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耗尽国力都没完成的功业,谁轻轻松松就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完美?

作者&投稿:宰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朝经过几代人70多年积累的国力打匈奴,打了一个“惨胜”为什么还要吹汉武帝?~

了解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汉朝经过了几代人70多年积累的国力打匈奴,但是最后打了一个“惨胜”。那么大家为什么还要“吹”汉武帝呢?其实我觉得并没有在“吹”汉武帝,可以说是因为汉武帝的“惨胜”才可以让中华文明延续到现在,所以汉武帝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

我觉得有些人只是看到了汉武帝所犯的错误,而没有看到汉武帝的功劳,所以利用个“吹”字就否定了汉武帝的所有贡献。其实汉武帝在与匈奴的这场战争中,为整个汉王朝付出了很多。为了可以集中国家的全部力量从而和强大的匈奴对抗,汉武帝实行了许多特别苛刻的政治制度,所以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但是我们其实更要理解,如果汉武帝不这么做,那么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呢?

其实我觉得汉武帝北伐匈奴对于中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汉武帝北伐匈奴改变了中原王朝的内容,其实在当时汉朝的疆域面积并不是很大。所以很容易被强大的游牧民族彻底灭亡。 到汉武帝末期,中原王朝统一南越,北退匈奴,而且开始经营西域,已经为汉朝建立了深厚的战略纵深,也为后来疆域达到极盛打下了基础。

所以我觉得汉武帝为了国家的发展从而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也是从大局上考虑。因为当时的汉族只是一个初生民族,没有特别成熟的文化。如果没有汉武帝的“惨胜”,可能中华文明就会像其他的古文明一样灭亡了。

汉武帝


汉武帝简明档案

姓名:刘彻(本名刘彘)

生年:景帝前元年(前156)。

卒年:武帝后元二年(前87),享年70岁。

在位:63年

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庙号:世宗

谥号:孝武皇帝

陵寝:茂陵

父亲:刘启(景帝)

母亲:王太后

继位人:刘弗陵(昭帝)

主要政绩:南平闽越,北征匈奴,交通西域,独尊儒术。


从来“秦皇”、“汉武”并称,这两位皇帝确实有相当多的共同点。他们都不是王朝第一任君主,但凭藉父祖留下来的大好局面,开疆拓土,混一四海;他们都对前代的政治结构进行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都希望不仅政令上大一统,精神上也要大一统,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们两人性格上也有很多相近之处,都一样独断、残暴,罔顾民生,只把老百姓当实现野心的工具看待,而且好大喜功,原本很好的事情不知收敛,非要搞到砸锅不可。秦始皇北筑长城,南开灵渠,费尽民力;汉武帝远征匈奴、大宛,掏空了“文景之治”留下来的充盈国库。两人老来也都笃信神仙方士之说,希望长生不老,给后人留下无尽的笑柄。

然而汉武帝比秦始皇要幸运得多,他得享高龄,没死得那么仓促,死前有机会下《罪己诏》,希望得到后世的谅解,死后也没有引起朝局太大的动荡。最重要的是,秦始皇死后有赵高乱政,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却仿佛周公一般贤明,西汉这才得以再一次走出低谷,迎来“昭宣中兴”的真正兴旺局面。


金屋藏娇


刘彻本名刘彘,是汉景帝的儿子,但他既非长子,母亲也不是皇后,太子之位落到他头上,完全是宫廷斗争的结果。他的母亲王氏,是槐里人(今陕西兴平东南),原嫁丈夫名叫金王孙,生有一女。后来王氏的母亲和金王孙闹矛盾,想把女儿要回来改嫁他人,金王孙遂报复性地把老婆献给了太子刘启。没想到刘启很喜欢这个二婚妇人,继位以后就封她做美人,生下三女一男,即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和刘彻。

景帝的第一任皇后薄氏没有子嗣,并且很早就过世了,景帝一直没有封新的皇后,也没有立太子,这就使得宫廷内部,甚至朝堂之上,钩心斗角,为了这个问题纷扰不休。景帝前四年(前153)四月,他听从母亲窦太后的建议,立栗姬所生长子刘荣为太子,同时封刘彻为胶东王。

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生有一女,姓陈,小名阿娇。既然刘荣已被立为太子,馆陶公主就去和栗姬商量,想亲上加亲,把阿娇许配给太子为妃。然而栗姬自以为儿子当了太子,皇后宝座也迟早是自己的,非常傲慢,再加上素来和馆陶公主不合,竟然一口回绝了。馆陶公主又羞又怒,王美人趁机就凑了过来。

于是两个女人结为一党,王美人答应让儿子刘彻将来娶阿娇为妻,馆陶公主则力争废刘荣而立刘彻为皇太子。某次,馆陶公主带着阿娇进宫觐见景帝,正好王美人和刘彻也在,馆陶公主就问刘彻:“儿愿娶妇否?”刘彻笑笑不回答。馆陶公主故意指着一名宫女问:“此等人为汝做妇,可合意否?”刘彻摇头不悦。再问:“阿娇好否?”刘彻回答说:“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这就是“金屋藏娇”典故的由来。

景帝答应了刘彻和陈阿娇的婚事,馆陶公主遂开始起劲地在景帝和窦太后面前诽谤栗姬。她说栗姬崇信邪术,并且与后宫的妃嫔们全都合不来,一心专宠,甚至不惜诅咒他人,如果栗姬做了皇后,恐怕又要重演吕后谋害戚夫人的悲剧了。景帝听了这些话,大为惊怒,于是某次试探栗姬说:“我百年后,后宫诸姬,皆已生子,你应善待她们。”然后注意观察栗姬的表情。谁料栗姬神色瞬间改变,半天不发一语。景帝大为伤心失望,遂决定废黜栗姬和太子刘荣。

景帝七年(前150)正月,废刘荣为临江王。当年四月,封王美人为皇后,胶东王刘彻为太子。隔了不到两年,刘荣在临江封国内因为侵占文帝庙址造宫殿,被告发后捕入长安,他受不了被酷吏折辱,自杀身亡了。

年仅7岁的刘彻就这样当上了皇太子。景帝后三年(前141)正月,孝景帝刘启病逝,太子刘彻继位,就是世宗孝武皇帝。武帝首创年号制度,第二年就是建元元年——不过实际上直到元鼎三年(前114)才建年号,此前的年号都是追定的。

武帝年轻气盛,很想做一番大事业,他才登基,就诏令各郡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到长安来以备皇帝考察和垂询。其中,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董仲舒三次上书,献《天人三策》,请求黜刑名,尊儒术,明教化,兴太学,令郡国尽心于求贤。武帝很赞赏董仲舒的学识与见解,封他做江都相。

皇帝既然喜欢儒学,儒士出身的丞相卫绾就趁机建议,废黜所举贤良中学习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之法的人,也得到了武帝的同意。然而这些举动却触犯了喜欢黄老之学的太皇太后窦氏,在窦氏的干涉下,卫绾被罢免,改任窦婴为丞相。第二年,武帝宠信的另两个儒者——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也被罢免下狱,双双在狱中自杀。

在以窦氏为首的黄老派的抵制下,武帝崇儒的决心只好暂且放下,但他依然通过举贤良方正,召集了许多才智之士,聚拢在自己身边,包括庄助、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枚皋、终军等。这些人逐渐形成了皇帝的亲信秘书班底,为武帝削弱相权,把权力中心从“外朝”移入“内朝”,奠定了基础。

主政的道路坎坷重重,太皇太后窦氏才刚去世,皇太后王氏又站了出来,身在宫中,却想操控政局。以窦婴为首的窦氏才刚退出权力中心,王太后的同母异父兄弟田蚡又得以身任丞相。田蚡喜欢安插自己亲信的人到朝廷各部门中去,某次上奏请求调动官员,武帝实在忍不住了,冷笑说:“舅舅安插够了吧,留几个位置让我来封,行不行?”

在这种情况下,朝政只能沿着文、景以来的既定方向前进,即便黄老之学,以及各种朝政规划、典章制度都已经不再符合实际需要了。武帝满腔热情,在朝政上却无从施展,于是被迫把目光转向了国外,准备改变和亲政策,和匈奴真正兵戎相见。


马邑设伏


匈奴是生活在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战国后期开始发展起来,不断征服周边其它游牧部落。秦始皇曾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却没能取得预期的成果。秦二世元年(前209),冒顿袭杀其父头曼,继任单于之位,其后东平东胡,北并丁零、薪犁等部,使匈奴的疆域空前广大,东到辽东半岛,西达葱岭,南收被秦朝时夺去的河套地区,实力极为强盛。

楚汉战争和西汉建立之初,北方许多割据政权如韩王信、陈豨等都勾结匈奴,引导游牧骑兵攻击长城以南地区。汉高祖刘邦北伐匈奴,结果被围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白登,整整七天七夜才得脱险。刘邦意识到中原残破,还无法与匈奴正面较量,于是采纳娄敬的建言,用和亲之策换取暂时的边境和平。所谓和亲,即汉朝公主远嫁匈奴,做单于的阏氏(王后),作为公主的陪嫁,还有大量珍宝锦缎,源源不断送去匈奴王庭。虽说皇帝并舍不得真把亲生女儿送那么老远,一般都是从宫中或宗室里认个干闺女假冒公主之名,最高档次也不过翁主(王、侯之女)而已,但这种单方面的和亲政策,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屈辱性。

即便如此,和亲政策也并不能维持长久和平。匈奴以游牧为生,靠天吃饭的程度比农耕民族更为严重,一旦天气寒冷而牧草大面积死亡,或者牛羊感染大规模瘟疫,匈奴贵族把汉朝公主的陪嫁也吃完用完了,就会挥兵南下抢掠,才不管和汉朝是否儿女亲家呢。从高祖、惠帝、高后,到文、景两朝,屡次和亲,最多也就能维持三年和平局面,超过三年,匈奴骑兵就会大掠北境,然后西汉朝廷就又必须再次考虑和亲的问题。

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任何有志向,不苟且的皇帝都是不能容忍的。文、景时代,大力巩固北方边防,选任良将,整饬军备,随时做好和匈奴正面较量的准备,但因国力问题,最多也就是将匈奴骑兵逐出塞外,既不敢远追,杀伤也很少。到了武帝登基,四海晏平,国库充实,他开始考虑转守为攻,要彻底解决边患问题了。

战争的序幕是从马邑伏击战开始的。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匈奴又来请求和亲,武帝召集大臣们商议,比较熟悉匈奴情况的大行王恢说:“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背约,不如勿许,举兵击之。”但御史大夫韩安国坚决反对,说:“就算得了匈奴的土地,也无法耕种,吞并了它的部众,也无法驾驭。况且我们出兵千里,士卒必然疲惫,匈奴趁我疲惫来攻,军队必然覆灭。臣以为最善策莫过于和亲。”

韩安国是善战的名将,连他都反对出兵,大臣们遂纷纷附和。武帝没有办法,只好再次选送“公主”出塞。可是主战的王恢不肯罢休,第二年他胸有成竹地向武帝建议说,可以诱使匈奴单于南下,打一场伏击战,歼灭其主力,这样不用千里用兵,也能得利。原因是马邑(今山西朔县)土豪聂壹愿意诈降匈奴,引诱匈奴大军犯边。

年轻的武帝认为这是个大好机会,不可放过,于是在元光二年(前133)六月,以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公孙贺为轻车将军,王恢为将屯将军,李息为材官将军,率三十万大军齐集马邑周边设伏。然后让聂壹去对匈奴军臣单于说:“我愿意刺杀马邑的汉官,举城投降,那您就可以不费力气得到全部财物。”

马邑设伏其实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大笑话,三十万大军的行动怎么可能保密?无法保密的伏击战,怎么可能成功?军臣单于一开始倒是相信了聂壹的诈降,亲率十万骑南下,但等他到了距离马邑百余里的地方,突然发现满山遍野都是牲畜,却没有一个牧人,终于起了疑心。于是派兵夺取附近的汉朝哨所,捉了名小军官来询问。这一下军事秘密彻底泄露,单于大惊,匆忙退走,汉军追赶不及,劳而无功。事后,王恢畏罪自杀。

马邑设伏是失败了,不但失败,从此汉、匈两家等于断绝正常的外交关系,进入战争状态,汉朝的北部边境更是危如累卵。不过两国间持续数百年,直接决定双方国运的大战,也正是从这个大笑话开始的。

元光六年(前129)冬,汉、匈之间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战役,是为关市反击战。关市即指汉、匈边境上的通商贸易点,当时武帝面对匈奴对上谷郡的大规模抢掠,派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每路万骑,指示说:“击胡关市下。”

此刻匈奴主力正在阴山以南活动,兵数比汉军要多,灵活性比汉军要强,战争的结果,只有卫青杀敌七百,取得小胜,其余各路,公孙敖战败损失七千骑,公孙贺毫无斩获,李广竟然被匈奴擒获,后来在押送途中夺得马匹,单骑逃回。

关市之战后,武帝和大臣、将领们总结教训,秣兵厉马,准备再次北伐。此后,从元朔二年(前127)年起,到元狩四年(前119)止,8年间大规模发兵五次,终于转败为胜,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巨大成果。


北征匈奴


武帝前期,所以能在对匈作战中取得大胜,和他善于选拔将才,以及鼓励养马,都是分不开的。匈奴号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骑兵力极为强盛,汉军用来制约匈奴骑兵的,只有强弓硬弩,但汉弩虽然冠绝天下,却无法主攻,只能用来防守。为了打破这种不利局面,文帝在位时就鼓励民间养马,规定百姓有马一匹,可以免除家中三个人的兵役。景帝开始大规模国家养马以备军用,到武帝继位时已有军马四十五万匹。

武帝为了增加京城的骑兵数量,特别在南军中设立了期门军千人和羽林军左骑八百、右骑九百,选精于骑射的“六郡良家子”为郎官,担任皇帝的侍卫。他经常带着期门、羽林去打猎,藉此培养人才,选拔将领。名将卫青、霍去病就出身于此。

卫青原本是武帝长姐平阳公主的马奴,因为武帝看上了他的姐姐卫子夫,带入宫中为嫔妃,所以提拔卫青为羽林郎。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也因为裙带关系得到重用。但这两个人和许多其他外戚不同,不但有能力,更有雄心,终于成为武帝北击匈奴的左膀右臂。

河套以南地区气候温和,适于驯养骏马,秦末为匈奴夺取后,匈奴骑兵经此南下,一日即可驰至长安。所以汉武帝的第一个进攻方向,是指向河南地,夺取了河南地,既能解除长安北方的威胁,更能作为进攻的前线基地,给匈奴以重大打击。

元朔二年(前127)春季,匈奴入侵上谷、渔阳等郡,杀掠吏民千余人。汉武帝趁着胡骑东进之机,避实就虚,派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等部由云中出发,沿黄河河套进行深远迂回,直指陇西。此战出敌不意,从匈奴右贤王和白羊王、楼烦王领地中间穿插而过,最终包围白羊、楼烦两王,给予沉重打击。汉军大获全胜,斩首2300级,俘获3000余人,牛羊百余万头,而自身的损失非常之小。战后,武帝在在河南地置朔方郡,筑朔方城(今内蒙古乌特拉前旗东南),并且重修已经毁弃的秦代长城。

就在汉朝从守势转变为攻势的时候,匈奴内部却发生了分裂。元朔三年(前126)冬,匈奴军臣单于去世,其弟右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军臣单于子于单降汉。伊稚斜登上单于宝座后,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南下侵扰更为频繁。武帝遂开始酝酿更有力的反击。

匈奴群王,单于以下,以左、右贤王最为尊贵。前此汉军攻取河南地,在右贤王的眼皮底下机动迂回,视其若无物,朔方郡建立后,恼羞成怒的右贤王遂屡屡南下,发起疯狂反扑。此次进攻的目标,就是右贤王部,只要重创匈奴右贤王,就可将整个匈奴帝国东西拦腰切断,一分为二。

元朔五年(前124),汉军使用声东击西之策,武帝派将军李息、张次公率数万人从右北平出击,牵制东方的匈奴军队,同时以车骑将军卫青率三万精骑从高阙(今内蒙古潮格旗东南)出发,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李蔡从朔方出发,总兵力超过十万,远程奔袭右贤王庭。

卫青行动非常神速,等他杀到右贤王庭的时候,匈奴右贤王还以为汉军远在数百里外,放心地饮酒醉卧。卫青发起总攻,活捉右贤王麾下裨小王十余人,虏获男女15000余人,辎重物资无数。右贤王仅带爱妾一人,狼狈突围而走。

得到胜利消息后,武帝大喜,立刻派使节持大将军印,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授命他统帅诸军。

袭击右贤王部,斩断了匈奴单于的一条臂膀,但单于主力却依旧未损,为了报复,更为了扭转战局,伊稚斜更加频繁地南下侵扰。于是元朔六年(前123)二月,第三次大规模战役开始了。

武帝命大将军卫青率中将军公孙敖、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后将军李广、强弩将军李沮等部,共十余万人,由定襄出发,北伐匈奴,希望趁单于本部右翼暴露之机,一举歼灭之。卫青出塞后不久,就遭逢单于主力,打了一次击溃战,杀敌数千人,随即返回定襄、云中、雁门休养。四月,卫青再次出塞远征,因为进攻路线没有改变,所以被单于预先命令左贤王部向西靠拢,得以从侧翼夹击汉军。战斗结果,胜负参半:苏建部伤亡殆尽;赵信原是匈奴小王来降,兵败后又投降匈奴;只有卫青再遇匈奴主力,歼灭万余人。

此次战役,可谓打了个平手,但一员年轻将领却从中脱颖而出,给匈奴以极大震撼——那就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霍去病跟随卫青北征,率八百骑前出大军数里,杀敌2028人,斩了单于的祖父辇藉若侯产,俘获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及相国、当户等贵族。武帝因他的功绩,加封为冠军侯——此时霍去病年仅18岁。

在此前不久,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归来,向武帝禀报说:“西域诸国也都苦于匈奴的侵扰,如果我们与其联合,就可以给匈奴以沉重打击。”武帝遂决定打通河西走廊,远通西域。元狩二年(前121)春季,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一万精骑突袭驻扎在河西的匈奴军。此时匈奴主力已经远遁漠北,霍去病遂长驱直入,从陇西出发向西北挺进,大破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所部,杀折兰王、卢侯王,俘虏浑邪王的儿子、相国、都尉等,抢走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总计斩、俘8960余人。河西走廊被一举打通。

同年夏季,汉军再次分东、西两路北征,霍去病走西线,又获大胜,东线却损兵折将,李广遭遇匈奴左贤王主力,几乎全军覆没。战后,浑邪王和休屠王因害怕遭到单于惩罚,率众降汉。

匈奴单于从上次战败后,就用降将赵信计,逃遁漠北,以为汉军无法远出,可以暂时隐忍,积聚实力,以图卷土重来。元狩四年(前119)春,武帝决定将计就计,以强大兵团深入漠北,求与匈奴主力决战,遂派大将军卫青率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以骑兵五万为主力,出代郡进攻匈奴左贤王,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五万为主力,出定襄,直驱漠北进攻匈奴单于。此次战役规模巨大,除两路军十万人外,还有编制外的“私负从马”四万匹跟随前进,后面有步兵数十万掩护辎重。

武帝一心想把最难啃的骨头留给霍去病,出兵前得到假情报说,单于主力在东,遂命令前线两军调换出发地和目标。但等大军出塞后,才发现单于仍然在西,卫青遂直取匈奴主力,在漠北展开决战,厮杀整日,伤亡相当。最后单于不支,趁夜逃走,卫青追击到寘颜山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南端),虏获大批辎重物资,余粮全部烧掉。计前后共歼灭匈奴兵19000余人。

相对的,霍去病出塞后即遭遇匈奴左贤王部,奋战取胜,追击到狼居胥山、姑衍(均在今蒙古乌兰巴托以东),祭天立碑而还。总计俘虏屯头王、韩王等3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其余70443人。匈奴左贤王部逃走的还不到十分之二。

经过此次战役,匈奴实力遭到重创,此后再不敢在漠南设置王庭。困扰汉初近百年的北部边患,算是基本得到解决了。


由盛转衰


经过数次对匈奴用兵均获得胜利,武帝的威望提升了,在朝廷上也获得了更大的发言权,他遂放开手脚,开始实施自己的改革措施。汉武帝的改革,主要目的是削弱地方,收权中央,以巩固皇权,加强封建集权统治。要完成他的目的,第一步就是削弱相权,把统治中心从“外朝”改为“内朝”。

西汉初年继承秦制,宰相具有很大权力,国家的大政方针,不经过宰相同意,是无法顺利实施的。惠、少、文、景时代,虽曾一度瓜分相权,分置左右丞相,却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皇帝本人的统治权。到了武帝时代,原本跟随高祖起兵的开国功臣们大都已经去世,窦婴、田蚡等人去职后,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干预朝政的势力也消失无踪,这就给皇帝抑制相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元光五年(前130)八月,武帝再次要求地方荐举贤良方正之士以备察考和咨询,并且特别声明要“征吏民明世务,通儒术者”。菑川(今山东寿光东南)人公孙弘因此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博士,后来更升任他为丞相——这是西汉时代第一位出身平民的宰相。

武帝选拔儒生为宰相,这些儒生威望较浅,也没有强大的宗族势力做靠山,武帝遂将政务中心转入内廷,大事都和自己的亲信秘书班底商讨,并且由这些秘书拟定和颁发诏书,外廷的丞相只主管一些日常行政事务而已。这样相权就逐渐由丞相府、御史府移至皇帝身边的尚书台——尚书台原本不过是皇帝私府中收发文书的小机关,武帝以后地位日益重要,到了隋唐时代,正式确定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成为真正的宰相机构。

这是对中央政府的改革,而对地方,武帝继续压制国王、列侯们的势力。元朔二年(前127)正月,他接受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各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也可向朝廷申报,割出一块领地来封其余的儿子为王或侯。这样一来,原本较大的王国被逐渐分割为许多小王国,诸侯王再不能“连州跨郡”,形成足以威胁中央政权的势力了。

元鼎五年(前112)九月,武帝借口列侯们献给朝廷以供祭祀之用的黄金成色太差,进行大规模搜捕、调查,总计削夺列侯爵位106人。文、景时代数次勒令回去封地,却总滞留长安,不肯成行,勾结官员,横行不法的列侯势力,至此几乎被扫荡一空。

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初置刺史。他将全国分成十三个监察区,称为“部”,每部任命一名刺史(京城及附近地区的刺史称为司隶校尉),对地方上的官吏和豪强进行监督。刺史的监督原则主要是“六条问事”:一,是否有豪强占田超过了限制数量,并且恃强凌弱;二,是否有郡守不遵诏书、法令,欺压百姓,横行地方,贪污渎职;三,是否有郡守审判案件不公,草菅人命,被百姓所嫉恨;四,是否有选拔任命官吏不公平,排斥贤能,任用小人的情况存在;五,是否有郡守的子弟仗势欺人,而其下属不敢纠办的情况存在;六,是否有郡守和地方豪强勾结,欺蒙皇帝的情况存在。十三刺史部,也就是后来常说的十三州。


不但在行政制度上中央集权,就连学术思想层面,武帝也要求获得全国的统一,是谓“大一统”。董仲舒曾在上书中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于是武帝改变高祖以来黄老立国的传统,利用董仲舒的学说,将君权神化,同时宣扬忠孝节义等儒家思想,甚至定儒学为官学,以达到全社会思想统一的目的。这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经济上,汉武帝继续鼓励生产,重农抑商,还任命桑弘羊等人主管财政,确定了盐铁官卖制度。他的许多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这深刻影响是好是坏且不必说,对当时普通百姓所产生的影响,却在相当程度上是灾难性的。

武帝为人外宽内忌,刚愎残忍,仿佛其父刘启,野心勃勃,好大喜功,仿佛其先祖刘邦,但从刘邦到刘启,历代汉帝的节俭风气,在他身上却荡然无存。连年征战、穷兵黩武,营建宫室、封禅求仙,这些举动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文、景以来充盈的国库短短十数年间就被浪费一空。国家已经没钱了,可是皇帝还想打仗,还想建造楼台宫阙,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刻剥商人,加重赋税以敛财;对商人和农民的征敛自然会造成民心浮动,朝廷的解决办法也不外乎任酷吏,兴大狱。武帝统治前期,是西汉朝光辉的顶点,但到他统治中后期,国家却由盛转衰,江河日下,甚至日暮途穷!

首先说穷兵黩武。武帝时代,不但北伐匈奴,还南平闽、越,西通西南夷,把汉朝的疆域扩展到今天两广、云贵地区。这对于政府和百姓来说,本来就已经是很沉重的负担了,第五次对匈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虽然取胜,但损失上万人,归来的官、私马匹也不足三万。但在这种情况下,武帝依然不肯罢休,从元鼎五年(前112)到征和三年(前90)间,又六次发兵,北伐匈奴,结果仅一次小有斩获,两次无功而返,三次全军覆没,胜少败多,已不复昔日的荣光了。

考究武帝中后期对匈奴战争的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则卫青失宠,霍去病已死,缺乏优良的军事统帅;二则国库空虚,战马稀少,很难组织起大集群的远征;三则匈奴虽已衰弱,战略却因此从主力决战转为游击骚扰,行动更为灵活隐秘。本来最后一次远征,是很有希望再取得大捷的,但统帅偏偏是无能的李广利,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更使得连这般庸将也无法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战斗中去,结果主力两万大军尽数覆没,李广利投降匈奴。

武帝一贯重用外戚为将,但前期的卫青、霍去病是天才良将,后期的李广利却又是另外一类人物了。


巫蛊之祸


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当然就是馆陶公主的女儿、“今屋藏娇”的陈阿娇了。但据说阿娇嫉妒心很重,更倚仗娘家的势力为所欲为,加上她并没有生下儿子,武帝的兴趣就逐渐从她身上转移开了。

卫子夫进宫以后,很受宠爱,阿娇嫉妒得不得了,听信一个名叫楚服的女巫的话,设坛斋醮,祈祷自己得子,并且重拾武帝的欢心。巫术本是汉宫中的大忌,消息泄露后,武帝大怒,不但杀了楚服,还把皇后宫中宫女、太监300余人悉数斩首。元光五年(前130),废陈皇后,幽禁在长门宫中。


后来陈皇后阿娇以千金赠武帝近侍、大文学家司马相如,请他写《长门赋》,以抒发自己的悲怨之情。武帝读了《长门赋》,颇为感伤,可是此时他正宠爱着卫子夫,又必须倚靠卫青、霍去病等外戚良将作战,虽然慨叹,却终于不肯赦免陈皇后。


元朔元年(前128),卫子夫生下一个儿子,起名为刘据。武帝遂封卫子夫为皇后,不久又立刘据为太子。为了拉近和卫氏的关系,他还把自己寡居的姐姐平阳公主下嫁给卫青为妻。卫、霍之门,煊赫一时。

然而随着卫子夫年龄渐大,容颜衰老,武帝又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其他的嫔妃。他先是宠爱一位姓王的夫人,继而某次听乐师李延年唱歌道:“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慨叹:“世上真有这样的美人吗?”李延年说:“歌中所唱,就是我的妹妹。”于是把其妹献给武帝,就是著名的李夫人。

李夫人的兄长李广利因此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太初元年(前104),武帝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要他率领“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前往贰师城取良马。贰师是西域大宛国的辖地。张骞当年出使西域,原本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后来听说大月氏已经西迁,他就搜集了西域各国的情报还告武帝。武帝派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与西域诸国取得了联系,双方开展贸易,协防匈奴,关系相当不错。然而张骞带来回来的一个小消息,却使大宛国遭遇到灭顶之灾。

据说大宛国中有天马,国人捕捉野马以与天马交合,生下的小马能日行千里,而且汗出如血,称为“汗血马”。武帝好神仙方士之说,想到若得天马,定可乘之上天,就算得不到天马,得到天马之子,或许也有类似效果,于是派人去大宛求取汗血马。大宛拒绝了汉使的要求,说:“汗血马是我们的国宝,况且离了大宛就很难生存,因此不能给。”武帝大怒,就派李广利远征大宛贰师城,去抢夺汗血马。

西域各国听说汉军来攻,都关

这个人就是汉宣帝刘询,因为刘彻在继位之后一直想要干一番大事业,这时候匈奴总是在边境扰乱百姓生活,刘彻便下旨倾全国兵力攻打匈奴,但是因为能力有限当时只是暂时镇压并没有让匈奴臣服,在汉宣帝刘询继位后便扶持新单于致使匈奴归顺汉朝。

一、汉武帝刘彻倾全国之力攻打匈奴

当时匈奴总是借故在边境制造摩擦,最开始汉朝解决这种摩擦的方法就是把公主送过去与匈奴人和亲,但是这种解决办法让匈奴一直认为汉朝是没有实力与他们抗衡,所以才想出这种和亲的方法,所以他们胆子越来越大,在刘彻继位后竟然开始明目张胆的在边境制造骚乱,这让刚刚继位的刘彻怎么能咽下这口气?

他马上下令让李息带着兵马去攻打匈奴,好让他们知道汉朝的厉害!在汉朝大军的围攻下,匈奴将士溃不成军上千人被俘,很多城池也都归汉朝所有,可以说在这场战役中汉朝取得了非常大的胜利。但此时匈奴单于并不服气,只是碍于眼前形势暂时服软。

二、匈奴归顺汉朝

因为倾全国兵力攻打匈奴也让汉朝伤了些元气,所以汉武帝刘彻明知匈奴不是真正的归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汉宣帝刘询继位之后,匈奴又开始在边境制造摩擦,而汉宣帝刘询在派兵攻打匈奴时趁机扶持新单于,这才让匈奴正是归顺汉朝,从此边境的百姓也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刘询,汉武帝最希望看到的是匈奴归顺,可惜致死都没完成,后来这个愿望被汉宣帝给完成了。

刘询,其实他也不是轻轻松松就做到的,只不过是天时,地利,人和。

就是刘询了,他上位就大力发展国家军事力量,慢慢国力强大,就吞并了匈奴。

汉宣帝刘询就做到了,因为他自己策划了很久。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扩大版图竟然把国库用没了,他究竟做了什么?_百 ...
答:到汉武帝当政时期,汉朝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实力开始恢复了起来,而且汉武帝期间有很多非常擅长打仗的将领,比如卫青、霍去病等,这就为汉武帝的战争提供了软件支撑,再加上国力的恢复,有了硬件支撑,所以对于匈奴的犯边就选择强硬的打回去。匈奴处于西北一带,一到冬天就会没有食物来源,只是去骚扰汉朝...

汉武帝穷奢极欲,还“穷兵黩武”,为何汉朝没有在他手里灭亡呢?_百度知 ...
答:因为雄才大略,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穷兵黩武”,不断地发动战争,终汉武帝之世,除了北伐匈奴,还开拓西域、征服朝鲜、南平闽越、收服西南。因为穷奢极欲,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挥金如土,其中一个显著的表现,那就是他们的皇陵都修筑得无比庞大、奢华。据《晋书》记载,“汉天子(...

初一历史问题:评价汉武帝的功与过
答:汉武帝的功与过 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而且一提到汉武帝,又离不开“好大喜功”的评价。今天我们看他的纪录,不能否定他是一个特出的人物;但他的功业,仍要在长期的历史上评判。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所以我们读他的传记,一定要上与“文景之治”相陪联袂,而下面...

汉朝差点在汉武帝手里灭亡 汉武帝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答:其次,西汉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汉朝自建国以来,就没有发生过农民起义,但是,由于汉武帝连年征战,需要组建大军,就强制农民参军。更有甚者,他为了筹备军费,实行“盐铁专营”,加重了各种苛捐杂税,致使很多百姓为了躲避这些严苛的政策,都不得不躲到深山老林里去,最终,成了...

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功劳大?各是什么功劳?
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封建制度 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以上是他对历史的进步性贡献 但是他实行严刑峻法 劳役、赋税严重 是暴政 这是他的不足(见高中课本《中国古代》)2、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上大一统 对匈奴用兵 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尔牧马 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缺点 用兵使汉朝国力空虚...

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汉朝并没有灭亡?
答:匈奴在不断的打击中,远迁至漠北,这个威胁警报暂时解除。只是到了汉武帝晚年时期,仍旧不断发动战争,消耗国力,毕竟一场战争的成本是很高的,以至于汉朝的社经济一度陷入崩溃边缘。好在文景之治积累下来的家底,还能让汉武帝折腾一下,换了其他人,想折腾都不一定能折腾得起来。巫蛊之祸,使得汉武帝...

打匈奴是败笔,那么汉武帝的真正功勋是什么?
答:刘彻不但没有积极担负马邑之谋的义务,反倒委过于人,把马邑之谋的明确提出者王恢当替罪羔羊给杀了,再再加上被匈奴灭掉的聂壹,那时候朝中里最掌握匈奴的两人也损失在马邑之谋中。下面刘彻就凭着综合国力逐渐玩瞎子玩法,多次开展大草原军事大游行。这类玩法对后勤管理的要求巨大,造成综合国力民力耗损...

汉武帝穷奢极欲,还“穷兵黩武”,为何汉朝没有在他手里灭亡呢?_百度知 ...
答:汉武帝以强悍之名定格在历史长河中,其即位之初即着眼于改革汉廷,目标直指诸侯王问题、匈奴问题两大危机。汉武帝承袭文景以来休养生息的一系列发展经济、民生的政策,带领西汉王朝进入国力提升的快车道,而与此同时整军备武,为出击匈奴积极准备。汉武帝未如其父汉景帝那样鲁莽、草率,而是力行改革,壮大汉廷...

汉武帝时期外战耗尽了国库,西汉王朝是怎么摆脱没钱的日子的呢?
答:西汉的国家版图不断扩大,但是多次出征也使国家财政紧缺,于是汉武帝采用了卖官鬻爵,并对货币进行改革,严控盐矿铁矿等措施有效的摆脱财政危机。汉武帝是一个好战的君王,他多次出兴兵出征,虽然是一统天下,但是却使国家经济凋零,多年的出征耗尽文景盛世的财富,战争其实是相当消耗财富的,单靠人头和...

文景两帝和刘邦都没有解决的匈奴问题 汉武帝又是如何做到的
答:匈奴是北方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真正打服他的也就是汉武大帝,那为什么汉武帝能成就这样的丰功伟业,他的前任汉景帝、汉文帝,甚至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做不到呢?刘邦曾经也有过这样的野心,尝试去收复匈奴,但是失败了,最终被迫选择与匈奴和亲,至于为何觉得主要以下几点。第一, 刘邦刚刚开国,那时候国力...