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名人名言有哪些?

作者&投稿:夕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麻烦帮忙找一些 体现实践、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格言、名言、人生智慧故事、歌曲、影片等,谢谢~~~~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名言格言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15、揠苗助长。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8、量力而行。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20、相反相成。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2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2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2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24、对症下药。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25、对牛弹琴。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26、画龙点睛。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27、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
28、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
29、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
30、本末倒置。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31、抓好典型,兼顾一般。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又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
32、唇亡齿寒。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33、竭泽而渔。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4、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35、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36、看相知命。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37、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38、故步自封。违背了发展的观点。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静止的观点。
3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即规律性。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4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41、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42、水滴石穿。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44、适可而止。体现了适度的原则。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4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又如,“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也包含了这一原理。
47、瞎子摸象。比喻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与本质,二者不同。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48、万变不离其宗。是说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现象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本质的表现。
49、声东击西。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
50、买椟还珠。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又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属同理。
51、知人知面要知心。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52、盲人骑瞎马。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又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即是这个道理。
53、熟能生巧。是说只有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必须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54、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比喻感性材料只有经过人脑的思维加工,方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人们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是精粗混杂、真伪并存、彼此相隔、表里未辨,所以,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过程,才能形成理性认识。又如,“多想出智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同属此义。
55、邯郸学步。比喻不动脑筋,一味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闹出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56、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是说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就必须掌握推理的思维方法。因为,只有学会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的知识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57、活到老,经不了。比喻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实践和认识也是随之变化发展的,停止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5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而获得的,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59、书到用时方恨少。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到实践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励自身不断地追求知识,扩展视野,深化认识。正如恩格斯说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又如,“吃一暂,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然后知不足”等,同属此理。
60、学以至用。是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所以,那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61、事实胜于雄辩。是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并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又如,“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同属此理。
62、众人是圣人。是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它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那种认为“英雄造世事”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也是说这个道理。
63、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喻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来源,也是各种艺术活动的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提供生动活泼的素材,任何创作都会成为死水一潭。
6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65、失群孤雁终难行。比喻个人的实践必须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必须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否则,将一事无成。
66、苦尽甘来。是说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怕苦,不怕累,敢与困难作斗争,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又如,蒲松龄落地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同属此理。
67、阴阳二气充满太虑,比外便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王夫之)。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在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另一个精神世界。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又如:“气者,理之依也”,“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精神)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68、“心之官则思”(孟子)、“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人的记忆皆在脑”。三者的共同点在于说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的基础。
69、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
7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己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了解什么就承认不了解什么,这样的态度才识明智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客观事物来把握,从自己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己。
7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樵夫熟悉山中的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性,故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这句俗语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宇宙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价值观

无、道、德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于“有”而终于“无”。

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于“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

守柔
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居后不争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于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寡欲
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于可欲,祸其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于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于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政治观

无为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善为下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知识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辩证法无非就是差异原则本身。〔意〕克罗齐:《史学和道德理想》
辩证法的许多毛病可以从研究自然中得到有效的治疗。〔德〕歌德:《歌德谈话录》
辩证法是一种辩驳的精神文化,人类有了辩证法就能学会觉察出事物之间的差别。〔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跋》
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当你意识到自己是个谦虚的人的时候,你马上就已经不是个谦虚的人了。〔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
统一物之分而为二以及我们对其各矛盾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本质。〔苏〕列宁:《关于辩证法问题》
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却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的。〔中〕古龙:《彩环曲》
越容易的事越难被人发现,越简单的道理就越发令人想不通。〔中〕古龙:《失魂引》
世上有很多看来很复杂玄妙的事,答案往往都很简单。〔中〕古龙:《边城刀声》
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的。〔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他们不了解如何相反者相成:对立的统一,如弓和竖琴。〔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疾病使健康成为愉快,坏事使好事成为愉快,饿使饱成为愉快,疲劳使安息成为愉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拥护只有在同时也反对的情况下才成为一种力量。〔法〕雨果:《笑面人》
黑夜是什么?是白日的证明。〔法〕雨果:《笑面人》
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德〕黑格尔:《逻辑学》
有了阴影,光明才更具耀眼。〔德〕海泽:《台伯河畔》
为了更好的一跃而后退。〔苏〕列宁:《哲学笔记》
两个本质相反的东西,互相依靠对方,就像男人依靠女人,日靠夜,想象靠真实。〔美〕沃莱斯?斯蒂文斯:《最高虚构笔记》
夜之黑暗是一只口袋,盛满了发出黎明的金光的口袋。〔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光明接受黑暗作为配偶,是为了天地万物的缘故。〔印度〕泰戈尔:《流萤集》
无平不陂(倾斜),无往不复(返)。〔中〕《周易?泰》
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周易?系辞上》
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中〕《周易?说卦》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中〕老聃:《老子》
古时称单一的声响为“声”,众声组合成音乐节奏为“音”。和:谐和。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中〕老聃:《老子》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中〕老聃:《老子》
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中〕左丘明:《左传》
权钧则不能相使,势等则不能相并。〔中〕《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中〕韩非:《韩非子?难一》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中〕《礼记?杂记下》
将飞者翼伏,将奋者足跟。〔中〕《古诗源?古逸?古谚古语》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中〕班固:《汉书?艺文志》
冷的变热,热的变冷,湿的变干,干的变湿。〔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无论怎样经久耐用的东西,也总有一天失去效用的。〔英〕莎士比亚:《终成眷属》
变化是一种痛苦,但是它却是有其必要的现象。〔英〕卡莱尔:《众生相》
一变则万变。〔英〕狄更斯:《马丁?翟述传》
所有的东西都会变化,只有“变化”永远不变。〔英〕桑桂尔:《断片》
在宇宙里,一切都在变化。〔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变化”常留人间,“会变化的事物”则变为乌有。〔法〕柏格森:《直观的哲学》
再粗的柱子也会倾倒。〔俄〕屠格涅夫:《旅店》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世界上最能长存的东西能存在的日子也很有限,你又何必拿这些小事儿当真理。〔印度〕泰戈尔:《沉船》
有些事情是自己向前发展的,用不着别人去推动它。它会像一个球一样越鼓越大,慢慢接近到爆炸的程度。〔印度〕泰戈尔:《沉船》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易?系辞下》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中〕《周易?系辞上》
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中〕《列子?说符》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中〕《鬼谷子?忤合》
五色虽朗,有时而渝;茂术丰草,有时而落。〔中〕《淮南子?泰族训》
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中〕《淮南于?道应训》
物无不变,变无不通。〔中〕欧阳修:《明用》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罗贯中:《三国演义》
世上之物,少则有壮,壮则有老。〔中〕冯梦龙:《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吴敬梓:《儒林外史》
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中〕曹雪芹:《红楼梦》
火关得越紧,烧起来越是猛烈。〔英〕莎士比亚:《维洛那二绅士》
在困苦的死寂之中,有时候暴风雨将来临的呼啸,却预示着黑暗的征象快要结束。〔英〕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
如果你要把什么都弄个水落石出,就会毁掉你生活中最好的东西!〔瑞典〕斯特林堡:《戏剧选》
使一种新的政治(不仅是政治的)思想声誉扫地,受到损害,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维护为名,把它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苏〕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破损之后必有完美。〔美〕索尔?贝娄:《赫索格》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中〕老聃:《老子》
物壮则老。〔中〕老聃:《老子》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中〕《吕氏春秋?不苟论?博志》
太刚则折,太柔则废。〔中〕班固:《汉书?隽不疑传》
数尽则穷,盛满而衰。〔中〕张融:《白日歌》
错误是正确的伴侣,正确是从不断排除错误和纠正错误中而来的。〔中〕冯定:《人生漫谈》
物极则反,器满则倾。〔中〕苏安恒:《上武后疏》
利剑多缺,真玉喜折。〔中〕刘禹锡:《祭虢州杨庶子文》
物极则反,数穷则变。〔中〕欧阳修:《本论下》
物不极则不返,恶不极则不亡。〔中〕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事成则极,极则变;物盈则倾,倾则革。〔中〕胡宏:《胡子知言》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中〕施耐庵:《水浒传》
勿使十分开,极盛难为继。〔中〕陈确:《陈确集?诗集?问玄居牡丹》
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中〕魏源:《默觚?学篇七》
超过则跌,过降则升。〔中〕陈云:《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
一治一乱,循环反复,乱极乃有治。〔中〕茅盾:《茅盾选集》
爱极多成恨,欢余只是愁。〔中〕田汉:《田汉文集》
任何正确的东西强调得过了分,都会变成荒谬。〔中〕戴伯韬:《戴伯韬教育文选》
只有打击才能终止打击。〔中〕郑振铎:《郑振铎文集》
那些偶像穿戴和装饰得看起来很华丽,但是,可惜!它们是没有心的。〔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只有光,没有热的火花,一切不能当作真人!〔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如果现象形态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而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德〕马克思:《资本论》
闪光的并非都是利剑。〔德〕格里美尔斯豪森:《痴儿西木传》
您该记得安徒生的话吧:“镀的金会磨光,猪皮倒永远留在那儿。”〔苏〕高尔基:《关于列夫?托尔斯泰》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押而玩之,则多死焉。〔中〕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
犬不以善吠为良。〔中〕庄周:《庄子?徐无鬼》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中〕曹雪芹:《红楼梦》
一切珍贵的东西都是闪光的,而一切闪光的东西却不一定是珍贵的。这不是诡辩,而是生活的哲理。〔中〕方晓:《闪光的不一定是珍贵的》
命运就是必然性。〔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必然性乃是使始基和元素动作的原因。〔古希腊〕恩培多克勒:《古希腊罗马哲学》
一切都由必然性而产生。〔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上帝统治着万物,而偶然性的机会又与他合作来治理人类的事物。〔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
必然性是大自然的老师和监护人,必然性是大自然的主旋律和发明家,它既是大自然的遏制力量又是永恒的规律。〔意〕达?芬奇:《笔记》
在自然中所引起的一切运动,都遵循着一些不变的和必然的法则。〔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荷〕斯宾诺莎:《伦理学》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德〕马克思:《致路?库格曼》
一个对小人物随随便便的人,对大人物却永远也不会随随便便的。〔俄〕屠格涅夫:《罗亭》
理性表明必然性的法则,意识表明自由的本质。〔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有些人对自己的下属很冷淡,可是对待上层人物,却从来不敢怠慢。〔苏〕罗佐夫:《罗佐夫戏剧选?四滴水》
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中〕钱钟书:《灵感》
当人过度时,最适意的东西也变成了最不适意的东西。〔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太胆小是懦弱,太胆大是鲁莽,勇敢是适得其中。〔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车子装得太重,车轴就会折断。墙的基础不牢,很快也会倒塌。〔法〕雨果:《雨果戏剧选》
一个人的缺点仿佛是他的优点的继续。如果优点的继续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表现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那就会变成缺点。〔苏〕列宁:《列宁选集》
矫者不过其正,弗能直。〔中〕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
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不患其不富,患其无厌也。〔中〕班固:《汉书》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酝酿,便成恶境矣。〔中〕洪应明:《菜根谭》
用智如水,水滥则溢;用勇如火,火烈则焚。故智勇有时而困,且有时而自害。〔中〕魏源:《默觚上?学篇二》
越有趣的事越不能做得太多,否则就会变成很无趣了。〔中〕古龙:《圆月弯刀》
当人们不善于以适当的形式去支配和利用幸福时,福就会转化为祸。〔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人们的灾祸常成为他的学问。〔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牧人和海》
有福不肯与人共享,有祸也不会有人同当。〔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行人》
祸与福的相倚相伏是一种耐人寻味而又几乎普遍存在的现象。〔英〕查尔斯?里德:《患难与忠诚》
灾祸和幸福,像没有预料到的客人那样来来去去。它们的规律,轨道和引力的法则,是人们所不能掌握的。〔法〕雨果:《海上劳工》
大祸过后,必有大福。〔德〕歌德:《神怪的故事》
胜利也有它的阴暗的一面。〔苏〕斯大林:《胜利冲昏头脑》
在历史的发展中,偶然性起着自己的作用,而它在辩证的思维中,就像在胚胎的发展中一样包括在必然性中。〔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祸害总是在快忘记的时候,倏然而至。〔日〕寺田寅彦:《随笔集》
祸与福往往在于一念之间。〔日〕邑井操:《决断力》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中〕老聃:《老子》
象有齿以焚其身。〔中〕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譬之若水火,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中〕《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
祸与福相贯,生与亡为邻。〔中〕《战国策?楚策四》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中〕《淮南子?原道训》
福之至也,人自生之;祸之至也,人自成之。〔中〕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
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中〕刘向:《说苑?敬慎》
吉者凶之门,祸者福之根。〔中〕越晔:《吴越春秋?勾践人臣外传》
有得须有失,无福亦无祸。〔中〕朱庭玉:《道情》
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中〕方孝孺:《深虑论》
荣宠旁边辱等待,不必扬扬;困穷背后福跟随,何须戚戚?〔中〕洪应明:《菜根谭》
在破坏中显示力量远比在创造中显示力量容易。〔英〕华兹华斯:《边区人》
各种现象都会经常出现,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只出现一次。〔德〕歌德:《歌德谈话录》
并非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青蛙;但是有青蛙的地方总会找到水。〔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
越是受到压抑的东西就越是拐弯抹角地寻找出路。〔保加利亚〕瓦西列夫:《情爱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优点有时比缺点更坏事。〔俄〕列夫?托尔斯泰:《一个地主的早晨》
沉静就是力量;斧头是沉静的,却能把橡树连根砍断。〔苏〕高尔基:《夏天》
对一根快要倒塌的柱子,你抓得愈紧,它就倒得愈快。〔印度〕泰戈尔:《戈拉》
未大必折,尾大不掉。〔中〕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一年》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中〕老聃:《老子》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中〕韩非:《韩非子?安危》
事难成而易败,名难立而易废。〔中〕《淮南子?人间训》
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中〕韩愈:《原毁》
骤长之木,必无坚理;早熟之禾,必无嘉实。〔中〕徐须稷:《耻言一》
最容易的东西都是最难的。〔中〕王蒙:《桔红色的梦?南海三章》
在矮树丛里上过圈套的鸟儿,见到矮树就发抖。〔英〕莎士比亚:《亨利六世》
一个似乎是自相矛盾的道理:喝水越多,就越觉得口渴。〔英〕狄更斯:《荒凉山庄》
在收割的时候,人们只关心果实。〔英〕约翰?班扬:《天路历程》
当一团线有那么多线头的时候就一定会打结。〔法〕巴尔扎克:《纽沁根银行》
露天里的火,只帮助人一半;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法〕雨果:《海上劳工》
交叉着的胳膊能工作,合拢了的手掌能有所作为。〔法〕雨果:《悲惨世界》
狼只会用一个调门嗥叫。〔俄〕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
在光明完全战胜黑暗的那黎明将要到来之前,通常总有一个幽暗的顷刻。〔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辩证法名人名言有哪些?
答:〔法〕雨果:《海上劳工》大祸过后,必有大福。〔德〕歌德:《神怪的故事》胜利也有它的阴暗的一面。〔苏〕斯大林:《胜利冲昏头脑》在历史的发展中,偶然性起着自己的作用,而它在辩证的思维中,就像在胚胎的发展中一样包括在必然性中。〔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祸害总是在快忘记的时候,倏然而至。〔日〕寺田寅...

辩证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答: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俄〕赫尔岑:《赫尔岑哲学著作选集》辩证法是一切科学认识的灵魂。〔俄〕普列汉诺夫:《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我们把辩证法放在众科学之上,作科学的试金石,没有其他的研究能正当地跟它相并列或高于它。〔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国家》没有任何事情对每个人都是合适的,而只是因...

辩证统一的名人名言
答:辩证统一的名人名言如下:1、说一切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在统一中认识对立,在对立中认识统一,这就是最高知识。 ——〔德〕黑格尔:《〈哲学史〉的结语》2、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同样,辩证法又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认识的灵魂。 ——〔德〕黑格尔:...

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诗句
答:4.求辩证法名言含有辩证法性质的名言,即使唯心也无妨.尽量具有文学 这两句话说的是两个事实,角度有些小小的差别.如果按照现今的比马恩时代更加成熟和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恩格斯的第一句话,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说明辩证法的历史状态,而第二句话,则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请列举包含有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成语(或格言、警句、诗词等),�_百度...
答:43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论。 4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4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坚持两分法,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4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47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

人与自然关系的名人名言
答:〔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自然对无能的人是鄙视的;她对有能力的、真实的、纯粹的人才屈服,才泄露她的秘密。 〔德〕歌德:《歌德谈话录》 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由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谁要认识自然的最大秘密,那就请他去研究和观...

有关方法的名人名言
答:67、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的。——马克思 68、静默是表示快乐的最好的方法,要是我能够说出我心里多么快乐,那么我的快乐只是有限度的。——莎士比亚 69、科学、科学知识总是假设的:它是猜想的知识。科学的方法是批评的方法:寻求和消灭错误并服务于真理的方法。——卡尔波普尔 70等待...

理论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答: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末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深入他们的血肉。〔德〕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序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理论是冷冰冰的,可它能教人去获得温暖。〔俄〕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理论是无情的。可是如果遵循着它...

名人名言及出处 要注明出处(书名或场合),还有作者及国籍哦~
答:西方名言3则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

我需要20条名人名言!急用!
答:关于生活名人名言!急用急用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莎士比亚 信誉是不可以金钱估量的,是生存和发展的法宝 李嘉诚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荀子·劝学》 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经法 忧喜塞翁马,得失楚人弓。 唐·孙华 以铜为镜,可以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