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日关系的历史~

1、古代
735年4月26日,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695~775年)向日本朝廷进献从中国带回的“大礼包”。他对日本最大的贡献,是参照汉字偏旁,创制了片假名,并与另一位留学生大和长冈共同修订二十四条律令。
一千多年前,大唐与扶桑远隔沧海,造船与航海技术低下,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历尽艰辛东渡日本。鉴真和尚的精神,备受称道。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说,由于鉴真东渡,日本和中国的文化联系至今坚固
2、近现代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开启了日侵华战争。
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殖民化的程度,刺激了其他国家侵华的野心。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也有参与,并从中获取巨大利益。
31年后,也就是1931年,日本又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国正式开始了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发动细菌战争,还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1945年,日本投降。
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结束。
此后,中日关系日趋正常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这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之一。
邓小平访日期间,视察了新日本制铁的君津制铁所和松下电器产业的电视机工厂。他对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表示:“希望你们提供合作。我们想做同样的事情。”松下爽快地答应道:“邻居变强大是好事。”福田康夫感慨道:请求合作的邓小平胸怀宽广,答应合作的日本经营者们也很大方。
1978年,中日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两国持久和平友好大方向,为双方开展互利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以及妥善处理历史、台湾等敏感问题提供了坚实遵循和保障。
2018年5月,中日双方签署《关于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同意设立跨部门的“推进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工作机制”。10月26日,中日两国举办“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两国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签署了50余项合作协议,金额超过180亿美元,成为中日务实合作的新支柱。

扩展资料:
关于中日关系的书籍:《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史》。
1、《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
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两国在东亚政治舞台上角色的转变,直接引发了日本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日本人中国观的作用往往被两国政治、军事、外交关系等显性因素所掩盖。本书在使用大量中、日文资料的基础上,阐释近代以来日本人中国观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从新的角度论证中日关系的发展。
2、《中日关系史》:
真实的反应了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当代的中日关系发展历程。全书凡三卷,是一部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全面系统论术中日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通史性著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日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日关系史

1、1840年-1894年
明治维新前,中日关系挺好的,都闭关锁国,日本明治维新,中国同时展开洋务运动,中日竞争。
2、1895年-1949年
甲午战争之后,中日战争开始揭开序幕,北洋时期:部分军阀投靠日本,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力扩大,民国时期,蒋政府是亲美的,与日本矛盾日深,最后爆发八年抗战。
战败后中日关系恢复正常交往,并没有爆发战争。

扩展资料:
近代以来,日本侵略成性,侵华动作一直不断。远的来讲,1874年日本侵袭了台湾;5年后又强行吞并中国藩属国-琉球王国;1894年他又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904年日本硬是借助日俄战争侵犯我国东北领土和主权,以及后来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一项统计表明,近代以来日本共对外发动14次侵略战争,其中10次针对中国。
从技术上来讲,日本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尽先机,往往在战争前期全速开进;但好在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一旦战事全线拉开,打一场持久战也是再自然不过,而这对于一个后备供给不足的岛国来讲是几乎是要命的。从这个层次上来讲,日本的侵华战争注定要失败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近代中日之争

中日之间的历史早在东汉就有记载,而战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假如你也和我一样认同秦始皇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渡海求仙丹始为倭人祖的传说是无稽之谈 ),当时唐军伙同朝鲜的新罗灭掉南部的百济和韩国的祖先高勾丽后,又反目成仇厮打了起来,我小时特别喜欢听的评书<<薛仁贵东征>>就是这段历史前期辽东战役的演绎( PS: 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清苦的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跟随唐太宗李世民东征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平辽王".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官员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只留下了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但开坛时发现里面盛的是清水,薛仁贵非但没生气还喝了三大碗,表示理解王兄的清寒,两君子之间的友谊更深厚了.此后"君子之交淡如水"传为佳话 ).公元663年,日本试图帮助被唐朝吞灭的百济复国,但同年8月27日日军在白村江口于同期抵达的唐军遭遇,尽管日本"千艘舰船,万余水军",唐军只有7000将士,不到150艘军舰,但唐军船坚炮利,装备精良.最终,"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白村江口战役结束后,日本朝野震惊,开始开昧求知,向大唐学习,万里迢迢派遣唐使到长安.
当时留学人员无不为长安的庞大和繁荣而惊叹,当时的唐长安城面积约有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面积的9.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更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市.伴随着对文明的惊叹和崇拜,大唐的政治,文化,商品,金融全面入侵,甚至大唐钱币由于具有更好的质地和优越的流通性,也成了日本的硬通货.当时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于是出现了抵制唐货(有点像现在的抵制日货^_^),直至后来因"安史之乱"后"大唐凋敝"停止了唐遣,但民间走私唐货依然频繁.
随后阶段,基本上中国和日本都是时而来往,个子发展的过程,双方的冲突基本上都被浩瀚的日本海淹没了.至于明朝的倭患,其实只是被丰臣秀吉驱逐的敌对武士和一些海盗,跑到浙江沿海打家劫舍罢了,直到双方在朝鲜半岛大打出手,才是双方的第二次正式较量,结果也是明将李靖挥军入朝,丰臣秀吉兵败.粉碎了日本对朝鲜的图谋.
至于向近代史转变的起点其实日本和中国相差也不大,1840年英国人为了鸦片的利益结束了大清帝国闭关锁国的历史.14年后,美国人培里率舰队就叩开了日本国的大门.
但政治中心却是大为不同.中国,道光的愚昧和反复无常,咸丰的懦弱和耻辱,到了光绪帝虽然试图变法维新,但皇权却已经落到了一个只知道玩弄权术以求私利的慈禧手里,结果发自统治阶级内部的上层改革百日寿终;而在日本,明治天皇重夺皇权后,一面肃清幕府势力,一面励精图治,改革社会,开始迈向自强之路

1、在秦朝,相传秦始皇命徐福等人东渡寻长生不老药,徐福等到达日本,为当地带去一些先进技术,成为日本的祖先 2、隋、唐朝。日本有感于唐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先后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尔后还有鉴真东渡,两国交往频繁,关系也较友好 3、大致在明朝,日本国力渐强,侵占了台湾岛,后在清康熙时期,台湾被收回。4.接着就是清朝末年了,日本发动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5、民国时期,限时支持国内军阀混战,后又侵占东北,从而中国开始了漫长的抗战岁月。6、建国后,由于中日两国分属两大阵营,双方仇视对立 7、1972年,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正式建交。8、到目前为止,中日双方关系还算密切,但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方侵犯我方主权,仍存有较大的争端

汉日:汉倭奴国王。
隋日:国书之争,日对华始有不臣之心。
唐日:白江口之战,日败,遂派遣唐使,全面效仿唐制度。
元日:忽必烈伐日失败,倭寇始猖獗。
明日:抗倭寇,万历抗日援朝,日败,效仿明制度,支持反清复明。
清日:甲午战争,朝鲜战争,清均惨败,签不平等条约。
民日:抗日战争,民国胜。
……
综上所述,日本只能打服,难以德服。

中日之间的历史早在东汉就有记载,而战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假如你也和我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变化?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

以前日本是个弹丸小国,在唐朝前君主是不以为意,因为他们几乎都在政权争霸。在唐朝李世民出现后,社会风气开放,日本来朝贡,中日关系友好,日本当中国是老师,向中国学习,然而在清朝1840发生的鸦片战争后,日本1868明治维新后,日本强大,中国落后,日本在1894开始将矛头指向中国,展开了中日甲午战争。接着1931九一八事变,使得东北沦陷,1937七七事变后开始了全面侵华。现在,构成良好贸易关系。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渊源?
答:从此,破坏了自汉、唐以来植根于中日人民之间的友谊。3、军事方面:在14-16世纪时,日本海盗就侵袭中国沿海,中日关系开始蒙上阴影。1894年,日本耍阴谋、设圈套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接着黄海战役,再者,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其他国家有机可乘,发动了侵华战争,以至于让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历史小论文:如何看待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
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国力迅速发展,之后开始垂涎朝鲜和中国,到甲午战争中国大败,日本彻底成为瓜分中国列强之一。而日本一直没有放弃这种策略,一直以大陆政策为基础,逐步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直到中日战争的爆发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彻底失败。这种被刻意粉饰过的历史事件,其逻辑和说法看似...

历史中日的冲突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①上半年中日首脑交流频繁,贸易往来呈上升趋势,呈现久违的暖春之景,但一切变化莫测,九月突如其来的钓鱼岛撞人事件,中日关系迅速转冷,跌入低点,并且无好转迹象。从上可以看出中日矛盾丛丛,政治关系很脆弱。从近几年的中日冲突看,每次爆发冲突好像都与历史有关,比如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事件,篡改...

简述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
答:历史上中日之间从未同时强盛,所以两国谁强盛,另一个就是附庸或者被侵略,被压迫。现在两国同时强盛,必然出现对立与分歧,可能要互相僵持数十年以上。未来我想大家都会明白和则两利,战则皆亡的道理两国的关系可能像英国和法国,总的来说都属于同一个东亚联盟之中,然后在内部会在理性的规则中争夺联盟...

历史上中日关系的变化对日本和英属殖民地的关系有何影响?
答:因此正因为中日关系的变化,使得日本取代东亚封贡体系时的中国,成为新的地区霸权,同时由于极需资本输出,开始在其地区内崛起市场,这与世界霸权的英国自然产生利益上的冲突。这是其一,其二是由于其他列强在东亚的争夺和介入,使得日本的本土地位迅速提高,使得英国选择与东亚的日本结盟以抵消其鞭长莫及的...

列举近代中日关系史史实两列,说明中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
答:不久,沙俄就以“租借”为名霸占了旅顺、大连。主要内容有: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关系。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4.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5.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历史上中日关系的演变
答:秦至隋前期,天皇必须受中国皇帝的赐封,隋后期,天皇独立,唐,中日友好往来,日学习中文化,宋,关系一般,元,忽必烈攻日,关系恶化,明,倭寇入侵,庆长之役,中国胜,清,闭关锁国,不相往来

历史上中日关系的变化对日本和英属殖民地的关系有何影响?
答:8 9世纪时日本派大量遣唐使来中国学习 唐代灭亡后 日本进入幕府时期 基本上没有来往 元代时 元日开战 忽必烈七次东征日本失败 明代时 朱元璋把日本列入不征国(不予来往)清代时基本没来往 清末时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此后一直都是战争关系 直到2战后 日本攻占香港 夺取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 ...

中日关系的历史情况?
答:我唐朝时国内有许多高丽,日本留学生,文化对其影响很大 元朝忽必烈东征日本,因台风失败 明朝开始交战频繁 清朝主要就是甲午海战。

近现代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曲折复杂。下列有关两国关系的史实,不...
答:中国的国际地位下降,日本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这就改变了远东国际局势。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到了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结束中日敌对关系,开启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1898年康有为等人领导了戊戌政变,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